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存款保险制度的案例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0786930 上传时间:2019-06-19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3.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运用存款保险制度的案例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运用存款保险制度的案例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运用存款保险制度的案例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运用存款保险制度的案例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运用存款保险制度的案例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运用存款保险制度的案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运用存款保险制度的案例(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运用存款保险制度的案例篇一:存款保险制度美国的应对花旗银行的应对案例美国存款保险制度1. 美国存款保险制度实施时间在美国,走进一家银行总能在醒目的位置看到这样一句话:“本银行为每个存款人担保25万美元,该保证由美国政府信用支持。”这就是美国的存款保险制度。美国存款保险制度1934年1月1日建立以来,没发生过被担保存款违约现象。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国家,而这一制度产生于1930-1933年间的“大萧条”。美国1933年通过立法,成为第一个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国家,1934年1月1日正式实施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制度。此后存款保险制度逐渐得到国际认可,并得到大规模发展。截至20XX年3月,世

2、界上共有111个国家建立了显性存款保险制度。1960年之前美国是世界上唯一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国家,1961年印度成为第二个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国家,而存款保险制度得到国际认可并大规模建立则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与世界银行业危机次数相关性较强。80年代各国银行所统计的严重系统性银行危机达到45次,90年代全球爆发了63次严重的银行危机。与此对应,1990年只有34个国家建立存款保险制度,20XX年达到71个国家,增长209%。进入21世纪,陆续有32个国家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在20XX年金融危机后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国家数目占这些国家数的%。2美国存款保险制度实施效果1) 美国存款保险制度黄金期(1

3、9341980年)1934年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作为一家政府机构成立,负责为银行存款提供保险,避免挤兑,开创了世界存款保险制度的先河。在FDIC成立之后近半个世纪,其在维护存款人信心,保障金融系统安全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的数据显示,从1934年到1980年47年中,FDIC保险的银行破产数量总数为480家,平均每年有12家银行破产,远低于1934年至20XX年间平均每年破产50家银行的平均水平。该阶段存款保险制度凑效的主要原因有:一是美国金融业实施严格的分业经营,银行很少涉及证券、保险业务,银行交易账户资产在总资产中占比极低;二是实施严格的Q条款和金融管制,银行不能为

4、活期存款支付利息,对定期存款也规定了最高利率上限,并对银行的跨区经营进行限制,银行面临较低的利率风险;三是美国经济保持较快增长,期间美国平均增速为%,银行业面临着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2) 储贷危机考验美国存款保险制度(19801995年)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高通胀(平均CPI高达%)和高利率(联邦基金利率超过10%)使通过短期储蓄存款融资但发放长期固定利率房地产贷款的储贷机构面临利率风险骤升。1982年美国国会通过一项法案,允许储贷机构投资安全和不安全的贷款,甚至可以投资垃圾债券。1986年美国取消了规定存款利率上限的Q条款,这使得储贷机构进行激进的高息揽存。资产负债期限的错配和存贷利率的倒

5、挂(存款利率20%,贷款利率8%),使美国近30%的依靠吸收短期储蓄存款、投放于房地产贷款的储贷机构陷入困境。19861995年,FSLIC(联邦储贷保险公司)关闭了1043家储贷机构,超过20世纪80年代初期所有储贷机构的三分之一。救助储贷机构的巨额成本,最终导致1987年FSLIC资不抵债并入FDIC。储贷危机期间美国存款保险制度失灵原因:一是对储贷机构监管不力,无法抑制其冒险行为的道德风险;二是利率市场化、高通胀、放松管制等宏观经济环境引发了系统性风险,这超出了存款保险制度的保险范围。3) 次贷危机对存款保险制度冲击(20XX年至今)20XX年4月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公司新世纪金融破产

