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的定本制度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0734297 上传时间:2019-06-15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53.9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宋代的定本制度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宋代的定本制度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宋代的定本制度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宋代的定本制度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宋代的定本制度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宋代的定本制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宋代的定本制度(3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宋代的定本制度篇一:中国新闻传播史复习题1.“开元杂报”和“敦煌进奏院状”的性质如何?以“开元杂报”和“敦煌进奏院状”为代表的唐代的报状,是一种从官文书中游离出来的传播载体,是一种和后来的邸报相类似的新闻传播工具。它以传报来自朝廷的信息为主要内容,由地方一级军政单位在首都的派驻机构向地方传发,因而带有一定的官方性质,但还不是中央政府统一审定发布的正式官报,与宋以后的邸报有很大的差别。这些报状还残留有某些官文书的痕迹,但已不同于官文书,而属于一种由官文书向官报转化过程中的传播工具。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们与16世纪诞生于欧洲的“新闻信”相似,但比作为西方近代报纸远祖的“新闻信”早诞生大约800年。2

2、.宋代邸报的特点?什么是定本制度?什么是小报?(1)宋代邸报的发行制度特点: 首先,它已经不像唐代进奏院那样,只是一种由派驻首都的进奏官们向自己的藩镇长官们报告朝廷信息的新闻信,而是一种在封建中枢部门统一管理下,按一定制度,统一编发给诸路州郡,向地方官员们传报朝廷信息的中央一级官报。 其次,它已经完全从官文书中分离了出来,成为一种官方的信息传播工具,成为当时社会上传播朝廷政事信息的重要载体。 再次,它已经由不定期发行转发为定期发行。这种官报从它问世的第一天起,就是为在封建官僚机构内部传播经主管部门核定允许传播的信息、巩固封建统治秩序,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的。(2)定本制度是宋朝实行的新闻

3、预检制度,也是中国最早的新闻检查制度。所谓“定本”,指的是经官方审定的邸报样本。进奏官们必须根据这一样本,进行发报,不得超过范围。 它起始于北宋真宗咸平二年,一直沿用到宋末。两度被停止,一次是在神宗熙宁四年,一次是在高宗绍兴二十六年,但都在不久后恢复。定本制度使进奏官们只能在政府限定的范围内发布信息,便于封建统治者控制新闻工具,维护起专制统治。(3)小报始见于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非官方报纸。特点: 小报以刊载新闻和时事性政治材料为主的不定期的非官方报纸。没有固定的报头和固定的名称。“小报”和“新闻”都是当时读者对它的习惯性称呼,用以区别于正式的官报。 小报肇始于北宋,盛行于南宋。北宋以

4、前,还没有专业化,徽宗时期以后,才逐渐形成唯一种职业,社会上开始有了一些“专以探报此事为生”的人。 小报的发行人包括邸吏,使臣,在省寺监司等政府机关内工作的中下级官员和从事书籍印售工作的“书肆之家”。 “小报”的主要内容是:官吏任免消息;皇帝的谕旨诏令等时事性政治材料。 小报有手写的,也有印刷的。 小报的读者范围很广泛。 小报本身并没有言论,只是通过它所选刊的文件和消息来表示它的倾向。 小报的出版,触犯了封建统治者的议论朝政之禁和新闻泄露之禁。3.明代官报发行需要经过哪几个环节?一、明代官报的抄传和发行制度(一)通政司汇集各类题奏和地方上报的信息(二)六科收集和发布有关的诏令和题奏;记录皇帝接

5、见大臣时的谈话和指示。(三)提塘将诏令和题奏从六科抄出,经过筛选和复制,传发出去。4.察世俗每月统计传是怎样创办起来的?它的宗旨和特点是什么?1813年应马礼逊请求英国传教士米怜来华协助工作,经考察他带上刻字工人梁发来到马六甲,于1815年1月15日创办了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计传。该刊为免费赠送宗教月刊,宗旨:“以阐发基督教义为根本要务” 。大部分内容是阐述基督教教义,其次是宣讲伦理道德,再次是介绍天文学等科学知识,还有时事政治但是新闻并未受到重视。宣传特点:(1)用基督教教义附会儒学,也就是说用儒学著作中的语句来表达基督教义。(2)在写作上大量使用中国文学特别是古典小说的表现手法。

