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选官制度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0722853 上传时间:2019-06-15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42.0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隋唐选官制度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隋唐选官制度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隋唐选官制度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隋唐选官制度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隋唐选官制度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隋唐选官制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隋唐选官制度(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隋唐选官制度篇一:古代的选官制度古代法制建设 监察制度 选官制度 中央和地方行政制度古代法制建设 监察制度 选官制度 中央和地方行政制度重点关注:(1)中央政治制度的形成及其沿边的趋势与沿边所呈现阶段性特征和历史影响(2)地方政治制度的形成及其发展沿边过程中的阶段性特征和历史影响(3)选官制度的历史沿革(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及其必然与历史影响(4)中华民族维护国家统一的历程及经验教训(5)中国古代社会的法制建设(6)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特征的历史评价热点问题关注:(1)通过社会政治制度的创新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维护国家统一,实现长治久安。(2)通过政治文明建设构建民族和谐关系,实现民族和睦。(3)

2、古代政治文明建设中的民心工程的作用及缺点,今天与古代有着本质的不同。(4)古代法制建设对社会变革与社会稳定的作用。(5)秦汉、隋唐、宋几次大规模制度创新各围绕解决什么社会主要矛盾展开,解决的方式、程度,留下什么遗憾,给后人什么启示。(6)古代监察制度的演变及古代监察制度的缺失。知识整合:(一)中央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1、主要含义:封建专制主义是一种决策方式,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专制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而中央集权是相对地方分权而言,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2、三个发展阶段:(1)西

3、周时期萌芽;(2)秦汉至隋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建立、完善时期;(3)宋元至明清丞相权力逐步削减直至取消,皇帝集政、军、财政于一身时期。3、具体内容(演变过程):(1)萌芽战国时期:韩非子从理论上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主张;商鞅变法初步确立。(2)创立秦朝:皇帝制;三公九卿制等。其特点是皇帝掌握各种大权。意义:客观上适应了封建地主阶级在政治上、经济上的需要,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3)巩固西汉:西汉推行郡县封国并行制,导致王国势力膨胀。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解除王国的威胁;思想上实行“大一统”(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4)完善隋唐:隋首创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唐朝继承并完备。其特点是

4、分散了丞相和中央机构的权力。三省的长官都是丞相,把秦朝以来的丞相职权一分为三,互相牵制,又把最高行政机构尚书省的权力分给六部,防止专权。科举制选拔了一批优秀人才做官,其机构运转更加灵活。(5)加强北宋: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派文臣到各地做知州,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组建禁军并由皇帝直接控制。其特点是削弱地方权力和剥夺大将的兵权,财权、行政权和兵权收归中央,由皇帝直接控制。(6)新发展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即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省);还设宣政院(直接管辖西藏地区)和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台湾)。行省制度是古代郡县制的新发展,初步奠定了明清乃至当代省区的规模,对巩固和发展统一

5、多民族国家起了积极作用。(7)强化(或顶峰)明清:明初把丞相权分六部,设厂卫特务机构和三司,采取八股取士。前清沿用明制,增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特点是分散丞相权力和地方长官的权力,加强皇权,同时加强思想控制。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表明封建制度的衰落。4、专制主义集权的政治特征:中国为农业大国,土广民众,于分散中求稳定需要集权;是封建地主阶级经济、政治需要的产物;封建社会早、中期进步作用明显:创造出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促进经济、文化发展,促进国家统一、中华民族形成和中对外文化交流。也有对广大人民的统治、镇压加强的一面。晚清消极、反动作用为主:经济上束缚生产力发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成长;

6、政治上拒绝民主,人民毫无地位;思想上禁锢、抑制科学文化发展。但也有维护国家主权、巩固统一的一面。专制主义本质上是政治文明的对立物,它滋养保守,是近代中国落后的根源。5、评价:积极作用: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在封建社会的初期和中期具有进步意义,表现在:维护了国家的统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防止了分裂割据,抵御外来侵略,镇压人民起义,协调统治集团内部矛盾,保持社会稳定;便于组织公共工程建设,保证中外经济文化的正常交流,推动科技文化事业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消极作用:表现在封建社会的后期:对人民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压迫十分残酷;束缚了商品经济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导致思想禁锢和文