6、,标志着次贷危机爆发。随着次贷危机的蔓延,重仓次贷债券和相关衍生品CDO的投资银行和大型商业银行损失惨重。同期FDIC的资本余额仅为346亿美元,一家像华盛顿互惠银行(存款1880亿)的中型银行破产即可耗尽FDIC的资本。在此背景下,美国政府推出巨额救助计划,对“两房”、AIG、花旗、摩根大通等大型机构注资超过3000亿美元,才避免了金融危机的扩散。尽管如此,自20XX年以来,美国商业银行总共破产了516家银行,而且五大投行中贝尔斯登和美林证券被收购,雷曼兄弟破产,美国资本市场和实体经济均遭受重创。次贷危机中美国存款保险制度失灵的原因:一是在混业经营下,保险、证券公司的经营风险会通过金融市场迅

7、速传递到商业银行的交易账户,导致银行资产出现巨额减计,而保险、证券公司的资产并未保险;二是大型银行的资金中近50%是非存款负债,主要是债券和票据等,这些非存款负债无需交纳保费,但面临更大的市场风险和流动性风险;三是混业经营下商业银行交易账户和表外资产占比大幅上升,在金融市场动荡情况下,这些资产可能遭受巨额减计,使用商业银行承担了比银行账户更高的风险。3美国存款保险制度实践对中国的启示美国存款保险制度无疑是迄今为止最成功的存款保险制度,也是世界存款保险制度的典范,总结其80年(1930s-20XXs)的实践经验与教训,我们得出以下几点启示:1) 存款保险制度无力应对系统性风险。存款保险制度设立的

8、初衷在于维护存款人对银行的信心,防止挤兑对银行带来的流动性风险,并阻断破产银行风险向稳健银行的传染,从而避免非系统性风险演变为系统性风险。但银行面临的不仅仅是存款人缺乏信心引发的挤兑风险(流动性风险),而且挤兑风险可以通过存款准备金制度予以化解,银行面临的最大风险实际上是经济周期波动产生系统性风险,另外利率市场化和银行综合化经营使银行承担着更大的利率风险和资本市场波动的风险,比如,美国大型银行持有巨额的次级贷款、次级债券及相关衍生品,在本轮金融危机中遭受了上千亿美元资产计减的损失,这些风险仅靠对存款进行保险无法防范。当然,从理论上讲,FDIC通过监督、检查可一定程度上抑制银行的过度承担风险的经

9、营行为,但这都对FDIC的监管能力提出了挑战。美国储贷危机和次贷危机的实践表明,只有政府才能真正应对系统性风险,承担起“最后借款人”的职责。2) 存款保险制度的部分作用被资本充足率监管替代。1934年美国存款保险制度建立时,同时实施分业经营的金融模型,商业银行业务与相对高风险的投资银行业务、保险业务相分离。为了防止银行业因高息揽存而冒险经营,美国推出金融管制的Q条款,这些保守的监管制度虽然抑制了银行业的发展,但其近半个世纪免受金融危机的侵扰。20世纪80年代的利率市场化,使储贷协会和银行业都因存款利率飚升而承担了过度的利率风险,最终酿成了储贷危机。1999年美国通过了新金融法案,银行业由分业经

10、营转向混业,九年之后即暴发了次贷危机。基于分业经营和金融管制的存款保险制度在利率市场化和混业经营背景下能否发挥存款保险功能,存在争议。即使有存款保险,当银行破产风险上升时,存款人仍会挤兑而不会坐等存款保险基金进行赔偿,因为后者通常有一定时滞。另外,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实施的巴塞尔协议,使不低于8%的资本充足率为存款人及其他债权人的权益提供了一定保障,部分替代了存款保险制度的功能。3) 保险目标比率的确定需在安全与效率之间进行平衡。本轮金融危机前,美国存款保险实施风险差别化费率和%的保险基金目标比率,但仅占银行业被保险存款余额%的保险基金规模能否为银行业存款提供充足的保险,实践中存在不确定性。

