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冲刺之文言文梳理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0734957 上传时间:2019-06-15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6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冲刺之文言文梳理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中考冲刺之文言文梳理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中考冲刺之文言文梳理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中考冲刺之文言文梳理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中考冲刺之文言文梳理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考冲刺之文言文梳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冲刺之文言文梳理(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讲义编号_中 考 冲 刺 系 列 之文言文梳理 知识梳理【考查范围】考试说明中提供了24篇文言文阅读篇目,实际教学中往往围绕以下十六篇展开全面复习。鱼我所欲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曹刿论战 扁鹊见蔡桓公 邹忌讽齐王纳谏 陈涉世家 出师表 三峡 桃花源记小石潭记 陋室铭 岳阳楼记 醉翁亭记 记承天寺夜游 读 送东阳马生序这个范围会在临近中考时进行进一步缩减,以不断突显重点,针对性地复习。【考点分析】纵观近年来的北京中考真题、模拟题,关于文言文阅读的考点集中在一下三方面:(1)字词解释。字词解释的考查有两种形式,即填空题和选择题,北京以填空题为主。在解答字词解释类习题时,要注意严格按照课下注释,如

2、果字词本身设计活用、通假、古今异义等实词现象,一定要解释出字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2)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是文言文考查的重点之一。翻译文言文句子的时候,要掌握基本的留、删、换、调方法,不漏掉重要实虚词,不出现语法错误,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规范。(3)概括分析。概括分析是在读懂文章内容的前提下,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筛选,考查学生的归纳概括和分析提取的能力,属于考查能力的范畴,也属于常考的题型。要做好此题,首先要快速熟练地读懂原文,在此基础上,抓住关键句子,筛选题目要找的信息。用原文回答的,要逐句逐段地看,回答要快而且准。【题型示例】2011年中考鱼我所欲也:12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

3、分)(1)蹴尔而与之 蹴:(2)是亦不可以已乎 已: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2分) 呼尔而与之 翻译:14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指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4分) 2011年的中考文言文阅读习题没有出现大的变化。字词解释部分所考词语依然是重点实词,其中“已”为古今异义词,但是难度并不大;句子翻译部分仅考查一处翻译,其中包含重点词“呼尔”、“与”,需要准确译出;概括分析题考查了指代词的指代内容,并明确要求用原文语句回答,根据回答指代词指代内容的常规方法即可准确解答。【复习指导】从中考的考查对象、内容、目的来看,其试题在很大程度上会保持稳定性,也就是以字词理解、句子翻译、文章概括分析等常规题

4、型为主。字词理解、句子翻译必须认真背诵、确保无误,绝无捷径可求。文章概括分析题的解答也必须建立在准确理解文章基本内容和主旨情感的基础上。【篇章内容梳理】陋室铭(刘禹锡)一、重点句子:1、文中描写陋室环境的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2、主人在陋室的活动有:调素琴,阅金经3、表现室主人交往之雅的语句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4、找出表明中心的句子:斯是陋室,惟吾德馨5、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惟吾德馨。6、作者以名贤自况的语句: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二、内容分析:1、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描写陋室的?陋室的环境、陋室中的人和陋室的生活三个方面。2、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篇短文采用了托物

5、言志的写法。作者通过描写自己的陋室表达了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也流露出讽刺现实的意味3、文中说斯是陋室,而结尾却说何陋之有,到底这屋子陋还是不陋呢?从建筑和室内布置看是简陋的,但由于屋主人品德高尚,所以这小屋就不显得简陋了 4、文中说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又说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是否矛盾?(不矛盾。琴与经代表高雅的生活情趣,丝竹、案牍代表俚俗的音乐和庸俗的事务。)桃花源记(陶渊明)一、整体把握:1、本文选自陶渊明集,作者是东晋朝的著名诗人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后人称为靖节先生。2、文章以渔人行踪为线索,以时间先后为顺序,由遇见桃花林到探访桃花源再到再寻桃花

6、源,一线贯之。3、作者笔下的桃花源美好的地方在哪里(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具有怎样的特点)?通过哪些具体描写表现出来?(环境:美好;社会:没有战乱、和平劳动,和谐安乐;没有赋税、没有剥削、压迫,自给自足、生活富足;与外界隔绝,淳朴宁静。)4、作者陶渊明为什么要虚构一个美好的世外桃源?(你能够看出作者追求怎样的人生理想?本文的主旨?)(表达对当时黑暗现实的不满,寄托作者的社会理想,即追求一种没有战乱、和平劳动,和谐安乐;没有赋税、没有剥削、压迫,自给自足、生活富足的理想社会。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和平社会的向往之情。)渔人离开桃花源,“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

7、。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寄寓了作者对美好的理想社会的追求,以及在当时社会条件下理想无法实现的矛盾思想。“桃源”即代表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文中的渔人虽“处处志之”,但终“不复得路”,暗示了桃源并不存在,这样的理想在当时无法实现。)二、重点句子:表现桃花林景色优美的句子:“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表现桃花源环境优美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表现桃花源人安居乐业的句子:“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表现桃花源社会环境和平安静的句子:“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表现桃花源人生活幸福恬适(或:描写老人和小孩神情)的句子:“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交

