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教学论文小学美术欣赏教学初探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90735051 上传时间:2019-06-1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美术教学论文小学美术欣赏教学初探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小学美术教学论文小学美术欣赏教学初探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小学美术教学论文小学美术欣赏教学初探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小学美术教学论文小学美术欣赏教学初探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小学美术教学论文小学美术欣赏教学初探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美术教学论文小学美术欣赏教学初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美术教学论文小学美术欣赏教学初探(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纵观现行的美术教育,重视了学生对美的表现力和创造力的培养,而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是否仍旧被淡化忽视而失重,也就是美术欣赏课有没有得不到真正的关注和重视呢?我们先来看以下两个片段: 片段一: 师:天空是风景表现的主要题材之一,它能丰富画面的意境,透露画家的心情。请同学们看毕加索的作品赛跑。画中有什么? 生:有两个人在赛跑。 师:画家是怎样表现天空的? 生:画家用纯净的蓝色,细致的笔触画天空,还画上一朵朵白云。 师:这幅画表达了画家怎样的心情呢? 生:表达画家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自由美好的生活的向往。 师:对,画中宁静的天空多么令人神往,赛跑的人仰望蓝天,展臂欲飞的动作正表达了画家奔向大自

2、然的渴望。 片段二: 师:同学们,今天天气怎么样? 生:非常晴朗,空气很新鲜。 师:想不想到操场上去跑一圈? (学生鹊跃,来到操场上奔跑。然后回教室。) 师:刚才你在操场上奔跑时,有什么感觉? 生:心情好舒畅!当我张开双臂,整个人好象要飞起来了! 师(展示毕加索的作品赛跑):看这幅画能不能表达你刚才的心情? 生:感觉我和画中人一样,心放飞起来了,眼中的天空是那么蓝、那么宁静。 师:从哪里可看出天空的宁静? 生:透明的蓝色,丝丝缕缕的白云,笔触很细腻。 师展示梵高的作品星月夜:看了毕加索宁静的天空,再看一看梵高画的天空。你看到了什么?把你的感受写在小纸片上。 生观察并书写。 生:我看到了螺旋状的

3、光环席卷整个天空,内心不能平静。 生:我好像看到了神秘的宇宙中,许多天体在发光运动。 师:你怎么会有这样的感觉的? 生:画家用旋转流动的笔触和耀眼色彩表现星月夜,使整个夜空充满力量感。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自古以来即有画月光风景的题材,但能像梵高般,把对宇宙庄严与神秘的敬畏之心表现在夜空的画家,却前所未有。星、空、月三者的旋涡节奏,令观者屏息凝神。画中以树木衬托天空,以获得构图上微妙的平衡。 片段一是美术欣赏教学中最常见的解说型的教学方式,呈现为教师与学生一问一答单纯的静态教学模式,它忽视了学生自身的感受和体验。片段二采用的是动态的探究型的教学方式,通过学生亲身尝试、作品比较等方式引导学生

4、积极的体验和探索,带着学生个人的观点去欣赏作品,从而使学生真正获得审美愉悦。. 观念与反思 在美术欣赏教学中,教师的讲解是必需的,因为儿童的艺术修养有待提高,没有教师的引导启发,他们很难顺利进行真正的美术作品欣赏,但教师的讲解并不等于学生的欣赏,教师讲解只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欣赏,而不能代替,教师应在学生需要的时候才给予诱导、启迪和分析。在美术欣赏教学中,不能忽视学生的主动参与,美术欣赏不能只是让学生泛泛地从头听到尾,处于一种静止的被动的状态,应该赋予学生自己消化、感受、体验的机会,重视学生对美术欣赏活动的主动参与和投入,以及欣赏后的积极反馈。在只是静听的美术欣赏教学中,学生不太容易产生持久的欣

5、赏愿望,以及热情主动的欣赏行为,所以在理想的美术欣赏教学中,静中要有动,这种“静”,表面上是一种安静状态,内心却保持着一种震撼,对艺术产生强烈的共鸣。这种“动”,是学生利用他们所能利用的感知通道来对艺术进行全方位,多层面的探究。静中有动,使艺术欣赏活动与艺术表现活动有机结合起来。 教学建议 一、 心动在联想中获得审美愉悦 美术欣赏教学中学生的动,并不只是身体的动,更重要的是学生内在的心灵 的动,心灵的动表现为艺术想象力的翱翔,表现为对艺术的积极思考,并从中有所领悟,获得审美愉悦的体验。“想象是艺术的生命。”任何艺术作品表现得如何全面生动,总会留有许多“空白”和“不确定性”,需要欣赏者通过想象去

6、丰富和补充。所谓“无画处皆成妙境”,就是“空白”和“不确定性”的表现。“欣赏者个人的联想本领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艺术作品的内容。”例如:在欣赏米罗的人物画时,我问学生看到了什么?学生说:“我看到了一个跳舞的人,甩动着长长的袖子,不小心碰到了火炉,衣袖被烧着了,那团化开的墨迹就是正冒着的黑烟。”多丰富的想象力!尽管和大师的意图不相符合,但他们正以自己的想象和理解对作品进行再创造,得到审美愉悦。 在欣赏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奇思妙想要肯定,鼓励他们大胆地说,而不是以权威性的所谓唯一正确的理解去平息学生心灵与作品之间的碰撞。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栩栩如生的画面,配合音乐,营造动态的教学环境

