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重器,民族脊梁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0744134 上传时间:2019-06-15 格式:PPT 页数:42 大小:2.2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国重器,民族脊梁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大国重器,民族脊梁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大国重器,民族脊梁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大国重器,民族脊梁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大国重器,民族脊梁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国重器,民族脊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国重器,民族脊梁(4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大国重器,民族脊梁 斯人已逝,风骨犹存,2017年那些逝去的大国脊梁,黄大年 2017年1月8日逝世 他是我国著名的地球物理学家 国家“”专家 让我国在航空重力梯度仪的研制上实现了从无到有 且让数据获取能力和精度与国际的差距至少缩短了20年 理论算法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我没有敌人、也没有朋友,只有国家利益。 黄大年,2008年,中国开始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当时已经是国际知名的战略科学家,在英国名利双收的黄大年用最短的时间辞职,卖掉房子,回到了国内。有外国媒体报道说:“他的回国,让某国当年的航母演习整个舰队后退100海里。” 回国十几年,他将全部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工作中,带

2、领团队创造了多项“中国第一”,为我国“巡天探地潜海”填补了多项技术空白,使中国真正进入“深地时代”! 一次他因为高强度工作晕倒,手里却还死死抱着自己的电脑,醒来后他的第一句话是:“我要是不行了,请把我的电脑交给国家,里面的研究资料很重要。” 2017年1月8日,黄大年因病逝世,享年58岁。,李佩 2017年1月12日逝世 她是“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先生的夫人 被称作“中科院最美的玫瑰” “中国应用语言学之母” 曾长期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大学的英语教授 没有人数得清,中科院的老科学家 有多少是她的学生,李佩曾和李政道一起帮助中国第一批自费留学生走出国门。当时没有托福、GRE考试,她就

3、自己出题,李政道在美国选录学生。她还筹建了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后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大学”)的英语系,培养了新中国最早的一批硕博士研究生,当时国内没有研究生英语教材,她就自己编写,教材沿用至今。 70多岁李佩开始学电脑,近80岁还在给博士生上课。晚年的她用10多年,开设了600多场比央视“百家讲坛”还早、还高规格的“中关村大讲坛”,请的都是各个领域的大牛,有人说:“也只有李佩先生能请得动各个领域最顶尖的腕儿。”,年老她将毕生积蓄60万全部捐出,她说:“捐就是捐,要什么仪式”,像是做了一件极为平常的事情一样,捐完就结束了。 2017年1月12日,李佩先生去世,享年99周岁。 她内心能容下任何湍流,

4、也当得起一声“先生” 她是中国最后一位精神贵族。,“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 2017年1月14日逝世 他对中国语文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做了全面的科学的阐释,发表专著30多部,论文300多篇,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50岁以前,周有光是个经济学家;50岁以后,他成了一位语言学家,主持制订了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到了85岁的时候,他又博览群书,研究文化学问题,成为一名启蒙思想家。 对他来说,退休只是换了个地方工作而已。晶报曾经评论他:周有光是中国最敢讲真话的知识分子。 2017年1月14日,周有光逝世,享年112岁。,任新民从零开始,他把中国首颗卫星送上天。一生倾其所有,只做了航天一件事。 201

5、7年2月12日逝世,他是航天技术与液体火箭发动机技术专家,是我国火箭总体设计第一人,他曾领导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的发射,是中国导弹与航天技术的重要开拓者之一 这辈子我就做了一件事,那就是中国航天。 任新民,1948年,法国布法罗大学第一次聘任了一位年轻的中国人为讲师,他就是任新民。执教不到一年,当新中国即将成立的消息传来时,任新民没有一丝犹豫辞去了美国优越的职业,碾转回到国内,为中国的航天事业奉献一生。 1975年他连续组织了3颗卫星的成功发射,尤其是组织使用长征二号运载火箭,第一次成功地发射和回收了第一颗返回式卫星,使我国航天技术进入了世界先进行列,成为继美苏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掌

6、握返回式卫星技术的国家。 即使进入耄耋之年,他依然放不下中国的航天事业,担任载人航天工程论证小组首席顾问,助力中国航天事业进一步的发展。2017年2月12日,任新民逝世,享年102岁。,屠善澄 2017年5月6日逝世 他是我国人造卫星工程开拓者之一 中国自动化学会的创建人之一 “863”计划航天领域专家委员会首席科学家 为促进我国自动化科学技术的交流与发展 和国际间的友好往来做出了重要贡献,屠善澄的一生就是祖国需要什么,我就做什么。 起先国内模拟计算机要靠苏联供货,1956年9月起,屠善澄带领科技人员先后研制出MZ-2和MZ-4模拟计算机,为后来的巨型计算机奠定了技术基础。 后来又去研究人造卫

