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制度的先进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0734309 上传时间:2019-06-15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44.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宋朝制度的先进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宋朝制度的先进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宋朝制度的先进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宋朝制度的先进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宋朝制度的先进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宋朝制度的先进》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宋朝制度的先进(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宋朝制度的先进篇一:浅谈宋代架阁库制度浅谈宋代架阁库制度摘要:宋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其经济、文化教育与科学创新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之内,是空前绝后的。宋代承袭汉唐,并在各个方面有了长足发展,社会经济空前繁荣,科技文化发展昌隆,文书档案工作也随之发展到空前水平。其中,宋代架阁库的产生及发展是其档案工作走向繁荣的重要表现。架阁库是以架阁的形式保管文书档案的机构,宋代从中央到地方建立架阁库,形成了一个网络化的档案管理体系,不仅对我国古代档案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而且对我国当代的档案工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关键词:架阁库 架阁库官员 千文架阁法1架阁库及其产生的原因架阁库,就

2、是以架阁的形式保存文书档案的机构。架阁库不仅是档案保管装具的变革,同时还是宋代各级国家机关设置的保管现行档案的专职机构1。首先,宋代架阁库产生最主要的原因是宋朝当时的社会政治背景,宋朝时期推行的是文人治国的国策。公元960年,赵匡胤发动了陈桥驿兵变。在夺取后周政权后,宋代统治者吸取了晚唐时期和五代十国时期武人专制,天下分崩的历史教训,采取“重文堰武”的政策,从而加强了对中央集权的控制。宋朝实行科举考试,由于向中下层文人开放,史官官吏人数空前增多。同时,通过数量繁多的政府公文,国家的政事决策完全取决于皇帝一人。在此情况下各种文书、奏章的数量空前膨胀。此时的宋朝被称为“公人世界”、“公文世界”。不

3、仅给宋朝地方政府工作增加了困难,也给中央的政事决策加重负担。因此,朝廷的对策除减省文书、及时处理外,必须加强档案管理,维护档案的完整与安全,以便于各项工作的利用,减少反作用力的影响,保证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行2。此外,宋朝发明的技术活字印刷术也是推动架阁库产生的重要因素。两宋时期,在整个社会经济,文化全面发展的推动之下,科学技术也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宋仁宗庆历年间,毕昇总结前人经验,在雕版印刷技术的基础上又进行技术改良,创造了活字印刷术。在宋朝文化繁荣的背景下,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起对宋朝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活字印刷术的出现,推动了档案装订形式的不断演,档案的装订形式的不断演进也推动了档案管理工作的

4、规范化和标准化3。同时,在官府控制下的印刷机构产生了大量标准化的文书档案,使宋朝的文书档案在保存等方面更加简便、快捷4。2宋代架阁库的设置情况宋朝从中央各机关到各个州县官府衙门都设置了架阁库,负责收集和管理本机关档案。更重要的是,宋代架阁库的建立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庞大的网络体系,使宋朝国家上下都形成了统一的保管档案的场所或机构,与其他的档案机构如殷商的窖穴、周朝的天府等等相比,架阁库的广泛建立,更对后世的档案管理工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充分体现了宋朝统治者高度的中央集权思想以及文人治国的政策的实施。它的本身又充分意味着此时档案事业在量和质两方面均有重大变化,同时也更增添了档案是阶级工具的性能和

5、神秘感的色彩5。中央架阁库设置宋朝的中央机关架阁库最早出现在财政机构三司。宋太宗至道元年六月下诏:“仍令三司将覆检文帐,上历管系于判使厅,置库架阁,准备取索照证。如有散失,其本部副使、判官必重行朝典,干系人吏决仃。”6据目前见到的史料记载,这是有关架阁库开始设置的最早的记录。由于三司档案迅速增加,宋真宗时期还建立了的金耀门文书库,它是保存永久性档案的机构,具有中央档案馆性质。宋神宗实行“元丰改制”,进行了一系列重要改革,三司被撤销,三省六部制恢复职权,各部的职权扩大,形成的文书档案日益增多,因此各部均设置保存档案的架阁库,这样中央机关档案室普遍设置起来。三省内设有专门的编录和保管制敕文书的机构

