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思哈制度名词解释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0793844 上传时间:2019-06-19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52.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思哈制度名词解释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八思哈制度名词解释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八思哈制度名词解释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八思哈制度名词解释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八思哈制度名词解释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思哈制度名词解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思哈制度名词解释(3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八思哈制度名词解释篇一:世界古代史下名词解释圣德太子改革:是在日本日趋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形势下,以圣德太子为首的统治者对政治体制的改革,主要规范了朝廷贵族官僚的身份制度,加强朝廷纲纪,崇尚佛教,积极摄取唐朝文化,向中国派遣留学生,谋求与隋建立对等的外交关系。此次改革主要限于文化精神方面,没有涉及社会根本问题,收效不大,但是它提高了日本的国际地位,奠定了中日平等友好邦交,积极输入了中国文化,为日后的大化改新奠定了基础。大化改新:是以中大兄为首的改新派在遣唐留学生的影响支持下,以唐代国家为典范,为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律令制国家而进行的政治体制改革,改革改变了政权性质,使之成为封建性质的律令制中央集权国

2、家,为经济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比较稳定的社会环境。八色之姓:是天武天皇时期规定的八种不同的姓,这些姓是根据与天皇家的血缘关系的远近顺序赐给的。赐姓的目的是“更改诸氏之族姓,作八色之姓,以混天下万姓。这八色之姓的制定,在此后律令制的建立过程中,发挥了明确官僚阶级级别的作用。壬申之乱:是日本古代发生的最大型内乱,天智天皇死后,天智天皇之子大友皇子与天皇胞弟大海人的皇权争夺战,结果大海人获胜,消灭了大友朝廷,反映了改新的时代要求。大海人即位后,全面推进改革,确立了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印度教:亦称新婆罗门教,是在婆罗门教的基础上,融合了佛教和耆那教的某些思想,又吸收了印度其他的民间信仰,最终演化而成

3、的。它是适应封建制产生和发展的封建社会意识形态,主要内容有信奉吠陀、多神论和业报转世之说。阇提:是印度中古时期,随着社会分工进一步发展,在吠舍、首陀罗中产生的从事不同职业的集团。其相互隔绝,不准通婚,内部职业世袭,设立管理机构监督成员遵守规章制度和风俗习惯,违者要受到惩罚。随着手工业分工的加细,各种手工业阇提的数目不断增加,这种制度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希吉拉:由于麦加的封建势力反对伊斯兰教,对穆罕默德及其信徒加以迫害,他们被迫迁往麦地那,这次迁徙叫做希吉拉,对伊斯兰教的胜利和阿拉伯统一国家的形成具有决定性意义。 壕沟之战:是穆罕默德迁徙麦地那后同麦加贵族进行的第三次武装战役。因穆斯林军在麦地那

4、城外挖壕沟据守,故名。此战使敌军围城不下,给养困难,被迫撤军,穆罕默德乘胜追击,大获全胜,具有重大意义。罗马民法大全:是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一世下令编纂的一部汇编式法典,又称查士丁尼法典,是罗马法的集大成者,该法奠定了后世法学尤其是大陆法系民法典的基础,是法学研究者研究民法学不可或缺的重要文献资料之一。普洛尼亚制:是拜占庭帝国的土地制,国家将土地授予贵族,由贵族监领,监领者以向国家提供兵役为条件,终身享有土地的租税,死后归还国家而不得世袭。后来监领者逐渐将土地据为己有,又取得领地的行政权和司法权。这一制度维护了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加强了封建主对依附农民的剥削,使封建制度得以确立,但它同时也加剧了

5、帝国的分裂。尼卡起义:公元532年由于拜占庭首都基层组织之间产生分歧,当查士丁尼出席赛车会时群众高喊发泄不满,随即演变成反政府的起义,因口号尼卡(胜利)得名。起义的目的是反贪污,反专制,反苛税,后被镇压,起义领袖被处决,之后查士丁尼加强了专制统治。圣像破坏运动:7世纪以后,教会和修道院兼并土地,聚敛钱财,成为社会各阶层怨恨的目标,利奥三世执政时期为保障新兴军事贵族的利益,增加财政税收,宣布反对圣像崇拜,主张破坏圣像,故名。运动开始后,教会的圣像被捣毁,土地财产被没收,修士被迫还俗参加生产,承担国家赋税和徭役,促进了拜占庭的封建化。此后随着当政者的更迭,运动时起时落,最后在皇帝迈克尔三世的皇太后

