政治稳定视野下的社会各阶层政治参与分析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90799842 上传时间:2019-06-1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4.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治稳定视野下的社会各阶层政治参与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政治稳定视野下的社会各阶层政治参与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政治稳定视野下的社会各阶层政治参与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政治稳定视野下的社会各阶层政治参与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政治稳定视野下的社会各阶层政治参与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政治稳定视野下的社会各阶层政治参与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治稳定视野下的社会各阶层政治参与分析(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政治稳定视野下的社会各阶层政治参与分析【原文出处】云南行政学院学报【原刊地名】昆明【原刊期号】200506【原刊页号】3942【分 类 号】D4【分 类 名】中国政治【复印期号】200602【作 者】黄俊尧【作者简介】作者单位:中共杭州市委党校政治学教研部。(浙江杭州310002)【内容提要】近年来,随着我国转型进程的加快,社会各阶层的政治参与活动呈现扩大的态势,这在客观上对政治稳定构成了一定压力。本文分析了各阶层政治参与的现状与问题,认为必须重视改善政治参与的条件,提高参与的制度化水平,减少体制外的利益表达活动,才能达到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动态统一。【摘 要 题】政治参与【关 键 词】政治稳定

2、/阶层/政治参与/非制度化【参考文献】 1 美塞缪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三联书店,1989. 2 孙关宏政治学概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3 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流动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4 吴波私营企业主阶层的政治参与与发展趋势分析J.社会主义研究,2004,(4). 5 美安东尼奥勒姆政治社会学导论对政治实体的社会剖析M.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 6 戴建中中国私营企业主:开始发出声音J.新闻周刊,2003,(1). 7 陶东明当代中国的政治参与M.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8 陈剩勇进城劳工阶层的现状、问题与对策以浙江省为个案的调查研究J.浙江学刊

3、,2004,(1). 9 敖带芽试论我国私营企业主的政治参与J.岭南学刊,2004,(5). 10 杨龙近年来中国工人的政治参与J.理论与改革,1998,(2). 11 汪永成新的社会阶层的政治取向与执政党的发展基于一项调查的分析A.黄卫平,汪永成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报告R.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政治参与的有序扩大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也顺应政治现代化的发展趋势。但在社会转型时期,政治参与又可能对政治稳定产生复杂影响。倘若社会各阶层的利益表达活动不能通过正式的制度渠道来组织安排,而更多地诉诸体制外的形式,就会影响社会和谐与政治稳定;但如果把“稳定”片面理解为静态的、一成不

4、变的,从而拒斥改革与创新,压制各种利益要求,又将会激发更多的非制度化政治参与活动。因此,如何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动态发展中协调政治稳定与政治参与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一、政治稳定与政治参与的内在关联 政治稳定与政治参与在现代政治发展进程中构成了一对矛盾。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或公民团体以多种方式试图影响政府决策的活动,参与的主体通常不包括政治职业者。政治稳定则是政治体系运转的有序性与连续性,表现为体系的基本组成部分如意识形态、政治文化、政治制度等相对稳定。就二者之间的逻辑关系,美国学者亨廷顿曾经归纳过一个公式: 政治稳定=政治制度化程度/政治参与程度 他认为对二者关系发生关键作用的变量是政治制度

5、化,这一论点已从世界多国的政治发展实践中获得了大量经验支持。政治制度化指政治活动的组织原则与组织程序不断取得社会认可、并得到大多数社会成员普遍遵守的过程。当政治参与扩大时,政治稳定在一定意义上取决于政治制度化程度能否相应提高。因为政治制度化要求政治参与在社会认可的程序、规则下进行,以缓解对社会秩序的冲击,促进政治过程的有序化。 通过政治制度化这一中介变量,政治参与和政治稳定的相互协调是可以预期的。政治系统的稳定是相对均衡的状态,它服从于政治发展的总体目标。当政治过程发生积极变化时,政治系统也必须改革自身不适应发展的结构,于是稳定的状态被打破,而新的均衡将在持续的调整过程中建立。作为现代政治发展

