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生而办学校巴蜀小学欢迎您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90700665 上传时间:2019-06-15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为学生而办学校巴蜀小学欢迎您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为学生而办学校巴蜀小学欢迎您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为学生而办学校巴蜀小学欢迎您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为学生而办学校巴蜀小学欢迎您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为学生而办学校巴蜀小学欢迎您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为学生而办学校巴蜀小学欢迎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为学生而办学校巴蜀小学欢迎您(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为学生而办学校重庆市巴蜀小学“律动教育”的思想沉淀与实践探索教育不能忘记对象,教育不能忘记时代背景。巴蜀首任校长周勖成1932年,巴蜀小学建校宣言发布,提出“创造一个新的学校环境,实验一些新的小学教育”的办学宗旨。80年来,一代代巴蜀人顺应时代,与学生脉搏一起律动;躬耕教坛,为不同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把学校办成了具有鲜明“创造”与“个性”特点的律动校园。在这里,同学互相学习,老师一起成长,家长共同养育,学校真正成为了师生生命成长的地方。一、“律动教育”的内涵“律动教育”即:“与学生脉搏一起律动”的教育。它的内涵是:“脉搏”是人鲜活的生命最为直观的象征。“学生脉搏”内在蕴涵着学生生长的冲动、成长

2、的需求和生命的张力。“律动”本指人听到音乐后身体应和节奏的动作。这里象征着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达成对认识对象的共识,从而获得共生体验的交互过程。“与学生脉搏一起律动”尊重学生个体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研磨学生;激发师生内在生命动力,张扬个性;师生素质共生共长,各美其美。师生家长间彼此滋养,自由生长。二、“律动教育”在历史中传承学校的办学思想是校长带领学校发展最为关键的命题。“律动教育”的提出,源自对学校历史的追溯梳理和对生命成长过程的深入思考。巴蜀首任校长周勖成在巴蜀精神一文中这样写道:巴蜀精神是真。处事真切,待人真挚。只要这件事是应当作的,便动手做。不为了某种原因而有所顾忌,也不为了某种原

3、因而存心敷衍。做到怎样的程度,成功还是失败,巴蜀是真实的告诉大家,不加丝毫的润饰,要真的做,要做到真。巴蜀的精神是动。始终是动的,不滞留在某一个时间里,也不拘泥在某一份动境里。时间是不会穷尽的,巴蜀便永远要扶着醉人,爬上高岗,走下陡坎,又爬上高岗,走下陡坎。书呆子还这样自勉。 如果说“真”与“动”是巴蜀人的共同特质。那么,“动”意味着持续不断的开拓创新,创新是巴蜀教育八十年不变的灵魂。我们深深知道,唯有在不断创新中,才能追求卓越。这就是创新的力量,是巴蜀精神中“动”这个字,赋予巴蜀教育行动的精神引领。(一)1932年起:明确创新教育使命,初步赢得社会关注通过重庆新蜀报向社会发表办学总方针重庆市

4、私立巴蜀小学宣言,学校的育人目标是:头脑是科学的,身手是劳工的。巴蜀教育要“趋合时代,适应潮流;发扬文化,扶植思想”。建校初期,私立巴蜀小学基于“小学教育便成了一切教育的基本教育”,着力让教师“集中精神、兴趣于本校的教育”,围绕学生“三重生活”,创建了“教”和“育”科学的环境,提出了“教养兼施”“手脑并用”的教育原则,短短几年间学校成为了川东地区小学教育实验中心。1950年,学校由西南军政委员会接管,改为公办,邓小平同志指示“只许办好”。学校迎来了长足发展。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巴蜀小学迎来了长足发展,巴蜀莘莘学子得以健康快乐地成长。(二)20世纪80年代起:秉持创新教育追求,开展创造教育实验秉承“

5、趋合时代,适应潮流;发扬文化,扶植思想”的巴蜀教育追求,伴随改革开放序幕的拉开,巴蜀人率先在全国小学实施“创造教育的科研实验”,展开了四轮16年的创造教育实验研究。实验充分激发了学生学创造、乐创造、敢创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面培养充分发展了学生的兴趣特长,全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验充分激发了教师的创造性,促进了教师素质的大幅度显著提高;全面提升了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树立了巴蜀教育在全国的影响力。(三)2000年起:创新实施品牌战略,激活师生生命梦想学校迎来了新课程改革的发展机遇。巴蜀人在“激活生命的梦想教育研究”课题的引领下,实施“品牌战略”发展思路以塑造“品牌科研、品牌教师、全

