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密立储制度乾隆立太子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0744011 上传时间:2019-06-15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63.1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秘密立储制度乾隆立太子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秘密立储制度乾隆立太子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秘密立储制度乾隆立太子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秘密立储制度乾隆立太子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秘密立储制度乾隆立太子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秘密立储制度乾隆立太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秘密立储制度乾隆立太子(4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秘密立储制度乾隆立太子篇一:福建省清流县一中20XX届高三上学期第一阶段考试历史试卷清流一中20XX-20XX上学期第一阶段考高三历史试题要求:1、144小题请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上。2、45-47题答题时不要答在密封线内。第I卷(选择题 共44分)1中国古代某时期制定的选官标准,史称“四科取士”:“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案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决,才任三辅令。皆有孝悌廉公之行。”该时期是A两汉时期 B魏晋时期 C隋唐时期 D明清时期2秦汉以后,中国存在一种“官无封建,而吏有封建”的政治现象。它指的是官员和胥吏(旧时

2、官府中办理文书的小吏)的职位均不得世袭,但胥吏却常常利用办事程序繁琐、官员不熟悉政务之机,使其职位实际成为自家的“封建”领地。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 )A分封制的长期存在B官僚政治的弊端C中央集权的削弱 D行政效率的低下3.“订烧瓷”系指外国客商根据本国需要前来中国订制的瓷器。右图为荷兰东印度公司于1786年在中定制的五彩咖啡壶设计图稿(仿自欧洲银器)。材料反映了A中国瓷器逐渐融入全球贸易网络B订制瓷器为迎合欧洲皇室的需要C“订烧瓷”成为中西贸易主体D外销成为制瓷业发展的主要动力4陆游在岁暮感怀一诗中写道:“在昔祖宗时,风俗极粹美。人材兼南北,议论忘彼此。谁令各植党,更仆而迭起。中更夷狄祸(金灭

3、北宋),此风犹未已?”该诗旨在抨击两宋时期( )A政有夷狄之风 B淳朴民风败坏 C官吏贿赂盛行 D官场党同伐异5. 从雍正帝开始,有鉴于康熙时期皇太子胤礽两立两废、诸王争储的教训,正式宣布了不再公开预立太子的决定,改为秘密立储制:皇帝生前将写有皇太子人选的遗诏放在木匣内并藏于乾清宫“正大光明”牌匾后,待皇帝驾崩后由顾命大臣取出公布。这表明( )A传统的宗法制无法维系 B公开立储威胁到了皇权C君主专制统治达到顶峰 D储君的权力受到了限制6. 永乐九年(1411)公布关于杂剧的禁令:“凡乐人搬作杂剧戏文,不许妆扮历代帝王、后妃、忠臣、节烈、先圣、先贤、神象,违者杖一百,官民之家扮者同罪。其神仙及义

4、夫、节妇、孝子、贤孙、劝人为善者不在禁限。”这一禁令说明A文化专制开始影响市民生活B市民文化危及封建统治基础C明清时代君主专制走向反动D文化政策体现统治者治国理念7据统计,清代某县的108位知县中,出身进士的有31人,举人36人,贡生9人,其他32人。这反映出( )A科举制在选官方面影响非常有限 B清代的人才选拔机制呈现多样化C清代这一地区的文化教育较落后 D科举制已成为最重要的选官方式8李成贵在国家、利益集团与三农困境中认为,中国农村原本是一个自治的社会,“皇权不下县,县下是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出于伦理”,几千年来都是如此。据此可知,中国古代( )A农村不受中央控制 B农民有较大的自主权C

