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地方制度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0709219 上传时间:2019-06-15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41.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夏地方制度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夏地方制度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夏地方制度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夏地方制度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夏地方制度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夏地方制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夏地方制度(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夏地方制度篇一:夏商周制度 练习第1课 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每课一练)1吕氏春秋记载:“微子启虽长,系庶出,不得立;纣王虽幼,以嫡立。”材料反映了( )A财产继承的原则B宗法制的基本法则C任人唯才的要求D兄终弟及的传统12史记?楚世家记载:(春秋时期)“(楚庄王)八年,伐陆军戎(在洛阳西南),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小大轻重。”这反映了当时( )A周室衰微,王命不行 B尊王攘夷,大国争霸C王权衰弱,分封制受到破坏 D列国内乱,诸侯兼并14(20XX年山东实验中一模10题)郭沫若把春秋战国时比拟为“第一次五四运动”,指出是“社会的转变”促成了这一时代的“百家争鸣,群花怒

2、放”。这一时期“社会转变”的表现是( )分封制崩溃,井田制瓦解各种政治力量异常活跃各种思想交相辉映中央集权制度确立A B CD15(20XX年1月福州市质检题)幽王得褒姒,爱之,欲废申后,并去太子宜曰,以褒姒为后,以伯服为太子。周太史伯阳读史记(当时各国记载的历史)曰:“周亡矣。”周太史伯阳认为“周亡矣”的主要理由是幽王破坏了( )A王位世袭制 B皇帝制度C分封制 D宗法制16(20XX年4月北京东城示范校)吕氏春秋?宰分览?慎势言:“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争生乱。”这表明宗法制的目的是( )A维护宗族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B保证各级贵族的特权C消除诸子矛盾 D实现长治久安17(20XX年

3、1月清远市一模12题)西方历史上女性继承王位者屡见不鲜,时至今日,英国、丹麦等国的国家元首依然是女王,但我国二千多年封建社会中皇位继承普遍排斥女性,遵循父系单系世系的原则。中西这种差异的主要成因是( )A中国宗法制的传统B欧洲女权至上的传统C专制权力的强弱不同 D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18(20XX上海单科3)汉代以来,某地出土了数以千计的青铜重器,青铜铭文多涉及诸侯战争、土地交换等内容。学者推断此地应是( )A夏人的活动地域C秦朝的阿房宫遗址 B周朝的重要都城 D汉初同姓王的封国19吕氏春秋记载:“微子启虽长,系庶出,不得立;纣王虽幼,以嫡立。”材料反映了( )A财产继承的原则B宗法制的基本法则

4、C任人唯才的要求D兄终弟及的传统20(20XX年1月南京模拟21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之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其旨则在纳上下于道德,而合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团体。周公制作之本意实在于此。王国维殷周制度论材料二 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春秋时犹有赴告策书,而七国则无有矣。邦无定交,士无定主,此皆变于一百三十三年之间,史之阙文,而后人可以意推者也,不待始皇之并天下,而文、

5、武之道尽矣。日知录材料三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四 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官僚制是顺应中央集权和皇权制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在官僚制时代,不管是旧贵族、新贵族,还是新兴的士人阶层,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才能成为政体的直接参与者。从这个意义上说,贵族从分封制下的社会政治阶层转化成了郡县制下的社会阶层。成为官僚的贵族便不再具有封地主人和天子臣属的双重身份,而仅仅只有天子臣属的

6、一种身份。文史纵横2请回答:(1)据材料一,“封建子弟之制”指什么?该制度有哪些特征?(2)据材料二、三,概括指出战国时期“诸侯更相诛伐”的原因,秦朝是如何破解这一困局的?(3)据材料四,指出分封制转型为郡县制所反映的政治制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什么?(4)综合上述材料,并谈谈你对官僚体制的认识。篇二:夏商的政治制度夏商的政治制度: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的建立者是禹,我国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开始于 夏朝, 启 即位后,王位世袭制取代了原始社会后期的禅让制。商朝继承了夏朝的制度而稍有变化,有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中央设有相、卿士,地方设有封侯、伯。2、西周的分封制: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西周。

7、西周实行分封制,又叫封邦建国。武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根本目的在于巩固周王朝的统治。义务:分封的诸侯有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影响: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 形成了贵族统治阶级内部的森严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西周后期,王权衰落,。由于诸侯势力壮大,分封制受破坏。标志性事件就是楚王问鼎。3、西周的宗法制: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西周宗法制的最大特点和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有大小宗之分,嫡长子系统为大宗,其余为小宗,小宗必须服从大宗。大宗与

