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地方政府如何应对网络舆情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90767852 上传时间:2019-06-1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地方政府如何应对网络舆情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浅谈地方政府如何应对网络舆情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浅谈地方政府如何应对网络舆情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浅谈地方政府如何应对网络舆情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浅谈地方政府如何应对网络舆情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谈地方政府如何应对网络舆情》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地方政府如何应对网络舆情(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地方政府如何应对网络舆情中文摘要:当前网络舆情已成为影响地方政府决策和政府形象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旨在通过对一些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危机的比较分析,探讨地方政府在突发危机事件中,如何应对复杂多变的网络舆情,并以进而提高网络舆情应对经验,促进官民互动的和谐网络环境的逐步构建。关键词: 地方政府;网络舆情;应对对策Abstract:The current network public opinions have become a very important factor of the local governments decision-making and image. This pape

2、r aims to analysis network public opinions which are made by local governments, discussing the local government in the event of a crisis, dealing with the complex network public opinion, and finally improving and promoting the harmony environment of network public opinions.Key Words:local government

3、;Network public opinion;Coping ability引 言 当前网络舆情已变成可以影响地方政府决策和政府外部形象的一个重要的因素,政府目前面临着跟民众新的一种沟通方式的挑战,传统的政府跟民众沟通主要依赖于传统的媒体如报纸等,但现在随着科技技术发展,大量的民情民意聚集在网络上面,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统计,截至2010年6月,我国网民的人数已达了4.2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了31.8,网民的意见越来越可以代表全体社会公众的意见,互联网已经是形成舆论的主要阵地之一。而此时如果政府依然依赖于传统媒体,将不利于政府了解到广泛的真实的民意,地方政府面临着转变与民众的沟通方式。近

4、年来,互联网上突发公共事件此起彼伏。地方政府如何加强对网络舆情的及时监测、有效引导并积极的化解网络舆情危机,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国家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创建和谐社会的应有内涵。 本文通过分析公共事件中网络舆情的特点、我国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来探究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处理对策,为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提出有益的思考。一、网络舆情概述1、网络舆情定义网络舆情是民众对于公共事务通过信息网络公开表达的具有影响力的意见网络舆情就是民众通过互联网对政府管理以及现实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政治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的总和。网络舆情具有传播范围广、速度快、影响大的特点

5、。一旦发生具有强影响力的公共事件,网友就会很快将自已所看到的记录下来,然后通过网络的各种方式传播出去。网络世界传、受双方身份模糊的特点,造成了网络传播的传受同时性,也加速了网络传播。特别是在官方消息不确切、语焉不详的情况下,更让网民可以随意传播和接受任何假设情况。同时,网络舆情作为公共情绪,它既有感情又有思想,具有很大的非稳定性和易变性。2、网络舆情的形成舆论是民众对于公共事务公开表的具有影响力的意见,舆情则是民众关于现实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政治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的总和,而网络舆论是民众对于公共事务通过信息网络公开表达的具有影响力的意见,网络舆情就是民众通过互联网对政府管理以及现实

6、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政治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的总和。网络舆情有以下几种形成方式:第一种,公共事件发生,随后公众在网络论坛、博客或者社交网站等公共平台上对该事件进行描述、议论、揣测,分析。例如浙江杭州“飙车案”、湖北巴东“邓玉娇案”、高考状元造假等事件;第二种,讨论一些政府提出的具有争议性的政策,如上海市“户籍新政”,陕西神木县“全民免费医疗”;第三种,是因为地方政府官员个人的不当言行引起的,如河南郑州市副局长“到底替谁说话”事件,云南晋宁县“躲猫猫”事件。3、网络舆情的特点所谓网络舆情,即在互联网上传播的公众对某一“焦点”、 “热点”问题所表现出的有一定影响力、具有倾向性意见或者言论

