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县一中建校70周年回顾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90758475 上传时间:2019-06-16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县一中建校70周年回顾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文县一中建校70周年回顾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文县一中建校70周年回顾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文县一中建校70周年回顾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文县一中建校70周年回顾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县一中建校70周年回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县一中建校70周年回顾(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栉风沐雨创大业,培桃育李谱华章 文县一中建校70周年回顾从艰难初创到十年“文革”(1942年1976年)文县位于甘肃南陲,坐落在甘、川、陕三省交界处,地处秦巴山地,素有“陇上江南”、“甘肃西双版纳”、“大熊猫故乡”之美誉,既有北国之雄奇,又有南疆之灵秀。境内层峦叠嶂、沟壑纵横,自然环境极端封闭。1942年以前全国各地的新式学校早已不计其数,然而文县的学子却要翻越崇山峻岭,风餐露宿,北上武都、兰州,南下四川成都等地艰难求学。1942年,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进入到最艰苦的时期,地处抗战大后方的文县社会环境相对稳定。面对落后的文化教育局面及家乡人民对兴办教育的迫切要求,文县地方名士程晋三、张海观、韩定

2、山等积极倡议兴办中学,时任县长李秉璋、教育科长尤明德等顺应民意,积极筹划办学。1942年8月,经省政府核准,“文县县立初级中学”正式成立,西南联大毕业的陇西人张经出任首任校长。经过一个多月的筹备,文县一中的前身“文县县立初级中学”于10月2日在城东古文庙(现校园东南角,约4亩)正式开学。当年聘请教师4名,招收初一级新生36人。1949年以前,因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学校的发展十分缓慢。为改善办学条件,扩大办学规模,学校师生在白水江南岸自建自营水磨1座,经营学田15亩。1946年,在时任校长尤明德的努力下,筹资修建了1所新校门,并请民国元老、著名书法大师于右任先生题写了校名。截至1949年,学校共招

3、收新生523人,毕业136人。革命火种的传播和教育事业的发展,给这座闭塞的山城带来了进步思想。韩其昶老师不顾当局的监视,经常给学生教唱进步歌曲,传播革命思想。刘春和老师带领学生驱赶特务,痛打反动警察。教师校友杨怀仁、程景瀛,学生校友王学义等积极投身革命,献出了他们年轻的生命。1949年12月,文县和平解放,时任文县人民政府县长高思恭兼任文县中学校长,由副校长鄢雨民主持学校工作。1950年,学校更名为“文县初级中学”。当年秋季,学校招收初一级新生50人,全校共有学生95人。教职工8人。1956年,招收初一级新生160人,在校学生人数达328人,教职工19人。1958年,学校增设高中部,更名为“甘

4、肃省文县第一中学”。当年招收高一级新生41人,教职工增至24人。到1959年,全校共有10个教学班,在校学生人数达504人,房屋131间,共计2500多平方米。在1959年至1962年的三年困难时期,文县一中师生自力更生兴建学校。在东城外开辟操场一处,面积达6600平方米,在白水江北岸河滩地开垦农场40亩,在南山开垦荒坡地250多亩。全校师生辛勤耕耘,改善了学校的办学条件和师生的生活条件,为顺利度过三年饥荒时期,为学校的后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世纪50年代初至60年代中期,文县一中进入了她的第一个兴盛时期。学校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为社会输送了大量有知识有文化的建设人材。许多外地青年胸怀理

5、想来到文县一中任教,他们富有才华,热爱教育,有的在文县一中一干就是一辈子,他们在文县成家立业,把毕生的精力献给了文县人民的教育事业。这一时期,学校坚持从严治校。校长朱怀德严于律已,以身作则,教导主任韩遇康率先垂范,为人师表,广大师生严谨治学,学校一片兴旺。学校的文体活动蓬勃开展。经常性的文艺演出大多以宣传雷锋精神,歌颂祖国新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大型话剧雷雨、万水千山等的演出,成为那个时代的文县人永远难忘的记忆。班级之间、师生之间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比赛。物质条件的匮乏和精神生活的富足是那个时代的鲜明特点。1961年,首届高中生32人毕业,当年有19人考入各类大专院校,位居当时的天水专

