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院校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90763828 上传时间:2019-06-1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民族院校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民族院校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民族院校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民族院校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民族院校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民族院校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民族院校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民族院校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重要战略部署,国家民委高度重视,把这项工作作为一项重点、亮点工作来抓。学校特别是民族高校作为创建工作的主阵地,在促进和维护民族团结方面有着特殊的作用。国家民委自2012年起,先后命名了3批共279个示范单位。其中,有学校48所。在6月2至3日举办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高校经验交流活动上,部分民族院校就如何开展创建活动,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和交流。以下是部分发言的摘编大连民大:构建嵌入式教育管理格局大连民族大学突出交流、培养、融洽感情的工作,通过构建嵌入式教育管理格局,创造各民族师生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良好环境。学校按照“

2、混合编班分寝、共同学习成长”的思路,在同年级同专业内不分民族成份进行混合编班、混合寝居,形成了各民族学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生动局面。以新疆籍学生和藏族学生为例,学校现有新疆籍学生553人,混合分布在38个专业、274个班级、456个寝室;现有藏族学生139人,混合分布在23个专业、102个班级、132个寝室。学校通过教工党支部与学生班级“一对一”,处科级干部与贫困生“一对一”,班导师与新疆、西藏少数民族学生“一对一”等制度设计,营造出师生朝夕相处、心手相连的育人氛围。学校建立了168个导师工作室,组建了近300个创新团队,成立了575个“一帮一”学习互助小组。在每年的创新创

3、业项目中,仅新疆籍学生参与的就达到50多项;在历年创新竞赛奖励中,少数民族学生获奖超过50%。学校把民族团结教育作为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手段,探索出分层教学、分类指导、分段考评的教学模式,通过实践教学基地化、课程设置菜单化、创新创业团队化,将因材施教落到实处。学生的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年均申报专利200余项,每年获得国际学科竞赛奖励200多人次,获省级以上学科竞赛奖励2600多人次,毕业生就业率连续15年超过90%。中南民大:积极培育和打造特色品牌中南民族大学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纳入学校全局工作中统筹谋划,高位推动,加强顶层设计,坚持把创建工作与精神文明建设、师德师风建设、师生思想政治教育、

4、课堂教学、学科专业等紧密结合,以活动为载体,深入推进创建工作,实现了融合发展。学校树立精品意识,积极培育和打造一批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特色品牌:深入开展新生成长训练营、少数民族学生骨干训练营、成长守望计划、“好巴郎”学业发展工作室、阳光工作室等一系列精品工程项目;试点建设边疆少数民族卓越法律人才实验班、公共管理人才实验班;深入开展“辅导员边疆行家访”活动,深化全功能发展型资助模式建设;深入推进“伴飞”志愿服务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社区”活动。学校先后建立、共建了中国武陵山减贫与发展研究院、民族地区廉政研究中心、湖北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中科院国家民委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与开

5、发联合实验室等平台,聚焦民族地区现实需求,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学校积极参与湖北省“616工程”,深入实施“1221”精准扶贫,选派干部赴武陵山片区担任联络员,强化精准帮扶,助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学校以“民族团结教育活动月”为载体,紧紧围绕“热爱伟大祖国建设美好家园”“民族魂中国梦”主题,积极举办“民族风情文化展”“民族文化周”,开展民族知识竞赛、民族歌舞比赛、演讲比赛等系列活动,搭好“同心圆”进寝室帮扶前台。学校还以“民大节”为载体,分别举办了“舌尖上的民族美食文化”“少数民族风情展”“茶马古道民族缘”等活动,积极促进各民族师生交往交流交融。西藏民大:共建民族团结幸福校园西藏民族大学建

6、校近60年来,各民族师生在这里守望相助、亲如一家,铸造了民族团结进步的典范。2009年底,学校决定将每年的3月确定为“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月”。学校高度重视创新民族团结教育载体,不断深化“三联三进一交友”活动,丰富内容,拓展模式,找准教育切入点。“三联”即联系班级、联系学生、联系家庭。将民族团结教育与党建、团建、班风学风建设、学生思想动态和班级管理联系起来;加大民族团结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与学生交心恳谈,帮助解决学习和生活困难;协助班主任做好学生家长或家访工作,加大沟通联系次数,每学期至少与学生家长电话联系两次以上,努力形成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合力。“三进”即进宿舍、进班级、进网络。倡导不同民

