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军事典章制度-中国古代军事文化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0754348 上传时间:2019-06-16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40.9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军事典章制度-中国古代军事文化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中国古代军事典章制度-中国古代军事文化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中国古代军事典章制度-中国古代军事文化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中国古代军事典章制度-中国古代军事文化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中国古代军事典章制度-中国古代军事文化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军事典章制度-中国古代军事文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军事典章制度-中国古代军事文化(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古代军事典章制度-中国古代军事文化篇一:中国古代军事地理大势中国古代军事地理大势今日导读:自古以来,中国的历史及军事便与地理密不可分。近代学者吕思勉认为,古代地理十之八九都是读史地理、军事地理。而古代史学家、军事家对于地理之看重,也正好说明了中国独特的地理格局对于两千年来历史、军事的重大影响。撰文/饶胜文如果把历代兴亡之际群雄们的角逐比作一场场大型博弈的话,那么,中国的地理格局便是这些对弈者们的棋盘。那些纵横交织的山河是中国这块大棋盘的经纬。中国的腹地,则因几列东西向与南北向山河的交错分布,形成了几个相对独立的地理板块,而这些板块可以看作“棋盘”的边角与腹地。在这块军事地理的大棋盘中,围棋

2、里“金角银边草皮肚”的原理也同样适用。(“东函谷,南崤武,西散关,北萧关。”关中因地处四关之中而得名。位于今宁夏固原东南的汉萧关与泾水为伴,是中国长城史上最早的关口之一。萧关故道为关中与北方经济、军事、文化联系的要道,也是丝绸古道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角”指的是关中、河北、四川、东南四角。一般而言,此四角之地均可攻可守,经济条件较为优越,可以保证一个庞大的政治军事集团的正常运转。它们在地域上比较广阔,外围有山川险要为其天然屏障,更有大小江河周流内外,后背则相对安全稳固。从四角之地兴起的势力,上可君临天下,下亦足以称雄一时。中国历史上以关中之地得天下者,便有秦、西汉、隋唐;以河北进取天下者,有刘

3、秀的东汉政权;到了明朝,朱元璋则开创了由东南一统天下的先例。至于那些割据于四角而称雄一时的枭雄,在历史上更是不胜枚举。“银边”则是指山西、山东、湖北、汉中等地。此四处居于两角之间,既是衔接两角的枢纽,又是其相争时的焦点。四边之地一般也据有山河之险,但整体的地理条件逊于四角。欲据四角之地而窥天下,必先争夺两翼。汉中、山西之于关中,山西、山东之于河北等,均可视为两翼。无论坚守一角,抑或是攻取天下,居于四角的势力均不可不经营好两翼之地。“草皮肚”说的是中原。依此比喻,洛阳就是棋盘的天元。中原位于四面包合之中,亦有包合天下四方之势,但要从此地起家进取天下,实属不易。在乱世初期,中原往往四面受敌,成为各

4、种势力冲击交汇之处,犹如一个巨大的漩涡。雄才大略如曹操,终其一生也未能完成天下归一的大业。尽管如此,自古以来,得天下者必取中原。四角之地固然可以守成割据,但从全局上看,则唯有逐鹿中原者才有资格一统天下。中原在军事上的攻守条件与特点,与其地理形势密不可分,而“天元”洛阳在中原军事棋盘上的地位,对于攻守双方均极为关键。(“问鼎中原”已成为谋求大一统国家最高权力的象征。广义上的中原指以河南为中心的黄河中下游地区,是中华民族与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军事大舞台,曾有两百多位帝王建都或迁都于此。)纵观中国古代史,能于群雄纷争中平定天下者,多半起于“棋盘”的四角:先占取一两个山川险固之角

5、,时机成熟后,便向两翼扩张,随后窥探中原,进而夺取天下。中国古代最典型的统一应该是“关中模式”,即以关中为根据地,沿两翼向外扩张,以问鼎中原为最终目标。秦的大一统为这一模式开了先河,其后西汉、隋唐政权的建立,均可视为这一模式的范例。中国古代军事地理的大势,大体上可以上文的“棋盘”局势来比拟。当然,正如下棋一般,没有哪一种棋谱能作为永久的教科书。每一局棋的胜负,既要以历史的棋谱为参照,也要基于彼时彼地的特点作具体的分析。地理形势之于战略价值并非是一成不变的。要想在政治军事大棋盘的对弈中取胜,天时地利等先天条件固然关键,下棋者自身的智慧与魄力,亦是决定性因素。【作者简介】饶胜文,副教授,执教于中国

