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行科举制度的意义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0734501 上传时间:2019-06-1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8.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实行科举制度的意义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实行科举制度的意义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实行科举制度的意义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实行科举制度的意义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实行科举制度的意义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实行科举制度的意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行科举制度的意义(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实行科举制度的意义篇一:科举制度的作用和影响科举制度的作用和影响 一积极作用 1、科举极大地促进了文化教育的发展 为了适应科举的需要中央官学、地方官学、各地书院及各种乡村私塾不断发展。 明清时期“科举必由学校”各类学校就更加发达了。 明朝南京国子监学生多达 9000人是15世纪中国规模最大的最高学府。 清代府、州、县学的教官就有 4000多人府、州、县学及私塾的学生大概有上百万人。 科举极大调动了广大学子的学习积极性对形成中华民族刻苦学习的优秀传统发挥了重要作用。xx数的增加学校教育的发展导致对经、史、子、集等各类书籍的需求量也大为增加。书籍需求增加文化得到普及。而雕版印刷术的发展和活字印刷术

2、的发明以及造纸技术的提高使各类书籍得以大量印刷和广泛流布这样就大大推动了文化的普及。2、科举明显地推动人才的选拔提高整个官吏集团的文化水平与素质 科举制度主要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员以提高官员的素质科举选拔的仕人虽然有个别败类但多数以“修齐治平”为己任更不乏政绩显赫者。中国历史上善于治安邦的名臣、名相有杰出贡献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外交家、军事家等大都出自状元、进士和举人之中。3、科举有利于国家政治的统一和民族凝聚力的增强 科举则是向社会各阶层开放允许普通士人和官员都可以自愿报名这就扩大了选举范围使封建地主阶级的选举制度能够发挥更大的效力。科举制度把考试和考核结合起来通过分级考试

3、层层挑选择优录取考试方法比赛完备它为广泛网罗人才保持社会的稳定以至对于社会的发展都是有益的。 3、科举促进儒家文化的传播儒家思想成为中华文化与道德的重要之一。 在中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文化是儒家文化 科举制度是知识分子和占统治地位文化的连接点。 科举规范了广大士人学习和修养的内容有利于促进思想的统一。在中国广阔土地上在交通通讯不发达的情况下科举对各民族之间使用不同方言的汉族之间共同使用汉语文发挥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促进了祖国的统一各民族的融合。 4、对国外选官制度的影响 中国的科举制度在当时世界上最为先进的选拔官员制度因而对东亚许多国家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日、朝、越三国模仿中国设立科举制

4、度各有特色时间长短也不一样但对于三国儒家文化的传播和文化水平的提高都有积极的作用。 中国的科举制度不仅东传日本、朝鲜、越南而且对西方文官制度的建立产生过重要影响。 16世纪以后许多来华的欧洲传教士纷纷将中国的科举制度介绍到西方。 曾任美国联邦人事总署署长的艾伦 坎贝尔教授来华讲学时曾说“当我接收联合国的邀请来中国讲授文官制度的时候我深感惊讶。因为在我们西方所有的政治学教科书中当谈及文官制度时都把它的创始者归于中国。” 二消极作用 总的说来在科举制实行的前期其进步作战较期突出。而后期消极作用较突出。科举制对中国文化的负面影响主要有四点 1、 用科名羁糜人才统治人民思想 科举制将教育和做官直接联系

5、起来 以科名荣誉 令天下xx对功名利禄趋之若鹜 使举人贡士以上安富尊荣效忠君上 这就造成中国教育官本位的思想。天下xx怀着“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幻想整日埋头苦读。在“功名”二字的利诱下不再关心国家的盛衰、人民的疾苦了他们俯首贴耳地服从封建统治者的一切安排。 唐太宗曾经私自登上宫殿正门看见进士们鱼贯而出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2、八股文体严重束缚了思想 特别是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内容限制在四书五经范围内考试内容单薄 两两对偶 规律严 束缚多。 所以士人只钻研作文诀窍知识面已狭窄到极点。 八股取士使许多知识分子不讲究实际学问大多数xx经历的是头白齿摇、终老科场的失意。 让万千学子困死考场死读

