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户籍制度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0739829 上传时间:2019-06-15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40.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清代户籍制度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清代户籍制度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清代户籍制度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清代户籍制度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清代户籍制度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清代户籍制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清代户籍制度(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清代户籍制度篇一:古代户籍制度对社会稳定的影响与作用分析古代户籍制度对社会稳定的影响与作用分析关键词:户籍制度、人口管理、社会治安、户籍改革摘要:随着我国现代户籍制度改革的不断推进,户籍制度成为倍受人们关注的焦点。不了解历史,就不能掌握未来。事实上在中国的社会发展过程中,户籍制度始终扮演着重要的社会角色、发挥着重要的功能,尤其是对维护社会稳定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在现行户籍制度改革的关键时刻,了解古代户籍制度的形成及其所发挥的历史作用具有不可忽视的借鉴作用。正文:我国古代户籍制度的发展和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它源于三代、萌芽于春秋战国时期、正式建立于秦朝,此后经过不断的发展和完善,成为了中国社

2、会中影响最久、意义最深远、历史作用最大的社会制度。中国古代户籍制度萌芽时期我国古代最早实行的是人口登记制度,考古发现早在商代,就有关于人口清查统计的记载。在甲骨文中如 “八日辛亥允,灾伐二千六百五十人。”“以人八千,在驭。“等数字比比皆是。随着奴隶制度的不断发展,到了西周时期,奴隶主为了能牢固控制奴隶、扩大耕地,必须对奴隶数量及具体情况有所了解,人口登记制度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根据周礼上的一些记载,后人推测,西周设有“司民”这一官职,掌理户籍、计点民数;三年进行一次人口调查,数字上报周王,以辅佐其施行政治。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是对户籍管理十分重视的一位古代政治家,他推行了一系列关于户籍制度

3、的改革措施。首先,要求户口登记范围广泛,据商君书境内记载,国内的男女户口全部登记在册;其次,要求出生的登记入册,死亡的注销户口,这是中国最早的人口出生和死亡的动态登记。此外,还将全国的人口进行身份和职业的划分。这个时期古代户籍制度的雏形已形成。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发展时期到秦朝建立时,户籍制度已略有规模。户口册上除了写明户主的姓名、籍贯、身份及家内人口的情况外,籍册中所有成员的年龄和健康状况也必须在户口册中标明,便于官府区分不同身份和不同地位,以此来控制社会秩序。户籍管理制度作为剥削和统治劳动人民的工具,成为一项社会制度也随之确立下来,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的户籍管理模式。汉代实行“编户齐民“制度,

4、户口登记内容要求非常详细,并且在中央和地方都设有户籍管理的专职官员。丞相萧何制定了九章律,其中的“户律”规定了详细的户籍管理办法,成为历史上首次用法律来规范的户籍制度。中国古代战争频繁、人口流动性很大,长期战乱造成死亡、脱籍或沦为流民等情况,都会导致户籍不实,影响国家的经济收入。到了隋唐时期,统治者为防民户逃亡,在继续推行北魏时期“三长制”的基础上,加强基层管理,整顿入户编制,用“三长”这个基层组织实行“大索貌阅”。到唐朝时户籍管理已相当完备,实行“团貌”和“输籍定样”,一年一造计账、三年一造户籍,管理较为缜密。户籍制度经过宋朝和元朝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明朝推行了户帖制度。为防假冒、伪造,每份户

5、帖上有编号,加盖官印,一式两份,一份交于百姓留执、一份上交户部。明政府还在里甲制的基础上编造黄册(即户口总册)。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完善时期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最终作为体系而确立清初沿袭明制,直到光绪年间,对户籍制度进行了彻底的改革,效仿日本警察户口编审制度,成立了警察局,发布巡警清查户口条规,并制定户籍法,进行户口调查。户数调查按照民政部所定的门牌号码来编订,门牌号一旦确定,若要迁移,户主3日内需报巡警机构注册。警察作为户籍管理的新的机构,成为中国户籍发展史上又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这与基层乡里组织承担户籍编制与管理的体制在性质上完全不同,因而警察制度已经彻底取代和改变了中国古代户籍制度。“1自此,