6、的表征之一,当政治参与扩大时,倘若现有的制度渠道难以吸纳社会各阶层业已动员起来的参与要求,就需要对利益表达机制进行改革和创新,以促进政治参与的规范化和理性化。而拒斥改革的做法只会积蓄不满、激化矛盾,甚至带来政治动荡。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正确把握政治稳定和政治参与的关系对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二、当前社会各阶层政治参与的基本态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与社会领域发生了深刻变化。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及资源配置机制的转换,社会利益结构日趋多元化,表现为各阶层明显的垂直或水平分化。学理上的社会分层指依据一定的价值标准对社会系统中的个人所作的差别性等级分类,其中

7、帕森斯的社会行动结构理论和韦伯以经济、声望、权力为标准的三维分层模式对于后世的影响较深。例如陆学艺等学者就在职业分类的基础上,根据组织、经济、文化资源的分布情况,将我国社会划分为国家与社会管理者、私营企业主、专业技术人员、产业工人、农业劳动者、城乡无业与失业半失业者等十大阶层。其他学者尽管有不同的阶层划分标准和结论,但从总体上看,各种划分又都可以归并为三大类别,即优势地位阶层、中间阶层和基础阶层。阶层分化的物质前提是利益结构的调整,因而在分层过程中也时常伴随着激烈的利益竞争和冲突。从功能角度考虑,各阶层都不会忽视政治系统对于社会价值分配的权威性意义,而会向其提出各种利益要求,并争取对公共政策的

8、制定施加有力影响,这也是政治参与的一般目的。但以比较的眼光来看,社会各阶层的政治参与活动又在动力、形式、影响等方面存在着具体差别。 1.优势地位阶层。国家与社会管理者、私营企业主等阶层掌握主要的组织、经济等资源,在社会结构中居于优势地位。根据政治参与的概念界定,国家管理者通常不被当作参与主体来研究,而崛起于经济领域的私营企业主阶层对政治生活的影响更加引人关注。改革开放以来,私营企业在数量和规模上发展迅猛,至2003年5月,全国私营企业户数为262.5万户,注册资本为26571.10亿元。其中19922002年私营企业总数的年均增长率为31.5;同期私营企业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总数的比例提高了约24

9、倍。私营经济已占有国民经济1/3以上的比重,并在税收、就业等方面起到难以替代的作用。 有学者指出,经验主义研究证明人的经济地位(SES)与政治参与之间存在相当明确的关联。一个人在社会分层等级中折合为SES的地位越高,他的政治参与比率也越高。我国私营企业主阶层的经济地位与政治参与之间的相关性体现为他们有能力将一部分经济资源转化为政治和组织资源,例如获取政治信息、习得政治知识和技能、建立并加入行业协会、社团及其它民间组织等,其政治功效感也在逐渐增强。同时,经济地位的提高也意味着有更多的利益需要借助政治参与的手段来维护。有统计显示,目前有76的私营企业主有较强政治参与需求,他们越来越重视当选村委会主

10、任、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实际效果,也开始在大众传媒上发出自己的声音,通过舆论的力量来影响政府决策。 在参与行为的动机上,陶东明等人作过四种划分,即属于主动型的信念性、分配性参与和属于被动型的服从性、强制性参与。私营企业主阶层目前是以分配性参与为主,即把利益要求输入政治系统,以影响对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也有部分私营企业主把政治参与视为回报社会、实现更大人生价值的途径,例如某些地区出现了老板竞选村官、带领村民共同致富的现象,这部分人的参与动机在由分配性转变为信念性。 2.社会基础阶层。该类别包括工人、农业劳动者和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他们是我国劳动人口的主体,在1670岁人口中占76.4

11、。在改革以前,基础阶层的政治参与形态以动员性和支持性参与为主,政治参与的动机是服从性和强制性的。例如通过合法的集会、游行表达对政府的支持,以举手表决方式来进行选举和表决等。随着改革的全方位深入,该阶层政治参与形态和动机也逐渐向主动性、分配性参与转变。再以选举方式为例,举手表决在80年代就被无记名投票所替代,而且在基层民主实践中,群众还创造了秘密写票间这类新形式。这些进步意味着选举和投票活动不仅具有向政治系统输入支持、巩固其合法性的形式意义,还有可能成为影响社会价值权威性分配的有力手段。 工人阶层政治参与形态的转变也和社会结构的变动有关。一方面,工人阶层内部发生了垂直分化,在少数工人获得向上流动

