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病变的CT及MRI诊断

上传人:文*** 文档编号:90737784 上传时间:2019-06-15 格式:PPT 页数:172 大小:6.4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脑血管病变的CT及MRI诊断_第1页
第1页 / 共172页
脑血管病变的CT及MRI诊断_第2页
第2页 / 共172页
脑血管病变的CT及MRI诊断_第3页
第3页 / 共172页
脑血管病变的CT及MRI诊断_第4页
第4页 / 共172页
脑血管病变的CT及MRI诊断_第5页
第5页 / 共17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脑血管病变的CT及MRI诊断》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脑血管病变的CT及MRI诊断(17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脑血管病变的CT及MRI诊断,内容,脑梗死 脑出血 脑静脉血栓 颅内动脉瘤 颅内血管畸形 脑动脉炎 血管性痴呆,脑梗死是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其发病率在脑血管疾病中居首位 临床及病理:脑梗死为脑血管闭塞所致脑组织缺血性坏死,脑梗死,脑血栓形成:动脉粥样硬化、各类动脉炎、血液病等 脑梗塞:心源性、动脉源性等,病梗死的原因,脑梗死的CT及MRI表现,缺血性脑梗死 出血性脑梗死 腔隙性脑梗死 分水岭脑梗死,缺血性脑梗死的CT表现,CT平扫 发病24小时内常难以显示病灶 24小时后表现为低密度灶 病灶部位和范围与闭塞血管供血区一致 皮髓质同时受累,多呈扇形 占位效应轻重不一,视物黑朦2小时,视物黑朦2天

2、四肢麻木1天,右侧肢体活动不利半小时,间接征象:脑肿胀,起病1小时,起病47小时,皮髓质是否同时受累很重要!,脑梗死,脑转移瘤,脑肿瘤:脑白质水肿,灰质正常,头晕言语不利,右侧肢体活动不利10天,淋巴瘤,脑肿瘤:脑白质水肿,灰质正常,皮髓质是否同时受累很重要!,淋巴瘤,胶质瘤,转移瘤,脑梗死,缺血性脑梗死的CT表现,CT增强扫描 灌注成像:病变区脑血流量明显减少,用于评估缺血半暗带 普通增强:病灶呈脑回样强化,脑回样强化,MRI对脑梗死灶发现早、敏感性高 发病后2小时可见局部脑回肿胀,脑沟变窄 6小时后表现稍长T1稍长T2异常信号 DWI检查检出超急性脑梗死,表现为高信号灶 MRA检查还能显示

3、脑动脉较大分支的狭窄或闭塞,缺血性脑梗死的MRI表现,右侧肢体活动不利半小时,视物黑朦2天 四肢麻木1天,患者言语不利、右侧肢体活动不利半小时,左侧肢体偏瘫1小时,右侧肢体不利、言语不清2天,外伤至头部疼痛、头晕7小时,CT平扫:梗死灶内出现不规则斑点状、片状高密度出血灶,占位效应较明显 MRI:梗死灶内有T1WI高信号灶,出血性脑梗死的CT及MRI表现,出血性脑梗死的CT表现,左侧肢体乏力7小时 内见斑片状T1WI高信号灶 出血性脑梗死,右侧肢体乏力1天,右侧肢体乏力、失语18天(出血性脑梗死),缺血灶大小约515mm 好发于基底节、丘脑、小脑和脑干,中老年人常见 CT平扫:发病24小时内呈

4、阴性,发病24小时后呈小片状低密度灶,无占位效应 MRI:DWI能显示超急性腔隙性梗死,呈小片状极高信号灶,ADC图呈低信号;6小时后病灶呈稍长T1稍长T2信号,腔隙性脑梗死的CT扩及MRI表现,右侧肢体乏力,言语不利4天,左侧肢体乏力3天, 既往脑梗死病史,分水岭脑梗死,(Cerebral watershed infaction,CWI),临床和影像分型,皮质型脑分水岭区,皮质前、后型分水岭梗死,皮质下型脑分水岭区梗死,皮质下外侧型:豆纹动脉外侧支、Acha穿支与岛叶动脉之间的分水岭梗塞,位于壳核外侧和脑岛之间,表现纯运动性轻偏瘫。,皮质下外侧型WSI?不排除壳核梗死,CWI的CT表现,皮层

