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化2018年上半年经济运行分析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90776791 上传时间:2019-06-1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2.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化2018年上半年经济运行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大化2018年上半年经济运行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大化2018年上半年经济运行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大化2018年上半年经济运行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大化2018年上半年经济运行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化2018年上半年经济运行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化2018年上半年经济运行分析(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大化县2018年上半年经济运行分析今年上半年,全县上下攻坚克难、奋力拼搏,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工作部署,面对国内经济整体下行的压力和新的经济常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为主线,狠抓重大项目建设和各项工作的落实,经济运行的总体态势平稳。 一、经济运行特点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GDP)277622万元,同比增长12.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29281万元,同比增长5.1%,比去年同期提高1.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136614万元,同比增长18.6%,比去年同期提高23.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111728万元,同比增长6.1%,增速比去年同期回

2、落0.4个百分点。三个产业对GDP贡献率分别为4.5%、76.5%、19%;拉力分别为0.6%、9.4%、2.3%;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0.6:49.2:40.2。从主要经济指标运行趋势看,增速有快有缓,总体呈高位波动态势。就地区生产总值而言,在2018年一季度回稳向好的基础上,增速持续下降,出现较大回落,经济再次下行的风险进一步加大。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财政收入等5项主要经济指标均呈两位数增长,分别增长22.4%、43.3%、10.9%、10.6%、43.3%。与一季度相比,以上5项主要经济指标仍呈增长态势,尤其是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财

3、政收入增长较快,连续5个月分别保持20%和40%以上的增速。但这两项指标从今年以来一直呈现不同程度的大幅度下滑趋势,和一季度相比,分别回落19、21.9个百分点,从而影响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造成总体经济形势再次下行。加之第二产业大幅下滑,内生动力不足,经济呈现下滑运行态势。从经济运行情况看,主要有以下特点:(一)农业生产增长缓慢。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4483万元,同比增长5.4%。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9846万元,增长5.1%,其中:农业增加值3168万元,增长4.6%;林业增加值3543万元,增长12.0%;牧业增加值18155万元,增长4.3%;渔业增加值4415万元,增长4.0%;农林牧

4、渔服务业增加值565万元,增长6.9%。(二)工业生产回落幅度较大。全县工业增加值113829万元,同比增长21.4%,比一季度回落17.2个百分点,增速全市排位第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2.4%,增速全市排位第3。实现全县工业总产值144696万元,同比增长25.6%,其中规上工业总产值126919万元,同比增长27.9%,比一季度分别回落14.8、19.4个百分点,两项指标增速均全市排位第4。电力生产行业增加值对工业经济发展贡献较大,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95.9%。(三)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全县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3.3%,比去年同期提高23.9个百分点,增速全市排位第1。2

5、017年结转到今年的在库项目有25个,其中5000万元以上项目14个,5000万元以下项目11个。上半年,全县5000万元以下投资项目新入库 10个,5000万元以上投资项目1个,入库数均比去年同期有所下降。(四)社会消费品市场呈稳中向好。大化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00302万元,同比增长10.9%,增速与一季度增速持平,连续6个季度实现两位数增长。其中批发业商品销售额21004万元,同比增长13.4%;零售业商品销售额85018万元,同比增长10.2%;住宿业营业额486万元,同比增长8%;餐饮业营业额8709万元,同比增长8.3%。 (五)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全县完成财政收入45646万

6、元,同比增长43.3%,增幅比去年同期提高59.3个百分点。全县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49364万元,同比增长10.5%,其中财政8项支出111016万元,同比增长12.1%。 (六)金融信贷增长趋势放缓。截至6月末,全县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余额1299634万元,同比增长3.8%。其中各项存款余额为802376万元,同比增长2.3%,各项贷款余额为497258万元,同比增长6.3%。 (七)居民消费水平稳步提升。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11932元,同比增长6.5%;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801元,增长10.6%。城乡居民收入呈平稳增长态势,居民消费水平进一步提升。 二、经济运行存在的问题全县产

