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专题2第三次平时作业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90764179 上传时间:2019-06-1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汉语专题2第三次平时作业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汉语专题2第三次平时作业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汉语专题2第三次平时作业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汉语专题2第三次平时作业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汉语专题2第三次平时作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汉语专题2第三次平时作业(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汉语专题(2)第三次平时作业语法部分一、填空:(20分,错一处扣一分,不倒扣)1古代汉语的名词有两项基本的语法功能是现代汉语名词不具备的,一是做判断句的谓语,二是做状语。2在先秦汉语里没有真正的第三人称代词。3古代汉语没有数的语法范畴,人称代词在形式上没有单复数的区别。4由于谓词性代词的意义相当于一个述宾结构,故称为谓词性代词。5基数词在整数和零数之间一般都要加“有”字。6古代汉语的副词一般只能作状语,不能作其他句法成分。7介词多是由及物动词虚化而成的一类词。8从位置上看,古代汉语的语气词有句首语气词、句中语气词、句末语气词三类。9句末语气词“矣”表示对形态变化的报道。10分析古代汉语的句法结

2、构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词序,二是句法结构直接成分的结构关系,三是句法结构的语法性质。11古代汉语连谓结构两项之间往往有连词,而现代汉语一般没有。12古今汉语的叙述句差别和大,主要表现在词类活用、语序、被动句三方面。二、名词解释:(10分,每个2分)1 意动动词及物动词的一类。它的语义特征是认为宾语具有某种性质或认为宾语是某人或事物。2 无定代词古代汉语特有的一类指示代词,没有确定的指代对象,“或”表示肯定,意为“有的”、“有人”、“某人”;“莫”表否定,意为“没有什么”、“没有人”。无定代词只能做主语。3 表敬副词古代汉语特有的一类副词,一般由动词虚化而来。主要有两种:用敬辞直接向对方表达

3、敬意;用谦辞表示自谦。4 转指谓词性成分由陈述转而指称动词行为的施事者或受事者,或者说谓词性成分转指化以后“提取”了原谓词性成分的施事或受事。5 等立复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分别叙述、描写相关的几件事,或同一件事的若干方面,各分句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三、问答题:(30分,每题6分)1举例说明判断性质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的标准。见P247。2举例说明助词“之”和连词“之”的差异。助词“之”见P341、281,连词“之”见P280。3.举例说明判断句的表达功能。见P323。4举例说明如何识别一个句子是主动意义还是被动意义。1)P329识别无标记的被动句4种方法。2)P330通过标记(5种形式)来识别。

4、5.举例说明介宾结构作状语的单句的类型。(P294、P343)1)介宾结构表示对象:“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2)介宾结构表示受事:“子犯以璧授公子。”3)介宾结构表示原因:“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4)介宾结构表示假设条件:“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5)介宾结构表示让步条件:“虽有兄弟,不如友生。”四、分析题:(40分,每题10分)1指出下文中的于、以、其、所的用法,是什么词,意义或作用是什么?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

5、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有益于君”:介词“于”引介与事对象。介宾结构作补语。“敢以烦执事”、“以为东道主”:介词“以”引介涉及对象,后隐含宾语“之”。介宾结构作状语。“越国以鄙远”:连词“以”,意为“而”。“君知其难也”:代词“其”,代“越国以鄙远”这件事。“焉用亡郑以陪邻”:连词“以”,意为“来”。“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介词“以”,引介凭借。“共其乏困”:助词“其”:相当于“名词+之”,与“乏困”构成自指化的主谓结构,作“共”的宾语。“君亦无所害”、“君之所知也”:助词“所”附于动

6、词“害、知”前构成所字结构,转指(提取)动词的宾语。“阙秦以利晋”:连词“以”,意为“而”。【参考译文】(做参考而已,作业中不需写出)晚上,烛之武用绳子绑住自己身体从城墙上放下去,跑了出来。见到秦穆公后,烛之武对他说:“秦国和晋国围困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自己将要灭亡了。如果灭亡郑国对您有利,我哪里还敢冒昧地拿“亡郑”这件事来麻烦您呢?越过一个国家来把遥远的郑国作为边邑,您知道这样做的困难。哪里用得着灭亡郑国来使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就是您的势力单薄。如果放过郑国,把郑国作为东方道上的主人,贵国使者往来,我国为他们解决食宿钱粮的不足,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况且您曾经施与晋君恩赐,晋君许诺过