8、代桃源人来历的句子: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写桃花源人民风淳朴热情好客的句子:“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句中还可看出桃花源中人生活的富庶。本文中与陆游的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句子: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三、精题点拨:1、第1自然段描写桃花林之美有何作用?(衬托桃花源的美好;为后文描写桃花源渲染了气氛,作了铺垫;也暗中点明了桃花源名目的由来;设置悬念,增添传奇色彩,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2、第段文字从三个方面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图景,即自然环境之美:景色美丽、土地肥沃、资源丰富;社会环境之美:和平劳

9、动、安居乐业;人们生活之美:富足、快乐。3、你认为桃源中的人为什么“叹惋”? (为桃花源外的世界战乱频繁、赋税繁重、民不聊生而叹惋。)4、为什么桃源人嘱咐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没有战乱、没有税赋、和平宁静。然而一旦为外人所知,这种生活就会被打扰、被破坏。)三峡(郦道元)一、重点句子:(1)直接写山的连绵不断的句子: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2)直接写山高峻的句子:重岩叠嶂,隐天蔽日。(3)从侧面烘托山峰高峻陡峭的一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4)写夏水:写水势凶险的句子: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写水流湍急的句子: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5)写春冬三峡水的特点的句子:素湍

10、绿潭,回清倒影。(6)烘托三峡秋景凄凉的语句是;空谷传响,哀转久绝。(7)引用渔歌反衬三峡深秋清幽寂静的句子是:“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引用渔歌作用: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季肃杀、凄凉气氛)二、课文理解:1、文章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现作者对祖国山水的热爱之情。2、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 作者是从“山”、“水”两方面描写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先写“山”后写“水”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描绘出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3、作者是如何从不同的季节景象来描写江水的特点的?答:夏天,写了因水大而形成的险阻和江流的迅急,突出江水凶险和疾

11、速的特点。春冬之时,水退潭清,景色秀丽,突出了三峡春冬景色的清丽的奇秀,秋季的景色清冷寂静,水枯气寒,并以高猿哀鸣,衬托深秋的凄清,渲染了秋天的萧瑟气氛。4、文章结尾引用了渔者的歌词,有什么作用? 答:衬托“晴初霜旦”之时“林寒涧肃”的凄凉情景,渲染萧瑟的气氛。记承天寺夜游(苏轼)一、重点句子:1)、见“月色入户”,不由得欢欣之情溢于言表的句子是:欣然起行。 2)、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3)、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4)、点明本文主旨的句子是: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二、课文理解: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

12、,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洁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2、作者在文中为我们描绘出一个怎样的世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作者描绘的世界: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芙妙境界。 作者的心境:自我排遣的旷达(或虽遭贬谪依然旷达)3、作者的复杂感情:(1)贬谪悲凉。(2)人生感慨。(3)赏月喜悦;(4)漫步悠闲。4、“闲人”的含义:有闲情逸致的人(表面自嘲“清闲”实则为情趣高雅而自豪);包含着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小石潭记(柳宗元)一、重点句子:(1)描写游鱼静态的句子: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2)描写游鱼动态的句子: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

13、与游者相乐。(3)描写潭上多姿的树蔓的语句: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二、文章理解:1、中心:本文生动地描写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优美和寂静,借景抒情,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思想感情(孤凄之情)。2、课文按游览顺序顺序,抓住了小石潭幽静的特点。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幽深冷寂,孤苦凄凉。悲哀深沉。3、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征,从不同角度描绘小石潭的石、水鱼、树,着意渲染它的寂寞、凄寒、幽怆的气氛,借景抒发了自己有寂寞处境中的悲凉、凄怆的情感。4、“动静对比”和“侧面烘托”把“怡然不动”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显出鱼的活泼。作者用侧面烘托的手法写

14、水。鱼在潭中清晰可数,使人感到像是“空”“无”,使水清之状具有实感。对鱼的描写,栩栩如生,动静结合,字面上写鱼,实则写潭水的清澈。5、作者心情的变化:“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凄神寒骨,悄怆幽邃”6、心情发生的变化及原因:“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表现了作者欣赏美景之初的愉悦之情。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心中愤懑难平的抑郁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正是作者抑郁忧伤心情的折射反映。 出师表(诸葛亮)一、重点句子:诸葛亮劝刘禅严明赏罚(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坚持同一标准)的句子是: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诸葛亮希望后主不要随便看轻自己的句子是:不宜妄自菲薄;指出出师战略目标(或第七段中“大事”具体所指)的句子是: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诸葛亮给刘禅建议中最重要的一条是:亲贤臣,远小人(或:亲贤远佞)。表达了作者忠于刘氏父子感情的句子是: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表明作者志趣(表现作者淡泊名利或躬耕南阳时无意于功名)的句子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陈述作者临危受命、写尽作者一生的千古名句: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作者认为西汉兴隆的原因是:亲贤臣,远小人。后汉倾颓的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