7、族学生混合住宿,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舍友关系;倡导不同民族混合编班,做到勤观察、勤发现、勤纠正,使各民族学生共学共进;通过建立理论学习QQ群、组建民大网评员队伍等措施实现民族团结教育进网络,开展以民族团结进步为主题的网络专题教育活动,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大团结的认同感。“一交友”即各民族师生交朋友,实现汉藏学生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增进不同民族师生之间的友谊。全校12个学院中,结对子、交朋友活动已经遍地开花。学校高度重视民族团结教育实践活动,将思想教育落实到学生行动上,落实到日常生活中,积极开展“民族团结从我做起”主题实践活动,组织开展“家乡新变化”主题班会,让学生结合寒假回乡所见所闻,谈家乡的变化

8、、讲家乡的发展,享稳定、晒幸福。湖北民院:积极创新教育方式方法作为湖北省政府和国家民委共建学校,湖北民族学院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成为展示党的民族政策优越性和体现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窗口。学校开展了“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课程进计划、进课堂活动,确保各族学生能系统地接受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教育,自觉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文化观。学校邀请地方党政领导和全国知名专家、学者到“青年大讲堂”作民族团结主题的讲座;开展了民族团结教育“主题团日”系列活动,引导广大师生做民族团结的维护者、促进者;通过宣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和民

9、族区域自治制度,强化各族青年学生的政治观念,自觉肩负起维护民族团结的神圣使命。学校注重深挖民族优秀文化资源,着力打造校园文化精品,以优秀文化感染和影响广大师生。一年一度的民族文化节,均举办民族文化专题讲座、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报告会、民族知识竞赛、民风民俗展等系列活动,形成了“多彩民族,和谐校园”品牌,曾荣获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成果一等奖。云南民大:全面启动示范校建设2014年初,云南民族大学制订了关于建设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学校的实施意见,全面启动示范校建设,力争2017年建成示范学校。今年3月,学校出台云南民族大学综合改革实施方案,深化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校建设。方案要求充分发挥各民族有影

10、响的代表人物在民族团结进步方面的示范引导作用,培育建设各族师生手足相亲的“共有精神家园”等。学校“十三五”规划确定,高举民族团结进步的旗帜,加快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校创建步伐。去年以来,学校投入550万元改造了“民族博物馆”的6个展厅,打造以“民族博物馆”“校史馆”“民族团结教育走廊”为主体的民族团结教育基地,定期免费向师生和社会开放。基地现已成为新生入学教育、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学校积极开展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进宿舍活动;大力支持各民族师生创办民族文化类社团,共建各民族师生团结和谐的“民族大家庭”;开展具有民族特色的元旦篝火晚会、民族风情文化周、民族歌曲大赛等传统文化活动,利用民族节日促进交往交流

11、交融。黑龙江民族职院:精心培育民族团结种子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是国家民委与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也是国家在东北地区开办的唯一全日制民族高职院校。学院把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高校贯穿于育人工作始终,培养了一大批少数民族优秀人才。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龙江最美人物少数民族学生辅导员秦桂芝,被学生和家长亲切地称为“秦妈妈”。2015年寒假,秦桂芝只身到新疆开展家访,走访了11个家庭,见到了30多位学生,实现了“走进新疆、走进新疆家庭,走进新疆学生内心世界”。学院成立了“秦桂芝工作室”,搭建起立足学院、面向全省高校的教育管理服务内地民族班学生平台。2014年5月,来自新疆的维吾尔族学生热依汉古丽帕尔哈提生病后,因家庭贫困拒绝住院。秦桂芝为她垫付了2000元住院费,民族预科部师生为她捐款1.7万元。古丽出院后,提出将剩余的1.1万元用于帮助其他学生。学院党委研究,以这笔钱为本金,成立了“古丽民族团结基金”。这是黑龙江省高校首个以在校学生名字命名的基金会。基金设立一年来,陆续收到捐款20余万元,25名学生先后获得资助。学院将教育管理指导服务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工作的经验,汇编成培育民族团结的种子出版。该书已被作为黑龙江省学生工作培训的教材。学院连续3年组织开展了“祖国美、民族美、家乡美”系列宣讲活动,开展了民族文化艺术进社区、进企业、进中小学校等活动,收到良好反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