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创新教案新人教版必修三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90758461 上传时间:2019-06-1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6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化创新教案新人教版必修三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文化创新教案新人教版必修三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文化创新教案新人教版必修三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文化创新教案新人教版必修三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文化创新教案新人教版必修三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化创新教案新人教版必修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化创新教案新人教版必修三(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五课 文化创新一、本课设计意图 (一) 教育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文化创新的作用。 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文化创新的途径。 文化创新要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2能力目标 结合文化的交流、传播和继承、发展,感悟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创新的能力。 结合人类社会实践不断发展的历史,分析文化不断发展、创新的能力。 初步具备认识和处理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关系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初步确立文化创新的思想意识,投身社会实践,积极进行文化创新。 具有善于学习各民族文化长处的思想意识。 (二) 课程标准

2、的基本要求 汇集实例,说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和发展的重要根源,阐述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评析国际文化交流的典型事例,阐明世界范围内各种文化的相互交融是文化发展和创新的重要途径。 二、教材分析 (一) 本课的逻辑结构分析 本课由引言和“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文化创新的途径”两个框的内容构成。 第一框“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共设三个目。 第一目“不尽的源泉,不竭的动力”,通过活动导入,引出文化创新与社会实践之间的关系,以开启下文。接着阐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新问题、新情况层出不穷,这就要求思想理论、科学技术

3、、文学艺术等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要解决新矛盾、新问题。无论是思想理论、73科学技术还是文学艺术,如果不能反映生动、丰富的社会生活,不能回答社会实践提出的新问题,它们的生命力也就衰竭了。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永葆美妙之青春,一个根本原因就在于它能与时俱进,不断解决实践中提出的新问题。同时,社会实践不断发展,也为文化发展和创新提供了更好的资源、条件。 第二目“巨大的作用,深刻的意义”,主要阐述文化创新的作用。文化创新源于社会实践,反过来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正如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源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反过来又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以巨大的理论指导作用一样。在教学过程中,请引导学生体会:思想

4、理论、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创新,不是为创新而创新,而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实践,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一层意思是从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上讲的。在学习过程中,还可以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与哲学课中实践与认识之间的辩证关系进一步理解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这一教学内容。 从文化自身来说,创新是其生命力所在。任何民族的文化,如果不能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回答新问题,为实践发展起推动作用,它的生命力也就衰竭了,也就不存在发展前途。从这个意义上说,创新是文化的生命。一个民族文化的发展前途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创新力的大小。中华文化之所以在世界文化相互激荡的环境中呈现出勃勃生机,根本原因就在于它具有巨大的

5、创造力。中华文化绵延不绝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的过程。 可见,文化创新是推动社会实践向前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促进自身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动因。 第三目“呼唤文化创新的时代”,主要引导学生了解文化创新的方法。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创新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推动历史向前发展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因此,要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创造,不是在书房里苦思冥想,而只有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实践,深入广大人民的生活,了解他们的呼声,了解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真正关注他们的根本利益,从他们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才能

6、实现文化创新。事实证明,任何有生命力的文化作品,无不是源自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 第二框“文化创新的途径”设三个目。 第一目“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通过活动导入,引导学生体会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任何文化创新都离不开社会实践,从这个意义上说,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文化创新既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的过程,也是一个不同民族文化相互交流、融合、借鉴的过程。第一目侧重说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关系。 传统文化既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基,也是实现文化创新的前提。离开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民族文化的创新也就成了一句空话。我们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在新的时代条件

7、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应该尊重传统文化,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毛泽东指出:“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尊重传统文化与“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统一的。如果不结合新的时代特点,74不根据新的社会实践要求赋予民族传统文化以时代气息和时代特色,传统文化也就失去了自身的生命力。 第二目“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批判性地继承传统文化并赋予时代的活力,这是实现文化创新的一条重要途径。文化创新的另一条重要途径是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借鉴、融合。世界各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特色,有自身的长处。不同民族文化在相互交流、融合的过程中,经过综合创新,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

8、化。可以说,人类文明的创新史,就是不同民族文化交互融合、不断创新的历史。没有世界各民族文化的争妍斗艳,就没有世界文化的多姿多彩,也就没有人类文化的不断发展和创新。 应该看到,作为一个民族的重要标识,不同民族文化是有差异的。有差异就难免有矛盾甚至冲突。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文化要发展、要创新,就不能因为不同文化之间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差异,就盲目排斥其他民族和国家的文化,而要在尊重差异的前提下汲取其他民族和国家文化的长处。这就需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熔铸百家的气魄、科学分析的态度。 在学习、借鉴其他民族和国家文化的过程中,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 第三目“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主

