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述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0761833 上传时间:2019-06-1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5.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叙述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叙述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叙述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叙述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叙述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叙述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叙述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叙述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篇一:历史高频考点特训: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演变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演变一、选择题1东汉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减食与之。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郭巨因此而被荐举为孝廉。这一材料反映出东汉选拔官吏讲究A人品节操 B家庭状况C文学素养 D家庭出身2后汉书袁闳传记载“服阙,累征聘举召,皆不应。”可见,当时的选官制度是A世卿世禄制 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3诗人左思在其咏史中沉郁悲歌:“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造成这一社会状况的制度原因是A征辟制 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4钱穆在国史新论中写到“自经此项制度推行日久,平

2、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可以跃登上第。”材料中所说的这项制度指的是A世官制 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5下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第5题图A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 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C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 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6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息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这句话意在强调A应严刑处罚失职官员 B选官须注重才学C官员失职会危害民生 D选官应注重品行7隋唐嘉话载:“薛中书元超谓所亲曰:?吾不才,富贵过分。然平生有三恨,始不以进士擢第,不得娶五姓女,不得修国文。?”材料说明

3、当时的社会科举取士成为重要的选官途径士族门第观念仍很强烈进士科受时人追捧唐朝中书令负责修撰史书A BC D8明末清初的吕留良曾写到:“进士尔何能,能作八股耳,其中并多不能者,一行作吏无须此。三百年,几十科,科数百人印累累,如今知有几人名?大约尽作蝼蚁死”。在材料中,吕留良主要想说明科举制度A选贤能治国为国家所用B选拔人才的视野开阔C导致学校教育与社会的脱离D内容单一,文体要求走向极端9史载,有一个叫韩南老的人,考中了进士,很快便有人向他提亲,他作了一首绝句表明自己的态度:“读尽文书一百担,老来方得一青衫。媒人却问余年纪,四十年前三十三”。上述材料最能说明A该人表明了自己的拒绝态度B科举制度造成

4、的人生悲剧C古代“官本位”的思想倾向D该人知识渊博,但家境贫寒10有学者认为:“科举考试的终结并不意味着其中合理因素与之俱亡。它所体现的许多有价值的观念具有永久的生命力成为人类共同的基本理念”。科举制度“具有永久的生命力”的理念是A公平竞争 B以文治国C分科考试 D学而优则仕二、非选择题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篇二:中国古代选官制度选择题中国古代选官制度选择题1.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年),朝廷昭示:“国家开赏举之门,广收罗之路如工商、杂类人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这反映出宋朝的科举制度A. 取消了对应试者身份职业的限制 B. 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C. 是普通人进入仕途的主

5、要途径D. 选拔官员的方式不断更新2.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经历了“世袭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演变过程。下列描述与“科举制”相关的是A.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B. 金榜高悬姓字真,分明折得一枝春C. 龙生龙,凤生凤 D. 立嫡以长不以贤3. “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然唐时犹兼采誉望,不专辞章。宋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由此可见,与唐代科举相比,宋代A. 考试程序更加公正 B. 取士科目有所减少 C. 进士及第尤为尊贵 D. 录取人数大大增加4.中国隋唐科举制、雅典梭伦的财产等级制、罗马的万民法,它们相似的作用是A. 拓宽了官吏选拔途径 B. 扩大了统治基础 C. 推动民主政治的发展 D

6、. 实现了选贤任能5.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认为:“汉代的选举,是由封建贵族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唐代的公开竞选,是由门第特殊阶级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材料中涉及到的选官制度分别是A世官制和科举制B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C察举制和科举制D科举制和八股取士制6. “自世卿贵族门阀举荐制度推翻,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峻法执行,无论试诗赋、策论、八股文,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月。”引文意在强调科举制( )A.选拔人才存在缺陷B.具有显著的积极意义 C.考试内容较为繁多D.已经不符合时代需要7.南齐书孔稚珪传云:“所奏缪允者,宜写律上,国学置律学助教,依五经例,国子生有欲读者,策试上过高第

7、,即便擢用,使处法职,以劝士流。”由此可知南朝时期A已经不再推行九品中正制度 B出现考试选官的科举制C世家大族已失去选官垄断权 D可以通过学校试经入仕8.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说:“通过层层严格考试的人才能进入衙门任职人们全然不可能设想一个比这更好的政府”。这一制度是A. 监察制度 B. 科举制度 C. 九品中正制 D. 察举制9.据史书记载,西晋文学家王沈“少有俊才,出于寒素?为时豪所抑”,升官无望,感叹生不逢时,王沈所处时代的选官制度最有可能是A禅让制B九品中正制 C世官制 D科举制10.历史学家钱穆指出“在此制度下,人民优秀分子均有参政之机会,新陈代谢,决无政治上之特权阶级”。他所指的这一

