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幼儿科学探究中记录表投放的有效性研究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90748817 上传时间:2019-06-1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4.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班幼儿科学探究中记录表投放的有效性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中班幼儿科学探究中记录表投放的有效性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中班幼儿科学探究中记录表投放的有效性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中班幼儿科学探究中记录表投放的有效性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中班幼儿科学探究中记录表投放的有效性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班幼儿科学探究中记录表投放的有效性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班幼儿科学探究中记录表投放的有效性研究(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班幼儿科学探究中记录表投放的有效性研究绍兴市柯桥区六一幼儿园 周炜熔1.为什么要改变? 幼儿园科学教育的本质在于“探究”。探究式的科学教育不仅仅只是为幼儿提供一个发展关于科学经验和科学概念的场所或途径,而且还提供给了幼儿表达交流这些科学经验和概念的机会。记录表作为幼儿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科学探究活动中的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一是教师在进行记录表制定时,为了记录而记录的情况时有发生,仅仅关注到了科学探究活动的外在形式,而没有真正做到从提升幼儿探究能力的角度出发。前期对本园小、中、大三个年龄段的自然角、益智区等区域的记录表进行了调查,调查得出的不符合幼儿目前己有的发展水平和最近发展区的记录

2、表设计占总体比重的54.5%。二是幼儿教师对“记录表”的内涵及其价值的认识尚不清晰等。因此“幼儿记录的内涵是什么”、“如何提升幼儿记录能力”等问题值得进一步的思考。三是幼儿教师对幼儿记录表的支持性指导策略缺乏,很多记录表仅仅投放在各个区而没有进行使用后的分析以及跟进性地调整。此外,目前关于这一方面的文献研究也相对较少,缺乏一定的系统性。这也导致了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容易出现诸多的困惑。本次课题将围绕科学探究中有效性的记录表的设计和教师促进幼儿记录能力的支持性策略这两方面进行研究。2.怎样改变?阐述改进的措施和方法;在“记录”是指导上,较多的研究考虑到了幼儿的年龄特征,强调了不同年龄特征的操作

3、、表征符号选择、记录的内容等的适宜性。谭静在“各年段科学探究记录表的特点和设计”中提到,小班注重记录结果即选择式记录;中班注重记录猜测即验证式记录;大班注重记录过程即阶梯式记录。本课题从教师指导时机、指导方式进行研究梳理如何给予幼儿支持性策略。(1)指导时机(2)指导方式3.改变了什么?从“教”与“学”两方面对本研究的成效进行评估。(1)促进幼儿“记录与表征”能力的支持性策略、创设适宜的环境培养幼儿记录表征的兴趣和意识比利时的一位教育学家德可乐力曾经说过:“兴趣就像是个水闹。你依靠它就能打开注意的水库并指引注意流下来。”当幼儿产生兴趣的时候,便能集中注意力,去操作、去探究、去思考。“记录与表征

4、”是幼儿科学探索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培养幼儿记录表征的兴趣和意识非重要。兴趣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幼儿周围的环境。环境创设影响着幼儿是否有兴趣,决定着幼儿能否有意识地进行探索活动。日常活动中,我们发现,幼儿时常会被一些事物所吸引并引起幼儿的观察活动。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的兴趣是与生俱来的,但大多数的兴趣都是易变的,容易发生转移。那么,如何帮助幼儿保持长时间的兴趣,并在兴趣的驱使下有意识地进行活动,这便需要我们为幼儿创设能够激发并保持兴趣的环境。这里的环境,既包括了教师创设的班级和园所内蕴含着丰富的记录材料和记录内容的外显的物质环境,同时,也包含了幼儿与同伴及成人互动所产生的隐性的心理环境。物质

5、环境的创设主要是记录表征内容的呈现、记录表征工具的提供等内容,如,在区角活动中投放专门设计的记录表:植物生长记录秦、动物喂养记录表、天气预报等,同时,还需要提供相应的记录工具,如水彩筹、记号笔、标记牌、直尺等。物质材料的直观呈现能帮助引发幼儿的好奇心,对材料的用途产生疑问,培养其记录表征的兴趣。心理环境的创设源自于幼儿与同伴和成人的互动。教师在互动中有意识地鼓励幼儿在日常活动中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进行记录,帮助幼儿养成随时记录的习惯,将这些幼儿看到的,却容易被遗忘的经验保留下来,从而获得原始的、真实的、丰富的知识经验储备。(2)帮助幼儿与物体及材料充分互动,丰富科学知识经验幼儿的科学是经验层次的