9、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在文化创新过程中要克服“守旧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两种错误倾向。 文化创新离不开继承传统文化。但是,如果一味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那么,也就谈不上文化创新。那种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的倾向,即“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做法,也是不利于文化创新的。关于“守旧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第十课中还会涉及到。 在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现文化创新,就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大胆吸收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创新。 (二) 探究活动的

10、设计意图 探究活动一介绍了中国世纪大采风活动。古代称民歌为风,因此称搜集民间歌谣为采风,现在泛指搜集民间一切民俗、艺术等材料。这次活动突出的是实现小康、环保旅游、城镇建设的主题,以中小城市、乡镇和西部开发建设为重点。采风的目的是为了创作更多的优秀作品。要引导学生明白采风从民间得来的活生生的艺术形式和材料是进行文化创新的源泉,可以为文化创作提供新的素材、新的艺术形式、新的灵感等。在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到,采风活动是一种社会实践,它是文化创新的动力与源泉。 探究活动二旨在引导学生体会不同的社会实践对文化作品有不同的影响,认识实践是文化创作源泉的道理。 探究活动三介绍了柳公权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形

11、成了新的书体柳体,丰富了中国书法艺术,为书法艺术增添了新的气息和活力。引导学生举出其他发展、繁荣文化的例子,例如,齐白石对国画技法的发展等,从而让学生明白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传统文化才能焕发生机,历久弥新。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75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探究活动四旨在从多个角度引导学生体会实践是文化创造和发展源泉的道理。 探究活动五结合雕塑艺术、我国文学艺术的发展过程,引导学生体会文化创新是一个立足于实践基础上的“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的过程。 探究活动六结合“孝”这一中国传统道德内涵的变化,帮助学生体会文化创新要批判继承传统文化这一道理。 探究活动七旨在引导

12、学生感悟不同特色的文化相互交流、借鉴、融合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 探究活动八旨在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实现中华文化创新要善于吸取其他民族文化的长处,综合创新。 探究活动九引导学生辨析三种不同的观点,形成对待外来文化的正确态度,增强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 本课重点、难点分析 1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 首先,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源泉。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动力。新的文化形态的诞生、旧的文化形态的消亡、先进文化的发展,都是在社会实践中实现的。 其次,文化创新对社会实践有着巨大的作用和深刻的影响。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

13、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文化创新又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2如何在文化创新中坚持正确的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要坚持正确的方向,必须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要对传统文化超越创新,就意味着突破,意味着创造一种既适应时代要求又不失民族文化特质和民族精神的新文化、新文明。在这里,超越创新和批判继承是相辅相成的,批判继承是超越创新的基础。没有批判继承,所谓超越创新就是一句空话。反过来,超越创新是批判继承必然要求,没有超越创新,所谓批判继承就毫无意义。所以必须既坚决反对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倾向的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全盘西化”论,又高度地警惕和防止一味固守

14、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的传统保守主义、守旧主义、封闭主义。 对我们来说,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历史与现实、东方与西方文化交汇点上,坚持把批判继承和超越创新辩证地统一起来,既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使之内化为我们民族的主体意识,又从时代的要求出发,赋予它以崭新的时代意义,使之同时代精神相融合,努力开拓、创造中国特色的新文化。同时还要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辉煌。76 (四) 相关资料 守旧主义:对待传统文化的错误倾向之一。固守本民族的

15、传统文化,因袭旧的习俗、观念、制度等,拒绝接受新文化和外来文化。 民族虚无主义:对待传统文化的错误倾向之一。它和历史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是相关的,是虚无主义在民族问题上的表现,民族虚无主义无视民族特点,抹煞民族差别,否定民族文化传统和历史遗产,甚至认为民族是虚构的概念,从根本上否认民族的存在。 三、教学建议 (一) 教学提纲第五课文化创新 一、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 1不尽的源泉,不竭的动力 (1) 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2)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源泉 (3)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2巨大的作用,深刻的意义 (1)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2)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3)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3呼唤文化创新的时代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