7、化专制,严重阻碍了科技文化的发展。6、近代以来,清政府对专制主义中央集制度的维护、最终废除和复辟帝制活动:晚清王朝的维护:四次自救运动即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清末预备立宪。最终推翻:辛亥革命。两次帝制复辟:袁世凯1915年当上“中华帝国的皇帝”,宣布改1916年为洪宪元年,1915年蔡锷、李烈钧、唐继尧在云南发起护国运动,袁世凯于1916年被迫取消帝制;1917年夏,张勋拥戴清废帝溥仪复辟帝制,恢复宣统年号,孙中山发表讨逆宣言,全国人民一致反对,段祺瑞组织“讨逆军”乘机打败张勋。(二)地方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1、三个发展演变阶段:(1)西周封国制(贵族等级制);(2)秦汉至宋郡县、州县

8、制;(3)元以后省府县制。2、具体内容:(1)周朝的分封制(内容、作用); (2)秦朝的郡县制和汉朝的郡县与封国并行制(内容和作用); (3)金朝的猛安谋克制; (4)辽蕃汉分治制度(南北双轨制); (5)元朝的行省制度; (6)明朝的废行省设三司和僧官制度; (7)后金和清政权的八旗制度; (8)明清的土司制度和“改土归流”。3、重难点剖析:(1)分封制与郡县制都属于统治和管理地方的行政制度。在周朝以分封制为主,从秦朝统一全国起,以郡县制为主,也有分封制存在。在西汉和西晋两种制度并存,明朝也实行过分封制,但与先秦的分封制不完全相同。区别在于:地方与中央的制约关系及其他地方权力的大小。在分封制

9、下,被封者的爵位和领地等都是世袭的。虽对上承担一定的义务,但独立性很大,实际上是一个独立的王国。在中央政权力量衰弱时,被分封者就称霸一方,形成割据称雄的局面。而在郡县制下,郡县长官都是中央的派出机构,权力集中于君主一人手中。郡、县两级官员按能力选任,打破了贵族制下的血缘关系。对居民管理主要按地域划分,进一步清除了氏族制残余。(2)府兵制与募兵制都是重要的兵制。从南北朝到唐朝后期,我国主要实行府兵制;唐玄宗起则实行募兵制。区别:一是士兵职业性质:府兵制下的士兵是与农业紧密结合,“寓兵于农”“兵农合一”。府兵平时在家乡从事农业生产,战时应征作战并自备武器、粮食等,军费由农民负担。军事结束,解甲归田

10、。募兵制下的士兵应国家招募当兵,是一种职业兵,完全脱离农业生产,由国家供给衣食,免征赋役。二是兵将关系:府兵制的兵将平时不在一起,不易形成将帅拥兵自重的局面。募兵制下,将领长期统篇二:选官制度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沿革中国历代都非常重视对官吏的选拔,制定了许多种不同的人事选拔方式,由此形成了中国古代富有特点的选拔制度。北宋的苏轼曾经总结说,“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到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这一段话精辟地概括了中国古代官吏选拔方式上的几个主要阶段,因为经常为研究人事管理的专家学者所引用。我们今天的讲座,基本遵循苏轼的思路,对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官吏选拔方

11、式进行介绍和评析,力求使大家对我国古代官吏选拔制度和发展演变有一定的了解,从中汲取好的做法和经验,不断完善我们的干部管理工作。一、尧舜禹时期在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的原始社会,人们只有依靠群体的力量才能勉强生存,这种群体的基本组织形式是氏族,以后发展为部落和部落联盟。氏族或部落首领具体由部落议事会民主选举产生,“选贤与能”,通过一定形式的考核,得到大家的公认,才能确立为接班人,前任首领以让位的方式实现领导权的更替。这就是我国古代传说的“禅让制”。在尚书、史记等古代典籍中,保留了尧舜禹时期选贤举能的一些弥足珍贵的记载。据载,尧晚年召集由四岳(四方部落首领)组成的议事会,询问继承人的人选,命四岳“悉举

