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促进河北奶业发展的建议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90758977 上传时间:2019-06-1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形势下促进河北奶业发展的建议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新形势下促进河北奶业发展的建议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新形势下促进河北奶业发展的建议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新形势下促进河北奶业发展的建议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新形势下促进河北奶业发展的建议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形势下促进河北奶业发展的建议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形势下促进河北奶业发展的建议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河北省奶业发展对策研究河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奶牛产业经济岗位奶业发展关系到居民膳食结构的改善和国民体质的增强,国内外都非常关注。特别是近期乳粉问题频发,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给予高度重视,政策密集出台,奶业发展日趋成熟。但河北奶业一些长期积累的问题未能彻底解决,整体形势依然严峻,需倍加关注。一、河北省奶业发展的现状河北地理位置优越,饲草饲料资源丰富,奶业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全省牛奶产量从1978年的1.82万吨发展到2008年的504.51万吨,30年增长了277倍。发展奶业已成为优化农业结构、促进产业进步、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发生在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终结了奶业的“白银

2、时代”。2009年和2010年牛奶产量连续下滑,分别比2008年减少53.01万吨和64.75万吨;乳品企业产值2008年和2009年分别比2007年的199.87亿元减少80.17亿元和81.17亿元。在全省各方面努力下,经过整顿和振兴,实现了恢复性增长,奶牛存栏和牛奶产量都保住了全国前3位。2012年全省奶牛存栏203.5万头,跃居全国第2位,但平均产奶量不高,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89.5%,内蒙古的68.6%,黑龙江的80.1%,北京的53.8%,天津的53.1%(见表1)。如能达到全国或京津平均水平,牛奶产量可分别净增55万吨或410万吨。以每千克4元计算,可分别增加收入22亿元或164

3、亿元。表1 2012年全国及部分省份奶牛存栏和牛奶产量情况地 区全国内蒙古黑龙江河北北京天津奶牛存栏(万头)1450270194203.515.1515.58牛奶产量(万吨)3744910.2559.9470.465.167.87资料来源:2013中国奶业统计资料二、河北省奶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一) 饲养水平落后,环境质量较差 全省70%以上的奶牛为小区式分户饲养,奶农素质偏低,专业知识缺乏,先进饲养技术不能充分应用,良种覆盖率低,近亲繁殖严重,饲料配比不科学,产奶期短,疫病多发。据调查,奶牛一般产5胎牛犊,3-5胎是最佳获利时期,而河北奶牛平均2.5胎就不得不淘汰,原因就是疾病和低产。奶牛

4、是反刍动物,只有在草料占60%-70%时才能健康生长。由于优质饲草料价格不断上涨,很多奶农减少了草料而增加精饲料,长期饲料结构不合理导致奶牛患各种代谢性疾病。其结果只有两种:用药治疗,就可能在牛奶中产生药物残留;不治疗产奶量会降低,入不敷出就得淘汰。另外,多数养殖场的粪污和废弃物处理不到位,对环境造成了较大污染,也易引发奶牛皮肤疾病和乳房炎高发。(二)组织化程度低,主体作用较弱2008年后,河北奶牛全部实现了“规模养殖”。但多数是由于政府规定形成的“集中式散养”。除统一挤奶外,统一配种、统一防疫、统一饲养均难以实现。现有的奶农专业合作社,也是政府推动的结果,多数不能发挥维护奶农权益、提供信息、

5、产销对接、技术培训等作用。(三)利益主体分散,联结机制松散 奶业产业链各环节没有很好地衔接,“企业+奶站+农户”的现行模式形不成合理的利益风险联结机制。据测算,奶牛养殖、乳品加工、销售环节的成本投入占比分别为75%、15%、10%,但利润分配占比是10%、35%、55%。三个环节的成本与利润成反比,销售和加工环节严重挤占养殖环节的利益。一方面,蒙牛和伊利等企业已形成寡头垄断,他们垄断着牛奶买方市场,单方面决定生鲜乳的价格,而付出最多、经营风险最大的奶农没有话语权和定价权;另一方面,在外埠企业进入并与本土企业争夺奶源时,奶农为追求利益最大化,会将牛奶卖给收购价更高的外埠企业,可能造成本土企业以前

