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水电站对长江中下游的影响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90742831 上传时间:2019-06-1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4.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峡水电站对长江中下游的影响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三峡水电站对长江中下游的影响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三峡水电站对长江中下游的影响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三峡水电站对长江中下游的影响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三峡水电站对长江中下游的影响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三峡水电站对长江中下游的影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峡水电站对长江中下游的影响(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三峡水电站对长江中下游的影响摘要:本文简述了三峡水利工程对长江流域,,特别是库区及中下游地区资源、生态与环境、水质及其他方面的影响,。关键词 三峡工程 长江流域 防洪 发电 社会环境 生物多样性 水质 气候 地质三峡工程是世界最大的水电工程,控制了从宜昌到重庆段的长江水域,其间长约660km,水域覆盖面积达到1040km2,已逐渐成为长江流域重要的洪水控制枢纽。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既有有利影响, 也会带来不利影响。三峡工程作为世界超级工程, 也将对生态与环境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一、 三峡工程的有利影响其有利影响主要是: 可有效地控制上游洪水, 提高长江中下游特别是荆江河段的防洪能力,

2、有效地减轻洪涝灾害带来的生态与环境的破坏; 能增加长江中下游枯水期流量, 有利于改善枯水期水质, 并可为南水北调提供水源条件; 利用水能资源发电, 与燃煤发电相比, 可大量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防洪目前,三峡大坝共拦蓄了70多亿立方米的水量。如果把这些水全部放到中下游,将引起长江全流域的大洪水,可以说三峡在防洪方面还是很不错的,是利大于弊的。据国家水利部部长刘宁说,三峡工程的防洪作用或者叫防洪效应是三峡工程的效益之首,是排在第一位的功能。三峡工程有211.5亿的防洪库容,在它对防洪功能的设定上,把211.5亿的防洪库容划成了三段,也就是说从现在的汛限水位向上抬高10米,大概

3、145到155米10米范围内有56.5亿的防洪库容,是用于对洞庭湖口城陵矶水文站的水位进行补偿调度运用的。在这个之上,一直到171米高程,仍然还有125.6亿的防洪库容是针对荆江沙市河段防洪安全而设置的;在171米到175米高程仍然还有32.9亿的防洪库容是针对千年一遇以上的大水,或者类似于1870年的大水,对荆江河段进行补偿运用。可见三峡工程的第一功能对人类产生莫大的消息。发电如果说防洪是三峡工程的第一功能,那发电是三峡当之无愧的第二功能,在三峡修建之初,曾有供大于求的说法,但随着人们对电的需求日益增长,这种说法被现实推翻。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三峡电站共有单机70万千瓦的机组26台,总装

4、机量1820万千瓦,年发电847亿千瓦时,相当于6个半葛洲坝电站和10个亚太湾核电站,每年为全国人均提供70千瓦时电。电站单机容量、总装机容量、年发电量都堪称世界第一。促进了节能减排,相当于每年节约燃煤数千万吨,减少大量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排放,在能源日益紧张,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今天,三峡工程为我国创造了无法供量的经济效益,这一点功不可没。航运、养殖、旅游等其他效益三峡工程位于长江上游与中游的交界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对上可以渠化三斗坪至重庆河段,对下可以增加葛洲坝水利枢纽以下长江中游航道枯水季节流量,能够较为充分地改善重庆至武汉间通航条件,满足长江上中游航运事业远景发展的需要。三峡工

5、程的完工,使上游川江的通航能力从过去的每年1000万吨提高到5000万吨,对上游重庆市的发展以及整个西部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三峡水库建成后,水位提升,巨大的库容可确保其周边及下游的丘陵地带及平原地区的农田灌溉用水。水库将形成1150平方公里的水面,除航道外,仍有近700平方公里的水面,流速变缓、水质变肥、水表层转暖,是适合虾、贝、鱼、鹅、鸭、鳖生长的淡水水产养殖基地。同时,毛主席描述的“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的景观得以实现,三峡工程坝区开发旅游产业有力拉动了整个长江三峡旅游区的快速发展,有关资料还显示:近年来,全国每接待1万名游客,其中有12人在游览三峡。今年年初,由三