8、制度是A世官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11.魏晋南北朝的诗人左思在其咏史中浓郁悲歌:“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造成这一社会状况的制度原因是A. 征辟制 B. 察举制 C. 九品中正制 D. 科举制 12.下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A为选拨士族子弟而设立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C缩小了人才选拨的范围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13.宋元以来,南方士子在科举考试中占据优势。明朝洪武三十年殿试中,产生进士51人,全部是南方人。朱元璋大怒,将主考官以下大小官员制罪。之后逐渐形成南北方按比例分南北榜录取的制度。南北分榜录取制度的实行A强化了

9、文化专制 B促进了南北方经济协调发展C平衡了南北势力 D有利于科举制的公平和公正14.汉朝实行的察举制度,有各种名目,有的叫孝廉,有的叫茂才异等,有的叫贤良方正,有的叫孝悌力田。由此可见,察举制度选官的主要标准是A品行、才学 B家庭背景C个人声望 D考试成绩15.任恒俊在晚清官场规则研究一书中这样论述:“科举制度的创立,的确是一项举世罕见的发明和创造,简单明快地解决了选拔官员的标准问题。贫寒人家的子弟只要通过苦读,可以进入官吏队伍。无疑,科举使社会管理这方面的机制有了一个统一的标准,其形式增加了一些公正的色彩。”作为一种选拔官员的制度,科举制确立的选拔标准是A品德和才能 B家族声望C先代功绩

10、D个人文化素质16.白钢在中国政治史中说,唐代的科举制采用了“行卷制”,主考官除详阅试卷外,有权参考举子平日的作品和才誉决定录取结果。宋代的科举制实行“糊名制”,将考生所填写的姓名、籍贯等一切资料信息全部密封,使主考官和阅卷官无法得知每张卷子是谁的。下列对于唐宋科举制变化的理解,正确的是A唐代行卷制注重考生平日作品,不易选拔人才B宋代的糊名制杜绝了请托造假等科场舞弊现象C反映了科举制在人才选拔程序上的进一步僵化D加强了对官吏选拔的控制,使人才选拔更加公正A实质是地主阶级的选官制度B扭转了传统等级和门第的观念C促使部分社会阶层的变动D完全实现了官员选拔的公平、公正18.某一历史时期尚书仆射刘毅说

11、:“今之中正,不精才实,务依党利,不均称尺,务随爱憎,随世兴衰,不顾才实,衰则削下,兴则扶上,以致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这一历史时期应该是A夏、商、周时期 B春秋战国时期 C秦汉时期 D魏晋南北朝时期19.汉书记载:“建元元年冬十月,诏丞相、御史?诸侯相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元光元年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材料中的选官制度是A世卿世禄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20.据研究,唐代荐举制度与宰相累出世家水乳交融,难分因果。而军功也是拜相的方式,出将入相是这一时代为官者的理想追求。据此可以推断当时A士族垄断仕途B科举制度形同虚设 C选官方式多样D科举制兼顾多个阶层21.

12、南齐书孔稚珪传云:“所奏缪允者,宜写律上,国学置律学助教,依五经例,国子生有欲读者,策试上过高第,即便擢用,使处法职,以劝士流。”由此可知南朝时期A已经不再推行九品中正制度 B出现考试选官的科举制C世家大族已失去选官垄断权 D可以通过学校试经入仕世纪西方认为:“(中国)这一制度提供了这样一种保障,即政府将以个人的才能为基础,而非欧洲那样为世袭权力所支配,故该制度不失为一种民主和平等的制度。”该制度是A分封制 B郡县制 C察举制 D科举制23.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要求报名时应当如实填报姓名、年龄、籍贯及父祖三代履历。以外州县籍冒充本州县籍,称为“冒籍”。“冒籍”现象几乎存在于科举制度实施的各朝代。

13、这在客观上反映了古代中国A地区间发展不平衡B科举制弊端严重 C户籍制度的不合理D移民制度的僵化24.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认为:“汉代的选举,是由封建贵族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唐代的公开竞选,是由门第特殊阶级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材料表明汉唐时期的选官制度 A选拔方式日益公开 B扩大了官吏的C适应了阶级关系变动 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参考答案篇三: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及启示2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及启示摘 要:自三代至明清,古代中国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选官制度体系,经历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每一次选官制度的改革都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通过对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研究总结从中

14、汲取启示。关键词:古代 选官制度 历史教训选官制度是古代的选人用人制度,对于国家或政权正常运行是重要的支撑。中兴以人才为本,“得人者昌,失贤者亡”故历代对官吏的选拔考核极为重视。从我国的历史变迁看,在不同的时期对选用官吏的原则和方式进行了许多探索和实践。一、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选官自有国家始,苏东坡说:“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概述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几个发展阶段。我国古代选官制度,萌芽于原始社会末期“军事民主制”时期的禅让制,正式形成则是进入阶级社会之后。夏、商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建立和初步发展时期,当时诸侯传位和官吏任用实行世卿世禄制,又名世官制,“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的官位继承制度就完全建立。春秋战国是“大争之世”,战乱频繁,各诸侯国都在“辟土地,莅中国而抚四夷”,选任官吏的重点转向了“战功”。世族政治逐渐形成了以“军功授官爵”与“以客出仕”相互辅助的选官办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