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政治答题模板专题23如何运用矛盾分析法解决问题含解析

上传人:【**** 文档编号:90769080 上传时间:2019-06-1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高考政治答题模板专题23如何运用矛盾分析法解决问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9年高考政治答题模板专题23如何运用矛盾分析法解决问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9年高考政治答题模板专题23如何运用矛盾分析法解决问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9年高考政治答题模板专题23如何运用矛盾分析法解决问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9年高考政治答题模板专题23如何运用矛盾分析法解决问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年高考政治答题模板专题23如何运用矛盾分析法解决问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年高考政治答题模板专题23如何运用矛盾分析法解决问题含解析(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23如何运用矛盾分析法解决问题【答题要素】一分为二承认矛盾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十普遍性与特殊性统一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矛盾即对立统一,要求我们坚持对立统一、一分为二的观点。矛盾具有普遍性,要求我们敢于承认矛盾,分析矛盾,找出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们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要坚持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主次矛盾与矛盾的主次方面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典例探究】典例1. (2018北京高考)每年三四月间,居庸关长城附近山花盛放。市郊铁路S2线列车穿行于花海中,被称为“开往春天的列车”,吸引了大量踏青的游客,游客的涌入给森林

2、消防和轨道交通带来了安全隐患,当地政府采取封山禁入措施,但效果不理想,于是转变思路,变堵为疏,着手规划建设花海列车观景平台,这一做法( )履行了政府的市场监管职能,有利于建立良好市场秩序 自觉运用矛盾观点,创造条件,将风险点转化为共赢点有利于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带动当地旅游业发展 有利于开发该线路的经济价值,说明文化的力量来自于经济A. B. C. D.【答案】C【解析】本题综合考查了矛盾观及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正确分析和认识经济社会现象的能力。政府转变思路,变堵为疏,规划建设花海列车平台,属于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行为,不是对于市场的监管。选项与题干无关。故错误。游客的涌

3、入带来了商机但也导致了火灾隐患和交通压力,当地政府创造条件解决矛盾,将对立的矛盾转化为共赢的机遇。故正确。开发花海列车观景平台为游客游览该地创造了环境,有利于满足游客的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带动当地旅游经济发展。故正确。建设花海观景平台有利于开发该线路的经济价值,经济是文化的基础,但文化的力量也来源于自身的所承载的精神和价值,错误。【技巧点拨】本题综合考查了政治、经济、文化、哲学四个模块的知识,启示同学们在分析社会现象时,要注重运用辩证思维,学会从多角度观察和分析问题。典例2. (2018江苏高考)德国有个千年小镇,自1928年起每年2月都会举办“中国人狂欢节”,挂灯笼、贴福字,到处洋溢着中国气

4、息。当地人讲,他们与中国很早以前就有通商交往,由于迷上了中华文化,便渐渐以“中国人”自居。不过,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20162017显示,不少海外受访者对中华文化的了解更多的还局限于中餐、中医药和武术等,中华文化要在世界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依然任重道远。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有人认为,中华文化唯有秉持民族特色,才能在世界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请从矛盾基本属性的角度对这一观点进行评析。【答案】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矛盾双方具有斗争性,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中华文化需要秉持民族特色;矛盾双方具有同一性,中

5、华文化与世界其他民族的文化相互依赖、相互贯通,中华文化需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题中观点强调了矛盾双方的差异性,肯定了中华文化的独特价值,但忽略了本民族文化与世界其他文化之间的同一性。【技巧点拨】本题考查矛盾基本属性的知识,属于观点评析类试题。认真分析设问中的观点,由“唯有才能”句式可初步断定该观点是片面的。结合教材中矛盾基本属性的知识即矛盾的斗争性与同一性是统一的,进一步分析可知,本题观点只看到了中外文化的差异,即矛盾的斗争性,认为发展中华文化需秉持民族特色,但没有看到矛盾双方的同一性,发展中华文化还需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加强中外文化的交流。典例3.(2018全国卷)2018年4月,习近平在深

6、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强调,新形势下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关键是要正确把握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总体谋划和久久为功、破除旧动能和培育新动能、自我发展和协同发展的关系,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探索出一条生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子。这一论断反映的辩证法道理有( ) “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既相互联结又相互分离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是辩证统一的A. B. C. D.【答案】B【技巧点拨】本题考查矛盾的知识。由题干中“关键是要正确把握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很容易判断出材料体现了“两点论”和“