12、贵戚及疏远隐匿者”,四岳大致推举民间的虞舜,认为舜虽为“盲者子”,生活在“父顽、母嚣、弟傲”的家庭环境中, “能和以孝,蒸蒸治,不至奸”。尧日:“吾其试哉”。于是“尧妻之二女,观其德于二女”,通过“观其理家之道”,进而“以理家而观国”,后又“使舜慎和五典,五典能从。乃遍入百官,百官时序。宾于四门,四门穆穆,诸候远方宾客皆敬”。通过一系列的考察,证明舜确实品德高尚,处理政务和组织管理才能非凡,且获得众人的拥戴。更为严峻的考验是“尧使舜入山川泽,暴风雷雨,舜行不迷”,证明其应变能力和忍耐力都是非凡的,于是“命舜摄行天子之政,以观天命”,继续在实践中加以考察培养,尧临死前“乃权授舜”。禹代舜也经历了

13、反复考验、考察的过程。舜时征求四岳意见推举能人治理水患,众人推举禹,舜命禹“女平水土,维是勉之”,禹欣然领命,舜不放心,又命契、后稷、皋陶“女其往视尔事矣”,协助禹共同完成治水大业。禹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薄衣食,卑宫室,历尽千辛万苦,率领部众最终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同时也赢得了民众的拥戴,取得了摄政为嗣的地位,最后取代了舜的地位。“禅让制”整个过程显然经过了后人的加工,带着儒家选贤与能的理想主义的色彩,但大致的情形可能与事实出入不大。也即是说,早在原始社会末期,我们就初步形成了一种对人能力、品行、技能综合考察的制度,为“选贤与能”的正常进行和才智之人的脱颖而出创造了条件。二、夏

14、商西周夏商西周时期,无论王室还是各级贵族,凭借血统世代承袭着高官厚禄,所谓“天子之子为天于,公之子为公,卿之子为卿,大夫之子为大夫”,形成世卿世禄制。除嫡长子承袭职位以外,其他子弟通过学校教育获得进入统治阶层的途径。商周时代,国家设有培养官吏的学校,入学者都是贵族子弟,学校教师由贵族官员兼任。贵族子弟在学校学习一些管理国家事务的基本知识,然后选进国王的禁卫军中担任侍卫,若干年后由国王任命担任各级行政职务,由此可以保证贵族子弟世代为官。世官制给各级贵族充分共享政权的机会,从而换取对王朝的效忠,贵族与王朝形成较长时间的共存共荣,有利于维持和巩固正常的统治局面,保证了王朝统治的有效运转。由于世卿世禄

15、制存在着仅凭出身不论才干的先天缺陷,夏商西周的统治者也注意采取贡士和乡举里选等办法,从基层选拔一些优秀人才进入行政阶层,以保国家的长治久安。贡士制度_从礼记.射义篇可以寻找到周代诸候进贡人才于天子的记录:“天子之制,诸侯岁贡士于天子,天子试之于射宫。其容体比之于礼,其节比之于乐,而中多者得与于祭;其容体不比于礼,其节不比于乐,而中少者不得与于祭。”这就是说,天子通过试射选官,不仅要看被测者射中多少,还要看其行为是否合乎礼仪、动作是否合乎乐律,这样多维共测、综合评价,成绩优异者参与祭祖,可以得到一定的官职。乡举里选_乡举里选又称“宾兴制”,每三年进行一次,谓之“大比”。具体方法是,由地方基层官吏(乡老)发现人才,逐级向上举荐,由司徒从中择优遴选,“升诸学”,其优秀者由教官大乐正上报司马“辩论官材”,主要看德行、知识、言语,三点俱优者方报国王授官。贡士制度和乡举里选,为缺乏贵族特权的平民阶层提供了一条进身的途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平民阶层和其它被统治阶级要求参与国家管理的心声,因此也相对扩大了夏商西周国家统治的基础。但从总的来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