7、业结构虽然日趋优化,但水电工业独大的现状依然没有改变,当前可持续产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支撑力仍然有限,产业转型升级的任务还很艰巨。从局部特征上看,工业整体科技含量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发展的质量和水平亟需提升。现有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小、总量低,占生产总值的比例相当小,对工业拉动作用不强。农业特色产业体系不发达,链条不完备,组织化程度不高,标准化生产和品牌化建设滞后。龙头企业规模小、数量少,对农户的带动能力和适应能力不强,农产品精深加工率低。第三产业中非营利服务业(公用事业)占比较大(33.2%),因一般公共服务、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等社会事业项目进展缓慢,“财政八项支出”增长缓慢,导致非营利服务

8、业乃至三产增加值增速幅度小。餐饮娱乐、交通运输、电子商务、现代物流、文化旅游等产业虽有发展,但规模不大、层次不高、带动能力偏弱。从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来看,全县短期稳增长和长期调结构压力并存,经济发展中不协调、不平衡、不稳定的因素仍然存在,质量效益不高、结构性矛盾突出的问题亟需化解。三、工作建议当前全国已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对促进大化经济社会平稳健康较快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加快发展,仍然是全县重中之重的任务。要认识和主动适应全县经济发展的新常态,继续扩大有效投资,深度挖掘消费潜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持续推进全县经济稳中求进、进中提质、质效齐升。(一)夯基础,提升发

9、展现代农业。持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巩固精准扶贫成果,加快推进贫困村道路硬化、电子商务服务点等项目的建设进度,不断巩固脱贫成果。培育壮大富民产业,实现“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目标,为农民增收、全县脱贫摘帽奠定基础。大力实施高效节水灌溉、测土配方施肥等农业项目,不断夯实农业发展基础。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及时顺应市场变化,调优产品结构。积极推广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加强病虫害、自然灾害防治工作,发展猪、牛、羊、鸡为主的规模养殖。以循环农业为抓手,逐步构建粮经饲统筹、种养加一体、农林牧结合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打造一批“美丽乡村”、特色小镇,促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二)强产业,促进工业长

10、足发展。相关职能部门要充分发挥行业管理职,制定产业发展对策、帮助企业解决当前生产经营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对正常生产企业,要积极引导深挖潜力、主动寻求市场,实现增产增效;对近期可以启动生产的企业,采取现场办公、特事特办等方式帮助企业尽快复产;对复产困难较大的企业,采取领导包抓、部门联动的办法,强化协调服务,破解资金周转难、生产成本高、库存压力大、市场开拓难等问题,促使企业尽快复产。(三)促融合,发展壮大第三产业。大力提升传统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第三产业扩大规模、提高效益。加快乡村旅游发展,促进乡村旅游与美丽乡村、扶贫开发建设有机结合。积极创新宣传营销模式,培育品牌企业,拓展旅游产业链,

11、促进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实施阿里巴巴农村淘宝项目,大力发展电子商务,鼓励和支持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接电商平台,加大农产品上网销售,促进电子商务与特色产业融合发展。加大健康服务、商贸服务、旅游工艺、家政服务、养老服务、休闲娱乐等新型服务业态的建设力度,着力推动生活服务业向精细和高品质转变,培育新的市场消费热点。(四)补短板,大力培育“四上”企业。加大力度培育规模以上工业、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有资质的建筑业、房地产业、规模以上服务业,壮大全县经济总量。 (五)重项目,增强经济发展后劲。一要认真谋划项目。紧盯国家、自治区、市投资导向和政策走向,围绕可持续发展替代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新能源产业、循环经济产业,谋划一批产业规模大、技术水平高、市场前景好、带动能力强的优质项目。特别要突出10亿元以上投资项目的储备,至少要谋划3个以上,确保全县2018年项目投资达到40亿元以上。二要积极争取项目。准确把握中央和自治区、市投资方向、投资重点,加大国家和区级专项资金争取力度。各单位要紧盯上报的项目,及时跟进、对接,并做好项目可研、用地、规划、环评等前期工作,确保项目既能争取到,又能落地。办好30周年县庆和民族特色文化节,抓好招商引资工作,积极创造环境,争取外商投资。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