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伤仲永说课稿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0795337 上传时间:2019-06-19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3.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语文伤仲永说课稿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初中语文伤仲永说课稿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初中语文伤仲永说课稿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初中语文伤仲永说课稿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初中语文伤仲永说课稿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伤仲永说课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伤仲永说课稿(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初中语文伤仲永说课稿篇一:伤仲永 说课稿伤仲永说课稿老师同学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伤仲永,下面我将从四个方面来说明,分别是说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设计和板书。一 说教材伤仲永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五课。这是一篇叙事文言文,课文以叙事为主,兼有议论和抒情,通过叙述主人公方仲永由天才变成普通人的发展历程,揭示其原因,强调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学生学习本文可以进一步积累文言文知识,培养语感,通过思考仲永的经历体会学习的价值。本课和本单元前四课一样,都是写儿童成长的历程,但又不是单纯的记述童年的乐趣与烦恼,而是在记叙的基础上揭示道理。有利于学生在回忆反思童年的喜与乐

2、中,树立起重视后天学习的价值观。七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对浅易文言文有一定的解读能力,但对一些生僻字词,活用及古今异义的掌握有一定困难。而且学生对文言文普遍有畏惧感和抵触感,特别是老师单纯的讲解字词注释和课文翻译。此年龄段的学生求知欲强,好奇心强,对文中的故事有很大兴趣,但排斥枯燥乏味的客观讲述道理。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本文的特点以及学生学情我综合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制定了三个学习目标1 能够复述仲永的发展历程及原因2 理清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结构3 理解“伤”字蕴含的思想感情,体会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进一步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我的依据主要有三点首先是新课标中规定,初中古诗文的教学

3、,以培养学生的兴趣及语感为主体。并适当积累一定的文言知识,使学生对中国古文学有所了解。其次是本课的特点,本课是一篇说理性记叙文,既然是记叙文,就要理解文中的人物和事件,理清文章结构,学习作者表达方法,体会作者感情。此外还要明白体会课文所讲的道理,树立重视后天学习的价值观。根据以上教学目标和课文特点,本课应以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和结构,深入体会文中情感为重点。根据学生心智水平,教学难点应是体会作者思想感情及自身价值观的形成。二 教学教法根据新课标的规定和学生的学情,我决定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采用讨论法,提问法,讲授法,勾画圈点法,诵读法。主要是讨论法和提问法。(依据最好结合课文内容来谈)1 讨论

4、法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美国教育家布鲁姆也提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着,而是知识获得过程的主动参与者。讨论法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2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步深入,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自主探究能力。三 教学过程设计根据本文特点及学生的认识规律,我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导入,整体感知,研读赏析,体验反思,布置作业。1 导入 3分钟分析题目,提出问题,“伤”字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何而伤?这样直接切入题目,从作者感情入手,让学生带着疑问学习,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习效率。2 整体感知 10分钟

5、(1)介绍作者王安石,由学生先介绍,然后多媒体呈现(2)通读一遍课文,划出不理解的字词句,大体了解课文内容,简要说一下“伤“字的意思这个环节引导学生初读课文,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的阅读感受力,总结能力和文言文理解力。(结合教学目标来谈)3 研读赏析 23分钟(注意提问后要有答案)(1)仔细阅读第一段,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翻译,归纳出不会的字词句及自己认为重点的字词句,全班交流。最后教师多媒体呈现学生应积累的文言文知识。(2)找出第一段中直接描写仲永才能的语句,分析作者是怎样描写的。(3)默读第二段,找出仲永发生了哪些变化。学生回答的同时讲解重要字词句(4)找出仲永变化的原因,用原文的话回答(5)找同

6、学朗读一、二段,教师和其他同学纠正发音和停顿,复述仲永的发展经历(6)认真阅读第三段,多媒体展示重要字词句。比较与前两段在表达方式上有何不同,作者想阐述什么道理。引导学生注意叙述文中的议论和抒情(7)全班齐读第三段(8)全文是什么结构有利于学生学习课文先叙述后议论抒情的结构方式研读赏析这一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将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相结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充分利用学生这一课程资源。紧扣文本,与文本展开对话链接,培养了学生的阅读理解力、鉴赏力,归纳分析能力。运用朗读、齐读、默读方式,培养了学生语感和朗读能力。4 体验反思 7分钟说出本课给你印象最深的地方,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

7、要有预设的语句以备引导!)这一环节鼓励学生多角度阅读,珍视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和理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但要注意多元有界,不能放任自流。联系生活实际,引发学生情感体验,拉近与文本距离。学生通过感悟课文,有利于体会作者情感形成正确价值观。5 布置作业 2分钟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为题,写200字短文。有利于加强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把握,以及对作者思想的理解,引发学生思考感悟,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观念,锻炼写作能力。四 板书(板书的依据)伤仲永王安石书指 不 不泯诗物使能然四作学称众句,诗立前时 人伤自就之为其, 闻名文理可观记 叙议论、抒情篇二:伤仲永说课稿伤仲永说课稿各位老师:大家上午