6、峡大坝、巴东神农溪、巫山小三峡、奉节白帝城和丰都名山等长江三峡核心景区,与长江轮船海外旅游总公司、重庆长航江山游船公司一起设坛立盟,成立“长江三峡旅游联合体”。目前,这一国内最大的景区联合体已正式亮相海内外旅游市场,力争将长江三峡旅游推入一个新阶段。二、三峡工程的不利影响与此同时其带来的不利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主要体现在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两方面;对社会环境的影响 直接淹没损失三峡工程建设后, 按正常蓄水位1 75 m 方案, 将淹没陆地面积6 3 2k m 2 , 涉及四川、湖北两省的19 个县市以及重庆市大部分河谷平坝。其中耕地2.38 万ha, 柑桔地。.49 6 万ha, 工厂65 7

7、个, 以及小水电站、公路、高压输电线路等公共设施。需迁移人口72.6 万, 其中城镇人口39.6 万, 农村人口3 万, 如考虑移民二次搬迁及人口自然增长, 至工程完工, 最终迁移人口达116 万人。用于移民的总投资将达到1 84.5 亿元(1 9 90 年不变价格)。因此, 水库的直接淹没损失是巨大的。人群健康库区在受回水影响的支流河汊及局部浅水区的积水塘坑,杂草丛生,有利于按蛟孳生。蓄水初期,水位上升,淹没线附近鼠类向上迁移,密度增大,短期内有可能导致疫源增加,流行性出血热感染率增加。自然景观与文物古迹三峡河段受蓄水影响的是坝址以西至白帝城,长约158公里。蓄水后由于水位、河宽、和流速的变

8、化,自然景观也有相应变化,特别是近景变化比较明显,如夔门及附近的悬崖和峡感会减弱。有些峡段如风箱峡可能形成新景观。中远景观则因地势海拔甚高,不会受水库蓄水有明显影响。长江支流和峡谷景观因水位上升而改变,大宁河“小三峡”部分峡谷陡壁将会受一定影响。三峡工程巨型建筑和泄流形成气势磅礴的人工瀑布,将成为三峡旅游线上最吸引人的宏伟景观之一。受三峡工程影响的文物古迹主要有:完全淹没的有部分新石器时代遗址及历代古墓群、三峡与大宁河中的部分古栈道、涪陵白鹤梁枯水题刻、云阳张飞庙、巴东秋风亭、涪陵市龙门桥、巫山孔明碑、奉节粉壁墙、锁江铁柱、忠县甘井沟无名阙、奉节杜甫西阁等;部分淹没的有丰都汇南战国六朝古墓群、

9、忠县石宝寨、秭归屈原纪念馆等。工程施工 工程施工期的基坑排水、基础化学灌浆、天然砂砾石和人工骨料加工系统的排水以及生活污水等排入长江,将会造成污染。施工机械和维修中排油和渗漏以及船舶排放含油废水,均会污染水质。开挖爆破产生的粉尘、汽车扬尘将污染大气。施工期燃油主要集中在开挖穿深基坑,大气扩散困难。同时,有较大的施工噪声。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 对库区水质的影响三峡水库水质保护一直是国内外关注的重点, 十分敏感而重要。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长江的生态环境出现了一系列问题。水库形成后,水流速度减慢,水底重金属大量沉积,自净能力降低,水质恶化,尤其库尾更为明显。经分析

10、预测,在库尾重庆段库水中,各种污染物浓度将增加34.5%-146.0%。库区周围居民多以库水为饮用水源或利用库水发展养殖,水中各种污染物将通过饮水和食物链进入人体,对居民产生长期的健康影响,居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和介水传染病发病率将呈增长趋势。 库区人们对三峡工程影响环境的最大担忧来自于水库的污染。目前三峡两岸城镇和游客的排放的污水和生活垃圾,都未经处理直接排入长江。在蓄水后,由于水流静态化,污染物不能及时下泄而蓄积在水库中,因此已经造成了水质恶化和垃圾漂浮,并可能引发传染病,部分城镇已在其他水源采集生活用水。同时大批移民开垦荒地,也加剧了水体污染,并产生水土流失的现象。对此,当地政府正在大力兴

11、建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填埋场以期解决污染问题,如果发现污染过于严重,也可能会采取大坝增加下泄流量来实现换水。蓄水后,库湾及支流回水区多次出现水华现象,主要是由于回水区水流减缓,严重的只有1.2厘米秒,几乎不再流动,引起扩散能力减弱,使库周围近岸水域及库湾水体纳污能力下降。 重庆三峡库区污染问题有七成是农业生产以及农民生活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已经大大超过了工业污染水平 。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生物多样性是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另一主要不利影响方面。三峡大坝兴建后, 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河流的水文情势,影响了库区及中下游的生物多样性和水生态系统,改变了河流的水文状态,破坏了生物的多样性,给洄游鱼类带来毁灭性的打击

