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监察谏议制度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0744132 上传时间:2019-06-15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48.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秦朝监察谏议制度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秦朝监察谏议制度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秦朝监察谏议制度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秦朝监察谏议制度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秦朝监察谏议制度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秦朝监察谏议制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秦朝监察谏议制度(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秦朝监察谏议制度篇一:监察与谏议制度 2页监察与谏议制度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历史演变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随同封建制度的产生而萌发,伴随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而诞生,又随着封建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而发展、完备。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发展大体上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一)萌芽阶段。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了针对政府机构和工作人员的监察活动,这时的御史虽已有监察的使命,但这个时期尚未产生专职的监察机构,作为一种严格意义上的监察制度还没有建立。(二)形成阶段。随着我国第一个封建王朝秦朝的建立以及封建制度在我国的最终确立,中国逐渐形成了系统的监察制度。秦汉是中国官制的定型时期,也是正式监察制度的形成期。秦在中

2、央设立御史大夫,位列三公,地位仅次于丞相, 负责监察百官,在地方上,各郡设监郡御史,直接隶属中央的御史大夫,对郡县文武百官进行监督,并负责向中央提供郡县长吏的为政情况。监御史只向中央负责,不受郡守统辖。汉承秦制,在西汉,中央仍设御史大夫作为长官,御史中丞为副,兼掌皇帝机要秘书和中央监察之职。在地方设立十三部剌史,监察地方二千石长吏,为专职监察官,以“六条问事” ,对州部内所属各郡进行监督。西汉末年,御史大夫更名大司空,由御史中丞主管监察事务。东汉时,仍以御史中丞为长官,但职权有所扩大。把全国分成13个监察区,包括1个司隶和12个州。司隶设司隶校尉1人,司隶校尉负责监察除三公以外的朝廷百官和京师

3、近郡犯法者。每州置1刺史,用以监察地方政情、受理案件、考核官吏。由于事权混杂,后来刺史逐渐变为凌驾于郡之上的一级地方行政长官,失去监察作用,故改称州牧,州也由监察区变为行政区,地方监察制度便基本瓦解。(三)发展阶段。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基本处于封建割据的分裂状态。各朝的监察机构名目不一,但体制与汉代相同,亦有部分变化。长官御史中丞职权很大,“自皇太子以下,无所不纠” ;另一个变化就是“风闻奏事”制度,也就是说御史不需要有真凭实据,只要听说有什么情况,就可以上奏对某个人进行弹劾。随着监察机构及其长官的权势日益增大,为防止监察机构徇私舞弊,以发挥其监察效能,明确规定大士族不得为御史中丞。群臣犯罪

4、,若御史中丞失纠,也要罢官。地方上不再设置固定的监察机构,由朝廷不定期地派出巡御史监察地方官员。(四)成熟阶段。这一时期监察制度组织完备、职责明确。形成了台谏并立制度,完善了御史机构,在御史台下分设台院、殿院和察院,三院各有分工,相互配合,形成了严密的御史监察系统。另外,设置了政权和规模都比前朝大的谏官。隋设御史台、司隶台、竭者台,分别负责内外监察。唐在御史台下设台院、殿院、察院,分工明确,互相配合,地方则分十道监察区,形成比较严密的监察网。谏官组织分隶中书、门下两省,形成台谏并立局面。(五)强化阶段。宋元时期封建统治者加强了对监察机构的控制,确立台谏合一制度的制度。宋代监察机构随着封建专制主

5、义的发展而加强。中央沿袭唐制,御史台仍设三院。地方如设通判,与知州平列,号称监州,有权随时向皇帝报奏,成为皇帝在地方上的耳目。此外,路一级的转运使、提点刑狱公事等,也负有监察州县的责任。元代中央设御史台,御史大夫秩高从一品,“非国姓(蒙古贵族)不以授” 。 还在江南和陕西特设行御史台,其组织与中央御史台相同,作为中央御史台的派出机关。这是元代监察制度的重大发展。全国分为22道监察区,各设肃政廉访使(即监察御史)常驻地方,监察各道所属地方官吏。从而使中央与地方在监察机构上浑然一体。元朝还制定了一整套的监察法规。(六)严密阶段。 明清时期监察制度随着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强化而得到充分发展和完备。明代

6、将御史台改为都察院,职掌纠察,它可以“纠察内外白司之官” 对全国所有官吏的违法犯罪行为进行纠劾,另外还创设了六科给事中这一独特的监察组织,负责纠察六部官吏的违法事件。清代清代监察机构沿袭明代,又有所发展,将六科给事中归属都察院,科道合一,地方监察沿用明制。清朝还以皇帝的名义制定了我国古代最完整的一部监察法典钦定合规。至此,我国古代监察系统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和严密,中国封建监察制度已发展到了历史的顶峰。结 论总之,古代监察制度是古代中国制度系统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部分,对中国古代封建主义的稳定与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研究我国古代监察制度轨迹,从中汲取并借鉴古代监察制度的某些合理内核,对当今的反腐败

7、斗争与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汉制御史大夫的监察范围,外面是中央地方内外百官,内面是王室和宫廷,全属其职权所及。而谏议大夫则属九卿之光禄勋,隶属于宰相。唐朝台官,是天子的耳目,而谏官则是宰相的唇舌。御史监察权已独立于相权,但谏官仍属门下省,诤谏权仍在宰相手中。宋制谏院独立,谏官不准由宰相任用,于是台官和谏官都由皇帝亲擢。明制1)都察院,都御史职专纠劾百司,辩明冤枉,提督各道,为天子耳目风纪之司。2)全国分成十三道,十三道各设监察御史,主察纠内外百司之官邪,或露章面劾,或封章奏劾。十三道各协管两京、直隶衙门;而都察院衙门分属河南道,独专诸内外考察。3)六部分设给事中,六科给事中从专门业

