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度形成于在位时期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0743690 上传时间:2019-06-1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2.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举制度形成于在位时期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科举制度形成于在位时期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科举制度形成于在位时期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科举制度形成于在位时期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科举制度形成于在位时期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科举制度形成于在位时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举制度形成于在位时期(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科举制度形成于在位时期篇一:隋朝在选官方面继承了西魏以来“今之选举者,当不限资荫,唯在得人”的发展一、整体解读试卷紧扣教材和考试说明,从考生熟悉的基础知识入手,多角度、多层次地考查了学生的数学理性思维能力及对数学本质的理解能力,立足基础,先易后难,难易适中,强调应用,不偏不怪,达到了“考基础、考能力、考素质”的目标。试卷所涉及的知识内容都在考试大纲的范围内,几乎覆盖了高中所学知识的全部重要内容,体现了“重点知识重点考查”的原则。1回归教材,注重基础试卷遵循了考查基础知识为主体的原则,尤其是考试说明中的大部分知识点均有涉及,其中应用题与抗战胜利70周年为背景,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试题当中,使学生

2、感受到了数学的育才价值,所有这些题目的设计都回归教材和中学教学实际,操作性强。2适当设置题目难度与区分度选择题第12题和填空题第16题以及解答题的第21题,都是综合性问题,难度较大,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扎实深厚的数学基本功,而且还要掌握必须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否则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完成。3布局合理,考查全面,着重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考察在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和三选一问题中,试卷均对高中数学中的重点内容进行了反复考查。包括函数,三角函数,数列、立体几何、概率统计、解析几何、导数等几大版块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以知识为载体,立意于能力,让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方式贯穿于整

3、个试题的解答过程之中。篇二:再看中国历史地图换个角度:你所不知道的中国历史版图(1) 金庸系列里的各大门派所在地你所不知道的中国历史版图万国坤舆图你所不知道的中国历史版图你所不知道的中国历史版图你所不知道的中国历史版图你所不知道的中国历史版图篇三:吉林省吉林市第一中学20XX-20XX学年高三历史上学期阶段测试试题吉林一中12级高三阶段性考试历史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年以来的40多年里,发达国家的平均关税已从36%减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平均关税在同期也下降到13%,达成关税减让的商品达10万多种。同期内,世界贸易总额增长了10倍以上。这主要是由于A.布雷

4、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B.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C.国际贸易体系的建立D.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立2.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库特纳和理查德?N?库珀认为:“从长远看,地区主义可能是对世界的一种有利的发展,地区内实行自由贸易和地区间实行有管理的贸易,可能是通向世界自由贸易的漫长道路。从国别经济一下子跨一大步到世界经济,可能是步子太大了,难以跨越,有必要先采取一些较小的中间步骤,准贸易集团与有管理的贸易相结合,可能正是一种必要的中间步骤。”这表明A.经济全球化是个极其缓慢的过程 B.贸易自由化有利于地区经济发展C.全球化是资本扩张的区域性行为 D.经济区域化是全球化的必经阶段是通过成员间的一系列会议,在自愿的基

5、础上协商一致,以声明、宣言的形式做出承诺,推动合作。这种承诺,各成员没有义务和责任来履行,因为它不是立法式的或指令性的硬性规定,对成员不具强制性。这表明APEC具有A.开放性 B.互补性C.松散性 D.过渡性4.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发达国家由于资金、技术、市场和经营管理方面占据绝对优势,成为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一些发展中国家与富国的差距继续拉大。这表明经济全球化A.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弊大于利 B.导致文明之间的冲突日益加剧C.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 D.不利于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5.国语?鲁语上说:“先王制诸侯,使五年四王、一相朝。终则讲于会,以正班爵之义,帅长幼之序,训上下之则,制

6、财用之节,其间无由荒怠。”这表明A.诸侯五年朝觐周王四次B.诸侯应向周王申报财产C.分封制以礼乐制为基础D.分封制具有制度性保障6.中国古语有“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欲治其国,必先齐其家”等说法,这些说法本质上反映了A.忠孝观念是统治者治国之本 B.家国同构是古代社会显著特征C.齐家治国是孝子的最高追求 D.儒家思想渗透于社会各个领域7.有人评论说:“诗经使诗成为表达商人、周人宗族伦理情感和乡土情蕴的最好形式,举凡是他们的念亲、爱国、思旧、怀乡等各种喜怒哀乐之情,都可以在这里得到最好的表达。它让人看到,周人的内心生活世界,就是一个既没有幻想错综的神怪故事,也没有张皇幽渺的浪漫色彩的平凡人间世

7、界。”这表明诗经A.注重描写人的内心世界B.具有深厚浪漫主义色彩C.蕴涵人文主义精神 D.引领诗歌发展方向8.先秦诸子理论着眼的角度和论述的根据虽然各有不同,但都认为应该由独一无二的君主来治理天下。这反映出A.只有君主专制才能维护社会的安定 B.诸子希望恢复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C.先秦诸子阶段属性没有本质上区别 D.结束分裂实现集权已成为诸子共识9.管子乘马记载,春秋时期“是故夜寝早起,父子兄弟不忘其功,为而不倦,民不惮劳苦。”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A.开始使用金属工具 B.井田制已彻底瓦解C.重农抑商政策推动 D.赋税制度重大改革10.“厚葬久丧,重为棺椁,多为衣衾,送死若徙,三年哭泣,扶后