12、机会的同时,大批工人却由于产业升级或企业破产、转制、减员增效等原因下岗失业,向社会结构的下层流动。目前城乡无业、失业和半失业人口中,下岗职工占了35.3。另一方面,工人同其他社会阶层的分化也很明显。他们在社会资源的分配上与中间阶层和优势阶层的差距不断拉大,在同后者发生对抗性利益矛盾时常常处于弱势地位。残酷的现实激活了一部分工人的权利意识和参与意识,他们开始采取上访、集会、示威等多种手段向政治系统施加压力,试图改善自己的生存条件。工人阶层的政治参与活动的特点为:人数众多,仅产业工人和商业服务业员工就在1670岁人口中占了28.7;在劳动协作中形成了较强的组织性和纪律性;有一定的文化程度,对国家的

13、法律、法规、方针、政策有所了解,懂得斗争的策略;通常聚居在城镇,有接触传媒获取信息的条件,组织动员也较方便,能对政府施加经常性影响等等。 农民阶层的政治参与活动近年来比较活跃。一方面,1998年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正式实施为村庄政治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虽然村民自治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政治参与范畴,但其有助于提高农民的参政能力。具体说来,自治的过程能够培养农民的民主观念和权利意识,锻炼他们的组织动员和宣传能力,帮助他们掌握选举的技术与规则等等。另一方面,农民阶层的非制度化参与也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农村近年来在税费、选举、征地、拆迁、宗族等问题上的纠纷较多,时常引发越级上访、暴力报复村干部、围攻执法人

14、员、乃至大规模冲击政府机关等恶性后果。这些现象固然与农民文化程度不高、法制观念不强有关,但其根本原因在于农民的权利遭到侵犯而利益表达机制却存在缺陷。 此外,农民工群体的政治参与活动也初显端倪。该群体介于农民与工人两大阶层间,由于他们在城市缺少地缘、亲缘、业缘优势及其他社会资源,因此在劳资博弈中常处于劣势。近年来农民工权益受侵害事件屡有上升。以浙江省为例,2003年省劳动监察大队涉及民工投诉的案件占受理投诉案件总数的90。农民工群体已初步认识到依靠组织的力量来维护权益的必要性。2002年,温州瑞安塘下镇的1450位打工者曾经成立过“外来人口协会”,希望藉此与资方平等对话。这类群体的政治参与目前尚

15、在萌芽阶段,有一定的发展潜力。 3.中间阶层。该类别涵盖专业技术人员、办事人员、个体工商户等阶层。中间阶层具有良好的教育水平和业务技能,掌握着一部分社会资源,对公共事务比较有发言权。他们本身是改革的受益者,因此政治态度、观念相对温和,也是现状的维护者。一般认为,中间阶层的发展壮大有助于使社会结构从“金字塔型”向标志着稳定的“橄榄型”转变。从发展趋势看,中间阶层将承担矫正贫富两极分化、缓和社会矛盾、维护公正社会秩序、推进民主政治的使命。但目前我国的中间阶层还处于发育阶段,与基础阶层相比,他们人数较少,(占1670岁人口的17.9),内部差异性大,组织化程度低,阶层认同意识也很不足;与优势阶层相比,他们可支配的社会资源不多,力量相对弱小。这些缺陷制约了中间阶层在政治生活中发挥与其阶层定位相适应的作用。现阶段中间阶层尚未实现利益整合,以阶层利益为导向的政治参与活动并不多见。不过就个体而言,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已经具备较强的政治参与能力,开始在行动上对政治系统产生影响。 三、各阶层的非制度化政治参与与政治稳定 社会各阶层政治参与扩大的态势对政治稳定构成了压力。在制度化程度低而参与程度高的政治体制内,社会力量会借助它们各自的方式直接在政治领域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