6、。这些机构主要负责编录制救文书和提供政务利用的典章条例。除三省外,尚书省的六部、枢密院等机构则分别设有架阁库来保存各自重要的行政文书档案。地方架阁库设置地方上,宋朝统治者实行的是三级管理体制:路、州中阐释:“吏部之有两铨,所以赋入之多寡,其牍号为最繁,故部以一官主之,余不能如二部之多,则以一官而兼二曹,所以因时制宜而为之损益者是也。”9此处对架阁官设置人数做了说明:当时是根据各部档案馆藏的数量,设置了四位架阁官,吏部、礼部各一名,礼、兵部共设一名,刑、工部共设一名。我们可以把这种设置方法看作是档案官员设置原则的一种提炼,可以“既小使人员虚设浪费,又使档案得到集中管理。”10官员的选拔宋代采取文

7、人治国的国策,由于实行的科举考试,向中下层文人开放,史官吏人数空前增多。统治者为了加强了对中央集权的控制,产生了数量繁多的政府公文,导致档案文件倍增。宋朝广泛设立架阁库来保管档案,相应的也需要管理架阁库的官员。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一些能够熟练处理文书档案的官员。宋朝对架阁官员的选拔和任用相当重视和严格,宋朝的架阁官员要德才兼备,通过科举考试,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人担任职务,因为档案工作者掌管着国家重要的文书档案材料,在中央集权统治中发挥着巨大作用,所以要保证为官者清正廉洁,秉公耿直,不畏官势,不趋炎附势。但是,架阁官的地位并不高,一般的中央和地方架阁库的主管人员皆为八九品的低级官员,称“管勾”,官品

8、、俸禄依入选者寄禄官而定。11除此之外,架阁官员职位变动频繁,有些因腐败渎职被罢免,也有些可以继续升迁。据陈晦续记,绍熙二年刻石题名时共题有历任六部架阁官员116人,距绍兴十五年仅46年,平均每人在职仅一年半左右的时间,又迁任他职了。但是,由于六部架阁官员是经过严格挑选的,人员素质一般比较高,故担任过六部架阁官员者迁任他职后,往往升迁也较快12。4架阁库管理制度宋代架阁库的建立使档案管理形成了自上而下的全国性的工作,档案贮存有了专门的地方,但是这样一个形成了网络化的档案机构的有效运作,依赖于一系列法律及规章制度的保障。宋代架阁库管理制度的形成,依赖于相对完善的法制,如庆元条法事类、“千文架阁法

9、”等都对架阁库管理制度作了相关规定。宋真宗颁布了关于金耀门文书库的三条诏令专门对金耀门文书库的档案管理做出了规定。景德二年,宋真宗下诏建立金耀门文书库“掌三司积年文案”,景德三年年下诏:“置金耀门文书库,掌三司积年案犊,以三班一人监之”13;景德三年八月下诏:“金耀门文书库差三司军大将二充专副,月给食钱三千”14。这些记载了对金耀门文书库派专人进行管理,形成一定意义上的工作准则。庆元条法事类始修于宋宁宗庆元年间,成书于嘉泰二年,由南宋谢深甫监修。学者王金玉在宋代架阁条法探析一文中,深入的探讨了庆元条法事类文书门架阁目下对架阁库保管档案的记载,庆元条法事类文书门规定了对档案完整与安全的的保管、“

10、别库架阁”制度、“三年检简”制度、立卷制度、存贮制度等,对架阁库的有序管理做出了要求,在中国历代王朝的法典中这是绝无仅有的档案法规15。庆元条法事类创立了宋代档案法规的新格局,将历史上中国档案法规的发展推向了新的高度16。“千文架阁法”是自宋代以来一直沿用的编号方法,由周湛首创。隆平集中记载的:“江西民喜松,多窃去案牍,而州县不能制,湛为转运使,为立千文架阁法,以岁月为次,严其遗亡之罪,朝廷颁诸路为法,至今不易。”周湛发现档案管理混乱,严重影响国家政令的实施,对百姓诉讼案件产生了严重影的,便提出以千字文编排档号的科学方法。“千文架阁法”对元、明、清以及中华民国时期的文书与档案工作都有深远影响。

11、5宋代的档案管理思想宋代的档案工作有了空前的发展,建立了全国性的架阁库制度,形成一个网络化的档案管理系统,产生了一系列档案法规。这是在宋朝统治者重文抑武的政治思想之下逐步形成的。庞大的国家机器产生浩繁的政府公文和各种帐籍薄册,需要妥善保管来支持国家机器的运行。因此,宋代的档案管理思想也是非常先进的。宋朝时期形成了固定的档案思想,包括:尚书省藏籍的各级架阁库是图籍档案收贮的固定机构;治天下者莫不以图书为急,对图籍档案在国家实行统治事物中的不可替代性给予充分肯定;档案工作的任务与特点即“若缓而急”;遗失簿书者按废职行为论处:依法保护图籍档案制订法律保护图籍档案等17。宋代先进的档案管理思想推动了档