5、前型、皮层后型梗死灶:扇形和三角形,尖端朝向侧脑室,底朝向软脑膜面的低密度灶 皮层下型病灶呈点片状或条索状低密度灶,病灶一般大于1.5cm,且位置靠上层 在脑内存在有2个或两个以上圆形梗死灶,沿脑内分水岭区域(侧脑室外上方)形成串珠状脑梗死,则提示皮层下型CWI,病灶T1WI呈稍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DWI弥散受限呈高信号,能区分急性病灶与陈旧性病灶,DWI与PWI结合能发现缺血损失程度和分布,显示低灌注区范围 T2WI对皮层下病灶诊断率高于CT,可见白质内点片状高信号信号区,有时融合呈片,远离大脑皮层和侧脑室壁,沿侧脑室背侧扩展,典型皮层下型CWI呈多发玫瑰花样或雪茄烟样梗死灶,CWI

6、的MRI表现,右侧皮质前、后和上型CWI,皮质前型,皮质后型,皮质上型,右侧皮质前型CWI,女患,72岁,高血压和糖尿病病史多年。 急性起病,临床表现为腔隙性脑梗死综合征 (纯运动性轻偏瘫)。MRI表现为在侧脑室上方的线型梗死灶;MRA发现右MCA M2分支闭塞,左MCA M1主干起始段狭窄,但未引起脑梗死。,皮层下上型CWI,男患,53岁,3月1日急性发病,仅表现为记忆力下降和轻度言语费力, 右侧肢体轻瘫。MRI呈典型的右侧脑内型分水岭梗死,呈多发玫瑰花样脑梗死灶( multiple rosary-like infarcts)或雪茄烟样梗死灶。MRA示左大脑中动脉闭塞, 不同意做DSA检查,

7、3月14日病情好转出院。,皮层下型脑分水岭梗死,050301,皮质下型CWI,DWI,T2,右侧肢体活动不利,言语不利20天,加重3天,扩散成像与灌注成像联合应用显示缺血半暗带,扩散成像与灌注成像联合应用显示缺血半暗带,血管性眩晕,眩晕是神经科常见症状,眩晕可有多种疾病所致(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及其它血管危险因素、耳部病变) 血管性眩晕为后循环缺血的一种临床表现,主要是前庭系统缺血而产生刺激并在大脑皮质颞叶产生的一种病理性感受 椎基底动脉硬化性病变和/或动脉先天/后天性纤细、变异是导致后循环缺血而引起血管性眩晕的主要病因,脑出血,脑出血,脑实质出血分创伤性和非创伤性 非创伤性脑出血

8、,包括:高血压、动脉瘤、血管畸形、血液病和脑瘤等,以高血压性脑出血最常见,高血压性脑出血 病理,微小动脉瘤、玻璃样变性 80%发生在大脑半球,以基底节区、丘脑最常见;20%在小脑、脑干和脑叶 病理分期 急性期(1周内) 吸收期(第2周2月) 囊变期(2月),高血压性脑出血 CT表现,血肿演变:均匀高密度影(6080Hu),肾形、类圆形或不规则形;37天,高密度影向心性缩小,边缘变模糊、密度减低;1月,等或低密度灶;2个月,脑脊液样囊腔 破入脑室和/或蛛网膜下腔 水肿和占位:2周最明显,2月消失 CT增强:3天6月,2周2月,完整或不完整的环影,相当于原血肿的大小和形状,血脑屏障破坏、血液过度充

9、盈、肉芽组织形成,脑出血的MRI 表现,脑出血的MRI表现,超急性期(24小时) 含氧Hb不影响T1、T2;富含蛋白的血浆 T1低、等信号;T2高、混杂信号 急性期(3天) 脱氧Hb T1等;T2低信号,脑出血的MRI表现,亚急性期(314天) 细胞内F3+Hb(周边),脱氧Hb(中心):T1周高中低,T2低信号 细胞外稀释F3+Hb(周边),脱氧Hb(中心):T1和T2均周高中低信号 细胞外稀释F3+Hb: T1和T2均高信号,慢性期(15天) 软化灶(水)+含铁血黄素、铁蛋白:T1低,T2高信号,黑环 水吸收仅残留含铁血黄素、铁蛋白:T1和T2均为低信号,以T2明显,脑出血的MRI表现,右

10、侧丘脑血肿破入脑室系统 2周后血肿部分吸收,丘脑血肿,急性期,吸收期(2周),血肿破入脑室系统,7天后, 病灶向心性收缩,头晕、右侧肢体不利7小时,10天后,20天后,男、71岁 头痛半天,一天后复查CT,蛛网膜下腔新发出血灶,右侧基底节血肿改变不著,女,58岁,既往有高血压病史,右侧肢体不能活动一小时,一天后复查CT,病灶稍增大,(同一患者)2个多月后MR检查,头晕、头痛6个小时,超急性期脑出血,两天后MR检查,急性期脑出血,男、84岁, 右侧肢体不利1天,右侧肢体活动不利1天,一周后MR,亚急性期脑出血,25天后,出血后一个月MR,陈旧性出血灶 含铁血黄素、囊变,27岁、男,多年偏头痛病史