6、书、读死书、读书死终生一事无成。 专制王权的高压下科举制已蜕变为扼杀人才的工具一些清醒的士人发出了“科举杀人”的呐喊。如顾炎武所言“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 龚自珍在诗中呼吁“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3、教育沦为科举的附庸 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实施就像一根指挥棒一样对教育产生了重大的作用和影响。一方面科举有力地促进了教育的发展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士人的学习积极性和社会兴学设教的热情另一方面又使得教育成为科举的附庸。 学校教育完全以科举考试为准尺而调节、变化成了考试的预备场所混淆了选拔人才与培养人才两种不同性质的活动。 4、科举仅存“进士”一科限制了社会所需多种人才的

7、成长 广大士子专在四书五经之文字形式中耗费心力 而不注重实学。 跟社会民生紧密相关的艺术与科技门类的知识文化由于远离科举而遭冷遇鄙薄自然科学技术与实际能力造成知识分子孤陋寡闻。清末 民族危机和清王朝统治危机日益加深旧式科举出身的士大夫在知识和能力方面都应付不了国难当头的局面。 至18世纪中叶面对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强行贩卖鸦片毒品中华文明古国屡战屡败国破家亡落入任人宰割的悲惨境地。 三对生活习俗的影响 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1300年是中国古代一项集文化、教育、政治、社会等多方面功能的基本制度它曾长期左右着士人的命运和文风时尚。1300年间传统中国官僚政治、士绅社会与儒家文化皆以科场为中心得

8、以维系和共生科场成为中国社会政治生活和人文教育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 现在有不少地方还有用科名命名的食品如酒令中的“五经魁”等叫法一些地区的“状元红”酒、“状元豆”等食品体现的也是从前人们对科名的崇尚心态。开封现在还有“进士糕”与“状元饼”的传统名点是人们馈赠亲友和招待贵宾的高级礼品。 在厦门、漳州、泉州、金门一带中秋节有 “夺状元饼”的习俗。 状元筹的出现是与科举制密切相关的。 “状元筹”又称“状元签”是明清时期流行于士人阶层的博弈用品。 状元筹是古人寓教于乐的娱戏力图激励人们公平竞争、启发思维、进取向上的一种教育方法。当然也有人用这种方法来占卜流年运气状元筹有时也被当作赌博的器具。篇二:科举

9、制度的含义科举制度的含义科举是一个含义丰富复杂、具有动态特征的词语。科举制的诸多特征是经历漫长的过程才逐渐形成的。科举二字,起初是有分科举人之意,也可解释为设科举人或按科举人、以科举人。科举一词由科和举两个早已出现的各有独立含义的字组成,将此二字连用,是在设科和举人数百年之后才实现的。但在王安石取消明经诸科只保留一门进士科后,此科字一般便专指进士科了,而且使用科举二字的情况明显增多起来。考试是科举制的核心和精髓,是科举制的本质特征,或者说科举制的实质就是考试。有关科举的各种各样的制度规定和读书备考、出身授官等都是围绕考试这个核心进行的。设进士、明经、制科等科目招考,取士权一归中央,由朝廷定专司

10、、专官知贡举;科举制首先是分科目,其次是许举子投牒自举,再次是公同考试。不少人主张以进士科创置为科举制之始及一切以程文为去留的标准,不符合隋唐科举取士的历史实际,不宜作为界定创立时期科举制的依据。而宋神宗王安石变法以后,科举取士以进士科为主,兼有制科,一切以程文为去留完全符合历史实际,是正确的。特别是在明清,所谓科举,几乎成了举用进士的别名。然而,仅以分科目、投牒自举、公同考试三条标准,又不能完全、准确地反映出一个全新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新的选举制度)科举制的内涵与特征。笔者以为,科举制所以能历经一千三百多年而不废,首先,取士大权掌握在中央,有利于君主集权,不像察举制由地方与中央分权。汉代科目

11、荐举取士之权多半在郡国。正因为地方官吏掌握了关键的贡士之权,其执行得好坏直接影响到朝廷官僚队伍的素质与能力。到了东汉,察举就成了地方官舞弊的工具,日趋腐败,/州郡牧守承顺风旨,辟召选举释贤取愚。选士权掌握在地方官员手中,有利于地方势力的强大,这势必会对中央集权构成威胁。于是,就有了魏晋九品中正制取代察举制之改革。在九品中正制下,中央派官员到各地担任中正,专门负责察举一地的贤良。这一举措也表明中央希望借此控制选士权的愿望。但终因派往地方的中正当地官僚豪族相勾结,遂使选士大权演变成了地方门阀世族囊中之物,中正取士,权归著姓。此种选举法,不利于中央集权。因此,隋文帝即位后,废罢九品中正法,一命以上皆