6、为奶农提供的设备、育种、技术培训等方面的投入,无法取得预期收益,甚至血本无归。(四)有效需求不足,消费结构失衡2011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乳制品消费支出179.01元,是全国平均234.01元的76%,居全国第26位;农村居民家庭人均乳品消费量5.5千克,居全国第13位。城镇居民消费的乳制品主要是超高温灭菌奶(纯牛奶), 而已成为诸多省市牛奶消费主流的巴氏杀菌奶(鲜牛奶)占比很低。据报道:厦门人每天喝掉11万份巴氏鲜奶。在发达国家巴氏鲜奶占市场份额的99.7%,高温灭菌奶仅占0.3%。值得注意的是,一种新的鲜奶销售模式奶吧的出现,对拓宽乳品消费渠道,优化液态奶消费结构,推进奶业全产业链一体化进程

7、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因没有相应的监管办法,全省1000多家奶吧店都在无照经营,如任其发展,可能形成乳品安全的重大隐患。(五)自主品牌缺乏,企业竞争无序目前,全省40家乳制品企业,27家从属于蒙牛、伊利、三元、完达山等外埠企业集团,产能和产量分别占全省的85.51%和93.2%;本土企业13家,产能和产量仅占14.49%和6.8%。获证乳粉生产企业13家,2012年乳粉产量2.72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2%。生产婴幼儿奶粉的乳品企业只有河北三元食品有限公司和张家口察哈尔乳业有限公司。2009年三元以6.165亿元拍卖获得三鹿处置资产,2010年初正式进入婴幼儿奶粉市场,因渠道整合不利等原因,2012

8、年产量仅为3000吨,产能利用不足25%,始终处于亏损状态,无法填补三鹿空出的40多亿元奶粉业务及过百亿元的乳制品市场份额。而三元乳业近期又投资15亿元在北京市大兴瀛海工业区建设年产5万吨的乳粉加工厂。由于生鲜乳供不应求等原因,乳制品加工企业产能得不到充分利用,加之同质化严重,产品附加值低,进一步导致了企业的恶性竞争和资源浪费。2012年全省日均处理生鲜乳7312.6吨,仅占产能的53.4%。特别是今年5月份以来奶价飙升,5月 3.4元/千克,6月3.6元/千克,7月3.8元/千克,8份4.2元/千克,山东、上海、东北等地的乳制品企业甚至以5-6元/千克的高价在河北境内收奶,部分奶源大市再现

9、“三聚氰胺”事件前疯狂抢购奶源的局面。三、河北省奶业发展的建议河北奶业发展应以全面提升综合生产能力为目标,以提高奶牛单产和生鲜乳质量为核心,完善良种繁育、饲草饲料保障、疫病防控体系,实施科学的饲养模式,推进奶业发展方式由粗放式数量增长型向集约式质量效益型转变。(一)加强良种繁育,提升饲草饲料保障能力优良品种对奶业发展的贡献率超过40%,应强化科技驱动和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对现有奶牛品种的改良,推动品种登记、生产性能测定、个体遗传评估、人工授精、胚胎移植等工作,提升奶牛群体遗传性能,扩大良种覆盖率。优质饲草料也是提高奶牛综合生产能力的关键制约因素,良种奶牛喂好料才能产出高品质牛奶。应充分发挥资源禀

