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渗透环保意识的思考与实践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90773109 上传时间:2019-06-1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8.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渗透环保意识的思考与实践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渗透环保意识的思考与实践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渗透环保意识的思考与实践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渗透环保意识的思考与实践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渗透环保意识的思考与实践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渗透环保意识的思考与实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渗透环保意识的思考与实践(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渗透环保意识的实践与思考 摘要: 环境教育是现代素质教育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目前的环境质量已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环境问题已为全球所关注。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是新课标的内在要求,环境教育应立足课堂,利用课堂学科教学的渠道,持之以恒地进行渗透。本文将从环境教育的现状;学科中如何渗透环境教育和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等方面进行思考和探索。实现历史与现实的结合,课改与反思同行,创设“和谐共振”的情感氛围,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关键词: 环境问题 渗 透 环保意识一、环境教育问题的提出1环境问题的警示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

2、物质基础,环境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发展和人们的生活质量。目前,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森林破坏与生物多样性丧失、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工业“三废”等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因此,保护环境,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已成为今天人们的共识。提高人们特别是提高青少年的环保意识,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应承担的责任。2国家纲要的引领2001年,我国召开了全国第一次环境教育工作会议,提出“环境保护,教育为本”的口号,同年,国家教委将环境教育的内容和要求明确而具体地写进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中。1996年7月,在北京召开的“第四次全国环境保护

3、大会”上,江泽民总书记、李鹏总理进一步强调了环境教育的重要意义。保护环境、热爱环境、建设环境,提高全民族环境意识,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之一。2004年的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中指出:“要根据大、中、小学的不同特点开展环境教育,使环境教育成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 加强中、小学各科教材中环保内容的教学研究,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环境教育”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基本手段之一,是整个国家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3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历史与社会的课程标准也特别强调,教学要体现时代性、延续性、可持续性。它研究的领域,不仅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还包括人口、资源、环

4、境等方面的内容。它是一门联系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综合性学科,具有“知古鉴今”的作用。历史与社会新课程标准要求理解历史上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影响;了解当今的环境问题,主动关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进而在个人生活中自觉地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努力。因此,在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对环境的保护意识,提高学生对未来社会生存环境的高度责任感,是历史与社会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4.环境教育现状的反思我国现阶段的中小学环境教育主要是渗透在各个学科中进行的。目前我国中小学的环境教育主要采用多学科制模式,又称渗透模式,即不单独开设环境课程,而是将环境的内容分散到不同学科之中,如在中学,通过地理、生物、化学、

5、物理等学科开展环境教育。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将环境教育的知识化整为零,让学生在传统学科的学习中自然地获得有关环境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不需要专门的环境教育课时和师资。环境教育的内容分散结合到已有学科中去,在很大程度上沿用了原有学科的教育方法,以讲授灌输法为主,再加上应试教育的影响,课堂上偏重于知识的传授,而对学生环境道德观念和行为的养成比较忽视。以往的历史教学中对人与自然环境相互联系与影响的分析很少涉及,忽视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影响对历史发展的重要性,以致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的理念常常被排斥在历史教学之外,人类社会发展和自然环境之间的联系被割断。学生的环保意识淡薄,保护环境的自觉性较差。5学科渗透环

6、保教育的可能性在中小学普及环境教育,提高年轻一代的环保意识,历史与社会学科有着许多丰富的素材。利用好教材中素材进行环保意识的培养,历史与社会学科应发挥应有的作用。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可以说,“环境既教育”。不管是历史还是现实,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都是十分重要的。如何在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矫正学生的行为,本人在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中,进行了一些思考和探索。二、深析课标内容,梳理环保知识 1明白人类生存的环境“是什么”七年级中“我们生活的世界”目标2“观察和理解不同区域的自然与人文特征”,学生要领悟我们生活的自然环境特征,说明人类生存的环境“是什么”的问

7、题。人类生存离不开自然环境,自然环境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各种各样的物质资料和生活必须品,离开了自然,人类就失去了生存的物质基础。自从有了人类以来,人类就与自然密切的交往着,自然是人类的“衣食父母”,人类是自然养育的“儿女”。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人类共同生活的世界中讲述到地球是我们人类的大“家”,地球上的陆地、海洋、山川、气候、动物、植物,构成了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了各种各样的生活资料。在浩瀚的宇宙中,地球是一颗围绕太阳运转的行星,虽然人类一直为扩展自己的生存空间而不断努力着,但是迄今为止,地球仍然是目前我们认识到的惟一适合人类生活的星球。通过介绍人类的栖息地:大洲和大洋的相对比例,让

8、学生认识自然对于人类生存的意义。通过对自然环境的介绍,让学生从整体上认知千姿百态的自然环境,从而深化对自然的情感,进而内化为保护自然的意识,为将来去描绘宏伟的人类世界作了深厚的铺垫。这种教育有利于学生和谐平衡观的培养:即要让学生走上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之路。通过解读我们生活的世界,让学生明白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环境教育是崇尚关爱的教育,是人本教育,而爱又是一切教育的本源。2了解环境因素变化的原因是“为什么” 八年级中“我们传承的文明”目标1“理解历史上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影响”,学生思考自然环境因素变化的原因及其对历史进程的影响,说明“为什么”的问题。这有利于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公

