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耕作制度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0709143 上传时间:2019-06-15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2.9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土壤耕作制度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土壤耕作制度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土壤耕作制度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土壤耕作制度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土壤耕作制度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土壤耕作制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壤耕作制度(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土壤耕作制度篇一:耕作制度我国耕作制度的改革主要取得了以下七方面成就:调整作物布局,扩大了高产作物、经济作物面积;提高复种指数,发展多熟制;发展了多形式规范化的间套作制度;发展多形式的短期换茬轮作与连作;发展了多种形式的旱农耕作制度;发展了适于机械化的耕作制度;进一步强化了养地制度。我国耕作制度改革的主要成就(一)调整作物布局,扩大了高产作物、经济作物面积主要扩大了稻谷、小麦、玉米、薯类的面积,扩大了油料、糖料、烤烟的面积,压缩了高梁和谷子的面积,对提高粮食产量,增加细粮比重起了积极作用。(二)提高复种指数,发展多熟制复种指数从解放初期的128%提高到1990年的155%左右,以南方地区和黄淮

2、海地区增加较显著,增加复种的主要形式是:: 长江流域以南地区过去以稻麦两熟为主,双季稻较少,通过50年代的“单改双”、“间改连”,60年代双季稻早熟品种的育成,70年代杂交稻、8090年代的杂交早稻的出现,推动了双季稻面积的增加与产量水平的提高,目前已发展成以双季稻为主,冬作配以大麦、元麦、小麦、油菜、绿肥的双季稻三熟制区。: 西南地区过去一熟制比重大,扩种了小麦、油菜、蚕豆等冬作物,发展了稻麦、稻油菜、稻蚕豆、玉米麦、小麦甘薯等多种形式的一年二熟制,近年进一步在旱地发展了以麦玉苕为代表的分带套作三熟制。: 华北麦区发展了小麦复种玉米、甘薯三熟制,内蒙古、陕西、甘肃等两熟不足地区,发展了小麦与

3、玉米半间半套二熟制。: 长江流域和黄淮海棉区大范围、大规模地推行了麦棉套作两熟,并进一步发展为麦棉移栽两熟制。扩大复种绿肥面积,主要是南方的冬季绿肥。(三)发展了多形式规范化的间套作制度主要发展了以分带形式为基础的间作与套作形式,黄淮海地区、关中平原、西南地区的小麦玉米套作,西南烟区的麦烟套作,南方发展的旱地分带套作三熟等。(四)发展多形式的短期换茬轮作与连作如南方稻区冬作物、绿肥轮换,东北、华北、西北地区的禾豆轮作,新疆、甘肃牧区的草田轮作。随着高产水平的不断提高,一些耐连作作物的连作与自由作发展较快。(五)发展了多种形式的旱农耕作制度在半干旱区,推行了三深耕法(陕北)、水平沟垄作法、保土少

4、耕法、粮草轮作、粮豆轮作以及砂田耕作制度。(六)发展了适于机械化的耕作制度随着我国农业机械化事业的发展,发展一部分机械化的耕作制度,如黑龙江垦区适于小麦、大豆、玉米的机械化耕作制度,南方适于稻麦两熟的机械化耕作制度。(七)进一步强化了养地制度加强农业基本建设,扩大灌溉面积亿亩,治理涝洼盐碱地4亿亩,改良各种土壤亿亩。 通过三北防护林、沿海防护林、农田保护林的建设、改善了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扩大了绿肥种植面积。畜牧业发展增加了有机肥量,化学肥料工业的发展,使我国化肥用量已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土壤耕作的精耕细作,各种少耕法的推广,保墒、保土,防止风蚀水蚀等耕作方法的推广,使养地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5、。篇二:耕作重点名词解释耕作学:亦称农作学是研究建立合理耕作制度的技术体系及其理论的一门综合性应用科学。耕作:亦称农作。泛指从事农业生产的一切活动。耕作制度: 是指人们在特定的自然和社会条件下,为了农田持续增产所采取的一整套用地与养地相结合的农业技术体系。种植制度: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组成、配置、熟制与种植方式的总称。养地制度:是指为了培养提高地力,维持农田养分平衡,以利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而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所形成的一整套养地技术体系。护地制度:是指采用各种有效措施,保护农田,防止土壤被水冲刷,被风吹走,引起土壤侵蚀;也包括防治杂草感染农田,损坏农作物。资源:泛指人类从事社会活动所需