6、狄奥多拉摄政时结束。罗斯法典:是基辅罗斯统治者于1112世纪在东斯拉夫人习惯法的基础上,结合罗斯历代大公颁布的法令所编成的法令汇编。法典是研究基辅罗斯历史的珍贵资料,反映了罗斯封建关系的形成过程,其目的是为了保护封建所有制,巩固封建制度。军区制:是拜占庭帝国在中世纪推行的军事和行政制度,即按军事序列管理帝国各级行政区域。内容是以军区首长为将军,兼有行政管理权,军政合一,行政系统附属于军事;同时以田代饷,建立军役地产,进而形成农兵阶层。12世纪取消。索贡巡行:是基辅罗斯国家初期大公向人民征收贡物的一种方式。每年初冬,大公就会率领亲兵挨家挨户索取贡物,贡物一部分被用来赏给亲兵以维系主从关系,大部分

7、则用来向拜占庭和东方换取其所需的奢侈品。这就是索贡巡行。由于索贡巡行主要是掠夺的方式,因而遭到人民反对,后被地租制所取代。封君封臣关系:是中世纪西欧封建主通过行臣服礼和封土等手段结成的君臣关系,在上的称封君,在下的称封臣。封臣的义务主要是效忠、拱卫和劝告封君。封君的义务主要是授予封臣封土或直接供给衣食以维持其生活。11世纪以后,该关系普遍流行。为了扩大自己的权势,封建主之间竞相封受土地,形成十分复杂的关系。这种关系在13世纪渐趋衰落。 阿维农之囚:法王权势扩大后,对教会逐步实行政治上的控制,经济上剥夺的政策。腓力四世在位期间派人到意大利囚禁与其发生激烈冲突的教皇卜尼法斯八世。此后选出七任教皇都

8、是法王控制下的傀儡,且驻在阿维农,史称阿维农之囚。至尊法案:是宣布英王亨利八世不仅是世俗最高统治者,也是宗教上最高统治者的文件,其表明英国所有教会不再听罗马教皇的指挥,加强了英国君主权力,使天主教逐渐向新教改革。 采邑制度:是西欧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之一。法兰克王国墨洛温王朝时期,国王对于服军役或执行其他任务的臣属,已封赐土地或金钱等作为恩赏,称作采邑。采邑的封赏使一些农民沦为封建主的依附农民,促进了西欧封建土地制的发展和封建主阶级的强大。格里高利改革:由于中古西欧教会有世俗化的问题,严重影响正常的宗教活动,降低了教会的威信。为了革除弊端,克吕尼派修士发起改革,因教皇格里哥利七世为领袖而得名。改

9、革捍卫了教皇权威,加强了教会的独立性,整肃了神职人员风纪,起到了一定的良好效果。 经院哲学:中古西欧哲学与神学二位一体,神学家收集若干条正统教义中的明显谬误,利用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逻辑进行烦琐的论证和诡辩,最后证明这些谬误是正确的,这种与神学互为表里的哲学完全脱离实际,故称为经院哲学。该哲学主张信仰高于理性,为宗教服务。 丕平献土:在加洛林王朝建立的过程中,罗马教皇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回报,加洛林王朝的君主成为罗马教皇的武力支持者。后法兰克国王丕平应教皇请求,出兵征服了伦巴德人,并把夺来的土地划归教皇管辖,这便是教会史上称谓的丕平献土,也是教皇国的起始,奠定了以后教皇国的基础。卡诺沙事件:1

10、1世纪,在罗马教皇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权力斗争中,罗马教皇格里高利七世召开世俗会议,规定国王不得拥有主教授职权,并指责德皇亨利四世犯有买卖圣职罪,将其开除出教并废除其统治权力。亨利到教皇在意大利居住的德卡诺沙城堡赤足冒雪哀求,三天以后才得以觐见。教皇最终表示同意恢复亨利的教籍和统治权力,史称卡诺沙事件。此后,皇帝和教皇争夺教会授职权的斗争又持续了将近半个世纪。自由大宪章:是公元13世纪,因为不满国王随意破坏封臣制和对法战争的失败,英国大封建主联合高级教士迫使国王约翰签订的文件。文件主要精神是维护封君封臣制度的既定原则,维护教俗封建贵族的特权,同时也兼顾了骑士和市民的利益。之后随着专制王权的建立

11、,该文件在政治生活中失去影响力,但在后世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被用来与专制王权进行斗争。巴克提教派运动:又称虔信运动,是印度教与伊斯兰教之间既彼此对立又相互影响的产物,12 世纪兴起于印度南部,主要强调梵天在印度教诸神中的至高地位和众生平等,反对种姓制度,支持一神信仰,旨在消除印度教与伊斯兰教的对立。逊尼派:是伊斯兰教最大的教派,形成于穆罕默德去世后争夺哈里发权位的斗争之中,与什叶派相对立,被认为是伊斯兰教的正统派别,现今世界穆斯林多属于逊尼派。什叶派:是伊斯兰教的第二大派别,形成于穆罕默德去世后争夺哈里发权位的斗争之中,与逊尼派相对立,该派只承认阿里及其后裔为穆罕默德的合法继任者,尊奉伊玛目学说

