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所名校】2018届河南省高三第十四次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上传人:ha****o 文档编号:90798596 上传时间:2019-06-19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00所名校】2018届河南省高三第十四次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100所名校】2018届河南省高三第十四次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100所名校】2018届河南省高三第十四次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100所名校】2018届河南省高三第十四次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100所名校】2018届河南省高三第十四次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00所名校】2018届河南省高三第十四次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00所名校】2018届河南省高三第十四次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此卷只装订不密封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 考场号 座位号 2018届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高三第十四次考试语 文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不正确的一项是( )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

2、衣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是我们的庄严承诺。到2020年只有2年的时间,全社会要行动起来,尽锐出战,精准施策,不断夺取新胜利。完善各级各类学校的心理健康工作者队伍建设,实施有针对性的心理促康教育,可以亡羊补牢,使读者的常见心理问题在萌芽状态及时得到解决。他的笔下有历史,有中国哲学的智慧,他谈论的是历史上的人与事,但常常枝蔓开去,或联想,或抒情,或状物,天马行空。“生命的价值在于厚度而不在于长度,在于奉除而不在于获取”院士的一番话入木三分,让我们深受教育。中国画独特表观方式中“书画同源”的要求决定了写意画的表现方式是用“无法生有法,以有法贯众法”的春秋笔法,把深邃的意境呈现出来。看完电影虎口脱险后,

3、大家对小王对号入座,说他就像影片中的那个有才能的音乐指挥,常常因粗心做出一些有惊无险的事。A. B. C. D.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野外探险具有极大的风险,仅有“人定胜天”和“大无畏”的精神显然不够,还要有专业的安全保障和对自然规律的充分认知为基础。B. 各级党组织要通过教育实践活动,提高党员干部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态度,转变基层干部作风,扎扎实实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C. 二孩政策在全面放开后,“能不能生二孩”“该不该生二孩”“生二孩后怎么办”之类的话题一直被民众热烈讨论。D. 人大代表提议,我国应加快铁路投资体系改革,修改铁路法、担保法等相关法律,制定详细的优惠政策,填

4、补民间资本参与铁路建设的空白。3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某医生医术高明,治好不少患者多年的顽疾,解除了患者的痛苦,患者对该医生十分感激。其中一位患者特地制作锦旗表小感谢,上写道:“杏坛高于,医者仁心。”B. 赵虎相钱伟是发小,钱伟无意中得罪了孙皓,赵虎对钱伟说:这事咱们也有不对的地方,你最好去向孙皓说清楚。C. 小鹏给邻居李爷爷留言:爷爷,获悉您老病了,父亲让我登门造访,未能见面,现奉送群花一束,祝早山康复!D. 老师,生活中您对我精心呵护,无微不至地提供给我成长的沃土。现在您退休了,在我心中,您音容宛在。第II卷(非选择题)二、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中国工尺

5、谱是世界上最平的乐语之一,世界上只有三个国家发明了乐谱意大利人发明了五线语,法国人发明了简谱,中国人发明了工尺谱、减字谱,律吕谱等,把转瞬即逝的声音用一系列抽象符号记录下来,是一项看起来简单但构建过程却十分复杂的工程。为记录声音,古代的中国人尝试了多种方式,寻找到多种途径,创造了多种乐谱。这些乐谱应当与方块字、造纸木、即刷木一样,是让中国人感到自象的伟大创造。千百年来音乐家一直在不断追求和完善乐谱这一用平面图形表达声音高低长短的符号体系。古今中外,贯穿乐谱中的基本元素是数字。五线谱依据五条横线的高低,表示声音高低。简谱以数字排序,表式声音高低。西方唱名法(doremifasolasi)采自一首

6、赞美诗每个诗句的第一个音节,这是外国乐谱的情况。中国人用汉字表送音高,历史上把乐谱符号,称为“谱字”。工尺谱字,是否也是数字呢?常见的“谱字”共计十个:合四一上勾尺工凡六五。一眼便知的数字有:一、四,五、六,其他符号,也同质同构,源于数字。在20世纪西方乐谱大面积传播之前,工尺谱使用甚广,申国戏曲的主要记载方式就是工尺谱。清乾隆六年(1741),由清庄王允禄编篆的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共收录4466首曲谱,是记录戏曲音乐最丰富的资料集。清代“贮香主人”于1821年辑录的小慧集,是目前唯一能见到的用工尺谱来记录民歌的文献,其中收录了著名的茉莉花。民间器乐的主要记录形式也是工尺谱,大家熟悉的西安鼓乐

7、、福建南音、山西笙管乐,冀中音乐会,江南丝竹等,都是采用工尺谱记录。民间乐师依照师傅嫡传的墨本和父辈租传的曲本,辗转续抄,代代相传。工尺谱的流传,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个文化现象,不但宫廷,寺院传抄,市并、乡村也传抄,而且民间抄本比宫廷藏本保存得更好,流传得更广。20世纪,传统文化所处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五线谱与简谱成为音乐传播的主要形式,工尺谱被驱除出文化传承的主渠道,甚至连其名称也已退出大部分人的记忆。21世纪以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念深入人心。从20世纪现代学堂明令禁用工尺谱,到今天专业音乐院校学生跟着民间乐师咿咿呀呀地韵唱工尺谱,历史已经大翻转了!“西安鼓乐”“福建南音”等

