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卿制度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0724540 上传时间:2019-06-1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0.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世卿制度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世卿制度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世卿制度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世卿制度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世卿制度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世卿制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世卿制度(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世卿制度篇一:阅读材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在中国古代政治体制中,宰相制度居于核心地位,是连结政治制度各部分的中心环节。从宰相制度的兴废看,其起源甚早,而且复杂多变。其演变过程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即萌芽期、创立期、鼎盛期、材料一 春秋至秦为创立期。春秋时期,以世卿、世大夫执政,当时所称的相,逐渐成为一个固定官名。到了战国,被打破,相职在诸侯国内普遍设置。丞相作为官称,始于秦国,后来也被他国采用。由于春秋战国时期宰相制度的普遍实行,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对政治制度进行改革时,便确立宰相“掌丞天子,助理万机”,使之成为正式官制。秦朝的宰相仍沿袭统一前的叫法,称“丞相”。秦朝开(1)据材料一,春秋至秦中

2、国的社会政治经济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其中与政治体制密切相关的变化有哪些?(3世卿世禄体系被官僚体制冲击,形成了以官僚体制为主、世卿世禄为辅的政治体制;血缘关系被地缘关系所冲击,乡里制度、郡县制开始建立,形成了血缘关系与地缘关系并重的体制;中央集权开始形成。因为政事繁多,国君一人难以应付,就出现了以宰相为首的朝官集团。材料二 汉初至武帝时为鼎盛期。西汉初期到汉武帝时期的百余年间。相权虽然很大,但宰相被杀的也达30多人。宰相制度的萌芽和创立时期虽然很长,但它的鼎盛时期却很短暂,不足百年。在宰相制度走向鼎盛的汉朝,宰相已从一相发展到三公。从西汉前期一人,到西汉后期和东汉时三公皆为宰相。汉朝设丞相府(

3、相国府),三公并相时期,宰相办公处称为“三府”:丞相府、大司马府、大司空府。最后改定为太尉府、司徒府和司空府。西汉丞相府属员多达300多人。西汉时期宰相的职责无所不统、无所不包,几乎参与国家所有重大事务的决策,还掌握选用官吏、总领百官朝议和奏事、执行诛罚、主管郡国上计与考课、封驳与谏诤等权,还有一定的立法、司法和军事权。在两汉时期,宰相涉权之广、职权之重,是后代宰相无法比拟的。由于两汉选官途径广泛,宰相出身也杂,从布衣到宗室,各种出身都有。(2)据材料二,“宰相被杀的也达三十多人”、“鼎盛时期却很短暂,不足百年”,试说明其主要原因。汉朝,宰相已从一相发展到三公,结合材料谈谈其体现的突出特点?(

4、6在秦统一中国、实行丞相制度后,相权日强。到西汉初期,宰相的权力更是迅速膨胀,丞相无所不管,与当时的皇权基本上处于平等状态。但就在君相“坐而论道”之时,相权和皇权之间的矛盾开始暴露出来。由于相权的膨胀使皇权受到威胁,皇帝便想办法制约相权。材料三 魏晋至宋为调整期。两汉时期,由于皇权与相权的矛盾迅速暴露,宰相制度很快便进入调整期。(3)据材料三及所学回答,宰相制度调整的核心是什么?以北宋为例说明。(5分)调整的核心是:皇权不断集中,相权不断被分割。北宋时宰相权力被分割: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其长官为宰相;军政归枢密院掌管;材料四 元至清末为衰落期。因为宰相制度无论怎样调整,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

5、都无法得到彻底解决,所以从元朝开始,宰相制度便进(4)据材料四概述元至清末宰相制度衰落的表现?(6元朝废除三省,又以中书省取代尚书省,实行一省制,六部也归入中书省;明朝从废丞相到实行内阁制,使中国传统社会的中央官制发生了最重要的变革;清朝设立军机处,使丞相制度的残余荡然无存。篇二:世卿世禄制一、整体解读试卷紧扣教材和考试说明,从考生熟悉的基础知识入手,多角度、多层次地考查了学生的数学理性思维能力及对数学本质的理解能力,立足基础,先易后难,难易适中,强调应用,不偏不怪,达到了“考基础、考能力、考素质”的目标。试卷所涉及的知识内容都在考试大纲的范围内,几乎覆盖了高中所学知识的全部重要内容,体现了“

