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医学平衡及协调功能的康复训练

上传人:文*** 文档编号:90737762 上传时间:2019-06-15 格式:PPT 页数:81 大小:1.6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康复医学平衡及协调功能的康复训练_第1页
第1页 / 共81页
康复医学平衡及协调功能的康复训练_第2页
第2页 / 共81页
康复医学平衡及协调功能的康复训练_第3页
第3页 / 共81页
康复医学平衡及协调功能的康复训练_第4页
第4页 / 共81页
康复医学平衡及协调功能的康复训练_第5页
第5页 / 共8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康复医学平衡及协调功能的康复训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康复医学平衡及协调功能的康复训练(8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平衡及协调功能训练,医院康复医学科,教学大纲要求,1、掌握平衡及协调功能康复训练的基本原则和训练方法 2、熟悉平衡及协调功能康复的特殊训练方法,平衡功能训练,要点:,基本概念 平衡功能障碍的原因 训练原则 训练方法,什么是平衡 (Balance,Equilibrium) ?,平衡是指人体所处的 一种稳定状态,以及不论处在何种位置、运动,或受到外力作用时,能自动地调整并维持姿势的能力,即当人体重心偏离稳定的支持面时,能立即通过主动的或反射性的活动使重心垂线返回到稳定的支持面内,这种能力就称为平衡能力。,平衡的种类,医学范畴 静态平衡 一种姿势或稳定状态 肌肉的等长收缩 动态平衡 运动或受到外力作

2、用时,自动调整并维持姿势的一种能力 肌肉的等张收缩,平衡的维持,适当的感觉输入 中枢神经系统的整合作用 运动的控制,感觉输入,视觉调节系统 信息由视网膜收集经视通路传入视中枢,提供周围环境及身体运动和方向的信息 躯体本体感觉系统 本体觉由分布于肌肉、关节及肌腱等处的本体感受器收集身体各部位的空间定位及肌紧张状态的信息,经深感觉传导通路向上传递 前庭系统 三个半规管感知躯体角加速度运动 椭圆囊、球囊(耳石器)感知瞬时直线加速运动及与直线重力加速有关的头部位置改变的信息经第四对颅神经进脑干,中枢整合,三种感觉信息在多级平衡觉中枢中整合加工 脊髓、前庭核、内侧纵束、脑干网状结构、小脑及大脑皮层等 信

3、息加工后产生运动方案 交互神经支配 保持稳定,选择性地运动 其它 大脑平衡反射调节 小脑共济协调系统,运动的控制,前庭系统、内侧纵束向头部投射影响眼肌运动 前庭脊髓束维持躯干和下肢肌肉运动 r运动纤维传出的冲动调整梭内肌的紧张性 a运动纤维发放的冲动调整骨骼肌的收缩 使骨骼肌保持适当的肌张力,支撑身体并抗重力运动 有选择性地运动身体的其他部位,产生适宜的运动 完成大脑所制定的运动方案 静态平衡需要肌肉的等长收缩 动态平衡需要肌肉的等张收缩,平衡反应 (Equilibrium Reaction),当平衡改变时,机体恢复原有平衡或建立新平衡的过程 反应时间 平衡改变 作出调整(可见运动) 运动时间

4、 作出调整(可见运动) 建立新平衡,特殊平衡反应,保护性伸展反应,跨步及跳跃反应,平衡功能障碍的原因,(一)肌力和耐力的低下 特别是躯干和下肢的肌力低下,将大大影响患者的平衡功能。,(二)关节的灵活度和软组织的柔韧度下降 例如:对于脑卒中患者,由于踝关节周围肌肉的挛缩等将造成踝关节的背屈受限,甚至形成跖屈、内翻畸形等,这将大大影响患者日后行走及身体平衡的功能。,平衡功能障碍的原因,另外,对于患者来说,仅有良好的关节活动范围是不够的,还要有肌肉的柔韧性以及伸展度,特别是跨两个关节的长肌肉,如股二头肌的短缩,将大大影响患者的长坐位保持与稳定性。,平衡功能障碍的原因,平衡功能障碍的原因,(三)中枢神

5、经系统功能的障碍 对于脑卒中患者来说,感觉的输入、中枢的整合以及运动的控制都可能有问题,因此会出现明显的平衡功能障碍。,平衡功能障碍的原因,其它原因: 1、视觉 2、前庭功能 3、本体感觉 4、触觉的输入和敏感度,尤其是手部和足部的感觉 5、视觉和空间感知能力 6、主动肌与拮抗肌的协调动作,平衡训练的基本原则,1支撑面积由大变小 通过身体在运动中的支撑面积由大逐渐变小来进行训练,即从最稳定的体位通过训练逐步进展至最不稳定的体位。,支撑面积由大变小,平衡训练的基本原则,2从静态平衡 自动态平衡 他动态平衡,平衡训练的基本原则,3身体重心逐步由低到高 例如,初期的平衡训练,可在仰卧位下进行,逐步进

