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贡士制度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0721830 上传时间:2019-06-15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51.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周贡士制度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西周贡士制度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西周贡士制度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西周贡士制度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西周贡士制度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西周贡士制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周贡士制度(3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西周贡士制度篇一:中外教育管理史超详细考核要求中外教育管理史上篇 中国教育管理史第一章 先秦时期的教育管理 (一)夏、商、西周时期的教育管理1.识记:夏、商学校的名称 夏:序、校;商:庠、序、瞽宗、学西周学校系统;稷下学宫西周教学内容的特点;以六艺为主的教学内容,礼乐射御书数“学在官府”的含义。学术官守,表现为官师不分,教育机构与行政机构不分 2.理解:“学在官府”教育管理体制的成因;学在官府的教育管理体制,是我国奴隶制社会的产物。当时,奴隶主阶级垄断着社会的物质生产资料和精神生产资料,文化教育自然为其所垄断,文化知识掌握在天子、诸侯、卿、大夫等官员受理,教学所用之“书”“器”(教具)则为官师

2、占有。只有奴隶主贵族的子弟,才有受教育的权利。而世卿世禄制度又使这种垄断得到世袭,官师代代相传。因此学术一直为官府垄断,民间不可能有学。加之,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无力供养、也不需要为官以外的精神生产者,也无力再民间普及教学所需的“书、器”,这是学在官府教育管理体制形成根本原因。视学制度和选贤贡士制度的教育管理功能。视学包括两种,一是天子象征性的视学,以示尊老敬德,重视教育。二是督导性的视学。隔一年进行一次,每次视察的内容都包括德行和道艺,对学生进行全面考查,而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渐提高考查的标准,以督促、引导学生的学习。选贤贡士制度:即西周实行的人才选拔制度,由诸侯和地方民政长官选拔德

3、行、道艺兼优者贡于天子,或升入大学深造。这是我国最早实行的人才选拔制度。(二)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管理 1.识记:用士养士制度的含义、性质、管理特点;在社会激烈变革的时候,各诸侯逐渐认识到人的智谋和才能的特殊作用,为了争霸称雄,他们冲破世卿世禄制度,争相用士养士,委以重任等,使得社会上的许多人纷纷改行从学。稷下学宫:是齐国在都城临淄稷门之下设立的养士之所,以招揽天下名士。稷下学宫的学则弟子职学生要虚心受教,尊重老师;饮食起居要有良好的习惯,言谈举止待人接物要有修养;规定学生学习的规则。稷下学宫管理松而不散,自由而有序,为后世提供了一个高等学府管理的范例。稷下学宫的学生守则的名称和主要内容。稷下学

4、宫的学则弟子职对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应遵守的行为规范作了全面、详细的规定。一是,要求学生虚心受教,尊敬老师。二是要求学生饮食起居要有良好的习惯,言谈举Page 1 of 54止、待人接物要有修养。三是规定了学习的规则。弟子职可以看出,稷下学宫管理松而不散,自由而有序,为后世提供了一个高等学府管理的范例。 2.理解:教育体制变革的历史必然性(官学衰败和私学兴起的原因);西周官学的衰败,表现在“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职掌文化教育的“官师”或投奔诸侯,或流落民间;官府之中的“书器”也随之散落诸侯和民间;奴隶主贵族及其子弟厌学、学校废弃。这表明奴隶制官学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私学得以产生和发展的

5、根本原因1、在于生产力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变革,文化教育不再是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2、官师和受过六艺教育的贵族子弟等“文化人”流落民间,形成一个新的社会阶层,即士阶层。其中一部分人适应了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招收弟子,授徒讲学,成为私学的教师。3、随着官师的流落,官府的“书、器”也流散到明年见,为私学提供了所需的教材和教具。4、诸侯用士养士,促进了私学的发展。儒家教育管理思想的内容及其私学的管理特点; 儒家教育管理思想的内容:1、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是孔子提出的设置课程的原则。“志于道”是以培养仁义之人为教育教学的目标。”据于德”是依据”德”的要求来