6、重点知识重点考查”的原则。1回归教材,注重基础试卷遵循了考查基础知识为主体的原则,尤其是考试说明中的大部分知识点均有涉及,其中应用题与抗战胜利70周年为背景,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试题当中,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育才价值,所有这些题目的设计都回归教材和中学教学实际,操作性强。2适当设置题目难度与区分度选择题第12题和填空题第16题以及解答题的第21题,都是综合性问题,难度较大,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扎实深厚的数学基本功,而且还要掌握必须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否则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完成。3布局合理,考查全面,着重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考察在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和三选一问题中,

7、试卷均对高中数学中的重点内容进行了反复考查。包括函数,三角函数,数列、立体几何、概率统计、解析几何、导数等几大版块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以知识为载体,立意于能力,让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方式贯穿于整个试题的解答过程之中。篇三:名词解释北京人: 旧称“中国猿人”,也称“北京猿人”。世界著名的猿人化石。1927年发现于北京周口店龙骨山洞穴内。迄今已发现完整和较完整的头盖骨化石六具,另有牙齿化石和其他部位骨骼化石多件,分属于四十多个个体。其绝对年代不少于六十九万年。群居于洞穴,狩猎为生,使用石器和骨器,有长期的用火经历。山顶洞人:中国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化石。1933年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山顶洞穴中发现,距

8、今18万年。是中国已知的最早的现代人,形体和现代人相同。经研究确定,当时的山顶洞人已进入到氏族公社的前期阶段。河姆渡文化:新石器时代早期的一种文化。1973年首先发现于浙江余姚县河姆渡村而得名。主要分布于浙江宁绍平原东部。约在公元前4800-前3400年间。使用石、骨、木、蚌、陶质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人工植稻,饲养猪、狗、水牛和羊。木构技术相当成熟,开始用生漆。仰韶文化: 中国新石器时代的一种文化。1921年首次发现于河南渑池仰韶村,故名。主要分布于黄河中下游,在公元前5000-前3000年间,属母系氏族公社制繁荣时期。生产工具以磨制石器为主,日用陶器以细泥红陶和夹砂红褐陶居多。经济生活以农

9、业为主,渔猎为辅。【仰韶文化】中国新石器时代的一种文化。1921年首次发现于河南渑池仰韶村,故名。主要分布于黄河中下游,在公元前5000-前3000年间,属母系氏族公社制繁荣时期。生产工具以磨制石器为主,日用陶器以细泥红陶和夹砂红褐陶居多。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渔猎为辅。龙山文化: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晚于仰韶文化,因最早发现于山东济南附近龙山镇而得名。遗物中常有黑而亮的陶器,所以也曾称为黑陶文化。或称客省庄二期文化。主要分布在陕西泾、渭流域。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约前2300前20XX年。黄河中下游地区约相当于新石器代晚期的的一类文化遗存。因为首先在山东省章丘县龙山镇城子崖发现而得名

10、。后来研究表明,所谓龙山文化,其文化系统和并不单一,不能是为只是一个考古学文化。现已分别命名为山东龙山文化,庙底沟二期文化,河南龙山文化、陕西龙山文化、禅让制原始社会末期产生部落联盟领袖的制度。传说部落联盟领袖尧年老时,四方各部落首领推举舜为继承人,尧对舜考核三年,让他帮助行政。尧死,舜继为部落联盟领袖。后舜以同样的方式,选禹为继承人。禹即位后,举皋陶为继位者,皋陶早死,又以伯益为继承人二里头文化:二里头文化是中国青铜时代的文化,以河南的二里头遗址而得名。时间为大约从公元前21世纪到前17世纪,地域范围为河南中、西部的郑州附近和伊河、洛河、 颍河、汝河等流域以及山西南部的汾河下游一带。涂山之会

11、:1.古国名。相传为夏禹娶涂山女及会诸侯处。 2.山名。其所在有三说:在今安徽怀远县东南淮河东岸,又名当涂山。左传哀公七年: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杜预注:涂山在寿春东北。史记夏本纪:予辛壬娶涂山,辛壬癸甲,生启予不子,以故能成水土功。司马贞索隐:皇甫谧云今九江当涂有禹庙,则涂山在江南也。参阅太平寰宇记濠州。在今四川重庆市巴县。俗名真武山。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禹娶于涂,辛壬癸甲而去,生子启呱呱啼不及视,三过其门而不入室,务在救时,今江州涂山是也,帝禹之庙铭存焉。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江水一:江之北岸有涂山,南有夏禹庙涂君祠,庙铭存焉。 3.在今浙江绍兴县西北。汉袁康越绝书外传记越地传:涂山者,