6、5.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1833年8月1日,创办人和主编是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1.创刊宗旨华文仿宋仿宋 为在华外国人的利益服务,刊物的主要宣传目标是宣扬西方文化优越以征服中国人骄傲自大的思想,传播西方友谊以清除中国公众敌视外国人的心理。2.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的式样和内容内容:宗教、伦理道德、科学文化知识3.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的内容特色宗教内容已经退居次位。伦理道德不是主要为宣扬教义服务,而是用来宣传中外人士之间的行为准则。科学文化知识成了刊物的主要内容,包括相当广泛的社会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 每期有一定数量的新闻和言论。6.华外报的历史作用?1、外人在华办报活动本质上是一种殖民主义文化侵略活动

7、2、在华外报客观上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3、在华外报的办报经验为中国民族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7.简要评述王韬对中国新闻事业的贡献王韬是我国最早的报纸之一循环日报的创办人,他在他发表的倡设日报小引、本局日报通告、论日报见性于中土等文章中论述了一下几个重要问题(1) 论述了办报的目的与意义:“办报立言”,通过报纸宣传变法自强的政治主张,成为早期国人自办报刊的主要传统 。(2) 论述了报纸的功能和作用:“博采舆论”,介绍西方的国政民情。报纸可以成为博采舆论工具;报纸可以宣扬君王恩德,朝廷政令,增进民众和上层的联络,消除隔阂,国家才能长治久安;提出可以办外文报纸,开展对外宣传;报纸可以“通外情于内”。 (

8、3) 论述了新闻自由的思想:最早国内提出言论自由要求,呼吁朝廷放宽言禁,允许民间创办报纸。 (4) 论述了报纸的文风:文风应该是直抒胸臆,词达而已,开启政论式文体风格。 (5) 论述了报纸xx人员的条件。(6) 早期自办报刊的实践,循环日报是早期国人自办报纸中最出色的。8.什么是“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1897年后,随着维新运动的深入,各地维新志士以极大的热情创办报刊。1898年“百日维新”期间,光绪皇帝发布准许官民办报的诏书,更进一步促进了各地报刊的飞速发展。自19世纪70年代兴起的国人办报活动,在维新变法运动中走向高潮,打破了外报在中国新闻舆论界的垄断地位,使中国人的报刊成为中国舆论的中心

9、。维新变法运动时期的国人办报活动,史称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9.简述资产阶级办报活动的进步作用与历史贡献?(1)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办报活动在中国近代史上发挥的进步作用1.向读者进行了资产阶级思想的启蒙教育。2.向读者进行了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教育。3.维新派的报刊宣传活动有力地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促成了变法的实现。(2)维新派的办报活动对我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做出的贡献1.冲破了封建统治者对报刊出版的限禁。2.开政治家办报的先河,提高了报人、报业的社会地位。3.推动了民族新闻事业的发展。10.什么是“竖三民”和“横三民”?于右任竖三民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都用“民”字打头,创办时间相衔接,风

10、格和基调协同,被人称为“竖三民”。“横三民”指辛亥革命后同时问世的国民新闻、民权报、中华民报)在精心写作社论,使社论有强烈的时间性和新闻性方面,大大前进了一步。11.什么是“苏报案”?1、 起因、经过、结果:苏报是革命派在国内具有重大影响的重要舆论宣传阵地之一。1896年创刊于上海,创办者为胡璋,趣味低级,因为经营不善,于1900年前后出售给陈范,从此具有了进步的革命倾向。1903年,章世钊担任主笔,其革命言论达到最为激烈的程度,1903年邹容革命军一书出版,苏报大力推荐。同年6月29日,苏于显著位置刊登章太炎的驳康有为最近政见书,极端蔑视清政府,批驳保皇派,引起了清政府与帝国主义的憎恨与恐慌