7、的情况,但不是所有的议论都能达到网络舆情的“规格”,议论借助网络虚拟空间发表意见的网民达到适当的比例才构成网络舆情。本文所提出的“网络舆情危机”也是就地方政府而言:正面的网络舆情可以发挥促进社会稳定和谐、促进地方政府管理的效应;负面的网络舆情则会妨害地方政府管理甚至危害该地区稳定发展以及人心所向。(1) 同情弱势群体,紧扣民生问题首先,一般这些导致危机的网络舆情都是与社会民生问题息息相关的,并且一般都是不好的事情;其次,在这类网络舆情危机事件中“嫌富爱贫”的“弱者思维”表现得非常明显;最后这类事件中大众的一般态度都是“同情弱势群体,否定强势群体”。这种“弱者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网络舆情危机

8、事件的发展。(2) 多含不确定负面因素,突发性强网络舆情发生一般情况都没有征兆,只需要一个热点事件加上一种情绪化的意见,就可能很快的成为点燃舆论的导火索。网民因为网络的弱规范性、网民隐匿性等特点变得的偏激和非理性。在网上随处可见谣言、谩骂、攻击性言论,这种非理性成为诱发危机的重要因素。还有就是各地网络舆情危机事件的发展一般都不会遵循固定的模式,发展过程中都暗含许多不确定的负面因素。(3) 情绪化臆断,非理性宣泄网络的普及使人们摆脱了现实世界的很多限制和束缚,每个人可以自由表达和传播个人意见。然而,有些人在这个自由极度膨胀的虚拟世界里,把互联网当作肆意发泄情绪的场所,在海量的信息面前,大多数人不

9、愿意也来不及认真思考,网民个人的臆想和局限性的经历与尚未经证实的信息联系起来,产生了大量的情绪化和非理性的言论。这些言论一般都具有很强的煽动性,很容易得到其他人的响应。甚至有的爆料者以“挤牙膏”的方式不断的一点点透露消息,以形成新的刺激,网民之间情绪容易互相感染,舆论中的一些控诉和宣泄成分迅速膨胀以至疯狂。网络舆论在事件的初期一般是呈现非理性的一边倒态势,即便是在政府公布调查结论以后,依然存在不信任和怀疑的情绪,网民实际上的关注早已经超越了这个事情本身,绝大多数人是通过该事件宣泄对社会的不满,释放平时积累的却不能随意发泄负面情绪。(4) 传统媒体的滞后性目前随着网络影响的发展,特别是像手机上网

10、、博客等传播方式的普及,带来了一个“人人皆可为记者”的时代,突发的公共事件非常容易在网上形成热点,然后各大网站会在一段时间内非常关注事件的进展,能够在第一时间捕捉新出现的情况,网民利用互联网技术平台和传播手段,能够自发的查找出事件的真相、跟踪事态额发展、深究事件的缘由,激发公众对事件的联想,不断形成一些新热点和新话题。然而,传统媒体的报道是非常滞后的,电视媒体只能在两三个小时之后才能够播出这些事件,而纸质的媒体通常还要等到到第二天才可以刊载。4、公共事件中网络舆情危机的诱因消极或突发性的事件更容易引起民众注意和热议,使非理性情绪的滋生和非理性舆情的出现。在过去,民意表达渠道相对较少,一些社会舆

11、情一般以民谣等形式流传。这个是民众情绪的一种发泄方式,社会秩序一般不会被造成太大影响。但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给民意表达和汇集提供了一个非常便捷的平台,越来越多地社会舆情通过网络表达出来。但是因为互联网的匿名环境以及网民阅历、思想认识水平的限制性,导致网民在面对一些热议事件时,很难搞清事件背后复杂的社会和心理动机,让非理性和过于主观的声音一般占据上风,这也是不合理网络舆情不断上升的主要原因。(1) 社会情绪失态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矛盾的显现期,工人下岗、房子拆迁、环境被污染、物业纠纷等情况一直出现,伤害到了群众的合法利益,容易有不满、偏执理性的心情。由于社会现实的利益表达机制不够光滑,通过

