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官服制度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0761487 上传时间:2019-06-16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6.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唐朝官服制度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唐朝官服制度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唐朝官服制度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唐朝官服制度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唐朝官服制度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唐朝官服制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唐朝官服制度(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唐朝官服制度篇一:唐朝的官吏制度和绩效考核制度唐朝的官吏制度和绩效考核制度行政管理潘冬剑1406122409内容1.概况2.品级与勋官3.唐代考课制度4.考课制度的规定及其运行5.考课与吏治的关系一、概况1.中央官制1)三师:太师、太傅、太保2)三公:太尉、司徒、司空;3)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4)一台:御史台;5)五署:国子监、少府监、将作监、军器监、都水监;6)九寺:太常寺、光禄寺、卫尉寺、宗正寺、太仆寺、大理寺、鸿胪寺、司农寺、太府寺。7)散官:2.地方官制1)虚设置观察使2)州:刺史;别驾、长史、司马;录事、参军事;3)六曹

2、:司功、司仓、司户、司兵、司法、司士。4)县:县令;县丞、主簿;县尉、录事、佐史。5)乡:耆老;6)里:里正;7)村:村正;8)保:保长;9)邻:邻长。四家一邻,五邻一保,五保一里,五里一乡;一自然村为一村。城市内无村设坊,坊正和村正相同二、品级与勋官唐代沿袭隋制,把官员分为九品,每品内又分为正、从,共为十八个等级。文官自正四品以下,武官自正三品以下,还分为上下阶,因此,唐代文官的散官实际上有三十个等级,武官散官等级是三十二等级。这些等级总称为流内官,为正式文武官员。此外还有流外九品,实际上已属于吏员,不属于正式官员的范围。官员的散官称号与品级大致对应,表示官员地位 与资历高低,作为升迁的序列

3、。唐承隋制,文武官员均可授勋官,共有十二级。按照规定,勋官可以与相应品级的公卿大臣处于同等班位。但实际上由于授勋过多,动以万计,因此无职事的勋官实际地位往往在胥吏之下,仅仅成为一种授予的官员荣誉称号。三、唐代考课制度考课也称考绩、考核、考察,是对在职官吏的官箴政绩和功过的考核,是职官管理工作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考课不仅是政府对职官实施奖惩、升降、俸禄的主要依据,也是积极向上、整顿吏治的有效措施,因此,历代统治者十分重视,并在实践中逐步建立和完善了考课制度。1.唐王朝对考课制度的重视及原因1)唐王朝对考课的重视唐代进入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官吏的政绩考核制度日臻完备。官员的政绩考核经两晋南北朝

4、的试行,全面考核官员政绩的导向更为明确。一是负责官员政绩考核的机构设置和考核方式趋于完善;二是政绩考核更加注重共同标准与侧重标准相统一;三是把政绩考核的结果公示,并与官员的定级、晋升和奖罚相结合。唐王朝对考课制度高度重视,唐初就制定了考课法,同时唐王朝制定了系统完善的考课体制并且实行了严谨周密的考课办法。不仅如此,唐王朝的统治者对考课制度也是亲恭其事,对于都督、刺史的考课皇帝都亲自过问、提示。考核官员时,防范也是非常严格的,并且这种严格还体现在执行过程中。不仅如此,唐统治者还亲任主考官,别赦德高望重的京官二人担任校考使,分校京官、外官考,同时,特派御史大夫或者其他高级官员为监考使。2)重视的原

5、因-隋朝的前车之鉴隋朝的灭亡,除了史学界常说的隋炀帝的暴政之外,从政治的 运作来看,考课不严等诸多弊端,进而导致吏治腐败,也是隋亡的一个重要原因。-唐王朝的现实需求唐初统一的局面,为唐王朝考课等官僚制度的建设提供了物质保证和安定的政治环境;唐初管理的多元化要求加强官僚系统的考课环节;唐王朝面临着制度建设,完善的官制是其中的一个重点;统治者的用人思想,唐太宗认为“致安之本,唯在得人”。四、考课的制度规定及其运行1.唐代考课的制度规定1)考课机构唐朝时代,直接负责官吏考课的是考功司隶属中央尚书省吏部。唐代,致考功郎中、员外郎各一人。此外,还有主事三人。令史十三人,书令史二十五人,掌固四人,分管考课

