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科大学2019年7月考试《病理生理学》考查课试题

上传人:lyj****12 文档编号:90732916 上传时间:2019-06-1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医科大学2019年7月考试《病理生理学》考查课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国医科大学2019年7月考试《病理生理学》考查课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医科大学2019年7月考试《病理生理学》考查课试题(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奥鹏】中国医科大学中国医科大学2019年7月考试病理生理学考查课试题试卷总分:100 得分:100第1题,代谢性碱中毒常伴有下列哪种紊乱A、低钾血症B、高钾血症C、低钠血症D、高钠血症E、水肿正确答案:A第2题,慢性肾功能不全晚期发生代谢性酸中毒的主要机制是A、GFR降低致非挥发酸排出;B、肾小管泌H;产氨;C、肾小管重吸收HCO3阈值;D、高钾血症的影响E、乳酸生成;正确答案:A第3题,乳果糖治疗肝性脑病的理论基础是A、氨中毒学说B、假性神经递质学说C、氨基酸失平衡学说D、GABA学说E、神经毒素综合作用学说正确答案:A第4题,下列哪种疾病能引起左心衰竭。A、二尖瓣关闭不全B、肺动脉瓣关闭

2、不全C、慢性阻塞性肺疾病D、肺动脉瓣狭窄E、三尖瓣关闭不全正确答案:A第5题,采用何种灌注条件可以减轻再灌注损伤A、低压、低流、低温、低钠、低钙B、低压、低流、高温、低钠、高钙C、高压、低流、低温、高钠、低钙D、高压、高流、低温、低钠、低钙E、低压、低流、低温、高钠、高钙正确答案:A第6题,低蛋白血症引起水肿的机制是A、毛细血管血压升高B、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C、组织间液的胶体渗透压升高D、组织间液的流体静压下降E、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升高正确答案:B第7题,各种不同应激原所引起的应激是A、几乎相同的特异性全身性反应B、几乎相同的非特异性全身性反应C、决定于应激原的特异性反应D、完全不相同的特异性全

3、身性反应E、完全不相同的非特异性全身性反应正确答案:B第8题,引起肠源性发绀的原因是A、一氧化碳中毒B、亚硝酸盐中毒C、氰化物中毒D、肠系膜血管痉挛E、肠道淤血水肿正确答案:B第9题,低血容量性休克,哪个器官与维持血容量有关A、胃肠道B、脑C、肾D、肺E、肝正确答案:C第10题,体温调节中枢主要位于A、中脑B、延脑C、视前区-下丘脑前部D、桥脑E、脊髓正确答案:C第11题,吸氧疗法改善下列何种病变引起的缺氧效果最佳A、严重缺铁性贫血B、先心病而致的右-左分流C、肺间质纤维化D、氰化物中毒E、亚硝酸盐中毒正确答案:C第12题,下列哪一种体温升高不属于过热A、皮肤鱼鳞病B、中暑C、妊娠D、先天性无

4、汗腺E、甲状腺机能亢进正确答案:C第13题,下列哪种情况通常不会引起代谢性酸中毒A、过量摄入阿司匹林B、休克C、呕吐D、酒精中毒E、严重肾功能衰竭正确答案:C第14题,休克时下列哪种不是细胞受损的后果A、有氧氧化减弱,ATP生成减少B、无氧酵解显著增强,乳酸生成增多C、磷酸化酶活性减弱,糖原分解减弱D、细胞膜钠泵失灵,细胞水肿E、溶酶体破裂,释放溶酶体酶正确答案:C第15题,II型呼吸衰竭患者不能采用高浓度吸氧,是因为A、诱发肺不张B、可能引起氧中毒C、使CO2排出过快D、PaO2接近正常会消除外周化学感受器的兴奋性E、以上都不是正确答案:D第16题,黄嘌呤氧化酶及其前身黄嘌呤脱氢酶主要存在于

5、A、肝细胞B、脾细胞C、心肌细胞D、毛细血管内皮细胞E、脑细胞正确答案:D第17题,贫血患者的血氧指标变化是A、动脉血氧分压降低B、动脉血氧含量正常C、动脉血氧饱和度降低D、血氧容量降低E、动-静脉血氧含量差增大正确答案:D第18题,下列哪种疾病可引起右室后负荷增大A、主动脉瓣关闭不全B、二尖瓣关闭不全C、肺动脉瓣关闭不全D、肺动脉瓣狭窄E、主动脉瓣狭窄正确答案:D第19题,影响体内外钾平衡调节的主要激素是A、胰岛素B、胰高血糖素C、肾上腺糖皮质激素D、醛固酮E、抗利尿激素正确答案:D第20题,肝性脑病时血氨增高的主要原因是A、尿素经肝肠循环弥散入肠道B、上消化道出血,肠道内蛋白质增多C、食物

