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过程中的宏观因素和微观因素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90777343 上传时间:2019-06-1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立法过程中的宏观因素和微观因素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立法过程中的宏观因素和微观因素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立法过程中的宏观因素和微观因素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立法过程中的宏观因素和微观因素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立法过程中的宏观因素和微观因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立法过程中的宏观因素和微观因素(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立法过程中的宏观因素和微观因素读立法学一书之思考庄绪龙【学科分类】法理学【出处】本网首发【摘要】有法可依是以法治国的前提,也是建设法治国家的首要任务,科学、理性的立法对于我国实现建设法治国家的宏伟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站在立法的宏观因素角度,具体分析了立法规划、立法预测、立法决策的作用;在立法的微观因素方面,提出立法应当体现民众参与性,并强调了立法技术的重要性。【关键词】立法;宏观因素;微观因素【写作年份】2008年【正文】为实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和奋斗目标,必须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依法治国的基本前提是有法可依,所以,立法工作是建设法治国家的最先环节,立

2、法质量是关乎法治事业的兴衰成败。 大体扫完一遍曾宪义教授任总主编的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之立法学后,感触颇多。比如:在立法学的概述一章里,我认识到立法学产生的历史渊源以及产生的条件、立法学如何成为一门独立的法学学科;在立法理论一章,了解到立法的本质法的本质在立法活动中的体现,并且深深的体会到立法作用的明显性;还有诸如立法原则、立法指导思想、立法技术、立法主体等一系列有关立法学的理论。沉思在这一系列的立法学理论中,我仔细梳理一下头绪,于是抽象出了这个题目,想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分别讨论一下我国的立法过程。 一、 立法过程中的宏观因素: 在立法过程的宏观因素层面上,我觉得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立法规划

3、、立法预测、立法决策。 (一)立法规划:立法规划,是指享有立法权的机关根据国家的方针和政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做出的立法目标、措施、步骤等设想和安排。 立法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不是可轻可重的花瓶,而是实实在在的法律制定过程,是调控社会发展的指南针。立法规划的前提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纵观我国每部法律诞生,都是建立在服务当前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大局。举例说明:1997年新刑法的制定,就是综合了自1979年刑法以来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社会的现实状况而重新编排的;再如2007年出台的物权法、劳动合同法等等,都是为了适应当前乃至以后一段时间内的社会发展,具有强烈的现实性,这是立法工作必须考虑的问题

4、。再谈一下立法规划的作用。制定立法规划的目的,就是要使立法工作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增强立法工作的主动性、计划性和科学性。具体来说,立法规划具有以下几点作用:第一,有利于分清轻重缓急,突出重点。我国目前的立法工作任务繁重,制定立法规划,可以使急需的法律先得到制定,以增强立法的主动性和计划性,从而使立法工作更好的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第二,有利于法制的统一和法律体系的和谐。立法规划的制定本身,就是要注意协调,这样就能使立法规划和谐,使法律体系和谐,减少和避免立法工作中的重复和交叉现象。第三,有利于调动和组织各有关方面参与立法工作的积极性,从而确保立法工作的进程。 (二)立法预测:

5、所谓立法预测,就是在立法规律和立法发展规律的指引下,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对立法的发展趋势、未来状况进行考察、推测的方法、过程及相应的结果。古今中外的立法实践表明,立法和法律的发展是有规律的。认识、掌握并遵循这些规律,不仅可以预测立法的发展趋势和未来状况,而且能使立法健康发展,使法律满足社会需要,规范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立法预测作为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预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行立法决策、制定立法规划、起草法律草案和审议通过法律的重要环节、必要前提。在现代社会,世界各国普遍重视立法预测工作。这是因为:科技、经济、社会和政治等领域不仅本身发生了很大变化,还给人类生活带来许多影响,使得立法工作面

6、临越来越复杂的社会关系,而且,伴随着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尤其是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出现,各国所面临的共同问题有越来越多的趋势。这些立法预测成为必要。 立法预测的基本目的,是获取有关立法信息和资料,为立法决策、立法规划服务,为立法服务,为立法提供较为完善的方案。立法预测之所以受到普遍重视,并被广泛运用,是因为立法预测具有重要的作用。第一,它有利于实现立法的科学化。实践证明,要减少和防止立法工作中的盲目性、随意性,增强立法的科学性,就必须充分重视并运用立法预测,在综合分析有关立法信息和资料的基础上,科学地、合理地进行立法决策、立法规划。第二,它有利于法制和社会协调发展。法律是规范、调整社会生活和社