6、展至坐位,到手膝位、双膝跪位,再进展至立位等,身体的重心随着训练体位的改变而逐渐提高,而平衡训练的难度也将逐步加强。,平衡训练的基本原则,4在注意下保持平衡到在不注意下保持平衡的训练 例如:开始时先告诉患者在推动时要求其保持平衡,然后可在患者不注意的情况下突然发力推动患者,并要求患者继续保持平衡。但要注意保护患者,避免跌倒摔伤。,5从训练时睁眼过渡到闭眼 例如:开始训练时,要求患者两眼睁开站立,并注视地面所划直线行走,然后要求患者闭眼站立,并向正前方行走。,平衡训练的基本原则,平衡训练的顺序,1系统地有顺序的进行坐位平衡 爬行位 平衡 双膝跪位平衡 立位平衡。,平衡训练的顺序,2从最稳定体位

7、最不稳定体位; 人体支撑面积由大 小; 身体重心由低 高; 静态平衡训练 动态平衡训练; 睁眼下训练 闭眼下训练;,保持坐位的平衡训练,保持坐位的平衡训练包括长坐位和端坐位平衡训练:,长坐位平衡训练-截瘫患者较多采用,端坐位平衡训练-偏瘫患者较多采用,长坐位的静态平衡训练,患者取长坐位,在前方放一姿势镜,患者和治疗师可随时调整坐位的姿势,然后按下述训练的顺序进行:,A、治疗师用手支撑其肩部,用下腹和大腿来支撑背部,使患者记住正常坐位时的感觉,长坐位的静态平衡训练,B、治疗师用双手支撑肩部,不时把手放开,将要倒时再扶住患者,长坐位的静态平衡训练,C、从前方握住患者的双手,时而松开,并指示患者独立

8、维持坐位,长坐位的静态平衡训练,D、患者能自己抓住大腿保持平衡,不时将手松开,如果又要跌倒,则立即抓住大腿;,E、当患者不用任何借助,且手能自由上举或伸展时,即能独立维持静态的坐位平衡。,长坐位的静态平衡训练,当患者能完成以上训练后,再指示患者将双上肢从前方、侧方抬起至水平位,保持长坐位平衡,或指示患者将双手从前方举起过头顶,保持长坐位。,长坐位的动态平衡训练,当患者可独立保持静态长坐位平衡后,便可进行长坐位的动态平衡训练,如治疗师位于患者的前方,可与患者进行抛球、传球的练习。此训练不但可加强患者的平衡能力,也可强化患者双上肢、腹背肌的肌力以及耐力。,长坐位的动态平衡训练,长坐位抛球练习,端坐

9、位平衡的训练,端坐位平衡的维持,多适用于早期的偏瘫患者,端坐位平衡的训练,端坐位平衡的维持,偏瘫患者坐位平衡反应训练,A 两腿交叉的坐位平衡,B 治疗师帮助患者两腿提起并左右旋转,偏瘫患者坐位的动态平衡训练,够手,偏瘫患者坐位的动态平衡训练,躯干左右旋转取物,偏瘫患者坐位的动态平衡训练,躯干左右旋转取物,偏瘫患者利用训练球的坐位平衡训练,偏瘫患者利用训练球的坐位平衡训练,坐训练球上的抛球练习,保持手膝位的平衡训练,此训练可作为立位平衡训练前的准备训练,适用于运动失调症、帕金森综合征等协调功能障碍的患者,偏瘫患者一般不用这种训练,而截瘫患者可将其作为上肢和肩部的强化训练及持拐步行之前的准备训练。

10、,保持手膝位的平衡训练,保持手膝位的平衡训练,保持手膝位的平衡训练,跪位平衡训练,跪位平衡难度比坐位平衡难度大,这是由于身体的支撑面积减少,以及身体重心与支撑面的距离也相应提高,所以,平衡维持的难度也增加。跪位平衡与手膝位训练的目的和适应证相同,此训练除了具有头与躯干的控制能力以外,还增加了躯干与骨盆的控制能力。,跪位平衡训练,A、患者呈双膝跪位,治疗师训练患者维持此体位的平衡 B、当掌握平衡后,可进行身体重心的左右、前后移动动作,跪位平衡训练,C、再训练患者单膝跪位平衡的保持,当患者单膝静态平衡稳定后,可进行单膝的动态平衡训练,如让患者健足拍打地面或把一侧下肢抬起 D、再从单膝跪位进展到立位

