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的小学制度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0709280 上传时间:2019-06-15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3.1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外国的小学制度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外国的小学制度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外国的小学制度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外国的小学制度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外国的小学制度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外国的小学制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外国的小学制度(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外国的小学制度篇一:外国现代教育史制度篇英国(福斯特、巴尔福、费舍、多哈、巴特勒、88)国家英国在进入二十世纪后开始逐渐丧失世界霸主的地位,经过两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的经济、政治都受到很大的打击,国力开始走下坡路,在这些变化之下,教育的发展也产生了各方面的矛盾变化,进而形成了英国现代教育制度的特色。综观20世纪英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历程,相继推出一系列措施改革基础教育,其中三大法案所产生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下面笔者将对三个法案及1951年综合中学运动产生的背景、主要内容、影响、评价和影响做简要阐述: 第一,19世纪前,教会把持初等教育,1870福斯特法案(初等教育法标志义务教育制度形成),512第

2、二,1902巴尔福教育法(中央地方共同负担教育的两级教育行政体制、双轨制)第三,1918 费舍法案514第四,1926多哈报告,11岁考试,分流学生。第五,1944年教育法,515;文法、现代、技术中学的中等教育结构;初中等教育各自独立;普通教育学校体系改成连续发展的三个阶段的教育,即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继续教育,英国基本形成了现代教育制度。 第六,1951年,综合中学运动,改组中等教育结构。把“三轨”中等学校合而为一,取消考试。第七,1988年教育改革法,516;设核心、基础、附加课,课程改革;教育管理体制向中央集权;增城市技术学校;加大家长权利初等教育1、19世纪前,教会把持初等教育,18

3、70福斯特法案(初等教育法标义务教育制度形成),512。2、1918费舍法案514;3、1926多哈报告,11岁考试,分流学生;4、1944年教育法,515;文法、现代、技术中学的中等教育结构;初、中等教育各自独立;普通教育学校体系改成连续发展的三个阶段的教育,即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继续教育,逐渐取消双轨,英国基本形成了现代教育制度;5、1988年教育改革法,516;设核心、基础、附加课,课程改革;中等教育:中等教育结构改革和加强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是英国整个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的目的是适应本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调整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组合比例关系。1、1944年教育法,11岁以上为中

4、等教育;文法、现代、技术中学的中等教育结构;初、中等教育各自独立有相互衔接;英国的普通教育学校体系改成连续发展的三个阶段的教育,即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继续教育。2、1951年,综合中学运动,改组中等教育结构。把“三轨”中等学校合而为一,取消考试3、1988年教育改革法职业技术教育,建新型的城市技术学校管理体制:1、1902巴尔福教育法,中央地方共同负担教育的两级教育行政体制2、1988年教育改革法,教育管理体制向中央集权;法国(费里、新统一、阿斯蒂埃、郎瓦隆、戴、富、哈比、课程)第一, 法国大革命时,塔力兰教育方案:设立了教育制度体系;成立国家学院。 第二, 20世纪初期,法国在教育管理上仍实

5、施拿破仑时期的大学区制管理:每个学区设立一个总长,负责管理大学区各级学校;开办学校必须由国家批准,一切公立学校教师都是国家官吏。第三,1881费里教育法,6-13岁为义务教育;义务教育的义务、免费、世俗化三原则;取消教会、宗教课改设为道德与公民教育课;规定初等教育免收学费和书杂费,师范教育免收学费和膳费。第四,1919年,以新大学同志会,“统一学校运动”反对双轨制,提倡建立统一学校,实现教育民主化,免费,初等中等学校相互衔接,且儿童按智力而非阶级不同进入不同学校。 1923年,法国政府决定在初等教育阶段实行统一学校制度,即所有的初等学校(包括公立小学、中学预备班)按照同样的教育计划来实施教学。

6、1937年,提出了在中学(国立中学和市立中学)的初级阶段实行统一学校制度的方案。通过考试升入中学第一阶段的学生设立“方向指导班”(1112岁),第二年实行分流,分别进入古典中学、现代中学和技术中学。统一学校运动所引发的对法国学制的改革,有力地冲击了法国的双轨学制,扩大了劳动人民子女接受中等教育的比例。第五,1919阿斯蒂埃法构筑法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基本框架。使法国的职业技术教育第一次获得了有组织的形式,成为一种由国家管理的事业。该法在法国的历史上有“技术教育的宪章”之称。1管理由国家2设置,规定全国每一市镇设立一所职业学校,经费由国家和雇主各负担一半,公私立皆可。3目的,为了使学习者在理论与实践

7、上掌握各门科学知识和各种工艺知识。4内容: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实习。第六,1947郎之万瓦隆教育改革方案。由法国物理学家郎之万和心理学家瓦隆正式提出,它以现代化、民主化为目标,提出社会公正原则;定向原则;各级教育实行免费;加强师资培养,提高教师地位;并对高等教育改革提出了设想;还设立向指导班等。第七,1959教育改革法戴高乐,以中等教育为重点。616;以统一学校取代双轨制学校。初等教育之后,进入中等教育的第一阶段,经两年教育(1113岁)后,学生进入中等教育的第二阶段(1316岁),这个阶段分为四种类型,即长、短期职业型、长、短期普通型。第六,1968高等教育方向指导法(富尔法案)高等教育“自

