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金融危机下我国的就业形势及对策解读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90758871 上传时间:2019-06-1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7.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球金融危机下我国的就业形势及对策解读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全球金融危机下我国的就业形势及对策解读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全球金融危机下我国的就业形势及对策解读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全球金融危机下我国的就业形势及对策解读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全球金融危机下我国的就业形势及对策解读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全球金融危机下我国的就业形势及对策解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球金融危机下我国的就业形势及对策解读(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全球金融危机下我国的就业形势及对策 一、对当前就业形势的判断 受国际金融危机快速蔓延和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减速的影响,加上我国经济生活中尚未解决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目前我国经济运行中的困难增加,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企业经营困难增多,保持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通货紧缩的风险进一步加大。当前及今后几年我国的就业形势已经并将继续受到较大影响。前段时间,我们在湖南省就金融危机对就业的影响开展了深入调研。我们走访了多家企业、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劳务输出机构和职业中介机构,对多名创业者、农民工进行了深度访谈,并进入乡镇开展调查。结合调查和我们对宏观经济运行的长期跟踪观察,感觉当前的就业形势比较严峻,

2、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企业新增用工需求减弱。湖南是劳动力输出大省。劳务输出机构和职业介绍机构反映,最近珠三角地区找他们要人的企业确实少了。一些中等职业学校也反映,以前每天平均可以接到56个企业要人的电话,但现在一个电话也没有了。二是企业现有岗位流失。当地一些企业、特别是为大企业做配套生产的中小企业反映,虽然目前产品需求减少,工人工作量不饱满,但是,由于一直以来工人并不好招,又担心将来产品需求增加,一些企业就采取给职工放长假等方式保留核心员工,而对一般的职工则采取被动减员的方式。三是以农民工为主的低端就业群体受到较大影响。在此次金融危机和经济下行时期,首当其冲的是劳动密集型出口行业和金融

3、、房地产、大宗能源以及原材料行业,而影响较为严重的是在这些行业带动的产业链条上的中小企业的就业人群。在当前形势下,虽然有一部分农民工返乡,但远未成潮。我们去湖南当地的劳动力市场,看到求职的人非常多,但年轻人少,四五十岁的占了大多数。求职人员中有一些是从珠三角地区返回来的,但所占比例并不大。事实上,金融危机和经济下行对农民工的影响还未真正显现。四是青年就业问题潜在的社会影响较大。当前,一方面,全社会新增就业,增幅下降,另一方面,新增劳动力供给仍处于高峰期。在新增劳动力供给中,有近1/3接受过高等教育;有近2/3的农村青年。金融危机和经济下行总体上导致就业机会减少。多数青年人在劳动力市场上缺乏竞争

4、力,他们的就业受到更大影响。经济波动是经济运行的规律和正常现象,是经济运行中的自我调节,也是就业调整的过程。经济调整过程中既潜藏着失业风险,也存在就业机遇。一些岗位被淘汰,一些人会失业,但同时也会产生新的就业机会。在湖南调查时,一家企业在金融危机暴发前,就预见到行业发展趋势,由机械加工行业转向光伏产业。这家企业面临的不是需求减少的问题,而是发展的资金瓶颈的老问题。近期内,经济下行导致就业变数增多,就业压力增大。长期中,经济会逐步转为上行,周期性失业问题会逐步消失,但缺工现象和结构性失业问题不会因经济波动而改变。一方面,我们需要积极快速应对近期随时可能发生的失业风险,同时,长期中促进就业的政策措

5、施不能变,并且要进一步完善。二、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做好我国就业工作的对策 针对当前的经济形势,政府快速出台了一系列保增长的政策措施。就业是民生之本,在一系列保增长的政策措施中,必须把扩大就业目标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考虑。(一)兼顾保增长与保就业两个目标 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降低失业率是宏观经济调控的两大目标。经济增长是就业增长的前提,从这个意义上讲,保增长就是保就业。但是,保增长和保就业毕竟是两个目标,经济增长并不必然带动就业的等量增长。从这个角度讲,除了保增长的措施外,还要有保就业的措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11月初,国务院出台了3年4万亿元投资扩大内需、保增长的措施,主要用于公共

6、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的补偿性投入,估计每年拉动经济增长1.5个百分点,相应带动就业增长100万人。但这还无法满足保就业增长的目标。扩大就业的主体是大量的中小民营企业,保就业首先要保中小企业。通过保增长的公共基建投入带动中小企业发展;通过降低增值税、社会保险费等降低中小企业经营成本,来保企业、保就业;通过放宽抵押贷款规定、提供信贷融资服务及提供劳动力培训、增加政府对中小企业的采购等其他服务,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扩大就业;通过鼓励和支持新的创业,从根本上增加就业。因此,除了对公共基建的投入外,政府还需要加大对中小企业和扶持创业的政策和资金投入,细化对中小企业的扶持政策。保增长和保就业两个目标相辅相

