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学品牌专业建设实施方案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90726585 上传时间:2019-06-15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8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理科学品牌专业建设实施方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地理科学品牌专业建设实施方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地理科学品牌专业建设实施方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地理科学品牌专业建设实施方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地理科学品牌专业建设实施方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地理科学品牌专业建设实施方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理科学品牌专业建设实施方案(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襄樊学院教育学院地理科学省级本科品牌专业建设实施方案(2008年2012年)一、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1、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切入口,坚持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为先导,突出地理科学专业建设与发展的优势与特色,着力构建一种教学型、研究型、服务型的团队,全面开创地理科学建设与发展的新局面。2、办学定位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建设发展为主题,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大力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全面改善和优化办学条件,高举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的大旗,从根本上提高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不断增强办学实力和办学

2、活力,把地理科学专业办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在省内有一定影响的特色专业。3、发展目标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教学工作为中心”,按照培养“基础厚实,特长显著,一专多能,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要求,抓住机遇,与时俱进,深化教育教学体制改革,实现人才战略目标,加快学科专业建设和科技创新步伐,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将地理科学专业建设成为具有显著地方特色、立足鄂北、辐射周边、面向全国具有较高水平的特色专业,为同类型高校相关专业建设和改革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二、建设思路与工作策略全面改善办学条件,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科研水平和管理水平,努力增强办学的实

3、力和办学的活力。按照培养“基础厚实,特长显著,一专多能,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要求,为学院的建设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在稳步发展本科教育、提高本科教育质量的同时,积极创造条件,发展研究生教育。努力提高对本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力。1、坚持以学生为本,根据经济社会和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两年基础、一年专业、一年实践的“211”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2、根据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构建通识教育+专业基础教育+专业教育+专业技能培养训练于一体的具有师范特色、地方特点的课程体系。3、培养基础厚实、特长

4、显著,具有较强的师范技能和实践操作能力的,能从事中学地理教育和地方土地、环保、规划、水利、旅游等部门的中高级应用型人才。4、以人文地理学重点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和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研究为稳定研究方向,产生一批有地方特色、有较大影响的科学研究成果。为地方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为学校人才培养和水平提高提供支撑。5、加强课程建设,实施“二三三”工程(两个省级精品课程、三个校级精品课程、三个校级优质课程)。建设一批以省级精品课程为示范、校级精品课程为支撑、形成具有特色优势的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学科群,在此基础上形成具有较高水平的教学团队。6、结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和地方经济发展,编写2-3部具有显

5、著地方特色的教材。7、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核心,在稳定提高现有师资队伍的基础上,根据专业建设需要,引进和培养具有较高学历和职称的教师。经过四年建设,硕士率达到100%,博士达到80%以上,高级职称达到50%以上,形成以教学名师为引领的教学团队,以学科带头人为支撑的科研团队。8、进一步完善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形成健全的教学管理制度,构建以过程管理为主线、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结合的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三、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根据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和地方性、多科性高校的特点,着眼于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充分挖掘现有的教育资源,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办好地理科学专业,积极创造条件申办“地

6、理信息系统”专业(2010年)。年度(年)地理科学专业本科生(人)200863200975201012020111202012200努力探索教育教学的本质和规律,研究教育教学现代化的内涵与外延,着力寻找实现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现代化、教学方法和手段现代化的途径和方法。用新的思路,新的方法开创地理科学专业建设的新局面,构建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创造性人才,以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1、基本策略把教育、教学、管理等作为一个系统工程进行整体式研究、设计与实施。力求构建一种科学与人文融合;知识与能力并重;广博与专精统一的教育教学模式。一是进行横向整合。使德、智、体、美、劳各

7、方面作为一个整体,按照人的心身发展规律来进行教育;使教育者与被教育者都作为一个整体。在学校教师和学生都是教育的主体。教育资源(教室、实验室、图书馆等)是教育的客体。教育就是主体与主体、主体与客体之间所进行的相互交往的过程。二是纵向深化。使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内化为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即使教育由表层(知识传授)、进入到里层(能力培养)、深入到内核(素质发展),使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得到和谐发展或者说在做人、做事、做学问等方面得到和谐发展。三是学生个性发展,即学生的基础、培养目标、个性特长、学生的发展需要是什么,从而以学定教。使教育成为一个“泵”,让每一个人的素质都得到应有的提升,个性

8、特长得到很好的发展。2、设计目标按照基础厚实(宽、厚、实)、特长显著(新、变、效)、一专多能(精、活、多)人才培养原则,构建一种以学科基础课程为主干,科学与人文相融、理论与实践统一的立体型、开放式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构建一个宽厚实的科学文化基础平台。保证基础课程的学时、学分,夯实专业基础;加强师范类学科课程,严格考核学生的讲课技巧和地理版图(绘画)能力;同时学好包括英语、计算机、高数、制图等通识课程。引导学生多读书、多思考、多请教、多实践。使其有较扎实的基础功底和较高的文化素养。建立一种实用有效的学科主干课程体系。学科素质是人才素质的核心。学科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引导学生通过自主的学习,建构