12、案事业的充分发展,对日后历代的档案管理工作产生了深远影响。6总结宋代的档案事业发展到了一个新高度,开辟了全国性的架阁库管理制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之内,是空前绝后的。宋代架阁库的产生对日后的档案管理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这种从中央到地方的网络化的档案管理系统,不仅对我国古代档案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而且对我国当代的档案工作也具有重要意义。篇二:论述宋代经济发展及制度变革论述宋代经济发展及制度变革1 生产工具进步,农田水利发展,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亩产得到提高。生产工具方面:唐代出现的曲辕犁到宋代有了更为广泛的使用,且有了部分改进。出了曲辕犁外,宋代还出现了踏犁、铁搭,用于插秧的“秧马

13、”,减轻疲劳而且提高效率。水利建设方面:北宋时期修复旧渠。宋神宗时期,在王安石变法中的农田水利法的刺激下,出现了“人人争言水利”,各路官员积极筹划一路的水利建设,全国掀起了一个规模空前的农田水利建设高潮。南宋建立后,为了进一步发展南方农业,南宋政府也鼓励水利建设,取得了更大成就。精耕细作农业:北宋时期的人口数量增长较快,南宋时期虽与金朝长期对峙,其人口规模也在不断增加,从而人地矛盾也在严重化。解决途径主要是增加耕地面积和提高耕地效率。从增加耕地面积角度考虑,两宋时期垦荒数量也在增加。王祯在其农书中就对垦荒进行了技术性指导。农书虽然是元朝书籍,但也从侧面上反映了两宋时期的农业生产情况。从垦荒的时

14、间选择、土地情况、垦荒的注意事项以及垦荒后的种植收益情况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坐客商不如垦农荒”,体现了垦荒的利润可观且被人民高度重视。土地兼并也是垦荒发展的原因之一。土地兼并导致流民问题严重,宋朝政府为了解决流民问题而要求各州招抚流民进行垦荒。从提高耕地效率考虑,我们可以从两方面得到信息。一是在两宋时代对于犁地、种子选择、施肥、中耕、除草等环节更加细致、科学。二是两宋时代的亩产量得到提高,平均可达2石左右。生活在两宋时期的陈旉在其所著的农书中说:种田要“种之以时,择地得宜,用糞得理”。这一时期,从越南引进的水稻良种占城稻的种植推广到了江淮地区。2 手工业方面进步,纺织业、矿业、造船业、制瓷业等

15、产业技术和规模的发展。宋代的纺织业有了新的发展。丝织品产地以两浙和四川为两大中心,丝织品花色品种繁多。宋代的丝以细、轻薄为特点,远胜于唐朝。宋代的麻和丝仍然是主要纺织项目,但棉纺织已经发展起来。棉纺织在南宋时期扩展到江南广大地区,棉布开始被各个阶层人民所使用。宋代是我国衣被原料的转折时期,自此之后,棉布逐渐代替麻布。宋代的纺织业除了传统的家庭纺织、地主庄园纺织、官府纺织外,还出现了机户。纺织生产已经取代农业成为他们主要的收入,其中较大的机户甚至超出了家庭纺织的范围而雇用机工进行生产。矿业在两宋时期发展很快。一方面尤其是城市居民,冬季用煤炭作为取火能源而被广泛使用。另一方面,宋朝的冶金、陶瓷业进入高温制造阶段。为了提高冶炼效率,煤炭的品质和使用程度都在增强。瓷器的烧制使得煤炭和水排等鼓风器材相互结合,以达到1000度以上的烧制温度。因此宋代的煤矿需求量大,也就推动了矿业的发展。其中煤矿挖掘占据主要地位。造船业在南宋的发展速度最快,这得益于南宋时期海上贸易的发达。造船业的繁荣表现为造船规模和造船技术的进步。造船主体既有官方造船场还有民间的造船场,后者数量很多。宋代海船载客量大,甚者可达几百人,长40余仗。宋代的造船技术也十分先进,海船普遍采用v字型船底,以抗风浪。桅杆底部设有转轴,可以随时放倒。某些先进船只还设有隔舱,以提高船只安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