6、要的全部物质与能量。作物布局: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作物结构与配置的总称。种植模式:是指一个地区在特定的自然、社会条件下,在同一耕地上形成的规范化的种植方式。土地当量值:是指为了获得与间混套种中各个作物同等的产量,所需各种单作面积之比;也就是间混套种中各个作物的产量分别与它们单作产量之比。复种:是指在同一田地上,一年内接连种植二季或二季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轮作:是指在同一田地上将不同种类的作物,按一定顺序在一定年限内循环种植。 茬口:是指在轮作或连作中,给予后作物以种种影响的前茬作物及其茬地的泛称。 茬口特性:是指栽培某一作物后的土壤生产性能,是作物生态学特性及其栽培措施对土壤共同作用的结果

7、。农牧结合:植物业与动物业之间的必然联系统称为农牧结合。地力:是在特定的种植制度和气候条件下,由土壤物理、化学、生物特性与作物生长相适应而具有的生产能力,或称土地生产力。土壤耕作:泛指运用农具作用土壤以调节土壤肥力条件与肥力因素存在状况的过程与方法。耕性:是指影响土壤耕作的难易和耕作质量的土壤属性。土壤耕作制:在特定的土壤和气候条件下,所采用的与轮作方式相适应的,由若干土壤耕作法组成的耕作技术体系,称为轮作期间的土壤耕作制。水土流失:是指在陆地表面由外营力引起的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损失和破坏。水蚀: 雨水或融雪水形成地面径流对土壤的冲刷,而引起的土壤流失。风蚀:就是土壤颗粒被风吹失、移动、降

8、落,破坏土壤的过程。农田杂草:是指生长在农田中的一切非有意识栽培的植物。适耕期:土壤最适宜耕作的含水量时期。选择填空1.喜凉作物 喜凉耐寒型:如冬小麦、冬大麦、黑麦、青棵等2.喜温作物 1)温凉型:如大豆、谷子、糜子、莜麦、甜菜、大麻、红麻. 2) 温暖型:如水稻、玉米、棉花、甘薯.。3) 耐热型:如高粱、花生、烟草、苜蓿和南瓜、西瓜。3喜水耐涝型 以水稻4.喜湿润型 陆稻、蓖麻、黄麻、烟草、大麻、蚕豆、莜麦、马铃薯、油菜、胡麻、及许多蔬菜。5. 中间水分型 包括小麦、玉米、棉花、大豆。6. 耐旱怕涝型 许多作物具有耐旱特性,如糜子、谷子、苜蓿、芸芥、扁豆、大麻子、黑麦、向日葵、芝麻、花生、黑

9、豆、绿豆、蓖麻等。7.耐旱耐涝型 如高粱、田菁、草木樨。8. 耐瘠型 在瘠薄土壤上较为适应的作物,大体有如下几种:一是能营共生固氮作用的豆科作物,如豆类作物和豆科绿肥牧草等。二是根系强大,吸肥能力强的作物,如高粱、向日葵、荞麦、黑麦和菊芋等。三是根系和地上部不态强大,吸肥能力较强或需肥较少、适应性强的作物,如糜子、谷子、大麦、燕麦、莜麦、芝麻、芸芥、胡麻、大麻籽等。9. 喜肥型 如小麦、玉米、青稞、纤维用大麻、蔬菜、西瓜、枸杞等。10.中间型 这类作物对土壤肥瘦有较宽的适应性,如胡麻、大麻、棉花、稻、麦、糜、谷以及豆类等作物,对肥沃土壤反应更好。耕作制度的组成 (传统耕作制度):种植制度,养地

10、制度,护地制度。农业生产的实质:就是利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把太阳能转变为生物能,把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供人类需要。农业生产的特性:1生产对象:生物性 2. 生产目的:社会性。农业资源按其分类 1.自然资源 2.社会资源。农业资源按其重复利用程度分类:恒定性资源、可更新资源与不可更新资源类。 农业资源按其是否具有可存留性分类:可存留资源、不可存留资源和半存留资源等三类。种植模式的基本类型:单作一熟型,单作多熟型,多作一熟型,多作多熟型。 复种条件:1.热量条件 1)积温 喜凉作物以0积温计,喜温作物以10积温计。2)生长期 少于180天地区,多为一年一熟区;180250天,可实行一年

