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因与决策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90745379 上传时间:2019-06-15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9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归因与决策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归因与决策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归因与决策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归因与决策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归因与决策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归因与决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归因与决策(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归因与决策 【内容提要】 个体的行为对于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意义,人们往往根据行为所发生的情境,就行为者的动机和意图进行推理性的分析,并进一步做出有效的决定,采取必要的行动。本章阐述了归因与决策的概念、理论,归因风格与决策风格,归因训练与决策技术,以及归因与决策的教育意义等。 【学习目标】 1了解各种归因理论和决策理论的实质含义,认识导致各种归因偏差的主要因素。 2掌握不同归因风格和决策风格的主要特点。 3熟悉归因训练和决策树建立的基本过程和方法。 我们在知觉人的行为时,总是试图进行推断和解释。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有许许多多,其中包括社会环境中不同的人、事和物,人们对这些不同因素所做的解释直接影

2、响到人们的社会认知。某一个体的行为对于不同的人会具有不同的意义,人们往往根据行为所发生的情境,就行为者的动机和意图进行推理性的分析,这就是本章所要探讨的归因过程。当人们通过归因过程对行为者的动机和意图有所了解之后,便能进一步地做出有效的决定,采取必要的行动,这就是本章所要探讨的另一个问题:决策过程。 第一节归因及其理论 一、归因的概念 所谓归因(attribution),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行为原因的推论过程。 具体地说,就是观察者对他人的行动过程或自己的行为过程所进行的因果解释和推论。 人们这样做的目的在于能预测、评价人们的行为,以便对环境和行为加以控制。 人们的行为表现,究其原因不外乎内部

3、原因和外部原因两种。 内部原因是指个体自身具有的、导致其行为表现的品质和特征,包括个体的人格、情绪、心境、动机、欲求、能力、努力等。 外部原因是指个体自身以外的、导致其行为表现的条件和影响,包括环境条件、情境特征、他人的影响等。这些都是存在于个体自身之外的,是可以直接观察到的。 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对人们行为表现所起的作用是各不相同的,但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制约着人们行为表现的发生和变化。 二、归因的理论 (一)海德的朴素心理学 归因理论(attributional theory)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海德(1944,1958)提出的,但直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才引起社会心理学界的重视并成为一个热门

4、研究领域。海德被誉为“归因理论之父”, 他认为,人们都有一种理解、预测和控制周围环境的需要。为了满足这种需要,人们就根据各种线索对已发生的行为和事件进行原因解释,人们只有了解了事件和行为变化的原因,才能理解这个世界,预测世界的变化,从而达到控制世界的目的。 在现实生活中,人如果缺乏对世界的理解、预测和控制感,就会感到无所适从。所以,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几乎每时每刻都在有意无意地进行着归因活动。可以说,归因是我们对环境知觉的一部分,只要对环境进行认识,归因就会发生。 海德认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朴素心理学家(naive psychologist),每一个人都具有关于人类行为因果关系的一般理论观点,

5、并由此建立了他的“朴素心理学”,旨在系统地阐述没有经过训练的观察者如何正确理解他人行动的过程。 海德最有价值的贡献就是将归因分为两种类型。 一种是所谓的内部归因(internal attribution),这种推论方式认为,个体之所以出现某种行为,其原因与个体自身有关,如人格、态度或个性。 另一种是所谓的外部归因(external attribution),这种推论方式认为,个体之所以出现某种行为,其原因与其所处的情境有关,并假设大多数人在同样情境下也会做出同样的反应。 例如,当看到一位父亲对其孩子破口大骂时,我们可以作出两种归因。我们可以认为,这位父亲在教育孩子时缺乏技巧,他教育孩子的方法是

6、完全错误的,这是内部归因;我们也可以认为,这位父亲之所以破口大骂,是因为他看到孩子过马路时没有注意来往的车辆,十分危险,这是外部归因。 不难看出,这两种类型的归因会使我们对这位父亲产生不同的印象。如果用内部归因,那么我们对这位父亲的印象是负性的;如果用外部归因,那么我们对这位父亲会有一定的同情和理解。 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例如,婚姻美满幸福的夫妻对伴侣所作出的归因与婚姻关系紧张的夫妻对伴侣所作出的归因有很大的差别,婚姻美满幸福的夫妻倾向于对伴侣的正性行为做内部归因(如“她之所以帮助我,是因为她是一个慷慨的人”),而对伴侣的负性行为做外部归因(如“他之所以说些刻薄的

7、话,是因为他的工作实在太紧张了”); 相反,婚姻关系紧张的夫妻倾向于相反的归因模式,对伴侣的正性行为做外部归因(如“她之所以帮助我,是因为她想给我的朋友留下好印象”),而对伴侣的负性行为做内部归因(如“他之所以说些刻薄的话,是因为他从根本上就是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人”)。 海德的归因理论是一个开创性的工作,他对行为原因所做的个人环境的划分一直是归因的基础,其影响是深远的。但他未能对这两点作更进一步深入的探讨和详细的说明。 (二)琼斯和戴维斯的相应推断理论 琼斯和戴维斯(EEJones & KEDavis,1965)的相应推断理论(the theory of correspondent infer