12、正常的法律利益表达渠道不能解决,有些人将会通过网络发泄愤怒,甚至通过网络系列、游行、示威,情愿等集结活动,发生一些网络群体性事件。(2) 公共权力失重个别地方政府部门政策伤害人民利益的事情时有发生,有严重的官僚主义。有些人不满意自己的利益被伤害以及担心被报复,就通过网络寻求支持和解决。一些民众对当地政府没有信任,试图通过网络来造成更高层次的关注。一些政府官员随意利用公共权力的失范与人们的权利意识增强、实现公平的愿望形成矛盾,使“公权”与“私权”的博弈显性化。因此,一旦相关的社会事件,将迅速形成公众舆情。(3) 利益诉求失衡 市场化改革带来的利益均衡机制,利益主体多元化,建设相对滞后导致社会利益

13、关系和利益需求的不平衡所造成的不对称性收入分配的不合理,缺乏公共服务,群体性事件和其他问题,极易成为网络舆论的集中爆发的重要来源。(4) 处置方法不科学许多公共管理部门和干部还习惯用行政命令的手段去推动工作,甚至强迫命令、非法施政,造成矛盾的不断积累。还有一些地方基层组织软弱涣散,社会矛盾判断迟钝,以一些简单生硬的办法来拖延或压制,错误的判断公众的意见,从而错过了最好的时机来采取措施,导致大规模网络群体性事件。二、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现状从2009年开始,人民网连续5次发布了“地方应对网络舆情能力排行榜”,借此来评价各个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得失。最近几年,由网络舆情而引发的公共危机事件已经

14、引起了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伴随着日益丰富的网络问政形式,我国的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能力和水平也有了很大水平的提升。 1、地方政府的新闻公关意识有所加强近年来,我国地方政府积极的推进政务公开,应对媒体的公关意识大大的增强。2009年10月,广东的15个省直单位都设立起“网络发言人”制度。随后,福建省也设立了省、市党委组织部新闻发言人制度,建立起媒体定期沟通机制,通过举行通气会、吹风会、新闻发布会等方式及时的向社会公众和新闻媒体通报情况。可见,我国很多地方政府都已经意思到必须提升政府新闻公关能力。2、各个地方政府深度“触网”我国的政府上网工程启动10余年来收货明显,截至到2008年,各级政府已经

15、全部建立了政府门户网站。政府门户网站上的网络留言板也成为了党政机关了解民意的形式。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人民网的“地方领导留言板”。到2009年底,接收了网友留言40多万条,30多位书记或省长、90多位地市主要领导作出了公开回应。许多的领导干部还主动“触网”,出现在一些论坛、博客上。2009年,15位省部级领导参加人民网的在线访谈,回答了许多网民关注的问题 由此可见,我国地方政府正在以各种方式深度“触网”。微博、留言板、论坛等多种网络手段的使用,突破时空的局限性,使政府信息的发布由“单声道”拓展成了“双声道”。利用开放互动平台,网友们畅所欲言,地方政府获取到了更广泛真实的民声也增加了解民情的新渠道。

16、3、网络舆情应对提速面对网络舆情与日俱增的社会影响,近年来从中央部委到地方政府基本上都建立了快速应急机制,来回应网民所关切的问题,网络舆情应对提速。如2009年的成都公交车燃烧事件发生了仅两个小时,成都市政府就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当天连开三场,不断地公布伤亡和现场情况等,尽最大努力让真相赶在传言前面,并且主动回应市民有关疑 问,使质疑声音减弱,事件最终顺利平息。这个事件与两年前的“黑砖窑事件”中山西 洪洞县政府对网络舆情沸腾的木然无视形成了鲜明对比。4、网络举报渠道扩宽、官员问责力度加大最近几年,中央政府开始加大对于在网络舆情事件的处理过程中严重违背民意、招惹民怨的官员的问责力度。2009年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问责的范围有“对群体性、突发性事件处置失当,导致事态恶化 ,造成恶劣影响的”的情形。例如在网络内外都造成了恶劣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