6、科学,主要在具体形象性思维影响下的幼儿,其思维往往依赖于物体具体的形象来进行。科学探究活动中的“记录与表征”源自于幼儿科学经验的获得,记录与表征的过程是幼儿对科学经验进行加工再现的过程。知识经验直接影响着幼儿记录表征的能力,知识经验缺乏,幼儿对事物的表感用简单、明确、完整的语言表述出来。正是这样的分享交流将幼儿头脑当中的表象及思考通过语言的方式讲述出来,实现了思维的转换。在引导幼儿积极表达表现的同时,教师还需让幼儿学会倾听他人记录表征的内容和结果,理解其他幼儿的记录表征符号,借鉴他人好的记录表征方法,提高自身记录表征的能力。在表达和倾听的过程中,幼儿不同的思维得到了展现,水平的差异便是幼儿学习

7、的空间,在这个空苘丙接受子来县不同思维的冲击,形成了交锋的平台。概言之,交流分享的舞台是幼儿思维争锋的平台,思维争锋的平台衍生出了幼儿更强的记录表征能力和更高的记录表征水平。(3)适当的干预和介入,引导幼儿伴随探索过程展开记录与表征“记录与表征”的过程也是幼儿与教师之间师幼互动的过程,教师的适当干预和介入直接影响着幼儿记录表征活动的完成。幼儿记录表征的科学经验往往是比较零散的,缺乏系统性的,当幼儿在表达自己的认识和发现时,教师需要对每一位幼儿所呈现出的知识经验进行及时的梳理总结,帮助幼儿进行概括和提升,为科学概念的形成和把握打下一定的基础。例如,在“家禽是什么”的探索学习过程中,幼儿对小鸡、小

8、鸭和小鹅三种动物的形象分别进行了表征,这就需要教师对幼儿所记录表征的内容进行科学的概括和提升,引导幼儿发现三种小动物之间的共同点,从而帮助建构“家禽”的概念。及时、准确的梳理总结需要教师具备有效提问和科学概括的能力。除了及时的梳理总结外,当幼儿在记录表征过程中出现错误时,教师也需要及时地指出,以帮助幼儿获得科学、准确的知识经验,以建构正确的科学概念。幼儿在记录与表征的过程中势必会存在一定的困难。小班幼儿因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缺乏细致持续观察事物的能力以及对事物的分析能力不够,导致其时常不能清除记录表征的目的,任务意识不明确,不能独立地完成记录任务;中班幼儿能够接收记录表征的任务,观察能力和记录表

9、征的能力有了一定的发展,有独立探索和自主学习的需求,但仍缺乏相应的记录经验和记录技能;大班幼儿的记录经验和记录技能有了较大的提高,表现欲更为强烈,有自主性和创造性的需求,但其概括分析能力仍然比较欠缺。面对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不同特定和需求,教指导过程中的干预和介入也应该是因人而异,具备一定的针对性。小班幼儿的记录与表征需要在教师的直接引导下完成,有时教师亦可直接参与,通过自身的示范、操作带动幼儿一起进行探究活动并完成对探索过程和探究结果的记录表征。中班幼儿,教师便可以尝试适当放手,鼓励幼儿要能独立地进行探索活动,并能完成自主的记录,但当中班幼儿出现具体的困难时,教师需要给予适时的帮助和引导,为其

10、提供一些具体的记录形式的示范等。大班幼儿,教师则应鼓励其在记录表征形式进行创新,尝试多元表征,以提供其充分的表现机会。在放手的同时,教师需帮助大班幼儿整理、提炼经验,进行科学旳概括提升,以启发他们作更加深入和细致的记录与表征。在记录过程中,需要明确的是记录不是单一的记录,表征也不是单一的表征,记录与表征的活动是在与材料的互动和对事物的探索这一过程中进行的,是将科学发现进行的保留、加工和再现。儿童需要借助自身直接的参与来了解、认识事物,记录与表征的内容是幼儿思考和探究的产物。探索的过程是进行“记录与表征”的重要载体,脱离了探索过程的“记录与表征”,则显得盲目,其价值和意义不免令人质疑,也就是说,

11、“记录与表征”应强调其过程性,应伴随着探索的过程而展开。因此,教师需要有意识地将“记录与表征”渗透到幼儿的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去。在幼儿的探索过程中,引导幼儿了解什么时候需要进行仔细的观察,什么时候需要记录,需要记录下哪些内容等具体的要求,以帮助幼儿在最关键、最重要的环节进行记录,不是盲目地为了记录而记录。例如,在认识“青蛙生长过程”的记录表征中,教师需有计划地带领幼儿进行观察,在一个长期系统的探究过程中进行完整的记录。记录表征的过程和观察探索的过程是同时进行,同步展幵的,不可提前告知记录,或是事后追记,当幼儿没有进行充分的探究,尚未获得探究结果时也不宜进行记录。(4)鼓励幼儿运用多种形式进行记录