6、中国户口统计日渐形成规模,户籍管理制度渐入正常轨道。清宣统三年颁布了户籍法,这是我国第一个现代户籍法。经过对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了解,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对整个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和作用。具体如下:1 中国古代的封建统治者通过户籍制度,对人口进行管理,限制人口流动和随意迁徙,保持了中华民族的延续性与稳定性。中国古代的生产工具简单、生产力落后,生产效益的高低只能依赖于劳动力数量的多寡。作为古老的农业国家,中国农业人口的增减一直为历代统治者高度重视。为了保证有足够数量的农业劳动力,每个朝代的户籍制度都制定界线分明的等级制度,来保障农业的生产。所以户籍制度也有利于农业的生产,维护社

7、会稳定。但是把人民限制在土地上,不利于社会整体经济的发展,久而久之,阻碍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2 古代的户籍管理制度是维护社会治安稳定的重要工具,同时也有效地遏制了地方割据势力,减少了封建割据战争的发生。中国古代户籍制度通过层层管制、控制人身自由的连坐制度,将每一座城镇、每一个村庄、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都毫无遗漏地编入国家行政网络之中,以此加强政府的统治基础。同时也维护了社会的治安,有效地减少了不法的行为出现。户籍制度加强了古代人民之间的亲缘关系,社会相对和谐。所以户籍制度为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比较安定的政治环境,在客观方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3 古代的户籍制度是统治者征收赋税、征发徭

8、役、提高经济收入的保证,客观上促进了社会的稳定。赋税、徭役制度是统治阶级及其国家占有社会劳动和财富的基本手段,也是社会生产关系和分配关系的进一步体现。为了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户籍管理作为重要的统治工具,作用越发显得重要。户籍制度有利于国家财政的稳定,所以整个社会的建设机构得以运转,国家的进一步建设对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也带来了好处。但是如遇到果天灾还是人祸,阶级之间的矛盾容易显现出来。4古代户籍制为本已森严的等级制砌上了厚厚的保护墙,稳固了金字塔型的社会结构,有利于“各守本分,各司其职”的社会分工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古代的社会秩序。 在古代户籍制下,人被严格的划分等级,统治者眼中的“贱民”

9、是没有资格被列入国家编户之内的,他们承受更多的义务,权利却被严格限制,而且身份的世袭使得“贱民”的世代都要承受着比编户齐民重得多的压迫与剥削。户籍制度为等级森严的社会砌上了一层厚厚的保护墙,进一步降低了古代社会的流动性。整个社会结构就像一座金字塔,处于顶端的统治者希望下层的百姓各居其位、各司其职,接受出身带来的贫贱地位是不可更改的理念。这倒巧合的类似于了柏拉图在其理想国中的理念了,他认为国家应当确定一种界分严格的三个等级间的劳动分工,任何人都必须固守自己的天职而不干涉任何他人的事务,即“各守本分、各司其职,就是正义”。但是,在当今世界,这与现在提倡的人权还有民主是背道而驰的。不利于整个社会的和

10、谐发展。古人曾说过:“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所以我们应当认真正确对待古代的户籍制度。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所呈现出的保守性与封闭性是与古代保守封闭的社会形态相联系的,所以以前的良好的制度不一定就适用现在的社会。现代的中国日益开放,现行的户籍制度却依然有着顽固的保守和封闭的地方,虽然可以从历史中找到原由,但历史却不能成为我们固步不前的借口。我们应该以一种更开放的心态来改革现行的户籍制,最终还户籍以本来的面目。 而现行户籍制所企图达到的目标,如城市的稳定、农村的发等展等可以通过其他更具合理性与正义性的经济、政治多种政策来实现,如大力推进城市化、加大调整农村经济结构以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村教育水平、

11、扩大社会保障体系的覆盖范围等。而且这些政策不仅可以有助于实现现行户籍制的目标,同时其本身也是值得追求的社会目标,是我们国家实现经济和社会现代化的命题中应有之意。只有当所有社会成员都享有平等的机会时,只有当一个人的成功与否取决于他的努力和才智而不是取决于他的出身时,整个社会才可能充满活力的良性运转。篇二:中国古代户籍管理与现代户籍管理比较中国户籍制度的历史考察与对现状的简要分析中国古代户籍管理与现代户籍管理比较中国户籍制度的历史考察与对现状的简要分析 论文关键词:户籍制度 王权国家 农耕文明 金字塔型社会结构论文摘要: 不了解历史,就不能掌握未来。中国历史上的户籍制度是由征赋派役户籍制、世袭身份