7、星控制系统,编写关于发展我国载人航天的意义与作用,为后来我国发射的人造地球卫星控制系统提供了参考;再接下来,他又开始研究红外寻的制导导弹控制系统,并且再次取得成功; 1968年开始,屠善澄又“回归”到卫星领域,持我国第一颗地球卫星同步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东方红二号”的控制系统研制和飞行试验全过程。他还长期担任兼职教授,为中国培养了许多自动控制科技人才。 2017年5月6日,屠善澄逝世,享年93岁。,吴文俊 2017年5月7日逝世 他是我国著名数学家 为拓扑学做了奠基性的工作 他开创了崭新的数学机械化领域 他的示性类和示嵌类研究被国际数学界称为 “吴公式”,“吴示性类”,“吴示嵌类” 至今仍被

8、国际同行广泛引用,不管一个人做什么工作,都是在整个社会、国家的支持下完成的。有很多人帮助我,我数都数不过来。我们是踩在许多老师、朋友、整个社会的肩膀上才上升了一段。我应当怎么样回报老师、朋友和整个社会呢?我想,只有让人踩在我的肩膀上再上去一截。我就希望我们的数学研究事业能够一棒一棒地传下去。 吴文俊,为了解决机器证明几何定理的问题,他年近花甲从头学习计算机语言,经过近十年的努力,他用机器证明几何定理终于获得成功。他开创了近代数学史上的第一个由中国人原创的研究领域数学机械化,实现了将繁琐的数学运算、证明交由计算机来完成。 他曾与华罗庚、钱学森一起获得首届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也曾获得首届国家最高

9、科技奖,但无论获得怎样的成就,吴文俊总是一笑而过,在他看来,还有更多需要他去学习的东西。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曾在每周四举办学术讨论班,那时81岁的吴文俊仍是班上的常客,积极参与讨论,提出新的观念看法。 2017年5月7日,吴文俊逝世,享年98岁。,刘宝琛 2017年6月21日逝世 他是岩土工程专家 中国随机介质理论奠基人及其应用的开拓者 回采了原来大量划为永久损失的国家资源 20世纪60年代后期以来,刘宝琛主持了国家重点开采的许多项目,均获成功,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并把随机介质理论推广应用于铁矿、金矿、磷矿的开采,美国、澳大利亚等国也采用了他的理论。,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担任

10、中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院长时,刘宝琛年事已高,且患有高血压、心血管等疾病,但他仍然带病准时上下班,参加各种会议。还自己出钱设立“院长奖”,以奖励为土建学院争得荣誉的老师和同学,每年坚持培养博士生数人。年逾花甲,仍然主动下到废矿井考察开采情况及岩层结构,即使知道前路危险,依然不曾有丝毫退却。 有人把从事采矿工作、岩土工程的人称为“煤黑子”“土疙瘩”,而刘宝琛却认为,只要能为祖国作贡献,自己心甘情愿当“煤黑子”“土疙瘩”。 2017年6月21日,刘宝琛逝世,享年85岁。,陈学俊 2017年7月4日逝世 他是中国锅炉专业、热能工程学科的创始人之一 多相流热物理学科的先行者和奠基人 主持创建了中国第一个

11、锅炉专业 创建了全国唯一的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 既然去西安扎根西北黄土地,就不要再为房子而有所牵挂,钱是身外之物,不值得去计较。 陈学俊,报国何止一甲子, 离去已近百岁身。,他说:“上海的房子,后来我就送给上海的房管局,那是很值钱,在这个国际饭店后面,那留到现在那很值钱,我不觉得可惜,我支援西北了。” 他筹建了中国高校中第一个锅炉专业,开出了锅炉专业的全部课程;筹建了中国高校第一个工程热物理研究所;组建了中国第一个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育人六十余载,陈学俊亲自教过的学生有2500多人,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已经成为我国动力工业领域的骨干力量,不少人成为有重要贡献的专家、教授。2017