9、一个内容精当、实用有效的知识结构;深刻理解所学学科的基本思想和方法;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由单一的知识传授,转变为知识结构的建构、思维方法的训练,创造品格的陶冶。创建一套应用型本科的特色课程体系。即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完善理论课程设置,构建融“学科大类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方向和专业选修课程”为一体的理论课程体系,该理论体系充分突出了地理科学专业的厚基础、宽口径的培养目标与要求。二是强化实践教学课程,构建融“课程设计、学年论文、教育实习、社会调查、毕业论文”等为一体的实践课程体系。3、实施策略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优化课程体系设计、提升课程建

10、设质量是专业建设的关键,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以适应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是地理科学专业建设的目的。(1)加强师德教育,努力提高教师职业素养。把教师的政治理论学习和师德教育纳入师资队伍培训计划,通过政治理论学习和进一步建立、完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体系,教育和引导教师敬业爱岗,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组织青年教师参加群体性教学活动(如教研活动、科研活动、课程建设等)、安排青年教师当班主任、为青年教师配备导师等多种形式,培养青年教师的合作精神和群体意识。组建以教授、副教授、教学名师以及骨干教师为主体的教学团队。与华中师范大学、襄樊市重点高中联合开展“地方院校地理科学服务地方经济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基础上探讨“新课

11、标下的中学地理知识体系研究”;通过增加教授、博士津贴,科研奖励、廉价租房、项目资金配套等政策稳定现有的师资队伍;鼓励教师外出参加学术交流、进修访学等提高教师队伍的科研水平和教学水平。(2)优化课程设置:保证基础课程的学时、学分,夯实专业基础;加强师范类学科课程,严格考核学生的讲课技巧和地理版图(绘画)能力;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学时,将理论课与实践课有机结合,课堂教学与企业实训有机结合;确保素质拓展课程开设,开拓学生知识视野和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3)提升课程建设质量:加强教材建设,注重教材内容的更新。加强反映地方特色方面的教材编写; 加强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鼓励采用外文原版教材,推广双语教学;

12、通过筛选和招标立项等方式建设2门省级精品课程(人文地理学、自然地理学),3门校级精品课程(GIS、中国旅游地理、地球概论),3门校级优质课程(城市地理学、计量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其他主干课程陆续建设成重点具有鲜明特色的课程群(4)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一是投入资金鼓励大学生申报科研项目,获奖给予一定的奖励;二是要求45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通过参与项目提高学生的科研水平和动手能力;三是与相关企业、中学、管理部门联合指导(设计)毕业论文,以培养学生实践经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是抓好课程设计、毕业实习以及学年论文的工作,加强对学生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四、实验室建设以创建人文地理

13、学重点学科、教育部特色专业、文科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契机,加强实验教学条件的标准化和现代化建设,构建基于创新文化和数字化平台的实验教学新体系,形成一个高效的开放式的实验教学系统。把地理科学综合实验教学建成省级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具体建设方案另行制订)五、课程建设以精品课程建设为龙头,全面加强教学质量管理,实行主干课程首席教师责任制,负责相关课程教学方案的设计、实施和教学评价,形成以精品课程为龙头的优质课程群,建立起教学质量保证体系。课程名称负责人拟达到的类别经费(万元)计划完成时间备注姓名职称经济地理学张弢副教授校级优秀课12010年人文地理学张忠旺教 授省级精品课22010年自然地理学祝

14、云龙讲师校级精品课12010年中国经济地理杨剑讲师校级精品课12010年地质学基础文力讲师院级重点课12010年GIS李权国讲师校级精品课12010年地球概论唐东旗讲师院级重点课12010年水文与地貌唐东旗讲师院级重点课12010年气候与气象孙小舟讲师院级重点课12010年土壤与生物孙小舟讲师院级重点课12010年土地利用与规划詹海斌讲师院级重点课12010年六、实习基地建设为了培养学生创业精神和创造性实践能力,除学校建有40个固定的规范化的教育教学实习基地外,我们还要继续加大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在原有襄樊市气象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管理处、登封世界地质公园、洛阳龙门石窟等八个实习基地的基础上

15、,再增加78个实习基地。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七、学科建设优秀人才的培养和知识创新工程的建设是高等学校学科建设的两大基本任务,我们始终坚持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为先导,实现专业建设水平总体提升,通过明确专业定位和课程定位,制订专业发展规划,突出专业建设与发展的优势与特色,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切入口,以专业课程群建设为核心,以加强教学基本条件建设为保障,提高专业教学质量,同时高举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的大旗,积极培养学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努力构建一支专兼结合的开放式高素质师资队伍,致力于提高全体教师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力求在人才培养方面有新的突破,在知识创新方面有所作为。1凝炼研究方向人文地理学作为湖北省省级品牌专业和教育部特色专业,校级重点学科建设的龙头,我们必须加快学科建设的步伐,力争把该学科建成省级、国家级重点学科,同时积极创造条件把自然地理学建设成为校级重点学科,所以我们必须坚持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科技开发并重的方针,积极探索科学研究与成果转化相结合的有效途径,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和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研究为稳定研究方向,产生一批有地方特色、有较大影响的科学研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