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垃圾收集管理制度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0798957 上传时间:2019-06-1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7.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院垃圾收集管理制度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医院垃圾收集管理制度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医院垃圾收集管理制度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医院垃圾收集管理制度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医院垃圾收集管理制度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医院垃圾收集管理制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院垃圾收集管理制度(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医院垃圾收集管理制度篇一:医院垃圾分类处置管理规定医院垃圾分类处置管理规定一、垃圾分类(一)医疗垃圾1、破损的温度计。锐利器具、压舌板等器材和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卫生用品;2、污染的纱布、绷带、脱脂棉等敷料;3、血、尿、粪、呕吐物等检验等标本,化验用器材、试剂、培养基等废弃物;4、废弃的病理标本,手术切除的组织器官、试验动物尸体和排泄物;5、病区卫生清洁用擦布,拖布等。6、传染科或隔离病室所有的废弃物。(二)生活垃圾1、病人剩余饭菜、果皮、果核、罐头盒、饮料瓶、手纸、粪、尿等排泄物。2、药品及一次性注射器、输液器的外包装材料。(三)具有放射核素性及摄影所用化学试剂的放射性垃圾和化学垃圾。二、分类处

2、置要求(一)设置三种污物袋/盒,黑色垃圾袋装生活垃圾,黄色垃圾袋装医用垃圾,利器盒装锋利的垃圾。污物入袋应严格按分类弃入不同颜色袋中,生活垃圾和医疗垃圾不能混放。(二)收集容器必须有密封盖,防渗漏、防蝇、防鼠、并便于搬运及消毒。封扎运送,不得外露外泄。(三)病房每房一个小型污物袋。收集果皮、果核、废物等可燃性污物,每日或满袋更新;诊室、诊疗室、检验科每个操作室应备用两个污物桶,分别内套黄色垃圾袋医疗垃圾,黑色垃圾袋装外包装物品。科室垃圾应及时转运到医院垃圾转运站,由城市垃圾处置中心处理。三、医用垃圾转运前的无害处理1、锐利物品如针头、穿刺针、缝针、手术刀片等,置于利器盒内焚烧处理。篇二:医院医

3、疗废物管理制度医院医疗废物管理制度一、医疗废物分类收集工作制度1、按照医疗废物专用包装物、容器的标准和警示标识规定医疗废物分置于黄色塑料容器内,并认真检查有无破损。2、医疗废物按照医疗废物分类进行收集不能混装。3、隔离传染病人生活垃圾归在感染性废物中,并用双层黄色塑料袋密封。4、在盛装医疗废物的每个包装物及容器外表面贴有警示标识和标签(标签上注明:产生单位、产生日期、类别和备注)。5、医疗废物中病原体的培养基、标本和菌种、毒种保存液等高危险物及时消毒后运送。二、医疗废物内部运送工作制度1、运送人员在转运前检查包装或容器的标识、标签及封口是否符合要求,不得将不符合要求的医疗废物运送至暂时贮存地。

4、2、运送人员每天在下午4:30-5:00用专用工具将医疗废物运送至集中焚烧地点。3、运送医疗废物要防止渗漏、遗撒,运送人员做好自我防护。4、每天运送工作结束后对运送工具进行清洁和消毒。三、医疗废物交接登记、工作制度各科室与责任人交接医疗废物时登记日期、种类、数量、经办人签名,登记资料保存3年。四、医疗废物职业安全防护工作制度1、教育职工提高对医疗废物管理的认识。2、对从事收集、运送、处置等人员进行培训。3、掌握相关法律、法规和本院医疗废物管理规章制度4、掌握专业技术、安全防护、工作流程、工作要求和紧急处理知识。5、对从事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配备必要的防护用品,定期体检,必要时进行免疫接种。6、工

5、作中被锐器刺伤时,按锐器刺伤处置要求进行处理。五、医疗废物暂存场所管理工作制度1、医疗集中医疗废物暂存地必须远离医疗区、食品加工区、人员活动区和生活垃圾存放处。2、医疗废物暂存处要要有严密和封闭措施,防止渗漏,避免阳光直射。贮存时间不得超过2天,由专人管理,防止非工作人员接触医疗废物。3、专门管理人员按时对医疗废物暂存处喷洒药液,以防鼠、防蚊蝇、防蟑螂。并进行清洁消毒。4、医疗废物暂存地设有医疗废物警示标识和“紧张吸烟、禁止饮食”的警示标识。5、严格禁止医疗服务与生产垃圾混放、转让或买卖。6、暂存病理性废物,尽可能采取低温或防腐贮存。六、医疗废物管理培训制度1、对全员进行医疗废物相关知识培训,

6、提高工作人员对医疗废物管理的认识。2、向个科室发放本院医疗废物管理实施方案,通过对医院感染管理网络人员培训再由网络人员组织本科室学习。3、对从事医疗废物分类收集、运送、暂时贮存、处置等工作人员进行相关法律和专业技术、安全防护以及紧急处理等知识培训。4、组织保洁人员学习相关法律,工作要求,操作方法和安全防护知识。并掌握锐器伤后处理方法。七、医疗废物处理过程中发生事故报告制度1、发生在医疗废物流失、泄漏、护散和意外事故时,采取相应的紧急措施,并在48小时内向卫生局报告。2、发生因医疗废物管理不当导致3人以上死亡或者10人以上健康损害。需要对致病人员提供医疗救护和现场救援的重大事故时,12小时内向区