8、ences)扩充和发展了海德的归因理论。 所谓“相应推断”是指外显的行为是由行动者内在的人格特质直接引起的,或者说,一个人的行为与其人格特质是一致的。 例如,当我们看到某个人喜欢同别人吵架时,如果我们认为这个人天性就具有攻击性,那么,我们所采取的就是一种相应推断的步骤。由此可见,当同样的形容词(如攻击性)可以同时用来修饰行为和个性时,这种推断就是相应的了。 一个人之所以采取某种行为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如果我们能够知道其行为的真正目的,那么,对于其个性的推断就会更有把握。在评定行动者的企图时,我们需要充分利用有关行动者的知识和能力等方面的信息。 一个行为往往可以产生多种效果,而这些效果是否都是行

9、动者的意图,我们需要逐项加以研究,如果某些行为后果并不直接与行动者的最初意图有关,那么,这些行为后果就不能用来推断行动者的个性和人格特质。 对于行动者的意图了解之后,下一个步骤就是对其个性本质的推断。他们认为,在从行动者意图到行动者个性本质的推断过程中。应考虑如下三个基本因素。 1社会赞许性(social desirability)。所谓“社会赞许”,指某一行为是社会一般人所希望、期待、接受的。 大多数人越喜欢的行为,其社会赞许性也越高。人们一般都有这样的信念,每个人的行为都想迎合社会的需要。因此,那些合乎社会规范或社会期望的行为很难反映一个人的内在特质。 例如,碰到熟人问好就是一个社会赞许性

10、高的行为,如果根据这个行为来推断一个人彬彬有礼、很有教养是远远不够的。相反,人们往往把超出社会期望或社会规范的行为归因于行为者的个性本质,或者说,行为的社会赞许性越小,本质归因的可能性就越大,相应推断的可靠性就越高。 2非共同性效应(noncommon effects)。共同性既不能解释一个人为什么做出不同的行为选择,也不能解释两个人为什么做出相同的行为选择。非共同性(或称独特性)才是推断个性本质的重要因素。也就是说,非共同性因素越少,相应推断的可靠性越高。 例如,有几个学生都走进某一书店,跟店员打招呼,扫视书架,翻阅新书等,这些共同行为都可以说明这些学生到这个书店来是想买书的,他们喜爱阅读。

11、但是,当其中某个学生称呼老板为“舅舅”时,这一非共同性行为将有助于我们做出他是来看望亲戚的或重亲情的相应推断。 3选择自由性(freedom of choice)。如果我们知道某人的行为是自由选择的,那么,其行为与其态度是一致的;否则就难于做出相应推断。 (三)凯利的三度理论 凯利(HHKelley,1967)的三度理论(the cube theory)是继相应推断理论之后,对海德归因理论的又一次扩充和发展。凯利认为,人们在归因的过程中总是涉及三个方面的因素: (1)客观刺激物(存在); (2)行动者(人); (3)所处关系或情境。 这三个方面构成一个协变的立体框架,所以称为三度理论。三度理论

12、遵循的总原则是协变性(covariation)原则。对上述三个因素的任何一个因素的归因都取决于行为的下列三个变量。 1区别性(distinctiveness)。针对客观刺激物,即行动者是否对同类其他刺激做出相同的反应。 2一贯性(consistency)。针对情境,即行动者是否在任何情境和任何时候对同一刺激做相同的反应。 3一致性(consensus)。针对人,即其他人对同一刺激是否也做出与行动者相同的反应。 例如,当我们看到某人在看电影时发笑,在进行归因时,我们需要了解: 这个人是看这个电影时才发笑,还是看所有电影时都发笑,这是区别性信息; 这个人是在看电影时才发笑,还是在别的场合也爱笑,这

13、是一贯性信息; 是在场看电影的所有人都发笑,还是只有这个人发笑,这是一致性信息。 (四)韦纳的成败归因理论 韦纳(BWeiner,1971)认为,对于成功与失败的归因应包括两个维度: (1)观察者必须决定成败是由于内在的(internal)因素还是外在的(external)因素; (2)观察者还必须决定成败是经常发生的(即稳定,stability)还是偶然发生的(即不稳定,instability)。通过这两个维度才能作出总结性的归因。 这两个维度是相互关联的。韦纳认为,稳定的内在因素是指个人的能力(ability),稳定的外在因素是指任务的难度(task difficulty),不稳定的内在因

14、素是指个人的努力(effort),不稳定的外在因素是指个人的运气(luck)。 韦纳等人(1973)研究表明, 当一个人目前的成败与自己过去的成败不一致,且与别人的成败也有所不同时,一般的归因大都是不稳定的内在因素; 当一个人目前的成败与自己过去的成败相一致,且与别人的成败一样时,任务的难度往往是归因所在; 当一个人目前的成败与自己过去的成败相类似,但与别人的成败不同时,能力便成为归因所在。 例如,以一个学生考试成绩的好坏来说明。如果某学生以前考试都得高分,这次考试又得高分,但其他学生这次都没考好,那么,我们大都会认为这个学生一定很聪明、能力很强; 如果其他学生也都考得很好,那么,我们会认为一定是考试题目简单。 反之,如果这个学生以前考试总考得不好,这次考试却得高分,而其他学生都没考好,那么,我们会认为这个学生得高分一定是运气好,侥幸而已。 如果这个学生以前考试不行,这次也没考好,而别人也一样没考好,那么,我们会认为一定是题目太难。如果这个学生以前考试都考得很好,这次却没考好,而其他人都考得不错,这时,我们会认为是他努力不够。 韦纳于1979年又提出了另一个重要的维度,即控制(control)。他认为,努力、注意、他人帮助等因素是受个人意志控制的,是可控因素;而能力、运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