10、赋优势,抓住农业部和财政部实施“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的机遇,推进优质牧草和青贮饲料生产,鼓励和扶持“为养而种、以种促养、以养增收”等种养结合的产业发展新模式。(二)提高组织化程度,创新奶源生产经营体制提高奶农组织化程度是奶业发展的趋势,也是挖掘奶牛生产潜能,保障乳品安全之本。从河北几个主要牧场的情况看(表2),奶牛单产和质量都很高,接近甚至超过了欧美等发达国家水平。比如,三河华夏牧场的生鲜乳,除用于生产畅销驻华使馆的“万得妙”牌乳品外,均被蒙牛、伊利、三元等企业高价购买,用于生产高端奶,彰显出了规模养殖的优势。然而,河北奶牛规模养殖场还很少,仍然以小区散养为主。因此,一方面要把分散的奶农组织

11、起来,在保证其根本利益的前提下,引导他们通过资本合作等方式,向适度规模的标准化牧场转型;另一方面要促使有条件的乳制品加工企业自建或者通过买断、控股、参股等方式,建设适度规模的标准化牧场。乳制品企业自建稳定的奶源基地,既可直接管控奶源质量,又可实现生鲜乳生产、加工和销售的协调发展。表2 2012年河北省几个规模化牧场基本情况牧场名称牧场数(个)总存栏(万头)成乳牛(万头)奶牛产量(万吨)成乳牛单产(吨年)恒天然唐山牧场51.801.004.809.00三河华夏牧场31.210.465.119.20福成五丰奶牛场20.700.353.009.50资料来源:2013中国奶业统计资料(三)延伸产业链条

12、,提高产加销一体化水平发达国家的奶农合作社不但从事养殖环节,其业务还延伸到加工和销售环节,获利在合作社和奶农之间合理分配,有效保障了生产、加工、销售的协调发展。“三聚氰胺”事件中未受冲击的三元乳品,也得益于自有饲料厂、奶牛养殖场、乳制品加工企业和冷链运输等形成的全产业链良性循环系统。只有实现产加销一体化经营,才能彻底解决奶农与乳制品企业之间的利益对峙。当前,应制定相关政策,激励乳制品生产企业通过延伸技术服务链条,为奶农提供防疫、治病、配种、饲养管理等服务,形成长期稳定的生鲜乳供销关系,构建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紧密联结体,遏制无序竞争。(四)推行标准化生产,提高质量安全监管水平标准化生产是从传统

13、奶业向现代奶业转变的必要条件,应加快提升奶牛养殖和乳品加工的标准化生产水平,健全生产档案,实现全程可查询、可追溯。目前,乳品质量安全管理只是对终端产品检测,未达到“从农田到餐桌”全程科学监控。喂料、饮水、防疫、生鲜乳储运、加工、销售等环节,都会导致安全质量事故。应建立健全饲料质量检测体系、生鲜乳质量检测体系、乳制品加工企业内控监测体系等系列制度和规范,推行生鲜乳第三方检测和按质论价,确保质量检测的公平公正。(五)扶持龙头企业 营造奶业发展良好氛围针对乳品产业集中度低、自主品牌竞争力弱、消费者缺乏信心的现状,应通过开展战略合作、资源整合等方式,着力培育发展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乳品加工龙头企业

14、,打造名牌产品,提升品牌效益。加大宣传力度,做好乳品营养知识的宣传普及,倡导科学消费,引导中小城镇和农村居民的乳品消费习惯,挖掘消费潜力;加强对乳品市场的监测及信息披露,及时公布乳品质量安全状况,提振居民乳品消费信心。(六)优化牧场布局,严格控制养殖环境污染奶牛的粪尿、污水、有害气体对大气、水源、土壤所造成的污染,是规模化牧场面临的重大问题。应学习欧美发达国家载畜量与土地自然净化能力相匹配的经验,根据养殖场粪污及废弃物处理能力和环境承载力,结合种植业、林业等产业优化区域布局,统筹生产与生态环境保护,防止盲目追求规模造成严重环境污染。同时,强化对规模化牧场配备粪污处理设施的要求,大力发展清洁饲养。 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