8、起,杖后行,耳无闻,目无见,此足以丧天下。又弦歌鼓舞,习为声乐,此足以丧天下。”这段材料是春秋战国时期某一学派对另一学派的批评言论,这两个学派分别是A.墨家和法家B.儒家和道家C.法家和儒家D.墨家和儒家11.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一书中说:(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这一“变局”在秦朝突出表现为A.土地私有制度的确立 B.建立完善的选官制度C.制定系统的法律制度 D.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在中国湖北省云梦县城关睡虎地十一号墓出土的

9、秦代竹简中写道:“凡为吏之道,必精洁正直,慎谨坚固,审悉毋私,微密纤察,安静毋苛,审当赏罚。”这反映出秦朝官吏应A.忠于国君 B.公正执法C.尚贤使能 D.廉洁从政13.汉书?赵广汉传:“少为郡吏、州从事,以廉洁、通敏、下士为名。举茂材,平准令。察廉为阳翟令。”这表明汉代察举制A.用先选后考的选举方法B.尚未设选官的专职官员C.选举与考核有相通之处D.以品行为选举唯一标准14.三国志?魏书中说:“自汉季以来,刺史总统诸郡,赋政于外,非若曩时司察之而已。”这表明A.刺史不再行使监察职能B.刺史实为地方行政长官C.中央对地方控制的放松D.古代政治制度趋于成熟15.汉初,土地荒芜,民生凋弊。汉高祖下

10、令“贾人毋得衣锦、绣、绮、穀、絺、纻、罽,操兵,乘骑马。”汉文帝及臣僚晃错等人均提倡“孝悌力田”、“贵粟贱商”。这表明A.商业的发展造成了农民的贫困B.重农抑商思想在中国开始兴起C.抑商是当时统治者的现实选择D.重农抑商符合经济发展的规律16.唐太宗贞观元年(627)下诏:“自今中书门下及三品以上入阁议事,皆命谏官随之,有失则谏。”这是为了A.提高行政效率 B.防止决策失误C.监察官员行为 D.强化君主专制17.“生民之本,要当稼穑而食,桑麻以衣。蔬果之畜,园场之所产;鸡豚之善,埘圈之所生。爱及栋宇器械,樵苏脂烛,莫非种殖之物也。至能守其业者,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但家无盐井耳。”对材料解读不正

11、确的是A.反映古代农民的生产生活状况B.体现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C.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D.精耕细作是古代农业经营方式18.隋唐时期,宗教文化政策一直是朝野上下争论不休的政治问题之一。但总的来说,隋唐帝王对儒、道 、佛三教采取兼收并蓄、严密控制的政策。这说明A.宗教已经成为国家意识形态 B.隋唐时期思想文化的多元化C.宗教信徒众多影响社会安定 D.帝王力图借助三教巩固统治19.读汉代全国商业都会统计表(数据源自史记货殖列传,除长安外)这表明当时黄河流域是商业活动的主要区域 南方的商业发展不如北方商业发展的不平衡性关中地区是商贾活动的中心A. B. C.D.20.据记载,赵人卓氏“用铁冶

12、富”,秦破赵迁之于临邛,仍“即铁山鼓铸”,“富至僮千人,田池射猎之长,拟于人君”;“程郑,山东迁虏也,亦冶铸,贾椎髻之民,富埒卓氏,俱居临邛。”据此可知A.临邛是当时的商业都会 B.临邛并未受到战乱影响C.私商成为当时商人主体 D.私营手工业者实力强大21.“天有阴阳,人亦有阴阳,天地之阴气起,而人之阴气应之而起;人之阴气起,而天之阴气亦宜应之而起。其道一也”。这一学说应是A.阴阳五行学说B.天人感应学说C.仁政学说 D.大一统学说2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绘画艺术在社会风云变幻中开始了明显的变化。这一时期“社会风云变幻”不包括A.国家的分裂 B.佛教、道教的兴盛C.士人群体逐渐形成 D.纸张

13、的改进23.据记载,唐代中后期,长安胜业坊出现卖蒸饼的店家,宣平坊内有卖油的油坊,延寿坊有鬻金银珠玉者等。这表明A.唐朝取消了对商业的时间限制 B.当时城市职能发生了根本变化C.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了坊市格局 D.唐朝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24.李白曾写诗赞美当时一位书法家:“吾师醉后倚石床,须臾扫尽数千张,飘风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据此推断,这位书法家最有可能是A.王羲之B.颜真卿 C.柳公权 D.怀素25.中国历史上的主要科学领域和技术部门是直接为国家的治理服务的,注重的是科学技术的功用,而不是注重探索其原理和原因,因而形成了“但言其当然,而不言其所以然”的学术倾向。这表明中国古代科技

14、A.都有官方印记B.毫无理性思维C.长期领先世界D.强调实用价值二、材料解析题(本题共3小题,26题15分,27题20分,28题15分,共50分)。26.(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古者,先王既有天下,又崇立上帝、明神而敬事之,于是乎有朝日(春分)、夕月(秋分)以教民事君。 国语周语上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 荀子闻之于政也,民无不为本也。国以为本,君以为本,吏以为本。贾谊心之所好,体必安之;君之所好,民必从之。 董仲舒君依于国,国依于民。 唐太宗材料二 “民惟邦本”,是一个关于价值法则和政治法则的判断,是一个关于人民的主体资格的判断,还是一个关于政治合法性的判断。在价值法则方面,民本与人本是相通的,它们都把尊生爱人、保民养民作为最高的价值,把是否有利于人民作为最终的判断标准。在政治法则方面,民本与人民主权是相通的,它们都确认人民的主体地位,把人民答应不答应、同意不同意作为判断国家治理的政治标准。夏勇民本与民权中国权利话语的历史基础(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8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认识。(7分)27.(2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魏亡后)自三方未一,四海交争;不遑文教,唯尚武功。设官分职,罕以才授;班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