6、石油大学。主要从事军事历史、军事地理及战略思想文化研究。军事地理专著布局天下获第五届“中国人民解放军图书奖”。篇二:中国古代军事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对于拥有五千年华夏悠久历史的中国而言,自古就涉及到了战争,涉及到了军事,逐渐形成的军事思想为现代军事理论奠定了基础。从工人化、机械化的战争到信息化、科学化的战争,都需要拥有军事思想的指挥。何为军事思想?军事思想是关于战争、军队和国防问题的理性认识,是人们长期从事军事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不同队级、国家或政治集团所拥有的军事思想可能不同。同一阶级、国家或政治集团的思想在不同历史时期或发展阶段也有区别。军事思想是一种社会意思形态,既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

7、制约和影响,也影响和作用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在其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中,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是一直绚烂的奇葩。中国古代战争之多,军事群星之多,军事典籍之多,堪称为世界之最,其军事思想发展水平一直居于世界领先水平。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形成、发展与成熟1. 夏、商、西周时期形成时期公元前 21 世纪,中国建立了奴隶制的夏王朝,从此战争成为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从古代兵书的记载和出土的文物来看,夏朝前期石器、 木棒是主要的作战工具。 夏朝后期青铜器逐渐演替了那些最古老的作战工具。 可由于身披青铜盔甲、手执青铜武器,步行作战非常困难,所以车战是主要的作战方式。奴隶主对外族发动掠夺战争,或用武力镇压本族奴隶的反抗

8、,都是以征 讨“违天命者”“吊民伐罪”“敬天保民”相号召,并用占卜手段,假借神的旨意和严刑厚赏驱使士卒作战。作战方式是集团列阵正面冲杀。到商代以后,作战逐渐以车兵为主。对军队指挥,要求行动统一,严厉管理。这种思想,指导着夏、 商、西周几个王朝的军事斗争。通过这一时期的战争实践,人们已初步认识到审势而动,量力而行,众可以胜寡,强可以胜弱,反映了朴素的唯物主义观念。此时, 人们对于战争的认识处于低级阶段, 反映这一时期的军事理论文献有 尚书 、 军志、军政。虽然已消亡或存在只言片语,但已高度概括和抽象出了一些关于作战指导的理性原则。例如:军政曰: “言不相闻,故为之金鼓;视不相见, 故为之旌旗”

9、。军志曰: “先人有夺人之心,后人有待其衰”等。2. 春秋战国时期成熟时期约从公元前 8 世纪初至前 3 世纪末,即春秋战国时期,中国逐渐由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制度的变革,引起了士兵成分的变化和兵器的改进,军事制度和作战方式也随之变化。为适应这些新情况的需要,产生了统率军队的专职将帅,涌现了许多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军事家和兵书著作。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孔子兵法 。著名的孙子兵法 ,标志着封建统治阶级军事思想的成熟。它是世界上最早的系统而全面的军事理论著作,揭示了一系列指导战争的规律,并奠定了中国军事思想的基础,指导着后代的战争实践和军事理论的研究,在国际上也享有极高的声誉。 孙子

10、兵法提出,军事斗争必须巧妙地运用权谋,即“上兵伐谋”“必以全争于天下”,认为“不战而屈人之兵”是高明的军事家所期求的最理想的战争结局。它打破了奴隶社会的天命观,以朴素的辩证 法和唯物主义思想,指出战争获胜不取决于鬼神,只要能够做到“知彼知己”,就 可以“百战不殆”。它提出了“以正合,以奇胜”和“攻其无备,出其不意”的作战思想。 孙子兵法还指出,战争胜负是由政治、经济、天时、地利、人事等因素所决定的,所以封建统治阶级要修明政治,顺应民心。这些思想,也为孙子兵法同时代的其他兵书和论及军事的著作所重视。战国时期,人们对战争的 认识又进了一步。例如,传为军事家吴起所著的吴子 ,就探索了战争的实质,论及

11、战争发生的根源,并把战争分成几种类型,赋予定义,提出对付各类战争的方略。军事家孙膑所著孙膑兵法 ,更主张抛弃“责仁义,式礼乐”的思想,要求用战争手段解决社会混乱局面;其作战思想则特别强调“贵势”和以奇制胜。 这些主张,都是对孙子兵法军事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在海湾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中,美军方面称:指挥官给每个美军大兵都发了孙子兵法,让他们临阵学习,若有谁不学习就撤他的职,以至于每个人把书就装在他们们鼓鼓的大背囊里 面。因此有一种说法说有一个中国人亲身经历了这两场战争,那就是孙子,也有 一种说法认为是孙子打赢了这两场战争。3. 秦汉至五代时期发展时期从公元前 3 世纪末至公元 13 世纪,中国经历了秦