12、归吏部隋朝实行按科举士、中央考试制度,已非复汉之察举,实已肇中国历史上新型的选举制度科举制之萌芽。因此,在界定科举制定义时,必须考虑到选士大权集中于中央,即应由国家按科招考、士子投牒自举、朝廷派专门官员统一出题考试。这样的选士制度,打破了地方官员垄断选举权的可能;由于许士子自由报考,使选举制度建立在广阔的社会基础之上;中央派专职官员统一命题考试应举人,按成绩高下录取就有可能,从而也就打开了公开竞争入仕的道路。招考向全社会开放,原则上许平民或官员投牒自举报考;地方与中央定期、定点举行二级以上考试,命题统一,以文取士。 科举制的重要特征在于以文取士。在讨论考试标准时,学者也许会困惑于察举制与科举制

13、均有考试,两者很难区分。汉代察举制是重德行,考试为辅,德行关不过,不可能得到州郡荐举;考试是次要的,不过是量才录用而已。而唐宋科举制取士,则重考试文词。同样都有考试,汉代察举制度重在以德取士,而隋唐以降科举制则/以文取士。以德取人.就是察举制的唯一倾向。而当代以文取士,谓之举业,以文取士,文犹诗也。孙培青等也看到了这一区别:依据考试成绩来选拔人才的科举制,既不同于以德取人的两汉察举制,又不同于以门第取人的魏晋以来九品中正制。隋唐以前的选士制度是以荐举为主、考试为辅;隋唐以后的科举制,是以考试为主、荐举为辅。主张科举制是以考试为主,就是以文取士。对于这一点,何怀宏说得更明确:在察举时代,尤其是早

14、期,选拔的标准看来更是重视-质.,更重视-德行.。而且,当时入仕之途较广,标准也呈多样,甚至吏能也一度受到重视。自东汉末年起,则由重视综合了品行、学业的名望,演成一段由-望族.支配的历史。后期察举则越来越重考试直至发展到完全以考试为中心,以考试为选官的主渠道的科举制度。选拔的标准也越来越偏重文.,偏重形式一切以文为定,并由内容较广泛的诗赋之文,演变到内容较窄的经义之文,又由形式较灵活的、广义的经义之文,演变到形式较固定刻板的八股文.。以文取士的考试标准的确立,不始于唐而始于隋。隋朝统治者将选举权收归中央后,其考试内容必然随之改变。在两汉魏晋南北朝之察举制、九品中正制下,选士主要依靠地方上察举、

15、推举,因此有条件、也有可能按德行、誉望的标准来选拔人才,并将本地区内的有资格孝廉、秀才或贤良贡送到中央,由中央考试授官。而隋朝将选士大权收归中央后,采取有形可审、有据可凭的试文办法了,于是以文取士的科举制应运而生。篇三:科举制度的历史意义科学制度的历史价值科举制度的创立是中央集权的需要,是选士制度发展的必然结果。隋朝统一中国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首先加强官制与官制密切相关的选士制度的改革。这是因为:要加强中央集权,必须把选用人才的大权集中在中央政府的手里;要巩固统治,必须最大限度地网罗和笼络知识分子,为他们提供参政的机会;全国统一,封建官僚机构日益完备,必须选拔大量的适应封建大一统政

16、治需要的人才来充任各级吏员。于是,隋文帝正式废除“九品中正制”,依察举之制选拔人才。至隋炀帝大业二年,始臵进士科,进士科的设臵,标志着科举制的创立。唐承隋制,以分科考试选拔人才,逐渐成为定制,宋、元、明、清历代相袭,在中国历史上推行1300年之久,对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科举制度是选士制度的重大进步,它纠正了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机会不均、无客观标准以及选士大权旁落等弊病。科举制与察举制、九品中正制不同,它不拘门第,面向社会公开招考,给每位xx提供均等的竞争机会。中国考试在世界上占有特别的地位,主要是因为中国拥有悠久的考试历史。中国是考试制度的发源地,考试是中国的一大发明。在中国考试史上,最重要的是科举考试。作为中国古代人文活动的首要内容,科举的影响既广且远,它不仅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还远播海外,对东亚和世界文明进程产生过重要的影响。对东亚国家的影响是指历史上日本曾在公元8至10世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