7、会关系的,而这种规范和调整作用要充分发挥,就需要对社会生活、社会关系及法律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把握。总之,立法预测具有多种作用,其中,最根本的作用就在于为立法决策、立法规划等服务,使法律与社会协调发展,从而使法律达到其调控社会的最佳效果。 (三)立法决策: 在这里讨论一下立法决策的主体。立法决策的主体是依法决定立法的方法、方法、策略或办法的机构或个人。在我国,主要立法决策主体究竟是谁?一种观点认为,主要立法决策权力机关是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笔者认为,我国主要立法决策主体应该是委员长会议。分析如下:第一,从职能偏向方面来看。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人员组成较为复杂,人员较多,法律专业背景不明显,若是从事这

8、样一项专业素质的工作,恐怕难当此任。相反,委员长会议就不同,它的组成人员就相对精简,法律专业背景浓厚,相当一部分人员是站在我国立法实践的前沿。 以上几点从立法过程的宏观方面进行阐述,大体上梳理了立法的程式,进行具体这是立法必须予以考虑的因素。 二、 立法过程中的微观因素: 笔者认为,立法过程中的微观要素应当包括以下几点: (一)、应当保障公众直接或间接的参与到立法的过程中去,以保证立法的民主性和公正性。所谓直接参与立法过程,主要是指向公众公开征集立法项目建议或者法律法规草案稿。即:各级国家机关、团体、党派,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企事业单位,公民、法人和组织可以单独或者联合,以组织或者个人名义

9、提出原则性的立法意见和建议或者法律法规文本,质量较高的,列入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草案。这就改变了过去立法项目大都是由政府部门提出的传统做法,公民可以立法项目建议,从立法的源头就开始参与立法活动。这种做法有利于提高立法工作的透明度,是立法可以更好的集中民智、体现民意、顺应民心,并可以得到有效的贯彻执行。所谓间接的参与到立法过程,是指通过立法调研、座谈会、书面征求意见、论证会、列席和旁听、立法听证会等形式,使广大公民有序的参与到立法的过程中来,以达到立法成效的最大化。(二)、在立法的技术方面探讨:第一,规范性文件的整体结构是立法技术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就规范性文件的结构来说,通常包括总则、分则和附则三

10、部分。要提高一个规范性文件的科学水平,重要的条件之一就是注意合理的构造这三个组成部分。先看总则,总则作为规范性文件结构中对整个文件具有统领性的部分,它的内容主要包括:制定规范性文件的目的;制定的根据,规范性文件的基本原则,有关的制度或基本制度,规范性文件的效力,规范性文件的适用。再看分则,分则在规范性的法律文件中具有相当中要的作用,是整个文件的主题内容。分则的内容主要是对有关主体、客体、行为、事件、结果等加以具体的规定。还有附则,附则是规范性文件中总则和分则的辅助性内容,但对总则和分则的实施具有重要的意义。附则的内容主要包括:名词术语的定义、关于解释权的授权规定、关于制定实施细则的授权规定、关

11、于实行问题的规定。大体上说,附则的技术含量是比较高的,它主要是程序上的界定。第二,法律语言的技术要求。一部法律最显著的表现特征,就是它由文字以及由文字构成的语言序列而组成的。从大量的立法实践看,立法语言非常重要,它是立法者表达立法意图、立法目的、立法政策的文字载体。同其他语言文字相比,立法语言是一种最为明确、规范、严谨、简洁的文字。具体说来,立法语言应当具备以下几点特点:一是准确肯定,不能含糊其辞,词不达意。二是简洁凝练,不能拖沓繁冗,啰里啰嗦。三是庄重严肃,不能适用怀疑性、询问性、商榷性、讨论性的语言,更不能使用文学语言。四是通俗朴实,要让民众能够理解和掌握,不能只是法学专家的“特有权利”,

12、等等。立法是司法、执法的依据,是国家法治建设的龙头。对于立法学的研究,我国的学者们也逐渐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立法学理论。这里面主要包括:1、立法的基本理论(立法的本质和作用、立法的原则和指导思想、立法与社会发展等)2、立法的制度(立法主体、立法体制、立法程序等)3、立法过程(包括立法规划、预测和决策、立法协调、立法监督等)4、立法技术(规范性文件的结构和形式的选择、立法与法律规范的衔接、立法语言等)。本文是在立法的过程中进行思考的,选取了宏观上的立法程式立法规划、立法预测和立法决策和微观上的因素作为思考的重点,并不代表立法的各个方面,仅就立法的动态的过程以及这个过程中应当遵循的技术规则进行了前略的分析而已。【作者简介】庄绪龙,于2008年考入华东政法大学研究生院,师从薛进展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刑法学、刑事政策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