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的中央地方政治制度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0744312 上传时间:2019-06-15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45.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秦的中央地方政治制度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秦的中央地方政治制度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秦的中央地方政治制度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秦的中央地方政治制度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秦的中央地方政治制度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秦的中央地方政治制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秦的中央地方政治制度(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秦的中央地方政治制度篇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一、重要考点(一)分封制的发展和完善1夏、商的政治制度夏朝的建立:大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商朝的建立: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建立商朝。夏商时期的政治制度:夏朝实行王位世袭制;对都城以外的地区通过分封侯、伯,实行间接管理。2西周的分封制背景: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起兵推翻商纣王的统治,建立周朝。目的:为有效统治被征服的广大地区,藩屏王室。概况对象:同姓贵族、功臣和归顺的异族首领。内容:授土、授民、授职。义务:诸侯必须服从天子命令,定期朝见,纳贡、服役,带兵随从作战。 权利:诸侯在自己的封国里

2、,实行再分封。影响前期:加强了对地方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使西周成为强国。后期:因受封者有较大的独立性,随着王权衰弱,造成分裂割据的局面。理解概念“封建”:西周的分封制又称“封建”,指“封邦建国”,与马克思主义所指的社会发展阶段中的封建制度不同,是分封诸侯,巩固统治的一种政治制度。易混易错分封制在中国古代原叫做“封建”制度。但这个“封建”与我们用于社会发展史中的“封建”不是一个含义,而是“封诸侯,建藩卫”的简称。为了将这两个“封建”相区别,今天史学界多称“封诸侯,建藩卫”制度为“分土封侯制”或简称“分封制”。(二)宗法制的产生和完善1含义:是以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的。成为维系统治阶

3、级内部关系、加强奴隶主贵族世袭统治的工具,是实行分封制的主要依托。2历程:夏代产生,商代发展,西周完备。3特点:严格区分嫡庶长幼,确定嫡长子继承制;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严格等级,小宗绝对服从大宗。解读与点拨宗法制的概括:一个目的: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两对关系:内部:大宗与小宗的相对关系;外部:与分封制的表里关系。三点内容:嫡长子继承制、大宗和小宗的关系、周王的地位。4作用:有利于维护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巩固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归纳总结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早期政治权力实质上是一种强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分封制,说明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带有浓厚的原始迷信色彩,

4、王权和神权密切结合,形成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政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具有相对的延续性和稳定性。秦汉到宋元的政治制度一、重要考点(一)秦始皇大一统1秦王嬴政首创皇帝制度1秦的统一统一: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定都咸阳。王朝性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2皇帝制度称谓:嬴政统一全国后,以皇帝作为自己的称号,自称“始皇帝”。特权:自称朕,其命令称“制”或“诏”,使用的玉雕大印称“玺”。实质:确立至高无上的君权,建立君主专制的制度。解读与点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专制主义是指中央的决策方式,强调君主个人权

5、力至高无上。中央集权是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强调中央对地方的统治,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上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受制于中央政府。2.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1三公九卿制三公:丞相主管全国政务;太尉主管全国军务;御史大夫为副丞相,掌管图籍章奏,传达皇帝诏令,并监察百官。九卿:隶属于丞相,分掌朝廷和国家的各项行政事务等。实质:维护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加强地主阶级的统治。2郡县制内容:废分封,设郡县,以郡为地方最高行政机构,下辖若干县;郡设郡守,县设县令或县长。特点:郡守、县令或县长均由朝廷任命,不世袭。作用: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关键点拨秦朝实

6、行的郡县制实质上是对分封制的否定,不是对分封制的继承和发展。分封制下官位世袭,独立性强,不利于中央集权;郡县制下官员由中央任命,听命于中央,有利于中央集权。3.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1中央集权的巩固措施:颁秦律;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修驰道,以加强中央与地方的联系。北征匈奴,派蒙恬夺回河套地区,修筑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南伐百越,统一东南和岭南地区,修灵渠沟通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结果:秦朝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解读与点拨教材“秦朝疆域图”解读:秦朝的疆域西起陇西,东至东海,北起长城,南至象郡,空前辽阔;秦朝为抵御匈奴的侵扰,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秦

7、朝在岭南设闽中郡、南海郡、桂林郡、象郡,并开凿了灵渠,加强了对岭南地区的开发;秦朝推行郡县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2秦的灭亡原因:秦统治者依靠中央集权对人民进行残暴的统治。秦的地位:秦朝建立的皇帝制度和中央集权制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政治体制的基本模式。历史认识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二)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从三公九卿到二府制1汉承秦制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度。太尉名义上是全国最高军事长官,但没有调兵权;御史大夫“掌副丞相”;丞相成为执掌实际大权的最高行政长官。2汉的创新西汉:汉

