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工制造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结题报告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90766729 上传时间:2019-06-16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42.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加工制造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结题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加工制造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结题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加工制造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结题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加工制造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结题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加工制造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结题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加工制造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结题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加工制造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结题报告(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选公文范文,管理类,工作总结类,工作计划类文档,欢迎阅读下载=加工制造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结题报告中职加工制造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结题报告 一、课题申报和研究情况简介 我国是个制造业大国。快速发展的制造业要求既懂技术又会操作和管理的中高级技术人才,中职学校承担了这部分人才培训培养任务。人才培养模式是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基础和保证。 课题申报的背景 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十二五”规划提出大力发展加工制造业,培养加工制造类人才,一定使我国成为世界加工大国。尤其“十二五”规划提出要使我国从加工制造大国走向加工制造强国。在此背景下,加工制造类专业发展遍地开花,欣欣向荣。其中湖南共

2、有中职学校 所,娄底共有公办职业学校5所,所有这些学校都开设了加工制造类专业,绝大部分私立学校也开设了此专业。涟源市工贸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加工制造类专业更是红火,在校学生占全校人数将近一半,约1500人。 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 以“教室车间小循环,学校企业大循环”人才培养模式为指导思想,力求通过理论探讨和实践尝试、调查研究,分1 析企业用人要求、中职学校加工制造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学生特点和中职学校教材特点等,达到上述研究内容的科学、均衡、协调、有效一致,探索形成一套中职学校加工制造类专业具有工学结合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课题研究过程 课题获得立项后,课题组认真讨论了课题研究思路和方法,明确了

3、成员的详细分工。在确定了每一进度阶段的方案后,课题组全体成员随即投入到了紧张的研究当中,并围绕着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工作: 1.注意搜集相关资料 接到立项通知书后,项目主持人立即组织项目研究人员进行,了详细分工和研究思路、研究步骤设计,到纬创资通有限公司、苏州罗技电子公司、威海富丽有限公司、深圳富士康公司、昆山恒源机械厂、湖南远扬煤机有限公司、三一重工、湖南煤炭机械厂、湖南三星锻造有限公司、湖南创安防爆有限公司等企业进行调研,了解企业用人要求,撰写调研报告;到双峰职业中专、隆回职业中专、新化职业中专、娄底职业中专、安徽科技学院、桃源职业中专、汨罗职业中专等学校调研,了解加工制造类专业的开设情况,课

4、程开设、实习实训、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情况,撰写调研报告;到涟源市教育局、娄底市教育局收集娄底和湖南职业教育加工制造类专业的开设情况,在籍学生情况,学生毕业去向,对口就业率,2 工资情况;发放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专业的学习情况、人才培养要求等等。 2.研究与教学实践相结合 课题组成员经过多次会议,达成了一下共识:确定了课题研究的总体路线,成立课题研究小组与课题研究组织领导机构调查了解情况人才培养方案总体设计分组研究各项内容定期总结,做好各项小结工作建立研究资料档案课题研究总结评审示范推广后续评估。确定了课题研究的进度,应取得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研究成员进行了具体详细分工,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开题报告

5、、最终研究报告、各研究成员之间的沟通协调 肖红艳负责,加工制造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等基础性研究梁月明、李正谋负责,课程体系构建,辐射示范推广应用研究李 强负责,主干专业课程和优质核心课程研究贺聪和负责,师资队伍建设、考试、考核评价模式研究肖汉仁负责,实训基地建设研究李高伟负责,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体制机制研究李伟辉负责。研究成员将阶段性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实践,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得到升华。 3.课题组成员及异动情况 姓名 性别 龄 年职称职务 位 工作单长 专分工 异动情3 况 肖红艳 男 42 高级讲师 涟源市教主持全 工贸职业中学研盘工作 等专业学校 究、 梁月明 男 9

6、 4高涟源市教育管理研究 教究 课题研 级讲师、工贸职业中副校长 中等专业学校 指导 课题实李正谋 男 5 4学高级教务主任 涟源市工贸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涟源市 学管施、评价检理研查、档案管究 教理 课程体系研究 李 强 男 8 3师 讲 工贸职业中研教等专业学校 改 贺聪和 男 3 4师 讲涟源市教工贸职业中研教等专业学校 改 优质核心课程研究 肖汉仁 男 8 3师 讲涟源市教工贸职业中研教等专业学校 改 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合 李伟辉 男 9 3师 讲涟源市教研工贸职业中研教作工学结合究方向等专业学校 改 方面 教实训基地研究 考试考异动 研究方向异动 研汤玉斗 李高伟 男 6 3师 3

7、师 讲涟源市工贸职业中研教等专业学校 改 男 7 讲涟源市教工贸职业中研教核评价模式究方向4 等专业学校 改 谢良雄 3师 讲涟源市教研究 信息化异动 男 6 工贸职业中研教教学与资源等专业学校 改 库建设 4. 统计数据的取舍与整理 通过问卷调查和走访调查来的数据,都经过科学取舍与整理,力求客观、全面、真实、科学,具有丰富数学和统计经验的高级教师、教务主任李正谋同志负责。 5.课题论文的写作 根据调查资料、查阅资料、亲自实践,运用实证分析方法从多角度分析中职加工制造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要求,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力研究: “教室车间小循环,学校企业大循环”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研究。课程体系研究。主干课

8、程和优质核心课程设置研究。师资队伍建设研究。实训基地建设研究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研究。考试、考核评价模式研究。并最终将这些研究成果写成学术论文发表。 二、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根据“教室车间小循环,学校企业大循环”人才培养模式的总体框架构思,我们团队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5 1、“教室、车间小循环,学校、企业大循环”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研究。 2、课程体系研究。 3、主干课程和优质核心课程设置研究。 4、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5、实训基地建设研究。 6、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研究。 7、考试、考核评价模式研究。 8、教学资源库建设研究。 (二)主要研究方