6、安排教学内容。孔子认为这些教育目标和要求,要通过“六艺”教育来完成。他主张以道德教育为核心,尤其要重视仁的教育,即伦理道德教育。内容为:诗书礼乐易春秋。2、在教学的常规管理上:儒家主张要重视入学教育,入学时要举行隆重的典礼,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懂得尊师重教。3、在教育教学的原则方法上:主张要注意课内教学与课外学习、知识的学习与技能的训练相辅相成;要根据学生心理特点、接受能力,因材施教;要注意启发诱导,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4、儒家的教师管理思想。孔子主张教师要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对学生充满仁爱之心,要做到言传身教。荀子主张要特别重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他甚至认为是否尊师,直接

7、关系到国家的治乱兴衰。同时他对教师的知识水平、道德修养和教学能力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学记对儒家的教师管理思想也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概括,认为教师不仅是教人“为长”“为君”,而且是化民教民者。要审慎择师,要尊师重道。教师要学识渊博,懂得教育教学规律,要善于语言表达,要不断学习进修。私学的管理特点:招生原则,儒家创办的私学遵循有教无类的原则;教学管理孔子根据“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人、游于艺”的原则设置课程,不仅重视书本知识,而且重视身体力行,在教学方法上,教师注重启发诱导;经费管理主要来自诸侯的馈赠,所得经费主要用于教学和师生的生活开支,也常资助出使学生的父母或赡养去世学生的老人。教师与学生管理:注重

8、教师言传身教、以身作则,教师要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弟子入门要交纳束脩,以示尊师。师生间相互尊重,相互关心。墨家教育管理思想的内容及其私学的管理特点;墨家教育管理思想的内容:文教政策思想:主张要以“强说人”的精神,积极主动地对“农与工肆之人”进行说教。通过教育,培养“为义”的“兼士”或“贤士”,由他们去“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从而实现“兼相爱”、“交相利”,国泰民安、国富民强的理想社会。教育内容:墨家所要培养的“兼士”,既要有以“兼爱”为核心的道德品质,又要有履行墨家道义的实际才能和本领。墨家不仅重视“识义”“为正”的道德教育 ,而且重视生产劳动知识和技能的教育。Page 2 of 54私学

9、的管理特点:培养目标:以培养“兼士”(贤士)为目标。兼士的三条标准是“厚乎德行、辨乎言谈、博乎道术”教育对象与招生原则:“上说王公大人,次匹夫徒步之士”,即教育要深入到社会下层之人,“农与工肆之人”是墨家的主要教育对象。教学管理:以诗书春秋为教学内容。重视教以劳动技能和自然科学知识。组织管理制度:墨家私学有严密的组织管理制度。私学领袖为“巨子”,门徒要绝对服从。墨家有“法仪”,巨子、门徒必须共同遵守。稷下学宫的管理特色。 1、稷下学宫是齐国在都城临淄稷门之下设立的养士之所,以招揽天下名士。各派师徒汇集于此,自由讲学,相互研讨,从而使这个养士之所又成为一所学术水平高、研讨气氛浓的高等学府。稷下学

10、宫在教育体制、教育教学管理等方面都独具特色。 2、教育体制:稷下学宫是齐国创办的,一切教学设施及教学、生活所需经费,都由齐国提供。但是学宫的讲学、研讨则由私人主持。3、办学原则:稷下学宫办学实行门户开放、学术自由的原则。4、学生管理:稷下学宫门户开放,学术自由,为学者提供了宽松的环境和氛围。但并不是毫无规矩。稷下学宫的学则弟子职对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应遵守的行为规范作了全面、详细的规定。一是,要求学生虚心受教,尊敬老师。二是要求学生饮食起居要有良好的习惯,言谈举止、待人接物要有修养。三是规定了学习的规则。弟子职可以看出,稷下学宫管理松而不散,自由而有序,为后世提供了一个高等学府管理的范例。第二章

11、 秦汉时期的教育管理(一)秦汉的文教政策1.识记:秦朝巩固统一的文教政策的基本内容;书同文:以小篆为统一的文字标准。行同伦:设三老以掌教化禁止私学,焚书坑儒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汉代为确立独尊儒术文教政策采取的措施。设五经博士建立博士弟子制以儒术取士视学制度。汉武帝一方面积极地进行儒家思想的教育和教化,另一方面用官禄引诱xx潜心研习儒家经典。独尊儒术文教政策对教育管理的影响。不仅促进了汉代思想的统一和文化教育的大发展,而且成为后世历代君主所奉行的文教方针,对整个封建社会统治思想和文化教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3.应用:秦汉文教政策的变迁给后人的启示。Page 3 of 54汉武帝所采取的文教政策,在