7、成,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与扶持中小企业的投入应并行不悖。(二)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促进政策 1.更加充分地发挥失业保险制度保生活、稳定就业和促进就业的作用。经济下行期失业人数增加、失业周期延长是必然趋势。失业保险作为应对周期性失业的一项社会制度,正逢其时。现行失业保险制度在1999年实施以来,通过向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注入资金,有效应对了上世纪90年代后期国有企业下岗分流产生的失业风险。此后,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2003年以来我国失业率逐步下降,失业保险基金形成大量节余。面对此次失业风险,失业保险一方面应做好应对失业人员增多、保生活支出增大的压力,另一方面需要发挥预防失业、稳定就业和促进就业的作用

8、,将失业造成的经济风险和社会风险降到最小。可以采取的措施包括:扩大失业保险金的支出范围,用于为稳定就业和维护劳动力供给而进行的在职培训、技能培训等的补贴,以及用于进行岗位分享的岗位补贴,也就是把补贴补到用人单位;暂缓困难企业失业保险费缴纳等。2.进一步拓展、延伸积极就业政策。2002年开始实施的积极就业政策被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并在2005年我国经济形势一片大好的形势下,得到了拓展、延伸、调整和完善。在当前经济下行形势下,在下岗等历史遗留问题基本得到解决的情况下,积极就业政策应进一步调整完善,发挥更大的作用。应将积极就业政策从国有下岗失业人员扩展到更多劳动者,如将自谋职业税费减免和小额贷款政

9、策的人群范围扩大到返乡农民工、青年等群体,将鼓励企业吸纳就业的税费减免范围扩大到所有中小企业;将岗位援助,社保和岗位补贴对象从大龄就业困难的下岗失业人员向其他就业困难人员延伸;将主辅分离的政策向所有困难企业扩展;将公共就业服务向农村延伸;将培训补贴向农民工延伸,并提高培训补贴标准等。3.对特殊群体做好专门的就业扶持。在经济下行时期,加强职业技能教育,既可以减缓就业压力和失业问题,又可以为未来发展进行人力储备,是一举几得的好事。结合未来经济发展方向,建立多种形式的青年实训基地和见习基地,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技能提升和就业促进手段。如国家软件技术培训与推广中心(LUPA)整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

10、学等四十所国家技术培训与推广中心及国家百所示范性职业院校,依托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的现有资源,在历届高校待业学生及应届毕业大学生中招收优秀学生,结合就业进行核心职业能力、核心职业技术双核强化实训,合格者进入准就业岗位,之后分层次进入国内外 IT企业及政府、事业单位。部分学员留在实训基地长期工作。对广大的未能接受高等教育的初高中毕业生,特别是农村地区的初高中毕业生,应实行技能振兴计划,出台政策鼓励、帮扶他们继续接受职业技能教育,避免盲目进入劳动力市场,影响未来就业能力。必须重视对农民工的培训。现行的职业技能培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培训项目设计不够合理,劳动者缺乏参加培训的积极性;补贴标准低、培训周期

11、短、培训效率不高。可以考虑将新成长的农村劳动力全部纳入免费的职业教育体系。(三)兼顾城市就业和农村就业两个方面 外出打工是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在经济下行形势下,农民外出就业也受到影响。政府基础设施建设可以带动一部分农民工就业,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也可以保留一部分农民工的岗位,但还有一部分失业农民工会滞留在城市或回流。一方面,应考虑将失业农民工纳入城镇登记失业,为他们提供就业服务;另一方面,应结合农村土地流转,推动农村地区生产要素的流动和组织创新,在农村内部开发岗位;另外,还应积极承接外来的产业转移项目,积极利用返乡农民工的人才优势,带动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带动农民就业和增收。鼓励返乡创业。很多农民

12、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不甘心为人打工,他们外出打工攒够一部分钱之后,就会选择做个小生意,开始创业,现在亟须加强的是创业的扶持政策,并将这些政策向农村、农民、农业延伸。(四)做好失业统计和失业监控 应进一步完善失业统计和失业监控。一方面要尽快完善现行的调查失业制度,并尽早向社会公布并使用调查失业率。另一方面也要进一步完善现行的登记失业制度。应该把那些肯定要回来就业的农民工纳入失业登记,同时还要给予他们切实的帮助。如果我们推出面向全体劳动者的失业登记制度,无论是城镇失业人员还是农民工都可以登记,但如果登记之后,不能享受任何扶持政策,也不能得到有效的帮助,那谁会来登记呢?如果失业人员不来登记,我们又怎能知道有多少人、哪些人需要补助呢?因此,问题的关键,还是政府需要给予农民工就业更大的投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