6、区第二名。截至1966年,文县一中初中毕业22届,共计1099人,高中毕业6届,共计194人,考入各类大专院校共计49人。1966年 ,“文化大革命”开始,给文县一中带来空前的浩劫。在这场历时10年的政治动荡中,文县一中公物遭毁,校产流失,一大批优秀的教师含冤受屈,学校长期处于混乱状态。1968年,学校初、高中部均改为2年制。1969年,学校更名为“文县五七红专学校”,开办 “红医班”等职教班。这一时期,文县一中绝大多数毕业生或回乡劳动或“上山下乡”,整整一代人失去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十年“文革”给文县一中和文县的教育事业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1973年,学校再次更名为“甘肃省文县第一中学

7、”,并且沿用至今。从改革开放到跨越新世纪(1976年2008年)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1977年国家恢复了中断11年的高校招生制度,教育界的拨乱反正逐步展开。浩劫过后的文县一中百废待兴。1978年,老校长茹清桂临危受命,排除各种干扰,召回散失在各处的教职工,筹资修缮校园,扩大招生规模,健全规章制度,大力整顿校风,经过几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步入正轨。1979年,文县一中第一幢教学楼建成,此后三十来年,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怀下,在几代文县一中人的共同努力下,一座历史悠久而又朝气蓬勃的现代化校园巍然屹立在阴平大地上。20世纪80年代中期

8、至新世纪初,徐通、张树才两任校长审时度势,明确提出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发展,“两全其美”的办学思想,规范办学行为,塑造一中良好形象,使学校得以健康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学校各项工作全面推进,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在此期间,学校相继修建了数幢教师公寓和学生公寓,有效地改善了师生的住宿条件。2000年底,尤玉祥继任文县一中校长。2001年2003年,学校制定并积极实施“文县一中三年建设规划”。2001年10月,学校以“赎买”的方式收回了被外单位长期占用的2160平方米土地。其后在这里修建了一幢教学楼、一幢实验办公综合楼。同年,校内的危旧平房被全部拆除,开辟出了6000多平方米的操场,结束了文县一

9、中无校内操场的历史。同年,500平方米的框架结构“文体生活多功能楼”和一座琉璃瓦盖顶、花岗岩帖面的新校门建成。学校面貌焕然一新。与此同时,学校提出了“立德,求知,自强,报国”的校训,“德高学精,廉洁奉公,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领导作风,“身正学高,为人师表,爱生敬业,探索进取”的教风和“尊师,守纪,勤奋,上进”的学风,制定了一系列切合实际的制度,强化管理,从严治校。2003年,学校被授予“陇南地区示范性高中”称号。2004年,学校三年规划基本完成,2005年图书馆楼建成投用。文县一中拥有了较为齐全的理化生实验室、语音室、微机教室、图书馆、阅览厅等现代化教学设施,学校的办学规模空前壮大。2006

10、年1月1日,文县一中报创刊。几年来,文县一中报在宣传学校,为教师提供教研平台,为学生提供发表文学作品的机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至今已出版40余期。2007年,一座造型庄重的孔子铜像在学校后院落成,为这所历经风雨沧桑的学校增添了一分庄严肃穆的文化气息。文县一中的历史,将永远记住2008年那个令人刻骨铭心的五月!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全校3000多名学生正静静坐在教室等待上课,此时,汶川8.0级特大地震波及文县,顷刻之间地动山摇。在前所未有的灾难面前,文县一中师生表现出了崇高的职业道德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他们临危不乱,互相帮助,创造了4000多名师生无一人伤亡的奇迹。地震发生以后不久

11、,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上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孙宗彤上将,总后勤部主任王谦中将,兰州军区政委李长才中将,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甘肃省政协主席陈学亨,甘肃省军区政委刘巨魁少将,甘肃省副省长陆武成,甘肃省教育厅厅长白继忠,陇南市委书记王义等中央、省、市、县领导先后来校视察,他们给文县一中师生带来了党和国家的温暖和关怀。同年9月,学校被教育部评为“抗震救灾先进单位”。文县一中在这次特大地震中遭受重创,据统计,5幢教学、办公、实验楼,4幢单身职工宿舍楼,6幢老师住宅楼均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受损面积达14000平方米;建成不久的校园有线电视网、电