6、的具体事宜。唐代考核官吏自中央到地方各部门皆有严密的组织机构,并设专人负责,且中央各决策机关派人协助,共同协作,做好这项工作。尤其是负责考核的各个机构相互牵制,相互监督,而不相统属。2)考课的类别内考和外考。内考是皇帝直接对亲王级中书门下与京官三品以上。外官五大都督的考课。外考是由吏部考功郎中和员外郎对四品以下的官员的考核。四品以下又分为京官和外官两类,分别进行考课。3)考课的年限和时间唐代统治者明确的规定了考核官员的具体期限,保证官吏考核的经常进行。根据玄宗时期编制的唐六典载,唐代考核官吏之制为每年一小考、四年一大考。每年十一月十五日以前,京外官的考解的一律送到尚书省,御史台和诸道观察使在九

7、月三十日以前就要将所访官吏的功过善恶申报考功,且根据内外官距京师路程的远近规定呈交考解的时间。4)考课标准流内之官根据品行和才能两个方面,以“四善二十七最”为标准。“四善”是对一切官员德行的共同要求;“二十七最”是针对各个部门的具体工作性质所规定的不同要求,主要是才能方面的考核。然后,根据官员具备善最多少,使共同标准与专门标准相结合,分为九等。流外官的考课采取四等法,它有分等和记分两种形式,分等比较简化,以行能功过评为四等级,记分则是根据具体事实来评判。这种记分法与分等法相结合的州县考课制度,总体上是,凡为中上者加官进级。中中者守其本任,中下者将被解任或受到一定的惩处。一些特殊官职,如“博士、

8、助教?”,唐代有专门的考核标准。而对于那些考功郎中无权过问的,由皇帝内定的宰相,其考课标准更严,要求很高。唐朝还常根据当时的经济、政治需要,临时规定一些定考标准。5)考课的奖惩规定唐统治者更具考核官吏的政绩标准,规定了严格的考核等级,并以此对官吏进行奖惩。唐代依据这种升降赏惩对考核优者,升官进爵,增加俸禄。劣者,予以降职,罢官削俸禄、减爵、甚至受到刑事处分,且从法律效力的角度保证对渎职者的惩戒和政绩卓越者的奖励。 在考察地方官时,特别注重实绩。2.唐代考课的方式、方法操作运作机制:1)由中央各司和地方各州长官考定下属官吏2)中央和地方各有关机构按照规定日期,把被考者的簿状送报尚书省3)考科成绩

9、还需进行复考,复考工作由考使和考功郎中、员外郎进行。官位高的宰相、清望官、亲王以及大都督的考课则没岁进名由皇帝自行裁定,不受考功郎中管辖。考核方法:1)自下而上呈报政绩考核法2)自上而下黜陟考核法3)综合考核法-冬荐3.唐代考课的保障制度1)对书考官实行严格监督、审查2)考课制度法制化3)追考严格,纠其不当4)实行公示制度,确保公正、公开5)实行严格的考核资格审查4.唐代考课制度的创新1)考核对象分类化2)考核机构专业化-吏部考功司3)考核过程公开化4)考核内容系统化五、考课与吏治的关系1.考课制度的完善及正常运转对唐前吏治的影响1)唐代官吏考核制度化使各级官吏依法行政有了准则,保证了国家政令

10、的贯彻执行。2)完善的考课标准,为官僚行政职能提供了范本。3)唐代官吏考核是治吏的重要手段,加强了官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4)完善的考课制度及正常运转促成了盛世局面的形成2.考课制度的破坏和唐中后期吏治的腐败1)定考不认真,不公平2)乱施考课,作弊盛行3)考课制度本身的弊病,如以年考为资历篇二:唐朝官吏制度唐朝官吏制度宰相的职位相当于现代的总理,在汉朝及以前,行使宰相职权的官职为丞相,唐朝为同平章事,宋朝同平章事或参知政事均行使宰相职权。到明朝朱元璋废除宰相之时,这项制度已经存在了三千年。唐朝实行的是隋文帝所开创的三省六部制。三省为负责决策的中书省,负责审批的门下省和负责执行的尚书省。在唐初三省长