8、主长期中央集权化管理、参与管理、多学科教学科研”三条办学原则。 第七,70年代中期,哈比改革,其重点是加强法国的职业教育。为加强职业教育,又对法国普通中小学学校教育管理体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提出了一些改革措施。在教育管理体制上,规定学校成立各种组织,参与学校的行政管理、教育教学工作;在教育内容上,强调教育内容的现代化,增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在教学方法上,实现“三分制教学法”,即把教学内容分为工具课程、启蒙课程和体育课程三个部分。第八,课程宪章的颁布。20世纪90年代以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法国备受重视。1992年,法国国家课程委员会公布了课程宪章这一纲领性文件。课程宪章指出,坚持中央集权制

9、的课程管理体制,课程大纲以政府公报的形式颁布,各地必须认真实施;课程编制应以学生为中心,使全体学生具备较高的素质;对学科体系进行综合改革,既有从小学到高中课程融为一体的纵向综合改革,也有各科知识融会贯通的横向综合改革,等等。初等教育:1、1881费里教育法,6-13岁为义务教育;义务教育的义务、免费、世俗化三原则;取消教会、宗教课改设为道德与公民教育课2、1919年,以新大学同志会,“统一学校运动”反对双轨制,提倡建立统一学校,实现教育民主化,免费,初等中等学校相互衔接,且儿童按智力而非阶级不同进入不同学校。1923年,法国政府决定在初等教育阶段实行统一学校制度,即所有的初等学校(包括公立小学

10、、中学预备班)按照同样的教育计划来实施教学。中等教育:1、1919年,以新大学同志会,“统一学校运动”反对双轨制,提倡建立统一学校,实现教育民主化,免费,初等中等学校相互衔接,且儿童按智力而非阶级不同进入不同学校。1937年,提出了在中学(国立中学和市立中学)的初级阶段实行统一学校制度的方案。通过考试升入中学第一阶段的学生设立“方向指导班”(1112岁),第二年实行分流,分别进入古典中学、现代中学和技术中学。统一学校运动所引发的对法国学制的改革,有力地冲击了法国的双轨学制,扩大了劳动人民子女接受中等教育的比例。2、1919阿斯蒂埃法构筑法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基本框架。使法国的职业技术教育第一次获得

11、了有组织的形式,成为一种由国家管理的事业。该法在法国的历史上有“技术教育的宪章”之称。1管理由国家2设置,规定全国每一市镇设立一所职业学校,经费由国家和雇主各负担一半,公私立皆可。3目的,为了使学习者在理论与实践上掌握各门科学知识和各种工艺知识。4内容: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实习。3、1959教育改革法戴高乐,以中等教育为重点。616;以统一学校取代双轨制学校。初等教育之后,进入中等教育的第一阶段,经两年教育(1113岁)后,学生进入中等教育的第二阶段(1316岁),这个阶段分为四种类型,即短、长期职业型,短、长期普通型。4、70年代中期,哈比改革,其重点是加强法国的职业教育。它的高中分设普通科

12、和职业科。除高中职业科外,还有中等教育的职业训练学校和“专修学校”。(日本)美国第一,1862毛雷尔法案,职业教育第一法,各州每位议员想各州拨赠土地。开办学院培养农业和技术人才,如开办农工学院等。第二,1917史密斯休士法职业教育制度化,1促进各种职业教育是政府的责任;2州为职业教育拨款;3公立中学开设职业科;4各州成立职业教育委员会;5提高职业教育教师素质。第三,20世纪初,工业化和城市化,以及进步运动促成中等教育改革。1918中等教育改组委员会中等教育基本原则,提出作为适合进步主义教育中课程和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生活适应的教育目的;以及七项原则。重视中等教育结构多样化、职业教育。第四,193

13、3-40,八年研究,中等教育研究,旨在对比进步主义和传统学校毕业生在大学学习情况对比,促进课程研究和教育评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基础教育经历了三次改革浪潮。第五,50年代末,国际原因,与苏联国际竞争;国内原因,质量差;1958国防教育法,提高教育质量,增加军事科技竞争力。1新三艺自然科学、数学、外语;2职业教育;3拨款;4天才教育。第六,60年代,美国教育改革原因:1中小学课程、2教育机会不平等、3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以要素主义者和布鲁纳为代表的结构主义思想为指导的教育改革。1强调早期教育2逐级下放科学技术课程,编制教材,3发现式教学法、探究式学习法。但因为编制课程和教材问题,没有达到预期

14、效果。1965中小学教育法教育机会不平等;多次高等教育改革,其精神与国防教育法如出一辙,科技人才和教育质量。第七,70年代中期的生计教育和回返基础教育运动。1974生计教育法,以职业和劳动教育为核心适应社会发展的教育。1976,回返基础教育运动,小学双基,中学自然科学、数学、外语、社科等,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标准化测验成绩,取消选修科目和“修饰性科目”。第八, 80年代延续到90年代。环境教育、多元文化教育、性教育等成为课程内容。同时,“回返基础”运动虽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基础教育质量不高的状况却没有得到太大的改善。1983年4月,美国国家教育优异委员会向联邦教育部提交题为国家在危急中:教育改革

15、势在必行的报告,这成为美国战后第三次基础教育改革运动的开端。1教学内容:把“5项新基础课”作为现代课程的核心,自科、社科、数学、计算机、外语。2标准和要求,考试3学生要把更多的时间用于学习“新基础课”。4提高教师资格标准,职前职后培训、职称制度;提高教师工资待遇。第九,1989年美国促进科学协会美国2061计划提高美国基础教育的质量。使今天的儿童成为适应下个世纪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活发展变化的合格美国公民。课程改革和教师是教育改革的核心;社区的支持。第十,1991年布什美国20XX年教育战略实现美国教育优异的目标。美国20XX年教育战略强调了四个方面的改革内容:为今日的学生创立更负责任的学校;为明日创立学校;“全民皆学之帮”; 社区学习等初等教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