7、重点论”的统一,对应的原理是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正确。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既相互联结又不可分离,说法错误。题干反映的是经济建设既要抓重点,又要考虑全面, 没有涉及同一性和斗争性的问题,不符合题意。因此, 答案为B。 典例4.(2018江苏高考)无人驾驶技术将对未来的交通带来深刻变革。2018年3月,某公司的一辆无人驾驶汽车发生交通事故,引发了人们对该技术前景的担忧。不过有专家认为,这并不会从根本上影响无人驾驶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材料体现的主要哲理是( )A.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B.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C.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D.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

8、查矛盾主要方面。主要矛盾存在于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题干材料主要是对无人驾驶技术的评价,A不符合题意;无人驾驶技术有弊,但并不会从根本上影响无人驾驶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因为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B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C、D不符合题意。【技巧点拨】本题以无人驾驶汽车发生交通事故的材料为背景,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新闻,关注我国科技发展成果,理性分析社会现象,注重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 以及对学生 13.(2016浙江高考)利用外媒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塑造国家形象的一种新的有效方式。当国际上有人“唱衰中国”、“抹黑中国”时,英国BBC2电视频道却于猴年春

9、节播出了中英联合摄制的纪录片中国春节:全球最大的盛会,引发收视热潮,进一步激发了国际社会探求中国、理解中国的兴趣。该片通过独特的叙事方式、结构处理,将春节的个人记忆与集体表达有机结合,增强了视觉效果、亲近性与趣味性,表现了中国人“归根”的家国观和团圆喜庆的文化精神,成为继超级中国、鸟瞰中国、美丽中国等纪录片之后又一个“借船出海”的成功事例。结合材料,运用对立面相互转化的原理,说明讲好中国故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答案】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矛盾着的两个方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地位提高,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既有探求、理解中国的兴

10、趣,也有“唱衰”、“抹黑”中国的论调。面对这一矛盾现象,如果不讲或讲不好中国故事,对负面论调“无语”或“失语”,就会被动挨骂,中国的国家形象将会受损;反之,主动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现一个真实、全面的中国,让正确的声音盖过种种负面舆论和奇谈怪论,促使矛盾向有利于我的方向转化,国家形象将得到提升。14.(2015重庆高考)事物的矛盾包括两个基本属性:斗争性与同一性。下列强调同一性的是()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垃圾,只是放错了位置的资源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没有当年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就不会有今天的和平生活A. B. C. D.【答案】D【解析】底线思维强调的矛盾双方在一定条

11、件下相互转化,体现认识的指导作用、缺乏辩证否定思维。强调意识能动性。不符合题意。强调安与危,难与进的转化。强调提前准备,可以防止事物向相反的方面转化,故体现了矛盾同一性,故答案为D。15.(2015江苏高考)底线思维能力,就是客观地设定最低目标,立足最低点,争取最大期望值的一种积极的思维能力。下列选项中能体现底线思维的是()尊重经验、崇尚权威 无所畏惧、勇往直前 居安思危、知难而进有备无患、未雨绸缪A. B. C. D.【答案】D【解析】底线思维强调的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体现认识的指导作用、缺乏辩证否定思维。强调意识能动性。不符合题意。强调安与危,难与进的转化。强调提前准备,可以防止

12、事物向相反的方面转化,故体现了矛盾同一性,故答案为D。16.(2015浙江高考)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统筹谋划深化改革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个要素,注重推动各项改革相互促进、良性互动、协同配合;同时要注重抓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以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为突破口,牵引和推动全面改革。这一思路和方法所依据的哲学原理有()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发展的实质是新出现的事物战胜旧事物整体与部分相互联系密不可分 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A. B. C. D.【答案】B17.(2015福建高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同心逐梦的中国,正以博大宽广的胸襟、心系天下的情怀

13、,奏响“一带一路”交响曲,谱写自贸区战略新华章。材料一部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史,既是中华民族走向海洋、走向世界的历史,也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互动、共生共荣的历史。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一条开放合作、和谐包容、互利共赢之路。对此,同学们围绕“经济和文化何者先行”展开讨论。观点论据及论证过程观点一:经济先行经济决定文化,文化是经济的反映。共建海上丝绸之路,离不开文化的交流合作,但更重要的是经济的发展。观点二:文化先行文化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只有文化上的相互理解尊重、交流合作,才能保证经济上的互利共赢。材料中的讨论运用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方法,简要说明他们是如何运用这种方法的,以及为什么会产生这种观点上的分歧。【答案】(1)他们坚持了两点论,都看到了共建海上丝绸之路既要开展经济合作,又要开展文化交流。他们都坚持了重点论,观点一主张经济为重,观点二主张文化为重。(2)他们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因而所坚持的重点也有所不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