11、 海绵状血管瘤,20天后,7个月后,增强扫描排除肿瘤并出血,T1WI平扫,增强,脑出血量计算,脑出血量=长宽高/6,颅内静脉窦及静脉血栓形成,一、概述,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CVT)包括: 脑静脉窦血栓( CVST ) 脑静脉血栓形成 少见,误诊率、漏诊率高 MRI+MRV有重要诊断价值,二、解剖,三、病因,感染性:头面部感染、副鼻窦炎、中耳、乳突炎及全身感染 非感染性:妊娠、产褥期、口服避孕药、术后、外伤、脱水、肿瘤、各种引起血液高凝状态的疾病(如急淋、SLE等) 病因不明(36%),四、临床表现,颅内压增高:头痛、视乳头水肿、呕吐等; 最常见。 癫痫:常见于上矢状窦或大脑浅静脉血栓 局灶性神

12、经功能缺失:运动和感觉障碍。 意识和神经障碍:偏瘫等。,五、CT、MRI、MRV表现,CT诊断:急诊首选方法 部位:上矢状窦、横窦、乙状窦好发 海绵窦、直窦少见 直接征象: 1、平扫: “三角征” “条索征”或“束带征” 2、增强: 上矢状窦“空三角征” 直窦、横窦:中心低外周高密度,“空三角征”,“三角征”,“条索征”或“束带征”,间接征象: 1、脑肿胀 2、静脉性脑梗死、皮层点状出血。 3、脑深部静脉扩张。 4、灰质、天幕明显强化。 5、蛛网膜下腔出血。,静脉血栓的间接征象,患者女,24岁,头晕、左颞部刺痛1天,2周前有上感病史,条索征,MRI+增强MRV是诊断和随访CVST的最佳方法。

13、MRI特征性征象:血液流空影消失 随不同时期变化的血栓信号 急性期(1W内): T1WI呈等或高信号、T2WI为低信号; 亚急性期(24W): T1WI、T2WI均为高信号; 慢性期(1M后):血栓信号变化不定 闭塞的静脉窦周围出现侧枝血管流空影,MR诊断,横窦血栓,增强MRV: 直接征象:静脉窦闭塞、狭窄、充盈缺损 (高血流信号缺失)。 间接征象:脑表面深部静脉扩张; 静脉血淤积、侧枝循坏形成,上矢状窦血栓,乙状窦血栓,脑梗死、脑出血,蛛 网 膜 下 腔 出 血,患者女,60岁,双下肢乏力1月余,头晕、呕吐8天,增强,MRV,双侧横窦血栓并左侧侧裂池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女,84岁,头晕、头痛

14、5天伴肢体乏力,既往有高血压病,MRV,上矢状窦、左侧横窦、左侧乙状窦、 颈内静脉血栓并两侧顶叶脑梗死,患者女,31岁,剖腹产后2天,右侧肢体活动不利伴抽搐,上矢状窦部分静脉血栓,海绵窦血栓,患者,男,33岁,头晕、呕吐半年余,近1月加重伴复视及视物模糊,左眼较重。,海绵窦静脉血栓,颅内动脉瘤及血管畸形,颅内动脉瘤,颅内动脉瘤是脑动脉的局限性异常扩大,以囊性动脉瘤最为常见,其他还有梭形动脉瘤、夹层动脉瘤等。颅内动脉瘤是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最常见的原因。 病因尚不甚清楚,但以先天性动脉瘤占大部分。任何年龄可发病,岁常见。发生于脑底动脉环前半部。,颅内动脉瘤(病因分类),先天性动脉瘤 动

15、脉硬化性动脉瘤 细菌性动脉瘤 外伤性假性动脉瘤,影像表现,CT平扫:圆形、葫芦形或条形稍高密度影 CT增强:多数动脉瘤腔呈明显的均一强化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缘清晰 MR:动脉瘤瘤腔内的血流呈“涡流”现象,在MRI上表现为无信号或低信号。,左侧大脑前动脉瘤,右侧大脑中动脉瘤,左侧后交通动脉瘤,基底动脉瘤,右侧颈内动脉C5(终段)动脉瘤,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m showing large bilobed aneurysm (14 6.5 7) in distal branch of middle cerebral artery and a small aneury

16、sm (arrow) arising from distal branch of posterior cerebral artery,细菌性动脉瘤,Follow-up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m carried out after 4 weeks of antibiotic therapy showing 20% increase in middle cerebral artery aneurysm size (16 mm mm 7 10 mm),抗炎治疗4周后复查,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m brain and left upper limb showing disappearance of lef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