5、农村实行村民自治 D农村管理注重血缘关系9明代画家仇英的清明上河图长987米,高03米,画中各色人物超过20XX个,茶肆酒楼、装裱店、洗染坊等生活情致,天平山、运河、古城墙等地标性建筑皆清晰可辨,整个画卷充满江南的山青水绿之美。仇英这幅画作是A古代最早的风俗画作品 B江南工商业发展的反映C对两洋绘画技法的尝试 D明末进步思潮流行的体现10A自然经济逐渐走向瓦解 B精耕细作农业进一步发展C资本主义萌芽迅速发展 D铁犁牛耕在江南开始推广11英文中的文明一词于古希腊的拉丁文(Civis),意思是城市的居民,其本质含义是人民生活于城市和社会集团中的能力。古希腊的“文明”内涵反映了古希腊文明的特点是A小

6、国寡民B城邦政治 C直接民主 D轮番执政12古希腊文明是欧洲文明的开端,因为有了古希腊文明,才产生了璀璨的欧洲文明,从而推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意大利是欧洲民族及文化的摇篮,在艺术、科学和技术上拥有悠久的传统,拥有47项世界遗产并位居世界第一。与希腊人相比,使意大利人更感到骄傲的是A完美的政治制度 B繁荣的经济文化C领先的科学技术 D庞大的帝国版图13“城邦个体公民的福祉取决于城邦的兴衰,城邦的兴衰取决于道德的兴衰,道德的兴衰取决于城邦公民灵魂之善恶。”这一观点说明古希腊城邦( )A抑制了公民的个性发展 B重视公民素质的培养C治国以人文主义为指导D形成了多元政治格局14十二铜表法表三第4条规定,

7、“债务人在拘禁期间,如愿意,可自费供养。若无力自费供养,则拘禁他的人每日应发给他面粉一磅,如愿意,亦可多给。”这一规定表明十二铜表法( )A突出强调权债双方自由平等 B体现人权至上的法律原则C一定程度上限制贵族的特权 D重点保护债权人的财产权15、智者学派宣扬“人是万物的尺度”,过分重视个人的主观感受。针对此问题,苏格拉底主张A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尺度 B理念的世界才是真实的C主观感受无助于人对世界的认识D重新建立人们的道德价值观16、清廷兵部左侍郎王茂荫进呈咸丰皇帝一书:“其书版在京,如蒙皇上许有可采,请饬重为刊印,使亲王大臣家置一编,并令宗室八旗以是教,以是学,以知夷难御而非竟无法可御。”

8、此书很快进入清朝最高决策层的视野,所提出的主张在洋务运动中付诸实践。该书最有可能是A四洲志B海国图志C天演论 D资政新篇17、洪秀全通过拜上帝教发动和组织了太平天国运动。当时曾到过天京的西方人富礼赐曾发表评论说:“天王之基督教不是什么东西,只是一个狂人对神圣之最大的亵渎而已”。这从一个侧面表明洪秀全创立的拜上帝教A是彻头彻尾的中国宗教 B与西方宗教思想没有任何联系C遭到了列强的强烈反对D只是农民表达思想主张的工具18、“如果基督教国家参与镇压这场运动将是很悲哀的,因为起义者们抱着一种争取进步的激情和作全面改革的意向,?目前显得较可取的惟一政策,?避免与内战双方发生任何政府层面的瓜葛。”这则材料

9、反映出A太平天国运动初期英国采取中立政策 B义和团运动兴起后英国避免介入C北伐战争时期英国奉行中立政策 D辛亥革命时期英国采用外交孤立政策 19、1847年,英国商人组织在一份报告中写道:“中国人所织的白而结实的布比我们的货物贵得多。我在上海发现,由于我们的布代替了他们的布,他们的织布业已迅速下降了。”材料实质上反映了A洋布物美价廉,竞争力强B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C土布做工粗糙,价格昂贵D外国商品完全占据中国市场20、有西方学者在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原因时说:“欧洲人渴望中国做出更大的让步以实现其贸易扩张。”若对此进行补充,下列选项正确的是A西方国家希望通过“最惠国待遇”获得更多权益B西方国