12、年7月4日,陈学俊逝世,享年99岁。,上世纪40年代,国内正处于动荡,陈学俊本有机会去到台湾,名利双收。然而他却坚定选择留在了国内。当中央号召迁至西安、支援大西北建设时,他又果断放弃了上海的房子,举家西迁,这一迁就是60余年。,申泮文 2017年7月4日逝世 他是我国第一个没有出国留学、 没有博士学位的中科院院士 编写出我国化学界第一部中文教材 研制出我国第一代镍氢电池 更为创建南开大学新能源材料化学研究所 南开大学化学系应用化学研究所奠定了基础 我一生的时间就干了两件事,一个是爱国,一个是化学 申泮文,两袖清风,教书育人无怨无悔, 激荡时代潮流; 一身正气,书写丹青精彩人生, 传播松柏精魂。

13、,全面侵华战争爆发后,申泮文毅然投笔从戎,南下参与淞沪会战,后又重新回到大学继续未完成的学业。1940年申泮文毕业于南开大学化工系,此后70余年的时间里,他从未离开过自己钟爱的教育事业,90岁高龄的他仍在坚持给本科生讲课,而且从不迟到。 “让中国的高等化学教育走在世界前列!”是这位执教化学基础课时间最长,的化学家一直以来的梦想。为了编写出“赶超国外最先进的教材”,他笔耕不辍,一生出版了总计70余卷册3000余万字的著作, 成为我国最高产的化学家。即使重病在床上不能行走,他还让人把电脑搬到身边,在病房里继续工作,病房里的写字台上总是堆着厚厚的资料。 2017年7月4日,申泮文逝世,享年101岁。

14、,张忠培 2017年7月5日逝世 他一手创办了吉林大学考古专业 先后在多个地方主持大规模的考古研究工作 后又担任故宫博物院院长 推动故宫管理从传统向现代转型,敢于直言的故宫老院长,不看钱脸色的文物保护神。 这就是张忠培作为考古人的一生。,有人请他去参加鉴宝类电视节目,挂个名就有钱拿,还有人想付大笔稿费让他写一些“特定的”文章,他都拒绝了:这辈子,我不谋官,不谋利,不惧权威。我不为会议写文章,不为稿费写文章,不为职称写文章。想说话了就说,该发火的时候就发。不看任何人脸色,也不看钱的脸色,这就是我的追求。 2017年7月5日,张忠培逝世,享年83岁。,半个世纪前,他的著作元君庙仰韶墓地,被海外学者

15、称为研究中国史前亲族组织的典范,打破了“硬套社会发展规律教条的怪圈”,他主旨多项大型考古,填补了中国考古史上的一系列空白,开创了史前仰韶时期新石器时代的考古研究。 一手创办吉林大学考古专业,使吉林大学后来和北京大学一起,成为两个全国性的重点考古教研基地。后又担任故宫博物院院长,重新定位故宫博物院的发展方向,摸清家底儿、开展学术研究、逐步限流他的理念一直被故宫后来者继承并发扬着。,柯俊 2017年8月8日逝世 他是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 中国金属物理、冶金史学科奠基人 创始贝茵体相变的切变理论 发展了马氏体相变动力学,拳拳报国赤子心。 柯老,一路走好。,他从英国留学回来时,那时全国几乎没有完整的钢铁

16、联合企业,美国年钢产量是中国的近600倍,而他离开时,中国的钢产量已经位列全球第一。 2017年8月8日,柯俊逝世,享年101岁。 根据柯俊生前遗愿,他的遗体将捐献给武汉大学医学部用于教学和科学研究,为国家的教育科学事业做出最后的贡献。,国际同行称他为贝茵体先生(Mr.Bain),因为他首次发现贝茵体切变机制,是贝茵体切变理论的创始人。 国外很多机构都曾发出邀请,给予高工资高福利希望他前去工作,然而柯俊都一一婉拒。他的一生都在为中国的钢铁事业付出,他率先在研究中引进电子显微镜,创立了中国第一个金属物理专业,筹建了中国最早的金属研究所,开拓冶金材料发展史的新领域。,他是我国著名遗传学家和水稻生物学家 我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先驱 我国杂交水稻事业的重要奠基人之一 他和研究团队选育的红莲型 和马协型杂交稻新品种已累计推广上亿亩,朱英国 2017年8月9日逝世 我是农民的儿子,深知农村生产力的落后以及农民生产与生活的疾苦,我要为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尽到自己的力量。 朱英国,世人皆知袁隆平,何人知晓朱英国? 在杂交水稻领域,朱英国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