12、。 苏菲主义:是伊斯兰教的神秘主义,苏菲在阿拉伯语中意为羊毛,苏菲主义倡导苦行之道,其追随者身着羊毛粗衣,故名。该主义奉行禁欲,寻求内心的领悟和神人合一境界,在伊斯兰世界颇具影响。胡斯运动:是15世纪捷克的宗教改革运动,因其发动者胡斯得名,主要目的是改革教会,反对教会敛财腐化。胡斯被处以火刑后,改革的拥护者把反天主教与争取民族解放结合在一起,掀起了胡斯战争。后来战争失败,胡斯运动的残余成员组成波希米亚弟兄会,成为一个长期活动的教派。八思哈制度:是蒙古金帐汗国统治罗斯居民的一种军事政治制度。八思哈是突厥语中镇守官的意思。八思哈制度即由部分居民组成十户、百户、千户等军事组织,由蒙古人任指挥,代替了

13、军队。其主要作用是征收赋税,加强统治,后废除。胡斯战争:是胡斯宗教改革运动失败后,改革的拥护者把反对天主教与民族解放运动结合在一起发起的战争,因是胡斯事业的继承而得名。战争虽然最后失败,但沉重打击了德皇为首的教会和封建势力,保证了捷克在一定时期内的独立,促进了捷克民族发展,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 扎克雷起义:是中古时代法国的一次反封建农民起义,扎克雷意为乡下佬,是贵族对农民的蔑称,起义由此得名。起义者由于对封建主认识不足,城市与农民间没有形成有效联合,导致迅速失败,但打击了封建势力,有利于促进法国统一。瓦特泰勒起义:是在中世纪英国政治混乱,经济腐败的背景下,由瓦特泰勒领导的英国农民反封建起义,起

14、义有助于为农民争得自由,加速农奴制瓦解,但最后失败。红白玫瑰战争:是英法百年战争后,英国两大封建主集团进行的内战。战争一方兰开斯特家族以红玫瑰为徽,另一方约克家族以白玫瑰为徽,故而得名。战争既是为了争夺王位,也反映了当时封建贵族入不敷出,靠战争以抢劫、掠夺、结党营私的势头。最终兰开斯特家族胜利,建立都铎王朝统治。黄金诏书: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四世为稳定帝国政局,防止教皇干涉皇位选举颁布的诏书。诏书确定了可以选举皇帝的七选帝侯,承认诸侯在各自邦国内拥有行政权、司法权、关税权和铸币权,规定各邦内的市民和自由农民均属于他们邦内的君主。由此德意志诸侯的独立地位得到了完全的肯定。汉萨同盟:是德意志在1

15、4世纪成立的为保护北部沿海城市贸易利益而结成的城市同盟。入盟的各个城市享有商业特权和经商的便利条件,没有共同的财政机构、军队和官吏,政治色彩较弱。同盟扩大了对波罗的海和北海的贸易控制,后随着商业中心的转移逐渐衰落。 再征服运动:又称收复失地运动,是指西班牙的基督教王国对伊斯兰教徒的战争,表面看来,它是两种不同宗教、不同种族之间进行的战争,实际上仍然是西欧封建主掠夺土地的扩张战争。该运动彻底驱逐了伊斯兰教,大大促进了西班牙各地区间的经济文化联系,使其形成了中央集权国家。英法百年战争:是中世纪英法两国为王位继承问题展开争权夺利,尔后演变成英国对法国的入侵,法国则被迫进行反入侵,从而进行长达百年的战

16、争。战争使英法两国经济大受创伤,民不聊生;使法国基本上完成了统一,促进了法兰西民族的融合过程和封建经济的发展;使英国巩固了封建贵族阶级和骑士阶层的统治地位,延缓了国家权力集中的进程。玛雅文化:是世界伟大的古文化之一,更是美洲印第安文化的摇篮,对后来的阿兹特克文化和印加文化具有深远影响。它对世界文明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是全人类的宝贵文化财富。 印加文明:是南美洲古代印第安人文明,印加为其最高统治者的尊号,意为太阳之子。15世纪强盛,16世纪初由于内乱日趋衰落,后被西班牙殖民者灭亡。阿兹特克文明:是拉丁美洲印第安人三大文化之一,由阿兹特克创造。其吸收了玛雅文化等各种印第安人文化成就,十分发达,后被西班牙殖民者破坏。篇二:名词解释一、保甲制度保甲制度,是清朝借鉴中国历代乡里制度的经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