10、家想借“修约”名义攫取更多的在华利益C清朝政府没有遵守南京条约各项条款的规定D总理衙门拒绝了西方提出的公使进驻北京的要求21、一位美国学者指出,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美国只是“给予联军以道义上的支持和合作”,却在战后获得了很多权益。其中一项权益是A获得军费赔偿 B进驻北京使馆区C在华开设工厂 D在沿江口岸自由航行22、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中说:“西方的扩张促进了非西方社会的现代化和西方化。这些社会的政治领袖和知识领袖用以下三种方式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对西方的影响做出了回应:拒绝现代化和西方化;接受两者;接受前者,拒绝后者。”中国的洋务派选择的是哪种方式A第种 B第二种 C第三种D三种

11、都不是23、历史学家陈旭麓说:“那时候,天下滔滔,多是泥古而顽梗之人。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他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这则材料实质上A批判近代洋务派的“中体西用”B肯定了西方的先进技术C肯定了“中学为体”在当时具有积极作用D指出“中体西用”思想的缺陷24、下表反映了甲午战争前中国洋纱输入的情况,由此可以推断,洋纱的输入A使传统土纱退出了中国市场B标志着中国已成为外商原料产地C促进了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D说明列强大量向中国输出资本25、创刊于1861年的上海新报称:“因上海地方五方杂处,各商贾者或以言语莫辨。或以音信无闻,以致买卖常有阻滞。”出版报纸“贵乎信息流通”,“可免经

12、手辗转宕延,以及架买空盘之误。”可见上海新报创办的目的是A报道国内外大事 B娱乐大众 C宣传政治主张 D传播商业信息26、有学者指出:“中国人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是指A明末清初提出“工商皆本”思想 B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C洋务运动中的“中体西用”主张 D义和团运动中的“扶清灭洋”主张27、李鸿章曾说:“中国积弱,由于患贫,西洋方圆千里、数百里之国,岁入财赋以万万计。无非取资于煤铁五金之矿,铁路、电报、信局、丁口等税。酌度时势,若不早图变计,择其至要者逐一仿行,以贫交富,以

13、弱敌强,未有不终受其敝者。”材料表明李鸿章A认识到中国“积弱”的根源 B主张发展近代军事工业以“自强”C主张吸收两次工业革命成果 D力主发展近代民用工业以“求富”28、1882年申报载:“沪上刻有人招集股分,创为电灯者。其事原系西人主之。而一时出银附股者,合中西人皆踊跃而起。?溯自来火兴已及二十年,当日?西人创行此事,未闻有人乐从而买股者。”这种变化主要说明近代上海A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提高 B社会观念的进步C现代企业制度臻于完善 D民族工业迅猛发展29、在电影让子弹飞的开场中,有一个八匹白马拉着两节火车奔腾的镜头。尽管这是艺术夸张,但马拉火车确实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发生过。它最能说明A新式交通工具的

14、出现昭示新时代的到来B当时蒸汽机车的制造水平太低C落后意识是实现近代化的最大障碍 D清朝专制统治的腐败30、1790年法国制宪议会颁布法令宣布,“任何人不得再保留亲王、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骑士 ?等贵族头衔。”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宣布废除“大人”、“老爷”等称呼,改用“同志”“先生”等。出现以上现象的共同原因是A两国的革命都推翻了专制统治B启蒙思想都得到了广泛传播C两国革命都有深厚的群众基础D两国资本主义经济都发展充分31、1913年张謇发表宣布就部任时之政策一文,对其一贯倡导之棉铁主义加以抒发。特别是:“至于铁矿,需本尤重,非用开放主义,无可措手。但使条约正当,权限分明,计所获益,良非浅鲜”。材料表明张謇主张发展实业,重点放在纺织和钢铁方面 看到了民族资本发展的局限性 倡导在不损害民族权益的前提下引进外资 力主对外开放,实现实业救国A. B. C. D.32、图一、图二是反映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图片史料。下列对其解读正确的是图一 图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