6、中蛋白质经细菌分解D、呼吸性碱中毒,小管腔生成NH4减少E、肝脏鸟氨酸循环障碍,氨清除不足正确答案:E第21题,发热与过热有什么区别?正确答案:体温升高有两种情况,即生理性体温升高和病理性体温升高,它们共同特点是体温超过正常水平0.5。病理性体温升高又分为发热和过热。发热时体温调定点上移,为调节性体温升高;过热时体温调定点不上移为被动性体温升高。所以体温升高不一定就是发热。在发生原因上,发热多因疾病所致,过热多因环境温度过高或机体产热增加、散热障碍所致,在发热环节上;发热与致热原有关、过热与致热原无关;在发热机制上,发热有体温调定点上移,过热无体温调定点上移;在发热程度上,过热时体温较高,可高

7、达41,发热时体温一般在41以下。第22题,简述DIC患者的出血机制。正确答案:(1)各种凝血因子、血小板因大量消耗而明显减少。(2)纤溶系统同时被激活,纤溶酶增加,使得纤维蛋白凝块溶解,同时纤溶酶还可水解因子,a等使之进一步减少。(3)FDP形成:可抑制纤维蛋白单体的聚合、抑制血小板粘附、聚集和抗凝血酶作用。第23题,简述肾性高血压的发病机制。正确答案:肾脏疾病引起的高血压有两大类:肾实质性高血压:主要因钠、水潴留,致血容量增加,引起容量依赖性高血压;其次因肾实质缺血刺激肾素-血管紧张素分泌增加,引起肾素依赖性高血压;此外,肾内降压物质如前列腺素、激肽释放酶激肽生成减少及交感神经的兴奋性改变

8、等,也是肾实质性高血压的原因之一。肾血管性高血压:主要因肾动脉狭窄而分泌过多肾素所致。其狭窄可发生于单侧或双侧,主干或分支。第24题,简述一氧化碳中毒引起缺氧的机制。正确答案:一氧化碳中毒导致缺氧的发病机制: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的亲和力高,是氧与血红蛋白的亲和力的210倍,当吸入一氧化碳后,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迅速结合形成碳氧血红蛋白,使氧与血红蛋白结合的量减少,失去携氧的能力,使组织缺氧。当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分子中的某个血红素结合后,将增加其余3个血红素对氧的亲和力,氧解离曲线左移,血红蛋白结合的氧释放减少。一氧化碳还能抑制红细胞内糖酵解,使2,3-DPG生成减少,氧解离曲线左移,进一步加重组织

9、缺氧。一氧化碳中毒既妨碍血红蛋白与氧的结合,又妨碍氧的解离。第25题,试述肺性脑病的发生机制。正确答案:肺性脑病是由于严重的呼吸衰竭(外呼吸功能严重障碍)引起的以中枢神经系统机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其发生机制有:酸中毒、缺氧、PaCO2增高导致脑血管扩张,脑充血增高颅内压。缺氧和酸中毒损伤血管内皮使脑血管通透性增加导致间质性脑水肿。缺氧使脑细胞ATP生成减少,影响Na+泵功能,细胞内Na+、水增多,形成脑细胞水肿。脑水肿使颅内压增高,压迫脑血管,加重脑缺氧。脑血管内皮损伤引起血管内凝血。脑脊液缓冲作用较血液弱,脂溶性的CO2与HCO3-相比易通过血脑屏障,导致型呼吸衰竭患者脑内pH降低更明

10、显,脑脊液pH降低致脑电活动变慢或停止。神经细胞内酸中毒一方面增加谷氨酸脱羧酶的活性,使-氨基丁酸生成增多,导致中枢抑制;另一方面增强磷脂酶活性,使溶酶体水解酶释放,引起神经细胞损伤。第26题,肝性脑病正确答案:又称肝性昏迷,是指严重肝病引起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的综合征,其主要临床表现是意识障碍、行为失常和昏迷。有急性与慢性脑病之分。第27题,裂体细胞正确答案:患者外周血涂片中可见一些特殊的形态各异的变形红细胞,其外形呈盔形、星形、新月形等,统称为裂体细胞或红细胞碎片。第28题,脑死亡正确答案:脑死亡的临床诊断依据包括:深昏迷、自主呼吸停止、脑干反射消失。必须同时、全部具

11、备上述3项条件,而且需明确昏迷原因,排除各种原因的可逆性昏迷。第29题,心力衰竭正确答案:是指由于心脏的收缩功能和(或)舒张功能发生障碍,不能将静脉回心血量充分排出心脏,导致静脉系统血液淤积,动脉系统血液灌注不足,从而引起心脏循环障碍症候群,此种障碍症候群集中表现为肺淤血、腔静脉淤血。心力衰竭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心脏疾病发展的终末阶段。其中绝大多数的心力衰竭都是以左心衰竭开始的,即首先表现为肺循环淤血。第30题,休克正确答案:是机体遭受强烈的致病因素侵袭后,由于有效循环血量锐减,组织血流灌注广泛、持续、显著减少,致全身微循环功能不良,生命重要器官严重障碍的综合症候群。第31题,ARF的病因可分为#,#和#。正确答案:肾前性;肾性;肾后性第32题,肺换气功能障碍包括#,#和#。正确答案:(弥散障碍 ),( 通气与血流比例失调)和( 解剖分流增加)。第33题,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发展过程可分为#,#,#和#四期。正确答案:肾储备功能降低期(代偿期),肾功能不全期,肾功能衰竭期,尿毒症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