11、,保持立位的平衡训练,训练时,患者需要面对姿势镜,这可帮助患者了解自己的姿势,并且引导进行自我矫正及保持正确姿势。,截瘫患者平行杠内的立位平衡训练,截瘫患者平行杠外持腋拐进行立位平衡训练,患者穿双下肢长支具,截瘫患者平行杠外持腋拐进行立位平衡训练,偏瘫患者的立位平衡训练,偏瘫患者站体重称训练,偏瘫患者的上下台阶训练,偏瘫患者单脚踩球训练,偏瘫患者平衡板上重心移动训练,小结,适应证:,主要适用于因神经系统或前庭器官病变引起的平衡功能障碍患者。,禁忌证:,中枢性瘫痪伴有重度痉挛者;对有高血压、冠心病的患者要在治疗师的监护下进行。,协调性功能训练,要点:,概念 协调功能障碍的分类 协调功能障碍的表现

12、 协调性训练的原理 协调性训练的方法,什么是协调功能?,协调功能是人体自我调节,完成平滑、准确且有控制的随意运动的一种能力。所完成运动的质量应包括按照一定的方向和节奏,采用适当的力量和速度,达到准确的目的等几方面。,什么是协调功能?,即使是很简单的动作也需要许多肌肉的参与-它们在动作的不同阶段担任主动肌、协同肌、拮抗肌或固定肌。协调功能主要协调各组肌群的收缩与放松。动作过程是否准确流畅取决于这些肌肉在速度、幅度和力量等方面的密切协调。,协调的控制,深感觉 本体感觉 视觉 前庭器官 中枢神经系统 皮层运动区 小脑 基底节 脊髓后索,协调功能障碍的类型,协调功能障碍 又称为共济失调 根据中枢神经中

13、不同的病变部位分为 小脑性共济失调 基底节共济失调 脊髓后索共济失调,协调功能障碍的表现,共济失调病人在空间和时间上对肌收缩的控制障碍主要表现为: 辨距不良,即动作的幅度不是太大(辨距过度),便是太小(辨距不足); 动作分解,即各肌群在时间上不能很好地配合,圆滑流利的动作变成许多孤立的收缩阶段; 肌收缩和松弛的不及时,在做来回重复性动作时最为明显,临床上称之为轮替动作失常。 协调障碍的病人的日常活动常受到影响,例如穿衣、系扣、取物、进食等。,协调性训练的适应证,深部感觉障碍 小脑性、前庭迷路性和大脑性运动失调、震颤性麻痹 因不随意运动所致的一系列协调运动障碍,协调性训练的禁忌证,严重认知损害不

14、能理解训练目的和技能者 骨折、脱位未愈者 严重疼痛 严重肌力、肌张力异常者,协调性训练的原理,控制和协调能力二者密不可分,但并非完全相同。控制和协调能力练习的目标是形成记忆印迹和运动程序,二者存储于大脑中。 学习控制和协调能力最主要的是重复,如果一种动作重复得足够多,这种过程将被学会并存储,并且在不断重复的过程中,完成这种动作所花费的精力会越来越少。,协调性训练的原则,1、应从最初的卧位训练逐渐过渡到坐位及站位训练;前一训练动作熟练后,再进行下一个动作的训练。,协调性训练的原则,2、从简单、单一的动作逐渐过渡到有多肌群、多关节参与的复杂动作训练;从一侧的单一训练到两侧复杂动作的训练,最后进行难

15、度最大的两侧同时运动的协调动作训练。,协调性训练的原则,3、先做容易完成的大范围、快速的动作,熟练后再做小范围、缓慢动作的训练。,4、从最初的免负荷动作开始,随着控制能力的增强,逐渐增加负荷。,协调性训练的原则,5、最初睁眼做动作,以利用视觉反馈进行调整。等动作熟练后再闭眼做动作。,协调性训练的原则,6、对复杂的动作应逐项分解,单独逐项训练,等熟练后再合并在一起训练,直到能准确完成整个复杂的动作。,协调性训练的原则,单块肌肉训练法,仰卧位,肩前屈90 位,伸肘的控制,多块肌肉协调动作的训练,复合动作:在不同的方向够手,单上肢的协调性训练,肩 轮,双上肢协调性训练,上肢训练器,双上肢协调性训练,太极拳的云手,单下肢的控制训练,踩篮球练习,双下肢的协调性训练,仰卧位,两腿交替屈伸,双下肢的协调性训练,蹬功率自行车,全身性的协调训练,水中运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