11、,清政府请求上海租界逮捕苏人员。6月30日,清政府包围苏报馆,章世钊逃走,章太炎被捕,次日邹容自行投案。7月7日,苏被查封,章太炎和邹容先后被判入狱,史称“苏报案”。2、 影响: 这是中国报业史上一场令人难忘的文字狱。在中国历史上,封建统治阶级为了维护专制统治,从不允许有任何“犯上作乱”的言论出现。他们大兴文字之狱,动辄加害敢于说话的文人,此举尤以明、清两朝为甚。近代报业在中国出现以后,封建统治者视之为洪水猛兽,极尽控制、压制之能事,“苏报案”的出现正是广大民众和进步文人同封建统治者冲突、较量的一个突出事件,也是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字狱实施于报界最早、最为典型的案件。自“苏报案”以后,中国社会经过

12、了多次变革,历史在不断前进。可是涉及报界的文字狱却依然绵绵不绝,甚至不断推陈出新,大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势。即使在“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以后,知识界仍然无法摆脱种种精神枷锁,头上的达摩克利斯宝剑随时都会掉落下来,把人投入万劫不复的地狱。从批武训传、反“胡风集团”,到“反右运动”,哪一项不和报刊有关、哪一次不让办报人无限惶恐、无比颤栗?而在那“大革文化命”的年月,这种文字狱的深度、广度和烈度,更是创历史之最、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12.民报和新闻丛报大战的内容,结果,失败原因,意义是什么?1、大战的内容: 要不要进行民族革命、推翻“满清”统治。 要不要进行民权革命,建立共和政体。 要不要实行土地

13、国有,平均地权。 革命会不会引起帝国主义干涉,使中国招致瓜分。2、 大战的结果:以民报的大获全胜而告终,首先是因为民报所坚持的革命道路比新民丛报所坚持的改良道路更加符合人民的意愿。因为民报一方论战力量雄厚,由孙中山挂帅,参与论战的有二十多人;而新只有梁启超一人,尽管他是驰骋文坛的老将,但毕竟势单力薄,交战几个回合之后就招架不住了。因为民以事实为依据,列举清朝政府的腐败、立宪的虚伪等读者看得见的事实,结论是只有推翻清政府才能救中国,令人信服,新民丛报认为革命必然引起社会动乱,必然招致帝国主义的干涉等等,都只是主管推测,难以说服读者。3、大战的意义:民报与新民丛报的大论战,以及继之而起的两派报刊在

14、各地的思想论战,不仅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得到广泛传播,使孙中山的三民主义逐渐深入人心,而且还为辛亥革命做了组织上的准备,许多原来咫尺改良派的人转变了立场,纷纷退出保皇会而加入同盟会。此外,民报与新民丛报的大论战也促进了革命派报刊的发展。13.大公报的发展经历了那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19021916)由英华主持,是一张宣传改良思想、主张君主立宪的报纸;第二阶段(19161926)由王郅隆接办,变成一张接近皖系军阀并有亲日倾向的报纸;第三阶段(19261949)由新记公司接办,发展成为有全国影响的大报;第四阶段(1949年至今)成为一张在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报纸。14.简述梁启超的新闻思想戊戌变

15、法时期梁启超的新闻思想把报纸比作耳目喉舌,指出报纸的功能是“去塞求通”。广译五洲近事,详录各省新政,博搜交涉要案,旁载政治学艺要书。1899年到1911年期间梁启超的新闻思想报纸的“两大天职”说:“对于政府而为其监督者”、“对于国民而为其向导者”。衡量报纸好坏的四条标准: “宗旨定而高”、 “思想新而正” 、“材料富而当” 、“报事确而速”。健全舆论的主张:常识、真诚 、直道、公心、节制报刊宣传的两种方法:浸润法、煽动法。15.什么是“癸丑报灾”?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为了实现独裁统治,对国民党系统的报刊和其他反袁报刊进行了大扫荡。据统记,到1913年底,全国继续出版的报纸只剩下139家,比1912年初的500家少了2/3,同时有大批报人受迫害。新闻记者中至少24人被杀,60人被捕入狱。这段历史,在中国近代新闻史上被称为 “癸丑报灾”。16.黄远生对我国新闻报业有哪些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