8、务上进行监察4)厂卫特务组织,作为皇帝的耳目和鹰犬。篇二:重庆市巴蜀中学20XX-20XX学年高一历史10月月考试题重庆市巴蜀中学20XX20XX学年度第一次月考高XX级(一上)历史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2分,共8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1下列关于夏朝政治制度的说法不符合史实的是A是中国古代第一个国家政权 B出现了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C出现了王位继承的传子制度 D实行内服和外服制度2下列关于商朝政治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商与附属国之间是国与国之间的平等关系 附属国基本保持原有的社会结构 商王对附属国有绝对支配权 商与附属国是支配与被支配的

9、关系A B C D3史学昌思勉在中国制度史中论述“国体”时,把中国历史划分为三个时代:部落时代、封建时代、郡县时代。其中构成“封建时代”的主要制度是A分封制和宗法制 B皇帝制度和中央集权 C三公九卿制 D三省六部制4孟子告子记载:“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这段材料反映的是A西周初期的分封制 B西周末期王室衰微 C春秋时期诸侯争霸 D战国时期群雄并起5“昔武王克商,成王定之。选建明,以潘屏周。”由此可见西周实行分封制度的主要目的是A选拨德才兼备之人 B扩大疆域 C团结功臣贵族 D巩固周王室统治6关于西周分封制主要内容,说法

10、正确的是周王与分封的诸侯国没有血缘关系 诸侯于纣王的臣属关系更加明确各诸侯国只须承认周王权威,不必承担相应义务 诸侯还要对下属进行分封A B C D7中国古代讲究“同姓不婚”。已知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故称两姓联姻为“喜结秦晋之好”),而鲁晋两国不可通婚。结合所学关于“西周分封制”的知识,能够判断晋国是姬姓封国 晋燕两国可以通婚 晋宋两国可以通婚 秦燕两国可以通婚A B C D8据考证,中国人在五千年的父系社会就有了姓氏,源于居住村落、部落、君主封地等。据此判断“宋”姓源于A居住封地 B帝王赐姓 C居住村落 D生活部落9西周时期某诸侯年轻时购买一女,生子甲。三年后正式娶另一诸侯之女为妻,先后

11、生子乙、丙。以后又以数女充实后宫,生子丁等十余人。根据西周制度,请你判断,该诸侯死后,能合法继承其位的应该是A甲B乙C丙D丁10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不仅是周朝分封制的基础,对后世也有深刻影响。这表现在A一夫多妻习俗长期延续B诸子平等的财产继承权C 皇位继承“立嫡不以长” D婚姻中的“门当户对”11在红楼梦第九十回中,贾母说:“自然先给宝玉娶了亲,然后给林丫头说人家。再没有先是外人,后是自己人的?”这反映出贾母A具有男尊女卑的思想 B固守传统的家庭等级观念C具有浓厚的宗法观念 D遵循长幼有序的婚姻礼俗12堂联是我国一种体现家族文化种类的对联,主要用于家族祠堂,其内涵多为家族寻根追祖、表

12、彰先贤、训勉后人等。与这一文化现象相关的是A宗法制 B分封制 C礼乐制度 D中央集权制度13周代的棺椁制度有着明确的规定:“天子棺椁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考古发掘研究表明,有些大、中型墓,在椁室内置双重棺,可见记载大体上是可信的。随葬数量也是从天子到士依次递减。材料反映出的西周最主要的特点是A政治上实行分封制B西周社会的宗法色彩浓厚C贵族集团内部等级严格 D贵族阶层生活腐化、政治黑暗14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

13、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循西周的分封制度15嬴政的道一文中写道:“始皇帝嬴政比较黏糊,只要走进历史,不管你是否乐意,也无论你停在哪一段儿,他都将不请自来,躲不掉也避不开。”作者这样评价秦始皇,主要是基于他A开始实行郡县制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B确定了后世20XX多年的国家政治框架C确立了分封子弟的制度 D开始用军功授爵制代替世卿世禄制16史书记载古代先王在阴历一月决定一年的政事,所以阴历一月叫政月。到了秦朝,由于嬴政出生于一月,所以就把政月改为正月,并且“正”字的读音也改为“征”了。这主要说明了A中央集权 B规范法度

14、C君权神授 D皇权至上17假如有一名秦朝的政府高官,他每天工作特别繁忙,除了将大臣们的奏章归纳整理外,还得对一些违法乱纪的官员进行暗访、调查。那么,这个政府高官应是A丞相B御史大夫 C太尉D郡守18历史学家钱穆认为:“秦汉以来的郡县制,到今天民国时代还存在,中国之永为统一国,此项制度实贡献过其甚大之绩效。”郡县制能发挥这一作用,是因为A能够消除地方割据 B提高了地方的行政效率C郡县官吏由中央任免 D保证了官僚队伍的廉洁19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秦始。”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 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C制度法令的统一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20秦律规定:御史卒人使者,食粺米半斗,酱驷(四)分升一,采(菜)羹,给之韭葱。?使者至从者,食(粝)米半斗;仆,少半斗。这说明秦律()A细密严苛 B注重规范C强调等级D轻罪重刑21秦朝统一后确立专制集权制度。关于下面的“秦朝统治机制示意图”,表述不正确的是A秦始皇开始建立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度B秦律的颁行,说明秦朝是一个法制国家C中央机构职责明确,并设置监察部门D秦朝在全国废除分封制,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