12、。最明显的受到三峡大坝影响的生物是中华鲟。作为三峡大坝反调节水库的葛洲坝截断了中华鲟这种洄游鱼类的洄游线路。白鳍豚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干流的湖北枝城至长江口约1600千米的江段内。20世纪80年代中期调查,长江中的白鳍豚总头数已下降到200头以下 。枝城以上江段、南京以下江段、洞庭湖和鄱阳湖内,已难以见到白鳍豚的身影。长江合江雷波段珍稀鱼类自然保护区内,鲟鱼、鲥鱼已大为减少,白鲟、胭脂鱼,都明显受到冲击,即使连最普通的青鱼、草鱼、鳙鱼、白鲢等具有半回溯性鱼类,由于河流生态变化,也产量锐减。珍稀物种的生存受到巨大影响,长江的生物链受到严重破坏。此外,受人类长期活动的影响, 境内生态结构趋于简单.表现

13、为山丘型的农村耕作生态。其原生植被常绿阔叶林、常绿与落叶混交林基本丧失, 逐步演变为针叶林、农田植被以及灌草丛植被。由于近代人口激增. 加重了土地压力和负担, 毁林开荒, 种植作物, 加剧了水土流失。另一方面, 由于人类次生环境的破坏和乡镇企业的发展, 也导致了局部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的不平衡。对地质的影响由于三峡工程建设过程中大规模的开山破土,使本来就脆弱的三峡生态环境,更雪上加霜。这些活动明显地改变了原有的生态结构, 表现为原有地表植被破坏, 岩石或土壤裸露, 造成人为的生态“ 石化” 现象, 易遭风蚀、水蚀, 产生严重的水土流失,长江上游的水土流失面积已达4 5 万k m , 年土壤侵蚀量

14、18 亿t , 有大量泥沙进入长江。由于人为活动加剧, 特别是在1 5 / 一25“或 25”的坡耕地上种植, 水土流失很难得到有效控制, 并有进一步加剧的趋势。.由于水土流失严重, 导致土地严重退化, 在裸岩面积不断扩大的同时, 土壤矿质养分缺乏,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下降。同时造成库区周围的建筑裂缝,山体滑坡加剧。由于三峡工程而新建的新县城比如湖北的黄土坡和奉节的宝塔坪都由于严重滑坡,使新县城不得不转移阵地,但是由此也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另外三峡工程诱使库区周边的地震多发,据统计,自2003年蓄水以来,奉节发生地震14次,最大震级2.9级,其中五次为有明显震感的地震。水库诱发的地震一般发生在近

15、坝区,它和普通地震的最大区别是:震源更浅、破坏性更大。而为了治理这些灾害,截至2010年3月中国已经花费了120亿元人民币。重庆山下库区近一半的地区存在水土流失,石漠化严重。三峡库区重庆境内有超过一万处隐患点。截至2010年已发生地质灾害(险情)252处。截至2010年5月,自三峡工程175米试验性蓄水以来,新生突发地质灾害增多。库区共发生形变或地质灾害灾(险)情132起,塌岸97段长约3.3公里,紧急转移群众近2000人。在二、三期地质灾害防治规划范围外已发生新生突发性灾(险)情30多处 。对区域气候的影响 三峡水库建成蓄水至175m 正常蓄水位后,将淹没632km2 的陆地,水面平均宽度也

16、将由0.6km增大到1.6km。由于大面积陆地变为水体,三峡水利工程将对区域气候产生一定的影响。目前已有研究成果表明,对大型水利工程建设响应较为敏感的气候要素是气温、风、蒸发和空气湿度,其次为降水、雷暴日、雾。2006年的重庆高温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截止到2006年8月中旬,重庆全市有39个区县不同程度受灾,全市几百余座水库干涸,三分之一的乡镇出现供水困难。除了降水量极少以外,今年重庆地区的气温还特别高。綦江、万州、云阳、开县、巫溪、彭水等地日最高气温超过40摄氏度的酷暑天气持续超过一周。8月15日,重庆綦江县再次刷新当地的最高气温,达44.5。这是重庆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高气温。同日,重庆市全市40个区县中有35个最高气温超过40,重庆主城区气温高达43。此外,有些地区的实际温度可能更高,根据第一财经日报的报道,在綦江县气温达43.5的时候,当地气象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