7、卫生局和疾控中心报告,并按规定采取紧急处理措施。3、发生因医疗废物管理不当导致3人以上死亡或者10人以上健康损害。需要对致病人员提供医疗救护和现场救援的重大事故时,2小时内向卫生局和疾控中心报告,并按规定采取紧急处理措施。4、发生医疗废物管理不当导致传染病传播事故,或者证据证明传染病的事故有坑发生时,应当就传染病防治法及有关规定报告,并采取相应措施。八、一次性使用注射器、输液(血)器回收制度1、 一次性注射器、输液(血)器用后消毒供应室回收。2、 消毒供应室应安排专人回收,专门地点盛放,并做好个人防护。3、 各病区、科室回收的一次性注射器、输液器、输血器必须统一用黄色垃圾装盛放,针头等易致人损

8、伤的医疗废物存放在密闭的利器盒内。4、 各科室回收的数量必须登记,由送、收人双签字,供应室应每月统计汇总数量。5、 对被医疗废物污染的区域进行处理时,尽可能减少对病人、医务人其他现场人员及环境的影响。6、 对污染区消毒从最轻区域向最严重区域进行,并对所有使用过的工具进行消毒。7、 参加处理工作人员做好安全防护。8、 处理结束后,组织对事件起因进行调查,并采取有效防范措施,预防类似事件的发生。锐器伤后处置方法1、 如不慎被锐器刺伤,应立即采取相应保护措施,清创,对创面严格消毒处理,并进行血源性传播疾病的检查和随访。2、 被HBV阳性病人血液、体液污染的锐器刺伤,应在24小时内注射乙肝免疫高价球蛋

9、白,同时进行血液乙肝标志物检查,阴性者皮下注射乙肝疫苗10ug、5ug、5ug。篇三:医院医疗废物分类收集制度医院医疗废物分类收集制度1、 各科室按医疗废物分类目录正确区分各类医疗废物。2、 感染性废物放于符合医疗废物管理条例规定的黄色垃圾袋中。交接时袋口扎紧、密闭。3、 损伤性废物应放于符合医疗废物管理条例规定的利器盒中。4、 少量药物性废物可放入符合医疗废物管理条例规定的黄色垃圾袋中,并有明显标记,交接时袋口扎紧、密闭。5、 化学废物中批量的化学试剂、废消毒剂应交由专门机构处置。6、 批量的汞血压计、汞温度计等医疗器具报废时,应交由专门机构处置。7、 各科室必须严格按上述规定执行,若与规定

10、不符则与考核相结合。医院医疗废物登记制度1、 各科室要对每日交接的医疗废物进行登记,内容包括:废物种类、重量、交接时间、经收人签字等,具体措施如下:(1) 一次性医疗用品包括一次性注射器、输液器、氧气管、吸痰管等由供应室专管人员每日上午09:00以前到各科室收集,并双签名,再由供应室在下午04:00时交于总务科专管人员。(2) 其余医疗废物包括除上述一次性医疗用品外的感染性废物、损伤性废物、药物性废物由总务科专管人员在下午04:00以前到各科室收取,并对医疗废物进行核对、签字,然后存放于废物暂贮地。(3) 总务科专管人员应与环保局属下固体处置中心工作人员进行交接、登记,固体处置中心开出有效收据

11、,收据内容包括时间、废物种类、重量、签名,资料保存3年。(4) 医院感染科负责督查,督查情况与科室负责人反馈。并与考核相结合。医院医疗废物管理培训制度1、 医院感染科对从事医疗废物收集、运送、贮存处置等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进行分层次培训,培训内容包括:相关法律、专业技术、安全防护、紧急处理、工作流程等。2、3、 形式:授课、看录像、讨论等,力求培训面达100%。 院部将对对相关人员进行定期不定期提问、书面和实际操作考试,并将结果与考核挂钩。医院医疗废物暂贮地管理制度1、2、 设有专人管理。 远离医疗区、食堂、人员活动区及生活垃圾存放场所,有明显警示标识,并有禁止吸烟标志,防渗漏、防鼠、防蚊蝇、蟑

12、螂。3、 总务科专管员对暂贮地设施、设备定期清洁和消毒。医疗废物管理中的个人防护与紧急处理措施 4、 暂贮地医疗废物存放时间不得超过48小时。1、 从事医疗废物收集、运输、贮存处置等的工作人员必须戴口罩、帽子,穿工作服,必要时穿隔离衣,操作后必须洗手,必要时进行手的消毒。2、 安全使用和处理锐器(1) 锐器不能直接用手传递,并尽量减少搬运。(2) 使用或处理针头时,不要弯曲或破坏针头,不要戴针帽.(3) 使用后的锐器应及时放入利器盒中,利器盒装量不要超过规定的装量,利器盒应放置安全地方。3、 紧急处理措施(1)、发现被感染性物质感染的工作人员,应立即进行相关检查,及时治疗,如注射疫苗、免疫球蛋

13、白等。(2)、被锐器损伤者,立即进行消毒处理,对症治疗,必要时予以特殊治疗。抗感染药物合理应用的原则1 严格掌握抗感染药物使用的适应症、禁忌症,密切观察药物效果和不良反应,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已明确的病毒感染一般不使用抗菌药物;对发热原因不明,且无可疑感染征象者,不宜使用抗感染药物;对病情严重或细菌感染不能排除者,可酌情选用抗感染药物。2 应用抗感染药物前及时正确留取临床标本,然后依据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调整敏感的药物。3 严格掌握抗感染药物联合应用指征。联合用药主要适用于单一药物不能控制的混合感染。联合用药的目的是能达到协同或相加的疗效,不增加副作用,防止和延缓耐药菌株的产生。4 严格掌握预防性用药的指征,尤其应正确掌握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感染药物的适应症和疗程。5 严格控制抗感染药物的皮肤、黏膜局部用药。6 制订个体化的给药方法、间隔时间、途径。7 密切观察病人有无菌群失调,及时调整抗感染药物的应用。强调综合治疗,提高机体免疫力。8 注重药物经济学,降低病人抗感染药物费用支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