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选举制度ppt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0745943 上传时间:2019-06-15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48.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美国的选举制度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美国的选举制度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美国的选举制度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美国的选举制度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美国的选举制度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美国的选举制度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美国的选举制度ppt(3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美国的选举制度ppt篇一:中国及美国选举制度的历史发展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内选举制度的形成和确立中国共产党是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建立起来的。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就在坚持和加强党内集中统一的前提下不断探索和推进党内选举制度建设。从1921 年7 月中国共产党成立,经过二大、三大、四大、五大,到1928 年的六大,再到1945 年的七大,以至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党内选举制度也经历了从萌芽、初步形成到确立的历史发展进程。1. 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大革命失败是党内选举制度萌芽阶段2. 从党的六大到七大召开之前是党内选举制度初步形成阶段3. 从党的七大到新中国成立是党内选举制度形成

2、和确立阶段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内选举制度的曲折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们党成为一个在全国范围内执政的党,我国也进入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从新中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爆发前是党内选举制度逐步发展阶段2. 从“文化大革命”开始到“三中全会”前是党内选举制度遭遇挫折阶段三、改革开放新时期党内选举制度的恢复、发展和完善1978 年12 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认真总结了历史经验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教训,深刻认识到包括党内选举制度在内的党的制度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并且找到了通过改革创新推进党的制度建设的正确路径。3

3、0 多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现代化和政治民主化进程的加快,党内民主有了很大发展,党内选举制度也经历了一个恢复、发展和逐步完善的历史进程。1.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二大是党内选举制度恢复和发展阶段2. 从党的十二大之后到十六大之前是党内选举制度进一步发展阶段3. 进入新世纪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是党内选举制度创新发展完善阶段四、党内选举制度发展的历史经验及启示90 年来,党在党内选举制度建设的探索中,既走过一些弯路,遭遇过一些挫折,更取得了巨大成就,积累了丰富经验。回顾和考察党内选举制度建设的历史进程和经验教训,至少给我们以下几点重要启示。1.党内选举制度是党内民主发展的重要标志2.坚持民主集中制

4、是完善党内选举制度的核心3. 保障党员民主权利是完善党内选举制度的基础4. 坚持实行差额选举是党内选举制度的价值所在中国现在选举制度的发展历史:我国现行的选举制度是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革命根据地的选举制度发展而来的,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政权建设和选举经验的总结。1.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由于一些地方战事尚未结束,土地改革正在进行之中,不具备普选的条件,各地方国家权力机构按照选举、推选或选派、充任、邀请等4种形式产生代 表。年底,开展普选产生各级人大的条件逐渐成熟。1953年2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颁发建国后第一部选举法。该法的制定与实施,标志着我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制度的正式确立。1953年的选举法

5、与革命根据地的选举制度相比有了较大的进展:一是更具有普遍性。除依法未改变成分的地主阶级分子、剥夺政治权利的反革命分子和刑事犯罪分子外,凡年满18周岁的公民均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二是体现了平等原则。选举法规定男女平等、民族平等、区域平等,每个选民在一次选举中只有一个投票权。三是采取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并用的原则。四是基层政权单位采用举手表决和县以上选举采用无记名投票表决的方法。五是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具体的选举程序。1953年选举法颁布后,全国开展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的第一次普选活动。这次普选是一个规模巨大的民主运动,大大推动了我国人民民主制度的发展,为县级以上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奠定了基础。3,

6、从1953年选举法颁布实施以来的20多年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适应阶级关系的变动,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地调动全国各族人民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人翁的责任感,进一步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已成为紧迫的问题。年7月,五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通过了新的选举法。新选举法与1953年选举法相比主要有以下9个方面的变化:将直接选举的范围扩大到县级;规定一律实行差额选举;将原规定的无记名投票和举手表决并用,改为一律无记名投票;将原规定的按选民居住情况划分选区

7、,改为可按生产单位、事业单位、工作单位和居住状况划分选区;将原规定的只有不属于党派、团体的选民或代表才能联合或单独提出代表候选人名单,改为任何选民或代表只要1人提出,3人以上附议,都可推荐代表候选人;规定如果代表候选人名额过多,难以确定正式候选人时,可以进行预选;将原规定的候选人以获得出席选民或代表的过半数票始得当选,改为须按全体选民或全体代表的过半数票始得当选;规定每个少数民族至少要有1名全国人大代表;规定可以采用各种形式宣传代表候选人2。60年来,新中国颁布了两部选举法,第二部选举法经历了4次修改(1982年、1986年、1995年、20XX年)、一次补充(1983年)。这几次变迁,我国选

8、举制度在民主性、科学性、可操作性方面逐步有了发展,有力地推动了民主制度建设,保障了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美国总统选举制度发展历史在美国政治生活中,总统的权柄极具魔力,二百多年来,这一宝座不仅成为政坛各个党派的追逐目标,同时也驱动其国内政治力量发展变革。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的让贤避免了这新生国度“军国化”、“独裁化”的命运,却开启了民主、共和两党角逐的“潘多拉魔盒”。经过了四十四任的权力争夺,美国总统选举制度汲取了历史上各独立党派之精华,规避制度中的“死结”,在试探中逐步走向成熟。但在成熟进程中,注定充满了排他性和侵略性,二百余年的选举制度发展的最终成果,不仅仅是确立了一整套完整、封闭的选

9、举制度,更让参与其中的两党一步步失去活力,且越来越同质化。到20XX年的今天,美国两党之间的总统选举,正如美国国民逐步相信的那样:“两党之间并无真正区别”。一、竞选初体验:功勋成就一个政党推让:华盛顿“黄袍加身”亦不动心竞争:亚当斯受推荐而接“权杖”推让 “黄袍加身”亦不动心 华盛顿开美国总统选举先河独立战争结束之际,军官们曾“劝进”华盛顿,拥戴他“王袍加身”。华盛顿拒绝并加以申斥,除他本人高风亮节,也是思潮改变使然:18世纪后期的北美,终身制世袭制君主制,在民众中已不得人心。华盛顿的举动,使美国避过了君主制(或变相君主制)和军国制。1787年制宪会议设定总统选举办法:提出13个邦各选举两人,