11、但如果对银行保险征收较重的保费,一方面会侵蚀银行的利润,另一方面会形成银行增加非存款负债的激励,即更多地依赖不需要交存款保险费的债券、同业和衍生品融资等,导致银行的制度套利。如果中国对银行存款征收%的存款保险费,大概需要15年保险基金的规模才能达到%的目标比率,此前政府需要向存款保险基金融资以树立市场信心。4) 存款保险范围和限额应适时调整。 美国存款保险基金只对存款人的八类存款账户进行保险,本轮金融危机前为10万美元,为应对金融危机,保险限额目调整为25万美元,可见提高保险限额可扩大存款保险的覆盖面,增强存款保险的稳定金融体系功能。但保险限额越高,保险基金在银行破产时需要付出的成本就越高,存

12、款人分散和控制风险的激励就会削弱。中国存款保险条例意见稿中将存款保险上限设为50万元,可以覆盖绝大多数自然人的存款,但对企业及社会团体来说,覆盖力度有所不足。因而,存款保险制度可能使部分企业存款由中小银行分流至大型银行,进一步加剧大型银行在市场上的强势地位。花旗银行1930s业务改革和发展1. 兼并和收购小型金融机构和银行:1) 1929年和1930年,花旗银行先后收购了农民信贷与信托公司和纽约美国国民协会银行,在此基础上成立了花旗农民信托公司,1959年花旗农民信托公司改名为第一花旗信托公司(First National City Trust Co.),两年后合并于第一花旗银行,成为其信托部

13、的一个组成部分。2) 1981年,花旗银行成功地收购了Diners Club信用卡公司。1982年,花旗银行兼并了加州的忠诚储蓄银行(Fidelity Savings),1984年,又兼并了芝加哥第一联邦银行(First Federal of Chicago),1986年收购了华盛顿特区的国民永久银行(National Permanent Savings)。3) 19821984年,花旗公司收购了加利福尼亚州、佛罗里达州、伊利诺斯州和华盛顿特区的储贷协会,使其成为美国最大的银行控股公司。2. 拓展业务范围20世纪20年代花旗银行开始开拓零售银行业务。1921年成立了第一家专对个人服务的分行,1

14、928年成为首家提供个人贷款的商业银行。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大公司流行事业部的“利润中心分析”,重视闲置资产的增值,将资金存人银行的定期账户,以获取利息收入。根据美国格拉斯一斯蒂格尔法案,活期存款没有利息,定期存款的利率也要受到Q条款的限制,即不能高于规定的利率。为了争夺大公司的存款,花旗银行于1961年首创发行了大额可转让存单(CD),CD面值10万美元,利率高于Q条款的规定,客户可CD在证券市场上随时变现。CD的诞生,揭开了20世纪金融创新浪潮的序幕。60年代中后期,花旗银行开始开展信用卡业务。1967年,花旗银行首创了信用卡服务系统,即众所周知的万事卡(Everything Car

15、d)。到了当年年底,已有140万个持卡客户和2万家接受信用卡的商店。1969年,花旗银行的万事卡更名为现在的万事达信用卡(MasterCard)。1974年,花旗公司在美国的金融市场上开创了浮动利率票据业务。它也是最早在欧洲开展创新金融业务的先驱。1977年,花旗银行以花旗信用卡银行中心的方式改变了美国零售银行业的形象。它率先启用了全自动柜员机设备,并能提供24小时全天候的银行服务,并提出“花旗永不休息”的广告宣传口号,使顾客感到友好与方便。1985年,花旗银行在纽约市通过银行与家庭及办公室个人电脑联网的方式开展了直接存取业务。1986年,花旗银行首先在纽约以及香港使用了屏幕触摸自动对话柜员机

16、,现在该机已经在全球范围广泛应用。80年代,花旗银行的跨国业务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其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的国家扩展到了芬兰、新西兰、中国等国家。90年代,花旗银行开始注重追求品牌形象,试图建立高效、方便、高质量的卓越品牌“Citibanking。1992年,通过完成重置资本、准备金、盈利等5点计划,花旗银行已经成为美国最大的银行,其名称也成为创新银行的代名词。花旗银行的分行和办事处遍及全球90多个国家,其国际银行业务在许多金融市场上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力。1993年,花旗银行开展了“风险窗口”活动,它通过评估公司所面临的国家、产业、产品和客户等方面的风险,加强了内部控制机制。这一年,花旗银行已经成为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