12、、汉、晋、隋、唐、宋、 元等几个大的王朝的统治和更迭。在这漫长的历史时期,先秦的军事思想对军事斗争仍然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同时,由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及战争的发展,军事思想也进一步得到丰富和提高。秦始皇的大规模筑长城、修驰(直)道、重兵戍边等军事措施,对后世建设边防的战略思想,有重大影响。在著名的楚汉战争中,张良为刘邦决策,收揽民心,分化对方,争取同盟,孤立项羽,取得了战争胜利。西汉王朝在对北方匈奴贵族的反击作战中,由名将卫青、霍去病率独立的骑兵集团主动出击,快速机动,远程奔袭,以及正面冲击,翼侧迂回等作战行动,创造性地发展了大规模使用骑兵的战略战术。兵书六韬 ,针对频繁的战争,提出了爱惜民

13、力、休养生息的思想,并对作战指挥机构以及步兵、骑兵的协同作战等作了论述。兵书三略 ,进一步阐述了“柔能制刚,弱能制强”的朴素的军事辩证法思想,并指出最高统治者必须广揽人才,重视民众与士卒的作用。 从汉到隋曾多次发生过从黄河流域向江南进军的大规模战争,大都是步、骑兵和水军多路并进的多兵种大集团的配合作战。其中,东汉末年的赤壁之战,晋灭吴之战,东晋苻秦的淝水之战,以及隋灭陈之战最为著名。在这些战争中,政治斗争与军事斗争的结合,谋略与决策,以及作战指挥艺术,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李卫公问对一书,联系唐代初期的战争经验,对以往兵书进行了探讨,孙子兵法提出的虚实、奇正、攻守等原则及其内在联系,作了比较辩

14、证的论述。 李筌的太白阴经认为,战争的取胜决定于国家政治的优劣、力量的强弱以及谋略的运用。到了辽、宋、西夏和后来的宋与金、蒙古等几个民族政权并立的统治时期,互相长期处于对立状态,战争频繁。这时期,随着生产发展和战争的需要,出现了火器和复杂的装备器材,对作战产生了重要影响。在以汉民族为主体的宋王朝,由于政治腐败,军权由皇帝绝对控制,军队作战能力低下,造成屡战失利。这时,许洞的虎钤经和何去非的何博士备论 ,均对皇帝绝对控制军队指挥权及其危害提出了非议。以上的实践经验和兵书内容,进一步发展和丰富了古代的军事思想。4. 宋至鸦片战争时期体系化时期大约从 14 世纪末至 19 世纪 40 年代,约从明朝

15、至清朝后期,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没落的境地,不但有连绵不断的大规模农民起义战争、民族起义战争和统治者的平叛战争等,而且外国也开始入侵中国。宋至元丰年间的武经七书已作为武学的必修课程。火药,指南针开始使用于军事。火武器登上战争的舞台。 火药的西传对世界军事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致使明朝至清朝前期一方面出现了十分保守的只求守城保寨单纯防守作战的思想;另一方面,从实践中总结出的带有强烈革新内容的军事思想,也在不少兵书中出现。明代杰出抗倭将领戚继光的纪效新书和练兵实纪就是这种革新思想的代表作。他根据沿海复杂的地 形条件和倭寇火器装备的特点,对阵法作了重大改革。他制定了以 12 人为单 位的“鸳鸯阵”

16、,把它作为战斗队形的基础。何良臣的阵纪一书,对于军队组训和战法的论述,也具有革新的内容。孙承宗主编的车营扣答合编 ,反映了在大量火器装备部队后,编制和战法的改革。茅元仪编纂的武备志 ,则试图从军事理论、建军作战、兵器制造使用、天象地理、江河海防诸方面,提出实行军事改革的依据,以求振兴明王朝的武备。清王朝建立以前,后金与 明军发生萨尔浒之战,清太祖努尔哈赤以“凭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的方针,集 中优势兵力, 充分发挥其步骑协同作战的长处, 对明军的多路进攻实行各个击破,反映了军事指挥上的新思想。 乾隆以后, 统治者局限于骑射为满洲之根本的思想, 采取闭关锁国政策,在军事上逐渐趋于保守落后。 但是,也有不少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