9、民意识。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类与环境的物质关系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整体动力,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条件,还为人类生产劳动和经济发展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物质资源。人类是环境的产物,同时又是环境的塑造者,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如何适应自然生态环境,如何弥补人类在以往所犯下的过错,这些严肃的课题都是在课标中所详细分析的,从而加强了思辨教育,培养了学生的生存意识。八年级(上册)综合探究一保护我们身边古老的文明中由于资金、人力、技术等人为因素,“北京人”的家园“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成了世纪遗憾。综合探究二感悟沧桑巨变中“蓝田人”家园,从气候温暖湿润,水源丰富,植被茂密到森林大量减少,

10、植被破坏,河床淤塞,支流断流,文明的衰落,无不打下了人类的印记。总之,人类依赖和利用优越的自然环境创造和发展了灿烂的文明,但同时过度的开发,破坏了自然环境,又导致文明的衰落。从人类历史的变迁过程深入思考这个问题,是我们每个现代公民的责任,有利于加强公民教育。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唯一的家园,作为社会公民,关心我们生存的环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是我们共同的义务。3思考出现环境问题该“怎么办”九年级:“我们面对的机遇与挑战”目标2“了解当今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主动关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学生深入了解区域性和全球性的环境问题,探索问题的解决对策,协调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说明“怎

11、么办”的问题。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即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能够认识到自己对自然社会和子孙后代应负责的责任。这就要求人们要保护好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资源和环境基础。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是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归根结底是人的发展,在人的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影响下,应重视历史与社会学科的多样性、交融性、发展性。即:中学历史与社会教学不仅要让学生了解丰富的知识,更要帮助学生掌握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一个完整的网络体系;不仅重视以历史与社会为依托的各学科之间的多种形式的渗透、

12、交融活动,更应重视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联系,使学生能立体地多渠道地获取信息、知识和发展创新能力;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历史发展的过程,更要展望历史发展的未来。九年级(第二单元):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第一课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中简单勾勒了世界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的基本轮廓及其人类社会发展的密切联系并为“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社会”逐层展开做好铺垫。专题探究: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密切关系:历史与现实。“从历史记载中考证”,主要让学生通过回顾人类文明演进的三个不同历史时期,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进而认识到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以及人口的增多,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也越来越复杂,矛盾也越来越激烈。从现实中感

13、悟让学生通过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环境恶化的事实,进一步感受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的矛盾,从而树立环境的忧患意识。三、课堂教学渗透环保意识的方法1实例教学,明白环保形势的严峻性环境保护是新世纪人类必须承担的历史使命,从古人传承千年保留下来的意识和做法来看很值得今人借鉴。“大禹治水”的史实证明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造自然,利用自然为人类造福,讲大禹治水可以采用对比的教学方法把大禹与其父进行比较。大禹的父亲由于治水方法不当,没有遵循自然规律而没成功,大禹经过13年的努力采用疏导的方法,最终战胜了大自然,使自然为人类服务。然而,人类在利用自然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对环境起了反面作用。正如恩格斯说:“我们

14、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比如古代人民在大力发展农业,创造农耕文明的同时,也严重破坏了自然植被,河道堵塞等环境问题。到了近代,世界科学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如工业三废,还有人们谈之色变的英国“疯牛病”,比利时的“毒鸡”事件,日本的水俣病等。这些问题的产生都和只顾经济效益,忽视环境保护有关。当今世界,自然环境恶化,大气污染严重,地球温室效应,导致海平面上升,水旱雪灾不断等环境问题的存在,这一

15、切都是人类过度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违背自然规律的结果。通过对历史与现实环境问题的深入分析,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生态环境的忧患意识和危机感。2、解读国情,感知环保的紧迫性我国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是最基本的国情。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是世界环境大国。中国的环境状况如何,不仅关系到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而且将影响着世界。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第二单元第二课直面中国的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主要围绕“人口警钟须长鸣”、“资源大国还是资源小国?”、“环境亮起黄牌”三个方面去讲述。首先:“人口警钟须长鸣”主要围绕我国的人口的数量和人口质量而展开,用直观的数据、呈现我国当前的人口状况:人口数量大和人口素质不

16、高,这些直接影响到对自然、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其次:“资源大国还是资源小国?”主要围绕我国自然资源的现状及其问题展开,虽然我国自然资源总量在世界的前列,但人均占有量却面临危机。比如我国的水资源不仅分布不平衡,而且人均水资源量很不乐观。华北地区,西北地区等缺水相当严重,可以这样比喻:如果全世界平均每人拥有一桶水,那么中国平均每人只有一盆水,而中国的华北地区平均每人只有一杯水。通过这些分析,让学生明白我国对资源的利用率方面存在严重问题。再次,“环境亮起黄牌”主要围绕我国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恶化两方面的环境问题展开。据官方数据显示,2006年中国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居世界第一,远远超过环境容量,全国七大水系监测断面中62%受到污染,流经城市的河段90%受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