12、与表征,培养思维的多元性和创造性儿童有一百种语言,每一个孩子都是有着独特的个性特征的个体,他们有着不一样的认知风格、思维方式和表现方式,幼儿用以表达自己的认识及发现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其记录表征的方式是丰富多彩的,如语言、动作、符号、图、游戏等。幼儿以其特有的方式表达着对周围事物独特的理解,即便在同一事物的认识上也各不相同。随着幼儿的不断发展,幼儿的记录表征的形式和符号也越来越丰富,呈现出明显的多样化,幼儿自主表现和创造性表现的需求也随之增加,因此,在记录表征的过程中给予幼儿充分发挥其独特表现,学会运用多种形式进行多元化的记录表征是非常必要的。弓丨导幼儿逐行多元记录和多元表征需要幼教师提供味较

13、丰富的记录表征材料,才能用以支撑幼儿多元记录和表征的行为。幼儿也时常会出现记录表征手段单一的情况,持续地使用某一种方式来进行记录表征,带来想要表现的内容表现不出来的困难。这时,教师也可以适当介入,通过材料的指引或是语言的暗示引导幼儿进行其他形式的记录表征,以帮助幼儿克服形式单一、内容空乏”的难题,实现在不同的记录表征形式之间灵活的转换,除了教师的有效指导外,多元记录和多元表征在幼儿合作式学习探究活动中较为明显。中大班的孩子具备了一定合作学习的意愿和能力,愿意合作共同探究,并完成对同一事物及现象的记录与表征。在小组记录和集体记录中,幼儿带着共同的目的和任务进行合作,科学经验得到了聚焦,其表现的空

14、间扩大了,表现的热情也得到了提升,记录表征的形式也更加的丰富多彩。(5)了解幼儿的发展水平,创设不同的记录对象、方式及工具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对科学事物和现象的关注点是不一样的。一般来说,小班幼儿仅能关注事物的外部特征及表面属性,中班幼儿则能逐步认识和了解事物与事物的简单关系,到了大班,幼儿则能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发现事物之间较为内在、隐蔽的关系。因此,为不同年龄阶段幼儿提供的记录表征内容也应该要符合其年龄特征,在幼儿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水平范围内来进行内容的设计。例如,在幼儿园动植物生长的观察记录中,小班幼儿可以进行动植物外形特征及其主要变化的记录表征,中班幼儿因其能够了解动植物生长与所需条件之间

15、简单的因果关系,则可以进行动植物生长所需条件的记录,到了大班则可以记录表征更为内在的联系,如饶水的多少和植物生长之间的关系,植物的根须能不能穿破鸡而知识经验的获得则依赖于幼儿在探究活动中与科学事物及材料的充分互动,在互动的过程中,通过感知、观察,从而获得大量的、丰富的感性经验。因此,教师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和启发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事物和现象进行感知、观察和操作,获得具体的印象,从而更为直观、生动地认识事物及现象。在引导幼儿对物体及材料进行观察的过程中,教师应帮助幼儿调动其多种感觉器官,通过听、看、闻、尝、触摸等多种途径进行感知,建立多通道联系,尽可能获得全面的信息,以此来更加完整地认识事物

16、。在感知、观察的同时,还应鼓励幼儿积极地与物体及材料进行互动,在操作互动过程中获得最直接的科学经验。例如,在“谁能帮水搬家”的科学活动中,教师引导幼儿对每一种材料(毛巾、汤勺、海绵、吸管、竹管、塑料盆、纸巾等)进行操作,通过操作与每一种材料产生互动,了解不同材料的不同特性。当然,幼儿与材料的互动需要教师在提供材料时考虑材料的多面性、层次性和幵放性。(6)创造思维交锋的平台,引发幼儿与他人的分享交流幼儿进行“记录与表征”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表达表现和分享交流,不是为了记录而记录,为了表征而表征,反之,幼儿与同伴及成人的交流讨论同时促进其“记录与表征”能力的提高,这也就是强调了记录与表征的分享性。只是为了留下痕迹而流于形式的记录,亦或是记录完成后便束之高阁的记录背离了“记录表征”最初的目的。“记录与表征”是为了通过幼儿的表达表现和分享交流,促进幼儿对科学事物及现象更为细致、深入的思考,将幼儿头脑中零碎的、片面的、不成系统的知识经验进行整合,逐步完成知识经验的概括提升,建构一定的科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