12、户籍制、人口统计户籍制和保甲治安户籍制四种不同功能的户籍制有机结合运行的整体,本文通过对这四种户籍制历史发展进程的考察,以及对中国现行户籍制的简单介绍,分析了两者之间在社会背景因素和文化传统观念上的相似之处,从而得一.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一)古代户籍制度历史上中国存在着四种基本户籍制度征赋派役户籍制、世袭身份户籍制、人口统计户籍制和保甲治安户籍制。各类户籍制度产生与存续时间互不相同,它们的目的、功能和所起的历史作用也不一样。就持续时间、实施的范围和影响的深度而言,均以征赋派役户籍制为最,其余三类户籍制度都可以视为对它的补充。建立在全体编户齐民基础之上的征赋派役户籍制与其后始为独立的人口统计户

13、籍制结合在一起,构成了中国历史上户籍制度发展与演变的主线,而只对部分国民有效的世袭身份户籍制与时断时续的保甲治安制则只是偏离这条主线的若干插曲。11.主线:征赋派役户籍制的发展、兴盛、衰亡与人口统计户籍制的独立征赋派役户籍制以为国家丁税户调的征收和兵役赋役的征派提供可靠依据为目的,是王权直接役使与剥夺其直辖领地上劳动者的基本方式,所以它的产生直接与中央王权的产生紧密联系在一起。当商代王权萌芽时,户籍制度也随之萌芽,商王籍田与借助民力助耕公田是户籍制度萌芽的标志。殷墟卜辞中记载:“王其莅籍”、“王往莅籍”。据近人考证,商朝的官职中有“小籍臣”之职,主管籍田之事。可见,早在殷王武丁时期,商朝已经有

14、了征派民力共耕公田的籍田之制。到西周时,户籍制度已大体形成,其中千里王畿之内的习民数制度是周代户籍制度的重要内容。相比于商,周王朝更以一个王权强大的形象呈现在世人面前。与古西方王权有限(“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相比,中国的王权对其所辖领地享有无限的权力(“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兵,莫非王臣”),王畿之内的劳动者是天子可以直接役使与剥夺劳动的对象,也是王权巩固的基础。要达到最大限度的剥夺量,就必须知道而且最大限度的知道劳动者的数量。“习民数”制度就是为了掌握与控制被征用者的基本情况而产生的制度,它一方面由各部门主要官员在履行其本职工作时登记他们各自管辖下的人口数量,另一方面又由王室成

15、员在天子率领百官和庶民于春籍、夏猎、秋收、冬狩之时登记与核实应役民众的状况与数量。在周王室衰微的春秋时期,齐国首创严格的以定四民之居为目的户籍制度,这一制度于秦献公十年(公元前375年)被秦国接纳并更新,演变为秦国自己的“户籍相伍”制度,至秦孝公六年(公元前356年)商鞅将之发展为“什伍连坐”法。商书?君书?境内:“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着,死者削”。 史记?商君列传:“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至此,户籍制度又增加了一项十分重要的职能,即成为统治者控制人民,实行*的一个重要手段。不过,从商鞅变法“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16、的规定中可以看出,征赋派役仍然是秦国户籍制度的首要目的。当时户籍登记的内容比较简单,大体包括:户主、家庭成员和奴隶的姓名、性别、身高、家庭状况、财产,而且只登记人的身高尺寸而不登记其年龄,财产项中也不包括地产。在两汉时期,口赋(未成年人的人头税)和算赋(成年男女的人头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一项主要,兵役与徭役(兵役1年,徭役1月,戍边3日,后二者可输钱代役,称为更赋)则是国家要求每个丁男承担的重负,这些都决定了封建国家必须掌握各地民户与丁口的基本状况。为此,两汉政权一直实行编户齐民制度。凡被编入国家统一户籍的民户,都称为编户。为了保证编户齐民的严密与完善,两汉政权还实行“八月案比”之制,进行严密的户口登记的查验工作,规定每人必须着名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