8、武帝重用设在宫廷内的尚书及一些侍从人员组成实际的决策机构,称为内朝。宫廷外的丞相官府机构,变成了执行机构即外朝。还划全国为13个州部,设刺史一人,奉皇帝之命,监察郡国。东汉:光武帝设尚书台,由尚书执掌朝政,下分六曹办事,三公九卿逐渐成为虚衔。3三国两晋南北朝三国:魏文帝设中书省执掌机要,尚书台成为执行机构。西晋:设门下省作为皇帝的侍从和顾问机构。南北朝:门下省成为参与决策的机构,南朝梁时改尚书台为尚书省。4隋唐时期三省的职责:中书省掌全国政务的决策,门下省掌审议,尚书省执行。三省长官同列宰相,共同议政。六部职责:六部隶属尚书省,负责处理具体的行政事务。作用:三省既各自独立,又互相制约,有利于提

9、高行政效率,也有利于加强皇权。5宋元时期宋元实行二府制度。元代以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行政机构。作用:削弱了宰相职权,使皇帝集权更为强化。解读与点拨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始创于隋朝,唐代进一步完善。三省中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门下省负责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负责贯彻政令,处理日常事务。三省之间相互牵制,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同时相权被分割,有利于加强皇权。2.从郡国并行制到行省制1西汉的郡国并行制原因:总结秦亡教训,分封同姓贵族为王。影响: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导致了吴楚七国之乱。结果:汉景帝和汉武帝先后打击王国势力,郡国并行

10、制名存实亡。2唐、宋时期实行道、府、县三级制。3元朝的行省制度元朝推行行省制度,规定除大都周围由中书省直接管理,其余地区设行中书省进行管理,下设路、府、县,西藏地区由中央的宣政院管辖。深度点拨从汉至元君主专制制度的演进具体趋势表现为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中央权力越来越大,地方权力越来越小。总趋势是君主专制程度不断提高,这是由君主专制制度的本质所决定的。教材互补宋代设中书门下,为行政机构,长官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简称“同平章事”,职务相当于宰相。为了分散宰相的权力,曾增设“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设枢密院,管军事,长官为枢密使。设三司以总理财政,长官为三司使。解读与点拨从汉至元地方政治

11、制度的特点:中央严格控制地方行政,地方不存在独立的行政体系。地方服从于中央,中央服从于皇帝。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管理。地方权力分散。中央控制地方官吏的任免、监督、考核。关键点拨元朝的地方并不是完全由行省来管理,河北、山西、山东就归中书省直接管理,西藏、青海一带是宣政院的辖地。3.中国特色的官吏选拔制度科举制1发展:中国古代长期实行世官制,门第高下成为选官的主要标准。隋唐时开始实行科举制,隋炀帝时设置进士科,科举制开始形成。唐太宗时设进士、明经两科。武则天首创武举和殿试。唐玄宗时科举成为定制。宋、元、明、清各朝进一步完善。2作用:扩大了官吏人才的,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解读与点拨选官方式

12、由地方评议推荐演变为以考试作为选拔的主要依据,特别是科举制逐渐完善,其“公开竞争,公平考试”的原则,对今天我国的考试制度和东西方文官选拔制度有重要影响。篇二:夏商周的政治制度和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和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一、商周政治制度1.王位世袭制王权由来:取代原始社会的禅让制。王权承袭:父子相传、兄终弟及。王权特点:具有神秘色彩,王的行为被视为天的意志;通过占卜决定国家大事。王权运作:中央设相、卿士管理政务;地方封侯、伯,向王纳贡,奉命征伐。2.等级森严的分封制目的:进行有效的统治。内容:A.对象: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B.义务:服从周天子命令,为周天子镇守疆土

13、、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C.权利: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可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作用: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动摇和瓦解:A.原因:诸侯国势力日益壮大,王权衰弱。B.表现:西周后期,分封制遭到破坏;东周时期出现了争霸兼并的混乱局面。3.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目的: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的矛盾。含义: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内容:嫡长子继承制;大宗、小宗是相对的,大宗可以命令和约束小宗,小宗必须服从大宗;周王是天下的大宗,也是政治上的最高领袖。作用:保

14、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背景: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后,实力日益强大,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于公元前221年完成统一。2.形成中央政治制度:A.皇帝制度:秦王嬴政首创皇帝制度,确立了至高无上的皇权。B.中央官制:以皇权为中心,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个最高官职,丞相之下还有诸卿。财政、司法、狱讼和兵役。 地方政治制度:实行郡县制。郡守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县;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负责治理民众,管理练习1.荀子富国载:“故天子朱裷衣冕,诸侯玄裷衣冕,大夫裨冕,士皮弁服。”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制度是(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封建礼制 2.广东省新会县城隍庙的庙门上镌刻着一副楹联:“女无不爱,媳无不憎,劝天下家婆,减三分爱女之心而爱媳;妻何以顺?亲何以逆?愿世上人子,将一点顺妻之意以顺亲。”这副楹联实质上说明了A.忠恕孝悌是巩固家庭和睦的前提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