12、本质上与秦始皇是一致的,都是要统一思想,巩固专制统治。但是,所采取的手段和措施却大不相同:秦始皇采取的是极端残暴的高压政策;汉武帝则以疏导、劝诱为主,一方面积极的进行儒家思想的教育和教化,另一方面,用官禄引诱xx潜心研习儒家经典。这表明汉代统治者吸取了秦代残酷压制、以法代教的教训,在政治上走向了成熟。(二)汉代的教育行政体制与学校管理 1.识记:汉代学校系统的特点及其历史地位;汉代的学校有官学和私学两大类。官学包括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中央官学是朝廷办的,有太学、宫邸学、鸿都门学;地方官学是地方政府办的学、校、庠、序。私学有程度较高的经馆和程度较低的书馆等。汉代的官学和私学并举的学校系统,奠定了

13、我国封建社会学校教育的基本格局。汉代教育行政管理的特点;汉代教育行政由太常兼管,博士一直是太常的属官,太学博士的选任,以及太学生的选送、考试推荐任用都归太常管辖,此外皇帝也经常去往太学视察,或直接为太学征召博士,太常还通过审定地方选送的太学生和差距等环节,对地方官学和私学行使行政管理权。汉代官学的名称和性质; 太学。1、儒家经典是太学唯一的教学内容。2、太学没有修学年限的规定。3、教学以自学为主,鼓励学生自学和相互论辩。4、博士讲授往往是大讲堂授课,或由高足弟子代为讲授。5、太学注重考试,考试有太常主持,通过者委以官职,此谓为“学选”。考试的办法谓之策试,类似今天的抽签考试。汉代地方官学的职能

14、及其管理的特点;汉代地方官学一般学、校置经师一人,庠、序置孝经一人,负责地方学校的教学和管理工作。地方学校的职能是传授儒家经典,培养郡国属吏,同时为朝廷或太学输送优秀学生。推行地方教化。 汉代私学的类型及其管理的特点。类型,初级程度的蒙学、高级程度的专经研习。名称,蒙学私学的名称“书馆”“乡塾”。研习专经的私学的名称“经馆”“经舍”“精庐”教材,蒙学私学的教材急就篇、识字课本苍颉篇爰历博学。研习专经的私学的教材五经研习专经的私学的传授方法,“次相授受”“转相传授”。2.理解:以儒术取士的教育管理的意义;不仅为独尊儒术的推行和落实提供了保证,而且对士子进德修业具有鲜明的导向作用。 汉代私学兴盛的

15、原因。汉初统治者无暇兴学设教,而各级官僚机构又需要大批的人才,便大力网络民间隐逸人才,一批从事私人讲学的人才及其弟子因而得到仕进,从而大大激发了中小地主求学和私人讲学的积Page 4 of 54极性,促进了私学的发展;中央官学院在京师,而地方官学未得到普遍发展,无法满足xx的要求,于是私学更加兴盛。(三)汉代的宏观教育管理措施1.识记:察举制度的含义;是汉代采用最多,最经常化、制度化的选士制度。是由中央各部门和地方行政长官负责考察和举荐人才,朝廷予以录用为官的一种人才选拔制度。它既是统治阶级的选官制度,又是其对教育进行宏观管理的手段。左雄改制或阳嘉改制的含义;规定孝廉所举之人必须在40岁以上,而且对岁举的孝廉由朝廷进行考试,儒生考以儒家经典,要求必须遵守家法,文吏试以奏章律令,然后在端门进行复试。察举的主要科目及其标准;一为经常性举行的科目,称作常科,一般是每年由州郡长官按规定的名额、标准向朝廷推荐人才。通常包括孝廉、秀才两科;另一为特科,是皇帝根据临时制定选士的标准和名目的科目,主要有贤良方正、明经、童子等科。策问与对策的含义; 汉代规范经学内容的主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