10、其中一人不是本邦,这样,即使在本邦未获得最高票,若在各邦加起来,得票最多,依然是多数邦和多数选民的选择。而且,附带解决了副总统问题,预先选出“太子”,解决“东宫之争”,万一总统在任期内死去,不致出现“缺位”危机。第一次总统选举,华盛顿凭借功勋全票通过,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总统。第二次总统选举,华盛顿再次全票当选,即便政治上持不同意见的人也愿意把票投给他。1796年,美国第三次选举总统,华盛顿公开宣布退出,他相信:只要他把舞台腾出来,自然有人填充。65岁的华盛顿,成为近代世界史上第一个自动离任的开国领袖。竞争 独立元勋分化 美国两党竞争初现峥嵘虽然联邦宪法并没限制连任届数,华盛顿却在连任两届后决

11、心退位,并建议亚当斯为接班人,他相信:只要他把舞台腾出来,自然有人填充。65岁的华盛顿成为近代世界史上第一个自动离任的开国领袖。1796年,美国第三次选举总统,亚当斯接过华盛顿手中的权杖。1789年华盛顿就任第一届美国总统开始,围绕着是建立一个强大的中央政府,还是反对建立这种强大的中央政府,统治精英中出现了分歧。以当时的财政部长汉密尔顿为代表的一批人,赞成建立强大的中央政府,被人们称为联邦主义者;而反对建立这种强大的中央政府,强调州的权力和州的主权,要求建立一个软弱的邦联制度,中央政府只负责外交、国防之类的事务,与公民并没有真正的联系,也不能直接管辖他们的人叫反联邦主义者。密尔顿派以“制宪运动

12、”的功臣自居,自称“联邦党人”,把反对他们的人统统称为“反联邦党人”。以“联邦”问题为焦点,松散的两党在美国政坛出现。为了能够保证在竞选中自己党派的候选人能够当选,两党先后确立核心会议提名制度:1795年,联邦党人国会核心会议,确立国会核心会议提名制度;1800年5月与之在“联邦”问题上政见相反的“反联邦党”,即民主共和党,正式成立提名正副总统候选人的国会核心会议,从而确立国会核心会议提名制度。险胜:杰斐逊一心取代终成功死结:美国历史上的“一党制”时期二、联邦党瓦解:谁带着一个政党上“天堂”走调 总统推举变竞选 人间从此无安宁第三届亚当斯当选总统的竞选中,杰弗逊已经牛刀小试,以微弱劣势败北,当

13、第四届总统选举时,他充满信心。同时,这一次的竞选过程中,联邦议会内出现了“政党骨干会”,两党骨干会分别提出自己的总统候选人,候选人隐在幕后,政党的手段也只限于出书刊小册子,和由手下人策划的群众集会。由于党派初次登上总统竞选的政治舞台,民主共和党人没有经验,总统选举人把全部票都投给本党候选人。于是,民主共和党的另一名候选人,纽约的艾伦伯尔也得了73票,与杰斐逊并列。按原计划,艾伦伯尔处在支持杰斐逊的地位,目标是副总统。投票结果公布后,艾伦伯尔当仁不让。按游戏规则,由众议院票决。1801年2月11日到2月17日,众议院投票36次,前35次都是平分秋色,二人各得到8个邦的支持。选举出现死结,宪法受到

14、挑战。汉密尔顿动员部分联邦党众议员,改为投票支持杰斐逊。第36轮投票,杰斐逊得到10个邦支持,伯尔只得到4个邦支持,德拉瓦和南卡投空票。杰斐逊险胜,从此被动的总统选举变为主动的总统竞选。而总统竞选,从此充满人间烟火味儿。死结 美国历史上的“一党制”时期在1812年至1814年美英战争期间,联邦党由于采取亲英立场,不得民心,于1816年总统选举后瓦解。联邦党的消亡使民主共和党在此时一党独大,进入美国历史上最独特的“和谐时期”,也叫“一党制”时期或“和睦时代”。这一时期内,杰斐逊共和党在美国政治上占垄断地位,它所提出的候选人即顺理成章的结果美国总统的“权柄”。而因为权力和政见的纷争,民主共和党党内

15、逐渐分化成两派:一派是代表北部和中部工商业者的民主共和党人;另一党派就是代表南部种植园主的民主共和党人。正如亚当斯在日记中记的那样:“党派的、个人的和竞选中的钩心斗角愈演愈烈,有增无减。政府越来越像一个结党营私的阴谋集团,他们正在策划的不是下一届而是再下一届总统选举-准备进攻和反进攻。”而亚当斯自己也没有逃脱出这个怪圈,在1824年的竞选中,他与大名鼎鼎的南方人安德鲁杰克逊、亨利克莱等人竞争,克莱与小亚当斯一次不为人知的密商后,风向便发生了剧变,克莱的选票转投给了小亚当斯,使他成为第一位在选民票数和选举团票数都少于对手的情况下当选的美国总统-“少数总统”。美国总统竞选陷入僵局。篇二:选举制度民主选举制度一、 按照“选举法”和各工作口子特点和性质,连队组织机构计生协会、工会、人民调解委员会由职工直接选举产生,连队不能直接指定,委派。二、 对各组织机构按照规定届满应当及时举行换届选举,经职工选举原任人员可以直接连选连任。三、 连队职工,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除外。四、 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名单在确定的选举日二十日前张榜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