12、话网、计算机网络系统和校园安全监控系统遭到严重损坏;电脑、实验仪器和实验药品均遭到较大损失。直接经济损失达1639.4万元。在这次地震中,文县一中教职工表现出了崇高的职业道德、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较强的防灾避险意识。地震发生时,许多老师不顾个人安危,从容指挥学生疏散。3000多名学生临危不乱,服从指挥,互相帮助,顺利脱险。一些外地教师多次谢绝了亲友的催促,留在文县积极参加学校的抗震救灾工作或待命复课。2008年5月27日,由共青团甘肃省委和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捐助的60间活动板房教室正式开工。28日,驻文县抗震救灾部队兰州军区红军师铁锤子团官兵在韩家坝为文县一中搭建帐篷20顶,解决了300多名农村

13、学生的住宿问题,救灾部队还冒着不断发生的余震进入危楼,帮助学校搬运课桌椅、学生的学习用品和学校的教学设备。2009年4月,深圳援建的文县一中两幢教学办公综合楼正式动工,标志着文县一中灾后重建工作进入实施阶段。援建方和施工方克服重重困难,经过半年多夜以继日的艰苦奋战,两幢坚固美观、抗震能力强的教学、办公综合楼矗立在校园中。10月29日,深圳市市长王荣向陇南市市长许文海递交了象征竣工的金钥匙。11月10日,文县一中4000多名师生告别板房,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永久性教室。凝聚着党中央、国务院亲切关怀和深圳人民无私大爱的两幢教学办公楼总投资2000多万元,为全框架结构,双面5层,按8级标准设防,总面积1

14、1490平方米,有教室90多间,办公室42间,水电设施齐备,宽敞明亮。2000年2009年的10年间是文县一中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校园面积不断扩大,教学设施不断完善,学生在校人数增加到了空前的3800多人,教职工人数增加到230多人。高考二本上线人数逐年攀升,多位同学相继考入全国著名高校。随着2006届初中学生的毕业,文县一中实现了与初中的剥离,成为一所独立高中。文县一中的历史翻开了新的篇章。继往开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2009年2012年)从2009年开始,文县一中利用350万元中央重建资金逐步恢复了地震中受损的教学设施,建成了设施先进的地理演示教室和探究性学习教室各1间,多媒体教室17

15、间。给每间教室、办公室安装了取暖设备。加固、维修校舍11000平方米,并加固了护坎、围墙,消除了校园安全隐患。在后院东侧建成了以中国历史文化名人的事迹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墙。2009年10月,具有多年学校管理经验的尤慧兰同志挑起了文县一中校长的重担。文县一中踏上了新的征程。 新一届领导班子朝气蓬勃,锐意进取,学校办学条件得到很大的改善,教学质量稳步提高,文化内涵不断丰富,社会影响不断扩大。2009年10月以来,学校进一步明确了“向高一级学校输送人材,为学生终生发展做好准备,为当地社会经济服务”的办学方向,确立了“质量立校,教研兴校,管理强校,创新名校”的办学理念和“为学生成长负责,为家庭幸福负责,

16、为社会发展负责”的办学宗旨,提出了“砺志,厚德,博学,笃行”的校训。学校制定了文县一中学生安全条例。每学期都要签订告家长书、告房东书和学生安全管理协议书。靠实学生安全管理责任,组织学生学习“安全三字经”,对学生进行冬季取暖、用火、用电、用煤以及上学、放学途中安全常识教育,使每一个学生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意识。学校每学年对新生进行入学教育,通过参观学校校史展览室,讲述文县一中发展变迁的历史,介绍历届校友的成就,学习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及校纪校规,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和养成教育。通过每年一度新生军事训练活动,对学生进行国防教育和对人民军队的情感教育。学校还经常举行全校“思想政治教育报告会”、“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题广播讲座”、“法制报告会”、“远离不良文化,告别不良读物”、“拒吸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