11、两熟; 250天以上,可实行三熟。3)界限温度2. 水分条件 3. 地力与肥料条件 4.劳畜力、机械化条件5.经济效益的大小. 农田培肥途径:1.生物途径:是地力培肥的基本途径。2.化学途径:现代农业培肥地力的重要标志。3.物理途径 4.防护途径5其它途径。土壤的基本耕作:犁耕、深松耕和旋耕。表土耕作措施:耙地,耱地,中耕,镇压,其它:作畦,起垄,平地土壤流失通用方程式(水蚀):单位面积年平均土壤流失量 降雨因素 种植因素试验确定的土壤侵蚀因素地形因素是等高耕作、带状耕作和梯田措施侵蚀量与没有任何保护措施土壤侵蚀量的比值。风蚀方程式:()每年风蚀土壤损失量 土壤侵蚀因素垄体粗糙度因素 气候因素

12、 田块宽度因素植物覆盖因素间混套作在农业生产中的意义1)经济效益显著2)社会效益显著3)生态效益显著适宜根系生长耕层深度范围2030cm 理论深度 50cm简答题一农业资源的特性及合理利用1.农业资源的整体性及综合利用 2.农业资源的相对有限性及其经济利用3.资源的可更新性及其合理利用 4.社会资源的不可更新性及其有效利用5.农业资源的变动性及其科学利用 6.农业资源的区域性及其因地制宜的利用二用地与养地相结合是建立合理耕作制度的基本原则(一)用地与养地相结合的必要性 (二)用地与养地相结合的可能性1.植物产品输出耗用了土壤营养物质1.地力是可以培育的2.农业耕作促进了有机质的耗损 2.农田作

13、物增进地力的作用3.土壤侵蚀严重损坏地力 3.人类农耕活动的培肥作用三复种在我国农业生产中的地位复种在我国有悠久历史,创始于春秋战国时代(公元前73世纪),是我国精耕细作、集约种植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农业增产的重要途径,也是我国耕作制度的一大特点。四复种效益1.复种与光能的集约利用:复种的中心目的就是集约利用时间和土地,提高年光能利用率。 2.复种与热量资源的集约利用(1)复种与生长季节的集约利用(2).复种与积温的集约利用(3)复种对热量资源的集约与超额利用。3.复种与水资源的集约利用 4.复种与地力的集约利用 5.复种与多种经营6.复种与经济效益五间作套种的基本原理(一)间作套种效

14、应1、异质效应:利用作物生物学特性的差异,正确选配,组合作物结构所起到的互利作用。如植株形态上的一高一矮,有助于立体采光;生态上的一阴一阳有利于协调生境;生理上的喜磷喜氮可以充分均衡地利用养分。2、密植效应:在间作套种中,一般种植密度大于单作密度所起的增产效应。密植效应就是利用作物形态学的不同,可以适当提高间作套种混合密度,增加光合面积,以便充分利用资源条件,获得增产效益。3、边际效应:是由于边行或空带存在所提供的较好资源条件,使靠近它们的若干行作物表现出的增产效应。4、时空效应:包括时间效应和空间效应,也就是两个度上的集约种植效应。 时间效应:是根据时间的延续性,正确处理作物之间的盛衰关系,更有效地利用气候资源所起的增产效应。空间效应:是利用不同作物间冠、根在空间分布上的层状结构,充分利用空间生态小生境所起到的增产效应。5、补偿效应间混套作复合群体中,由于多种作物共处,能减轻病虫、草害和旱涝风害,且当一种作物受害时,其它作物能充分利用未被受害作物利用的环境因素,以弥补受害作物的产量损失。这种效应就称为补偿效应。六轮作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1.轮作是我国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 2.轮作在国外的发展三圃制(主谷式轮作)改良三圃制诺尔福克轮作草田轮作七轮作在生产中的作用 轮作的技术效益1.能均衡地利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