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读本0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90723568 上传时间:2019-06-1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和谐社会读本0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和谐社会读本0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和谐社会读本0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和谐社会读本0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和谐社会读本0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和谐社会读本0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和谐社会读本0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考试专门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学习读本第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一再提出的重大任务。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更是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主题,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行了具体部署。因此,在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共产党要完成自己的执政使命 团结带领人民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就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加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到更加突出的地位。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全面建

2、设小康社会是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本世纪头20 年的奋斗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两层含义:一是说我们国家目前已经是小康社会了;二是说我们的小康还是不成熟的小康,即低水平、不全面、不平衡的小康。因此,我们的任务就是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那么,我们要建设的全面小康社会有哪些基本特征呢的十六大报告在阐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时用了“六个更加” 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其中的“社会更加和谐”,就是讲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党的十六大第一次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小康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提出来,并使之成为我们党要为之奋斗的一个重要目标

3、。以后,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五中全会都进一步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如十六届四中全会强调: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也提出: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同时,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中,也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必经阶段。1987 年邓小平明确提出“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指出在20 世纪的最后20 年中,头10年的任务是要解决温饱问题,后10 年的任务是使

4、中国迈人小康社会,到下个世纪用50 年的时间使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两番,使中国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在全党和全国人民的积极努力下,到1990 年第七个五年计划胜利完成之时,我国已经全面实现了第一个战略目标,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这是一个伟大的成就,它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已经走过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根据“三步走”战略,在解决温饱问题之后,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正式作出了奔小康的战略部署,要求用10 年的时间实现从温饱社会向小康社会过渡的第二步战略目标。为具体实施奔小康的战略,党和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战略举措,包括:高度重视农村和农业工作,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渐缩小

5、各地区发展差异问题;改变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要求经济活动讲究经济效益,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发展;坚持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相互协调。经过十年的发展,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指出:“以完成九五计划为标志,经过20 多年改革开放和快速发展,我们已经实现了现代化建设的前两步战略目标,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这些都是带有阶段性、根本的变化。”2002 年在“5 31 ”重要讲话中,江泽民同志对此作了进一步阐述:“进入新世纪,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过程,它的目标是基本实现现

6、代化,按照邓小平所说,基本实现现代化就是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因此,我们在分享进人小康的喜悦的同时,还必须看到我国现有小康的实际状况,看到我国距离现代化的差距。于是我们会发现,我国现在所达到的小康,还是不全面、不平衡、低水平的小康。主要表现为,生产力和科技、教育还比较落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还没有改变;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扭转,贫困人口还为数不少;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还在增大;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还比较突出;与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方面的压力还未减缓;体制改革还不彻底;政治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还存在许多问题等。因此,巩固和提高目前的小康水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还需要进行长期的艰苦

7、奋斗。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我国社会的客观现实和发展要求我们向党提出许多挑战:如何切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如何进一步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如何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如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如何扩大就业和促进再就业;如何进一步深化收人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如何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如何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如何更好地实现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如何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

8、添新力量;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如何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如何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等等。我们党要在上述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上实现新的突破,必须依靠全党和全国人民的集体智慧和力量,而要集中和凝聚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就必须实现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大团结,实现全社会各个方面的和谐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党紧紧抓住21 世纪头20 年这个对我国来说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领导全国人民把我国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全面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特别值得关注

9、的是,为了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2006 年7 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决定今年10 月在北京召开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主要议程之一是:研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问题。会议认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因此,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如果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不能完成,那么我们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也就不能实现。或者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

10、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前提。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理论上的重大创新之一,就是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思想,并要求全党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一切工作,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正确回答了为什么发展、靠什么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有关发展的重大问题。胡锦涛总书记在2006 年的“七一”讲话中明确指出: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也是解决我国社会一切矛盾和问题的根本办法。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切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推动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

11、,是我们这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神圣使命。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内在的统一性,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客观上要求必须创造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第一,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则是以人为本在社会建设方面的具体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是指最广大人民群众。在当代中国,就是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劳动者为主“体”,包括社会各阶层在内的最广大人民群众。以人为本的本,就是根本,就是出发点、落脚点,就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坚持人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主体地位,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

12、本利益;就要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就要坚持在全国人民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关心每个人的利益要求,体现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和人文关怀,满足人们的发展愿望和多样性的需求,尊重和保障人权;就要关注人的价值、权益和自由,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和幸福指数,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发展是为了人民大众,发展要靠人民大众,发展的成果要由人民大众来共享。同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是为了人民大众,也要靠人民大众,和谐的社会也是由人民大众来共享。因此,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本质上是高度一致的。坚持为了人民,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

13、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政府一切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用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来衡量一切决策,把发展的目的真正落实到满足人民需要、实现人民利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坚持依靠人民,就是要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密切联系群众,始终相信群众,紧紧依靠群众,最充分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地集中全社会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亿万群众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坚持由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和社会和谐,就是要把经济社会发展进步所取得的各方面成果,体现在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上,体现在不断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

14、和科学文化素质上,体现在充分保障人民享有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权益上,让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第二,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则是全面发展中的一项重大任务,即社会建设任务。促进社会全面进步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更加明确地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丰富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思想。按照四位一体布局的要求,

15、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协调,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共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建设,是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的。经济建设为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提供物质基础,没有经济的发展,其他方面的发展就缺乏物质条件。政治建设为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提供政治保障,没有政治建设,就不可能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就没有一个以健全法制为保障的发展环境,其他建设就不可能顺利进行。文化建设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提供思想

16、保证和智力支持,没有文化建设,就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就不能形成昂扬向上、开拓进取的主流精神。社会建设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提供有利的社会条件,没有社会建设,就不能形成促进其他建设的良好社会环境。因此,我们必须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全面发展,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第三,科学发展观强调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为了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科学发展观中的“协调”发展,是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鲜经验、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提出来的。所谓协调,具体表现为“五个统筹”:一是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要更加注重农村的发展,解决好“三农”问题,坚决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逐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实行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二是统筹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