7、给您焦、瑕二地,可是它早晨渡河回了国,晚上就在那里修筑城墙了。那晋国哪有满足的时候呀!晋国已经在东边把边界推到了郑国,又想扩张西边的边界;因为如果不损害秦国,又将从哪里取得它所想要的土地呢?损害秦国来使晋国得利,希望您考虑这样做的后果。”2指出下文中的之、者的用法,是什么词,意义或作用是什么?。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王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

8、,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诚有百姓者:代词,复指“百姓”。故以羊易之也:代词。指代“牛”。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助词,构成之字结构。彼恶知之:代词,指代“以小易大”。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代词,指代“牛”。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助词,构成之字结构。君子之于禽兽也:助词,构成之字结构。【参考译文】齐宣王说:“是的。确实有百姓说的这种情况。齐国即便狭小,我又怎么会吝惜一头牛呢?我就是不忍心看它那恐惧发抖的样子,就像没有罪而走向死亡,因此用羊换牛。”孟子说:“君王您对百姓认为您吝啬不要惊异。您用小的动物换大的动物,他们怎么知道您的心思呢?君王您如果怜悯它没有罪

9、而走向死亡,那么对于牛和羊又挑选什么呢?”齐宣王曰:“这究竟是什么想法呢?我不是吝惜我的财物而用羊换牛,应该呀百姓认为我吝惜。”孟子曰:“没有关系。这就是实行仁政的途径,看见牛却没有看见羊。君子对于禽兽,愿意看见它活着,不忍心看见它死;愿意听到它的声音,不忍心吃它的肉。因此君子远离厨房。”3指出下文中者的词性及用法。且告曰:凡吏于土者,若知其职乎,盖民之役,非以役民而已也。凡民之食于土者,出其十一佣了支,使司平于我也。今我受其直,怠其事者,天下皆然。岂唯怠之,又从而盗之。向使用一夫于家,受若直,怠若事,又盗若货器,则必甚怒而黜罚之矣。以今天下多类此,而民莫敢肆其怒与黜罚,何哉?势不同也。势不同

10、而理同,如吾民何!有达于理者,得不恐而畏乎!“凡吏于土者”、“凡民之食于土者”、“今我受其直,怠其事者”,“有达于理者”均与前动词性成分构成者字结构,充当主语,转指化。【参考译文】并且对他说:大凡在地方上做官的人,你知道他们的职责吗?(他们)是百姓的仆役,不是用来奴役百姓的。凡是百姓中种田谋生的人,拿出他们收入的十分之一雇佣官吏,使官吏给百姓办事。如今官吏接受了百姓的报酬,却不认真为百姓办事,天下的官吏大多这样。哪里只是敷衍塞责,又进而偷窃他们。假若家里雇佣了一个仆人,他接受了你的报酬,却不认真给你办事,还偷你的钱财器物,那么你一定会很生气,把他赶走。如今天下多有类似这样的事,而百姓中没有谁敢

11、轻易表示他们的愤怒和要罢免惩罚官吏的,为什么呢?这是由于势位不同。势位不同道理却相同,对百姓应该怎么样呢?有明白道理的人,能不担心害怕吗?4指出下文中的判断句和被动句,并分析其形式和功能。公孙鞅曰:“臣闻之:疑行无成,疑事无功。君亟定变法之虑,殆无顾天下之议之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负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骜于民。语曰:愚者暗于成事,知者见于未萌。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郭偃之法曰: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法者,所以爱民也;礼者,所以便事也。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一、判断句:1、“法者,所以爱民也;”2、“礼者,所以便事也。”形式:主语+者+谓

12、语+也功能:用判断句形式表达复杂的内容,以求达到强烈确认的表达效果。二、被动句:属于叙述句,不可能同时属于判断句。1、“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负于世;”2、“有独知之虑者,必见骜于民”形式(被动句的形式是对谓语而言):见+及物动词+于+施事功能:表示被动意义。【参考译文】公孙鞅说:“我听说这样的事,行动迟疑不决,就不会成功;做事犹豫不定,就不会有功绩。您赶快下定变更法度的决心,应该不要顾及天下人议论您。况且有比常人行动高明的人,本来就要被世俗人所反对;有独到见解的人,必定要被一般人所非议。俗语说:愚昧的人在事情已经做成之后还不明白,聪明的人在事情没有发生之前就看出了苗头。百姓,不能同他们一起谋略事业的开始,只能同他们欢庆事业的成功。郭偃的法书说:讲论崇高道德的人不附和世俗,成就大功业的人不同众人商议。法度是用来爱护人民的,礼制是用来便利国事的。因此高明的国君如果能使国家强盛,就不效法陈旧的法令制度;如果能便利百姓,就不因循旧的礼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