7、,给学生最完美的直观感受,潜入作品的情境中进行审美体验,不断推进与作品中情感的交流与融合。 例如:欣赏徐悲鸿的奔马图 师:(屏幕展示奔马图)你看到了什么? 生:看到两匹奔跑的骏马。 师:看看马的周围,有什么? 生:是一片空白,什么也没有。 师:仔细观察马奔跑的飒飒风姿,然后闭上眼睛,想象你就骑在马背上,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放一段音乐,学生进入联想状态) 生:我看到了无边无际的原野。 生:我听到耳边呼呼的风声,还闻到了草的清香,花的芬芳。 生:我感觉我变成了其中第一匹马,正勇往直前,奔赴战场。 学生通过联想体验到这些“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体现了这幅作品深远的欣赏价值,渲染了作品优美壮

8、烈的意境。王朝闻说过:“欣赏活动所以是有趣的,不只因为欣赏者被动地接受了什么,更因为他可能主动的发现了什么,补充了什么。”就在这发现中、感悟中完成了审美再创造,获得审美愉悦。 二、口动在评论中完善审美观点 美术欣赏活动是对艺术作品进行评判的过程,传统的美术欣赏侧重于教师对美术作品的内容、情节、时代背景、画家生平等方面的评价,可谓是面面俱到,对作品社会价值的评价也是高深莫测,却不知学生一脸迷茫,偶尔博得他们一笑的只是画家的趣闻。只注重教师讲解的欣赏课,即使讲得很生动,也只能算是“故事会”,教师煞费苦心找来的与欣赏无太大益处的趣味性材料,往往只是使欣赏教学停留在表面,而不能使学生真正进入审美状态,

9、积极参与欣赏活动。在今天的美术欣赏课堂中,我们经常能听到学生这样的发言,“我认为”“我觉得”“我不同意他的观点”“我同意他的观点,但我还要补充”可见,对于艺术作品,学生有了自己独到的看法,他们不乐于做忠实的听众,他们需要评价权。此时,教师就应变静为动,走下主宰课堂的讲台,倾听学生发自内心的观点。美术特级教师王竹说:“带着问题欣赏,并展开讨论,学生会很热情地参与。”让学生围绕问题,紧紧扣住“我”字发表自己与众不同的看法和展开形式多样的评论,可以是口头评论,书面评论,也可以是分组讨论,甚至是组与组之间的辩论。 例如在欣赏课民居一课,可采用分组辩论的形式。预先请同学们课前在网上搜索访问我国的民居,并

10、做好记录。 师出示各种风格的民居图片:你知道这些民居是哪个民族的? (各组抢答,答对者加分。) 师:你了解哪个民族的民居呢?它在构造上有什么特点?请各组组织讨论,并做好记录。 (学生分组讨论记录。) 组:我们组比较了解福建的客家土楼,他们的民居很特别,呈方、圆围形,中间是一个大天井。 其他组:为什么要设计成围形? 组:方、圆型造型简洁大方,看上去更坚固雄伟。而且我们从网上知道,福建地区多地震,这样设计的房子具有防风、抗震能力。 其他组:我还要补充,土楼的墙壁上薄下厚,厚处有1.5米,极其坚固。 其他组:好象看不到门,进出是不是很不方便? 组:土楼是全封闭结构,只有一个正门和侧门,窗户也是高高在

11、上,我认为这样可以防御敌人和野兽的侵袭。土楼里面的楼梯都是相通的,交往很方便。 组:我们组要讲的是云南傣族的竹楼,竹子编成图案花纹,小巧而精致,如果有芭蕉叶摇曳,翠竹衬托,显得非常美丽。 在这样充满争议,充满活力的美术欣赏课堂中,教师只是组织者,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以及搜索所获得的知识进行积极的对话、讨论,甚至争辩,把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传递出去,同时也接收到别人与自己不同的理解和感受,使自身的审美观点得到逐步的完善。 三、 手动在实践中深化审美感受 许多人认为美术欣赏课就是用眼睛看,用嘴巴说,其实这样就好比纸上谈兵, 没有真正让学生体会到作者高超的表现技艺,对于作品的认识还停留在较为肤浅的表面

12、上,特别在工艺欣赏教学中,对表现方法的理解、体验,光靠眼、嘴来理解是不完整的。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脑、手立体化,全方位的揣摩,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作品,通过学生参与实践过程,体验欣赏客体的变化,逐步领会客体的审美价值和内在特征。 例如纸版画欣赏,让学生从纸版画形成的原理的实践入手,逐步体验不同类型的纸版画的制作步骤,从中分辨出不同纸版画的表现特征,然后引导学生欣赏领悟纸版画的本质特征。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学生真正感受到纸版画作品所具有的独特的审美韵味。 其次,临摹大师的作品在美术欣赏课堂中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通过临摹能丰富学生的审美经验,增强学生对美术作品的体验,促进学生心灵与作品产生共鸣融

13、合。临摹并不会束缚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往往在临摹中添加进自己的想法,创作出属于自己的艺术新形象。例如在欣赏梵高的作品有丝柏的麦田,先引导学生观察体验画中优美的意境,金黄的麦田,绿色丝柏的形状和比例和古埃及的方尖碑一样优美,特别是那天空,大胆旋转的笔触表现出云朵激烈的流动,“梵高说过:画这幅画时,正吹着密斯特拉风(此地区特有的强劲北风。)同学们,你们感受到了吗?想不想跟大师学一学?”优美的意境,丰富的笔触,大胆的天空,早就使学生迫不及待地拿起了画笔临摹起来,有的并不满足于临摹,运用梵高表现天空的技法,创作出不逊于大师的优秀作品。可见,在临摹或创作中,学生更能直接地领悟和感受到美术作品的意蕴,并尝试到让人兴奋的表现技法,还知道我学到了哪些知识,我学到的知识到哪儿去了。 以上是我在美术欣赏教学中粗浅的认识,总之,在美术欣赏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在动口、动手、动情中逐步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注 丽莎著论音乐的特殊性第134页,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 郭声健著艺术教育论第124页,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郭声健著艺术教育论第135页,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