9、法 本研究主要方法以调查研究、理论分析和教学实践相结合,重点在于 1.企业调查法、学校调查法、管理部门调查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 2.理论分析方法。 3教学实践法。 4.文献研究法。 三、课题主要研究结论 建立了“教室车间小循环、学校企业大循环”人才培养模式 建立“教室车间小循环、学校企业大循环”的人才培养模式,引企入校,创建生产性顶岗实训环境,进一步加大订6 单联合培养额度,培养既懂理论又会熟练操作的中等应用型技术人才。 “教室车间小循环、学校企业大循环”的人才培养模式,即按照基础理论学习实习、实训总结与理论巩固的程序达到从理论提升到实践提升的小循环;通过企业见习学校实训实习学校生产性实训

10、企业顶岗实训实现大循环。企业实训大循环企业体验实训校内生产实训企业生产实训企业顶岗实训( 生产关键阶段)企业就业实训第1学期(课程学习)第2学期(课程学习)第3学期(课程学习)第4学期(课程学习)第5学期(企业主修课)第6学期(企业文化)校内实训小循环 人才培养模式图 “教室车间小循环、学校企业大循环”人才培养模式下的课程体系 根据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与行业企业技术人员一起,探索重构以适应职业岗位要求为向导、以现场典型工作任务为主线的基于工作任务的项目化课程体系,将教学内容与当前7 机械加工技术岗位和新技术紧密结合,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观、国家职业标准、行业企业标准引入课程内容。参照岗位工作过程

11、,设计课程排序,突出技能培养。教学设计上形成以岗位能力培养为目标,通过工作任务、学习任务,精心设计教学。采用多样化的课程模式,打造具有本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实现教学内容与岗位能力要求的“无缝对接”。 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体系。 职业岗位 典型工作任务 专业核心能力 项目课程 机械设备操作岗 T1:机械图样识读与绘制 T2:手工零件制作 T3:普通机床零件加工 T4:零件的测量与检测 T5:机械设备安装、调试机械装配调试岗 与检验 T6:液压与气压系统安装、调试与维修 T7:机械设备部件设计 T8:工艺文件编制 T9:CAD/CAM软件应用 T10:数控加工与编程 T11:机电产品生产管

12、理T12:机械设备配备、更新和改造 T13:机床维修质量管理与质量分析 T14:根据有关标准进行矿山机械修竣验收 T15:机械设备日常保养机械设备维护检修岗 机械设备改造与工艺设计岗 售后服务技术1识图能力与计算机绘图能力 2.零部件的公差与配合关系 3.电气元件识别能力 4.电工电子技术基本技能应用能力 5.机械设备操作能力 6.机械拆装能力 7.维修与检测工具使用能力 8.机械电气的安装与维修能力 9. 精度检测能力 10.机械设备可靠性分析处理能力 11. PLC技术应用能力 12.机械设备故障诊断与维修能力 13. 传统机械设备的升级改造能力 14. 机械制造工艺设计和数控中级工或高级

13、模具钳工的能力 15. 制定机械设备日常维护与管理方案 16. 基层生产组织能力和质机械制图 机械基础 机械制造工艺 车工工艺 钳工工艺 数控加工技术 CAD 金属材料与热处理 基础学习课程岗位综合实训 拓展学习课程 机械加工技术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导向化”课程体系 “教室车间小循环、学校企业大循环”人才培养8 模式下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创新 改革传统教学模式,专业课程采用“理实”的教学组织形式,让学生在 “教学做”中体会工作环境和工作过程,不仅达到专业能力的培养目标,更强化学生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实现教学目标。 根据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导向化课程特点,采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

14、岗实习相结合的工学交替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上采用多媒体、仿真实训、信息化等手段。 “教室车间小循环、学校企业大循环”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教学评价 改变以前的学科体系评价模式,根据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导向化课程特点,采用学校评价、企业评价等多元化评价方式,全面综合评价学生和老师,更加注重实际和动手操作能力评价。健全、完善原有教学管理制度,构建教学管理制度有效运行机制。推行信息化管理,创新教学管理的内容和方式,建立教学质量评价和保障体系,改革教师和学生的教学质量评价办法,重视校企共同制定实习管理制度,提高实习教学管理水平。 1、“三级教学管理体制”建设 完善学校、机械加工教研室和教师组成的层次合理、职责明

15、确、权限分明的三级教学管理机制,采用理事会成员、行业协会、教师、学生、专业负责人、督导、毕业生、用人9 单位、家长等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对学生学习质量和教学效果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考核评估。形成对教学多角度的评价,以保证教学评价的客观合理性。 2、多环节学生学业考核评价机制建设 完善将专业文化理论测试、项目评价、专业综合能力测试、顶岗实习评价、技能等级评定等多个环节共同组成学生学业考核评价机制。其中项目评价、顶岗实习评价、专业综合能力测试三个环节均采用校企专兼教师共同参与的项目完成结果互动式答辩过程形式进行,在考核上更注重学生的过程表现,通过考核,增强学生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和交流能力。 3、教学过程评价机制建设 在教学进程初始阶段,要针对教学环境、工作情境、学生学习水平、项目课程设计等进行初步评价,以便了解情况、协调配合、因材施教。 在教学进程中,对教师的课堂授课质量、学生学习质量、师生关系、教风学风等进行定期的评价,以便及时发现问题,改进教学质量。 在教学环节结束时,对教学效果与学习质量、课程教学管理水平等进行系统的总结性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与专业建设、课程改革、专业技术职务晋升、评优评先、奖学金评选等各项工作密切联系起来。 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