8、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五篇课文伤仲永。一、说教材教材分析这一单元以“成长”为主题,通过了解课文中人物的成长历程,让学生能够正确对待成长中的苦与乐、得与失、成功与失败。伤仲永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写的一篇说理散文,作者先讲述了方仲永由一个“神童”变成一个普通人的经历,然后由此引发议论,表达了对这位“神童”的惋惜之情。本文语言精当而又不乏感情色彩,是学习文言文语言的又一篇典范之作,内容易懂而又引人深思,学生将会从中汲取很多营养。(2学情分析初一学生刚涉及文言文不久,还没有养成很好的文言语感及学习方法。因此,在本节课学习中,侧重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及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教

9、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A朗读课文,培养文言文的语感。B积累文言知识,丰富学生的文言表达能力。过程和方法:a诵读b小组合作探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明白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从而在学习方面更加勤奋刻苦3、说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朗读成诵,积累文言知识。难点:理解内容,领悟深刻内涵。二、说教法为了较好的完成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依据新课程的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等方法,为了使教学手段更直观、更形象,我制作了简单的课件,通过小组交流学习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他们有充分的时间和机会通过朗读,思考、分析、讨论等方法,主动的获

10、取知识。三、说学法语文教学中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要教授方法,在本课的学习中我指导学生采用诵读、小组合作交流、探究的形式,力求真正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公这一理念。四、说教学过程导入屏显王安石的梅花,并让学生诵读,以这首小诗引入作者王安石,引导学生简介作者,王安石之所以能够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不仅仅是因为他在诗歌方面有很高的造诣,他在散文方面可以说也是独当一面,今天,我们大家就共同学习他的一篇著名文言散文方仲永出示教学目标:1、朗读成诵,积累文言知识。2、理解内容,领悟深刻内涵。整体感知:“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是文言文学习的切入点,鉴于同学们已经预习过本课,首先检查预习情况,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

11、,其他同学仔细听,之后并作出评价,为加深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学生齐读一遍课文。疏通文意屏显疑难、老师汇总整理并展示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反馈出的疑难,给学生一定时间思考,借助集体的力量解决疑难。(采取抢答的形式)、攻克难关 针对同学们在预习过程中普遍反映课文第三段不好理解的现象,首先鼓励学生,看是否能够解决,再不然老师做点拨指导。(3)请一名同学通译全文合作探究深化理解1、伤仲永,如何理解题目中的“伤”?为何而伤?2、方仲永是一个怎样的“天才”?“泯然众人矣”的原因在哪里?(从原文中找出答案作答)3、文中作者对这件事有何见解,文章提到了“受之天”“受之人”,二者是什么关系?一个人成才的关键究竟是什么?

12、(小组讨论解决)拓展延伸 体验反思结合你对“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的认识,谈谈:假如你认为自己很聪明的话,读了文章后,有什么感受和启发?假如你认为自己仅仅是普通人的话,读了文章后,又有什么感受和启发?小结“天才等于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那些大科学家,有卓越成就的人尚且这么说,那么,我们呢?我们这一群正在求知的青少年呢?珍惜现在的学习时光,学习环境,努力学习!记住“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请同学们牢记这句话,并以此勉励自己。为加深对课文主旨的理解,请同学们再把课文齐读一遍。作业:1、背诵课文。2、完成本课配套课内阅读部分。篇三:伤仲永说课稿伤仲永说课稿清城中学高素兰一、说

13、教材1、课文所处位置及作用伤仲永是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五篇课文,是这一册的第一篇文言文这个单元安排的是以“成长”为主题,通过了解课文中人物的成长历程,让学生能够正确对待成掌中的苦与乐,得与失,成与败伤仲永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写的一篇议论文,作者讲述了方仲永由一个“神童”变成那个一个普通人的经历,并由此引发议论,“一个人能否成才,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所受的教育及自身的学习有关”这一道理使学生认识到勤奋学习的重要性,同时也表达了对这位“神童”最终变成普通人而感到惋惜2、课文解读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的实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文章分两部分:叙事部分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却因其父“

14、不使学”而最终“泯然众人”,变得平庸无奇;议论部分则表明作者的看法,指出方仲永才能衰退是由于“受于人者不至”,强调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文章通过方仲永这一实例说明具有普遍借鉴意义的道理,给人以深思本文的语言十分精当叙事部分仅以一百五十多字就完整地叙述了方仲永从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变化的过程,议论部分也不过七十余字,文中的每一词句都不是可有可无例如第一段首句“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仅九字便交代了籍贯、身份、姓名、家世,而且“世隶耕”三字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既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仅一句话就刻画出方仲永父亲贪图小利而自得的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态第二段叙事极为简要,仅以一“见”一“闻”一“问”就交代了方仲永后来的变化和结局结尾的议论部分,言简意深,说理严谨本文语言平实而又不乏感情色彩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惋惜之情,对“受之天”而“受于人者不至”者的哀伤之情,并以鲜明的态度表明作者的观点3、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之”“于”的用法及文言词活用情况注意文本详略得当的写法,体会语言的简洁、精炼学习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过程和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