8、古老乐种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则说明人们对工尺谱的态度已发生了逆转。没有谱本,无以为凭,作为“非物项文化遗产”形态存在的声音也就不易传播。乐谱是话语权之所在,代表了书写,代表了传统,代表了师承。于曲目,它是保存乐曲的传媒;于乐器,则是按谱用字的依据;于乐师,则是代代相承的脉络;于乐壮,则是凝聚维系组织的象征。正如文化部副部长董伟所言,出版中国工尺谱集成 ,不仅对营造全社会注重收集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具有积极作用,还将对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产生深远的彩响。(摘编自张振涛工尺谱:让传统音乐有“谱”可依)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

9、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工尺谐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乐谱,是与方块字、造纸术、印刷术一样让中国人感到自豪的伟大创造。B. 工尺谱同简谱一样,也贯穿了数字这一基本元素,常见的十个谱字由数字和源于数字的符号构成。C. 收录了著名的茉莉花的清代文献小慧集,是迄今唯一能见到的用工尺谱记录古代歌曲的文献。D. 中国工尺谱集成一书对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起到了积极作用。5下列关于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介绍了工尺谱的“前世今生”,并以此呼吁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B. 文章第二段通过中西方乐谱的比较,详细论证了中西方乐谱符号构成和来源的异同

10、。C. 文章指出了工尺谱在中国古代社会流传甚广,并为这一观点提供了大量例证。D. 文章最后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指出了工尺谱对于传统音乐和文化的重要意义。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民间乐师辗转续抄、代代相传的工尺谱,能为音乐学家了解民间器乐提供重要的历史信B. 20世纪西方乐谱在我国大面积传播,工尺谱被驱逐出文化传承的主渠道,可见某些传统文化曾受到的冲击和影响。C. 21世纪,曾经难登大雅之堂的工尺谱,不但不再被视为“落后”,反而被视为古老文化的象征和文化的品牌。D. 如果没有工尺谱,被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的一些古老乐种也就不易传播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

11、小题。冬阳童年骆驼队林海音(1)骆驼队来了,停在我家的门前。(2)它们排列成一长串,沉默地站着,等候人们的安排。天气又干又冷,拉骆驼的摘下了他的毡帽,秃瓢儿上冒着热气,是一股白色的烟,融入干冷的大气中。(3)爸爸在和他讲价钱。双峰的驼背上,每匹都驮着两麻袋煤,我在想,麻袋里面是“南山高末”呢?还是“乌金墨玉”?我常常看见顺城街煤栈的白墙上,写着这样几个大黑字。但是拉骆驼的说,他们从门头沟来,他们和骆驼,是一步一步走来的。(4)另外一个拉骆驼的,在招呼骆驼们吃草料。它们把前脚一屈,屁股一抵,就跪了下来。(5)爸爸已经和他们讲好价钱了。人在卸煤,骆驼在吃草。(6)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吃草料咀嚼

12、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满在胡须上。我看得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了起来。(7)老师教给我,要学骆驼,沉得住气的动物。看它从不着急,慢慢地走,慢慢地喻,总会走到的,总会吃饱的。也许它天生是该慢慢的,偶然躲避车子跑两步,姿势就很难看。(8)骆驼队伍过来时,你会知道,打头儿的那一匹,长脖子底下总系着一个铃铛,走起来,“当、当、当”地响。(9)“为什么要一个铃铛?”我不懂的事就要问一问。(1l)我的幼租心吴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不同的想法,我对爸爸说:(12)“不是的,爸!它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溪上,没有一点点声音

13、,你不是说,它们走上三天三夜都不喝一口水,只是不声不响地咀嚼着从胃里反刍出来的食物吗?一定是拉骆驼的人类,耐不住那长途寂寞的旅程,所以才给骆驼带上了铃铛,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13)爸爸想了想,笑笑说:(14)“也许,你的想法更美些。”(15)冬天快过完了,春天就要来,太阳特别地暖和,暖得让人想把棉袄脱下来。可不是么?骆驼也脱掉它的绒袍子啦!它的毛成一大块一大块地从身上掉下来,垂在肚皮底下。我真想拿剪刀替它们剪一剪,因为太不整齐了。拉骆驼的人也一样,他们身上那件反穿大羊皮,也都脱下来了,搭在骆驼背的小峰上。麻袋空了,“乌金墨玉”都卖了,铃铛在轻松的步伐里响得更清脆。(16)夏天来了,再不见骆

14、驼的影子,我又问妈:(17)“夏天它们到哪儿去?”(18)“谁?”(19)“骆驼呀!”(20)妈妈回答不上来了,她说:(21)“总是问,总是问,你这孩子!”(22)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23)可是,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域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就这样,我写了一本城南旧事。(24)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听见缓慢悦耳的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7作者多处描述骆驼队,对此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1)段由一句话构

15、成,简洁而有画面感,将骆驼队这一描述对象凸现出来。B. 第(2)段先写骆驼群的沉默,再写拉骆驼的人头上冒的热气,有比较的意味。C. 第(4)段“屈”“撅”“跪”一连串动作的描写,让人们感觉到骆驼的温顺。D. 第(15)段描写了冬天快过完时的骆驼队,暗示“我”对骆驼的感情发生改变。8有人评论林海音的文字“细致而不柔弱”,结合这一评论,赏析第(7)段画线句。9最后三段和前文叙述视角不同,传递的情感也有差异。请根据前后两部分内容,对此加以分析。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各媒介接触时长对比(摘编自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2017年4月18日发布的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材料二:2014年,我国15岁及以上人口的识字率较2007年增加了3.48个百分点,基础教育进一步普及,人口识字率持续上升;2014年6岁及以上人口中,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口较2007年上升4.97个百分点,高等教育发展有效提高了国民综合文化素质。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每年组织实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