12、禹所娶妻之山也,去县五十里。张宗祥校注:越絶及吴越春秋皆指会稽。 4.涂山女,夏禹的妻子。武丁:商代国王名。后世称为高宗。盘庚弟小乙之子。相传少时生活在民间,即位后,重用傅说甘盘为大臣,力求巩固统治。在位五十九年。周原:1.周城的原野。周,地名,在岐山南。为周室之发祥地。 2.泛指中国的土地。 3.广阔的原野。工商食官:工商食官是西周官营手工业制度,指当时的手工业者和商贾都是官府管的奴仆,他们必须按照官府的规定和要求从事生产和贸易。在这种制度下,周王室和诸侯都有官府管理的各种手工业作坊,属司空管辖。这些手工业作坊的各类生产者称为百工,他们既是具有一定技艺水平的工匠,又是从事手工业生产的管理者。

13、食官,靠官府所给的粮食而生活。管仲改革:春秋前期,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使齐国在争霸中率先成为中原霸主。 直接背景:财政危机内容:“相地而衰征”,就是把田地按土质好坏,产量多少分为若干等级,按等级高低,征取数量不等的实物税,从而增加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客观上打破了井田的界限,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这些实际上都是承认了私田的合法性;“作内政而寓军令”,就是把居民的组织和军队的编制统一起来;士农工商分居,职业世代相传,保证了社会生产,也避免人们因谋职业而使社会动荡不安。管仲的变法,虽然使齐国迅速发展,国力强盛,外交策略也相当成功,恩威并用,各国诸侯都尊重齐国,使齐桓公成为了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14、但整体而言,这些改革主要是针对经济基础方面的,没有触及到上层建筑(政治制度),旧的的世卿世禄制仍然发挥作用,改革具有不彻底性。 原因是管仲代表的是奴隶主阶级商鞅的变法,由于得到秦孝公的有力支持,在秦国进行了大的改革,从此法家思想就一直成了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但是严酷的刑法,特别是商鞅开创的“焚书禁游说”的高压政策,对我国古代文化也是一种摧残,虽然后来商鞅被杀,但变法的结果已经在秦国生根发芽,为秦国统一天下打下了基础。管仲管仲注重经济,反对空谈主义,主张改革以富国强兵,在全国划分政区,组织军事编制,设官吏管理;建立选拔人才制度,士经三审选,可为“上卿之赞”(助理);按土地分等征税,禁止贵族掠夺私产

15、;发展盐铁业,铸造货币,调剂物价。管仲改革的实质,是废除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管仲改革成效显著,齐国由此国力大振。对外,管仲提出“尊王攘夷”,联合北方邻国,抵抗山戎族南侵。管仲:春秋时齐襄公昏乱其弟纠奔鲁以管仲召忽为师;小白奔莒以鲍叔为师。襄公死纠与小白争归齐国为君。管仲将兵遮莒道阻小白射中其衣带钩。小白佯死得先入为君是为桓公。桓公即位后不记旧仇任管仲为相终成霸业。弭兵之会: 春秋弭兵之会:从春秋中期开始,晋楚两国为了争夺霸权,连年厮杀,给广大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公元前579年,宋国的华元曾经约合晋楚两国结盟,规定互不侵犯,可是不久又重开战端.经数十年战争,晋楚两国都疲惫不堪,需要休整,各诸侯国更是普遍要求和平.在这样的形势下,宋国的向戎多方奔走,约合晋楚两国,并会同各诸侯国召开了盛大的弭兵之会.;弭兵;是停止战争的意思. 公元前546年,弭兵之会在宋国举行.晋,楚,齐,秦,宋,鲁,郑,卫,陈,许,曹,邾,滕,蔡等14国参加了会议.会议决定:晋国和楚国共为盟主,各国共订盟约,不再打仗;除齐,秦外,各国都要向晋楚两国同样朝贡. 弭兵之会的结果是晋楚两国平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