8、小宗的关系不仅是家族等级(兄弟)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君臣上下级)关系。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由天子到诸侯到卿大夫再到士(最底层),层层分封。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至高无上的皇权:战国时期,经过商鞅变法,秦王嬴政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嬴政规定封建最高统治者为“皇帝”,自称“始皇帝”。秦始皇规定:皇帝称“朕”;皇帝的命令称“制”或“诏”;皇帝用的玉印称“玺”。全国的行政、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由皇帝总揽,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都由皇帝任免。秦始皇

9、首创的皇帝制度,体现了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2、较为完备的中央官制:秦始皇在战国时期官制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备的中央政权组织。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作为秦朝中央的三个最高官职。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兼理国家监察事物。太尉负责全国军事事务。军国大事完全操纵在皇帝一人手中。3、郡县制的全面推行: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在新兼并地区设县,在边地设郡。战国商鞅变法时,废分封,行郡县。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郡是中央政府以下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最高长官是郡守。县是郡的下级行政机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县以下还有乡、里等基层

10、行政机构。秦朝这套从中央到地方的金字塔般的统治机构其官职职责分工明确,即互相配合又互相牵制,标志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4、中央集权制的作用及影响:安定边境,维护国家统一,扩大了疆域。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朝。颁布法律,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修驰道,开灵渠,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有利于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秦始皇的专制,使人民处境恶劣,造成阶级矛盾激化,爆发中国历史上首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陈胜、吴广起义。三、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两汉时期中央政治制度基本上沿袭秦朝制

11、度,史称“汉承秦制”。但又废除秦朝苛法,有所损益。汉朝实行皇帝制度,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习惯称三公。西汉汉武帝时用布衣为相,用身边侍从、秘书为尚书令等形成“中朝”,用三公九卿的机构称“外朝”。东汉光武帝时扩大尚书台的权力,成为决策的中枢机构。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省体制。隋朝以尚书省,内史省、门下省为中央最高统治机构。唐朝三省分工明确,相权一分为三。隋唐时期,还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宋初,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是最高军政机构,合称“二府”。后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设三司使管理财政,削弱相权。元朝综合汉蒙政治制度,在中央

12、设中书省和枢密院,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行使宰相职权;以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关,同时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理西藏地区。2、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战国和秦朝实行郡县制,汉初继承郡县制,同时分封诸侯王国,郡国二制并行。郡守和丞相分别是郡和王国的最高行政长官。汉武帝时,解除王国军政大权,分全国为13州,州作为监察区,设刺史。东汉时期,刺史逐步增添了地方行政权和军权,到东汉末年,州逐渐演变成地方行政区。地方行政区划由郡县两级制转变成州、郡、县三级。隋初,地方行政机构重叠,官多民少,隋文帝废除郡级,形成州县两级制。唐朝地方行政机构与隋朝相同,唐太宗分全国为10道,作为监察区,唐肃宗将道的监察长官改为观

13、察使,道逐渐成为州县之上的行政实体。唐朝中后期,设置藩镇,形成藩镇割据局面。北宋初年,宋太祖削减地方节度使权力,派文臣做地方官。宋朝地方政权分为州县两级,又将唐朝的“道”改为“路”,在州县之上。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从汉至元,中央严格限制地方行政,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地方官吏必须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君主。形成高度的中央集权。中央 地方秦 皇帝制度的确立,皇帝总揽全国政治经济军事一切大权。中央设丞相(决策),御史大夫(监察),太尉(武事)标志着封建专制主义

14、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废分封,设郡县,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命。汉 汉承秦制,有所变化汉初,三公九卿。汉武帝:设立中朝,削弱相权。东汉光武帝:设尚书台,皇帝总揽大权。 汉初,郡国二制并行,诸侯势力坐大,对中央造成威胁。汉武帝后期设州为监察区,设刺史代表中央监察诸侯和地方高官。东汉末年,州、郡、县三级。魏晋南北朝 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三省体制逐步形成。隋 尚书省、内史省、门下省三省 州、县两级唐 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和尚书省(执行,下设六部),相权一分为三,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君权的独尊。此后历朝沿用。 州、县两级,唐太宗设立道作为监察区,唐肃宗时道成为州、县之上的行政实体。形成(道)

15、、州、县。唐朝中后期,节度使权力扩大,发展成藩镇割据局面。宋最高行政机构 中书门下 二府最高军政机构 枢密院分割宰相财政权 三司使分割宰相行政权 参知政事削弱相权,皇权进一步加强。地方行政制度为路、州、县元综合汉蒙政治制度,中书省(行政,统领六部),枢密院(军事),宣政院(宗教和西藏事务)。 行省制度,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直辖外,地方设行中书省,平章政事为最高长官,行省拥有大权。边远地区设宣尉司进行管理。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它的创立,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明 废除丞相和中书省,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高峰。明太祖设殿阁大学生,作为侍从顾问。成祖时内阁制确立。宣宗给阁臣票拟权。 地方设立布政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