11、官中书令、门下侍中以及尚书令行使宰相职权,中书令、门下侍中为为正三品,而尚书令为正二品。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由于其曾担任过尚书令,臣下避而不敢居其职,便以从二品的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门下侍中、中书令并称宰相。直到唐代宗大历十二年(公元777年)升中书令和门下侍中为正二品。唐代宰相地位尊崇,上朝时可以坐下喝茶。千字文中所谓的“坐朝论道,垂拱平章”就反映了那时的宰相地位。并且宰相可以草拟诏书,而皇帝只有画敕的权力。既然宰相有如此之大得权力,那么极少有人能够享受这一待遇,因此名义上的宰相之职有时就会出现空缺。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一些不是宰相的官职可以加“同中书门下三品”衔从而行使宰相职权。 从此之后,

12、就有“平章事”与“同三品”的衔号,就是品级再高的官,也不例外,否则,就不能行使宰相的职权,只有三公、三师及中书令不加。例如永淳元年(公元682年),以黄门侍郎郭侍举,兵部侍郎岑长倩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自此以后,“同平章事”也成为宰相的衔号。到唐玄宗开元年间,宰相制度发生了变化。尚书省的仆射如果不加“同平章事”,结果就不能参与宰相机务,而被挤出宰相行列。再来看看武周时期的宰相狄仁杰。他那时的官职是内史,即中书令(隋朝时曾改中书省为内史省,中书令也被成为内史令)。剧中的他有时候并不担任内史之职,比如某道黜陟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也是宰相之职。那时候中书令和同平章事都是正三品,所以狄仁杰这个大唐宰相也

13、就仅仅是个三品官了。唐朝的官制。唐代官阶分为九品,有职官,勋官与爵官之分。通俗的说,职官是实际官职,代表手中掌握多大的行政权利。如尚书令、尚书、中书令、侍中等;爵官则表示地位比如亲王、郡王、国公、县公等;勋官则用来表彰军功或用来封有功人员的后人,如上柱国、柱国、开府仪同三司等。唐代的官、阶、爵、勋等官非常复杂,我们知道清代官职主要是九品十八级,而唐从四品以后又有上下之分,一共有三十级。论述起来相当复杂,因此不多说了。简单地说,唐代正一品大官是三师与三公,即太师、太傅、太保与太尉、司空、司徒。从一品是指太子的三师,这一品级上的官只是一种很高的虚衔,一般无实际执掌,并且不常设。换句话说只是在合适的

14、时机,授给合适的人,而且每一朝被授的人员一但死亡或缺职后不再补充。所以这一品级的官职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只能表示被授人员地位的尊荣罢了。与此对应的爵位是亲王与郡王,勋官则无。正二品的官位在唐初(至少在武则天时代前),只有尚书令,但这里需要说明一下的是,唐太宗李世民在当皇帝之前就当过尚书令,他从尚书令的位置上当了皇帝,所以后来的臣子谁也不敢担当这个官职。因此唐代尚书令这个官职一直空缺,印象中只有郭子仪曾被授予这个官职,但他还不敢接受。所以尚书令这个官有官名而无官职,而尚书令的佐官左右尚书仆射就成了尚书省的实际长官,他们的官职是从二品。尚书省是唐代最高行政机关,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唐代是三省六部制,

15、三省中的其他两省是门下省与中书省。中书省的长官是中书令(武后时改为凤台,长官为内史),门下省长官为侍中(武后时改为鸾阁),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门下省负责侍从皇帝,因此两省长官与尚书左右仆射在唐初就形成了中央的决策机关,自然成了宰相。后来,由于皇权的进一步发展,为了加强决策机关的实力,将三省长官之外的官员吸收进决策机关来,就出现了“同中书门下三品平章事”(所以狄仁杰是同凤台鸾阁三品平章事)这个官职。平章事就是平章军国重事,解释起来就是协助皇帝处理军国大事,同中书门下三品就是与中书令和门下侍中一样都是正三品。这个官职在唐以后成了实际的宰相之职。而仆射虽然是最大的官,但如果不被加上这个官职,也会被排挤出宰相之列,成了虚职。唐代后期尚书省的权利被不断削弱,加上仆射常常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