6、国一流品牌学校”为奋斗目标,以“儿童思维、文化建校、团队精神,有效服务”为办学策略,搭建了师生家长追梦的平台,让巴蜀成为了一个激活生命的“梦想学校”激活学生成长的梦想、激活教师智慧的梦想、激活家庭幸福的梦想。(四)2009年起:立足宏伟发展愿景,深化实施律动教育巴蜀人以“创思想型百年老校”为宏伟发展愿景,以全国规划办课题“城市小学生活教育创新实践研究”立项为契机,系统研究梳理和研究了巴蜀学校办学历史和经验,鲜明提出了“与学生脉搏一起律动”的教育办学理念,以先进的思想立校,以创新的实践强师,以厚重的文化育人,培养“头脑科学,身手劳工,自信、豁达、优雅的合格公民”,突显了学校“律动教育”为学生而办

7、的特色。三、律动教育在实践中发扬巴蜀人的“真”,体现在一切为了孩子的成长,安静朴素办教育,追寻一种有境界的教育生活。过去三年,巴蜀务实发展静悄悄。学校党政领导班子在“继承固本、系统规划,整体推进”的思路指导下,自主拟定了学校三年发展规划,自觉践行“与学生脉搏一起律动”的办学理念,依托“课程”和“团队”两大载体,带领全校师生员工在研究状态下激情工作,构建起了以学校管理、课程建设、服务保障为着力点的律动教育创新实践体系,创造“让每位孩子享受到适合自己发展”的律动教育,让巴蜀充满生命律动的教育场气韵生动!(一)课程发展人1、“课堂”是律动教育的研究主题。巴蜀课程建设,始终秉承“求真”的精神,“研究”

8、的态度,“做”的哲学,把“课堂教学改革”作为学校的核心工作,深入探索律动课堂研究。策略一:加强学科组建设。全校共设11个学科组(语数英音体美科综品班物)。每个学科组负责人均由行政担任(结合每个人的专业背景),实行专业和行政并重的管理机制,同时每一个学科组还享有:学科人事权、工资定级权、学科经费自主使用权、教师岗位工作安排权等,在学校内给每一个学科组充分的自主探索空间。对外对上,每一个学科都将直接代表学校进行工作。这一机制,也有效促进了律动课堂的持续研究。策略二、以“学术年会”为悟根求本平台学术年会是巴蜀小学课堂教学改革悟根求本的孵化器。每年一届的学术年会,对前一年课堂教学改革进行回顾和梳理,集

9、中与分散、经验与现场、课堂与教师之间形成开放、包容的研讨空间和风气,为新思想、新方法的创生提供了宽松的土壤,使巴蜀“创造与个性共生”的课程文化得到不断地继承和丰厚。策略三、以“阳光互助杯教学竞赛”为实践转化平台每年一次的校级教学竞赛,内容包括:教学案设计、课堂教学竞赛、录像课微格分析、教学论文竞赛等,是学校课堂教学改革校内实践转化的交流平台,教师磨课辩课切磋教学技能的展示平台,成为了从年会研讨到课堂落根的检验平台。一般分三个阶段:一是学习准备。参赛教师及团队培训学习,解读竞赛方向,成立互助组。二是团队研讨。参赛教师上研究课,互助团队全程参与,整合资源,逐步深入。三是交流展示。以正式赛课为平台,

10、展示各团队研究成果,整理提炼律动课堂典型课例、策略、个人与团队。策略四、以“阳光互助区县行”为教学联通平台课堂教学改革不是闭门造车,学校历来主张开放办学,从2003年开始,连续10年开展了与各区县友好学校课堂教学互动交流活动-阳光互助区县行。采取联合教研的方式,包括双方课堂教学的观摩,教学改革思路的交流,现场的互动研讨等等。40个区县,100余所学校,300余堂课的交流经历,既是巴蜀作为市直属学校的领雁和示范的责任,更联通了巴蜀与校外友谊学校课堂教学之间的交流共进之路,从更广的范围来反观和丰富校内的改革。策略五、以“学科组督导评估标准”评价导向平台学校以评价导向学科组建设、学科课堂教学改革、学

11、科教师专业成长。从“合格”+“特色”两个方面拟定了常规落实和特色打造的具体内容,总的讲学校的方向是什么就要督导什么。比如,减负提质后如何评价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效果,各学科就探索了学科能力达标测试,音乐学科,全班一起组织一场人人参与的小小音乐会;数学学科包括:魔方、数独、算术二十四等挑战等。督导评估标准学期初发布,过程性评价加上每个期末现场“学科分享会”进行总评,从而保证了律动课堂教学研究的整体推进和实施力度。从“年会的研讨孵化”到“阳光杯赛课团队行动转化”到“区县行互动交流”再到“贯穿全年的督导评估导向”,这就形成了巴蜀小学指导每一节常态课堂,推动课堂教学改革“做”的回路。2、育人为先,是巴蜀

12、课程探索的旨归。学校从生活德育的课程目标、内容、途径、评价等方面,整体构建了具有城市小学教育特色、符合党和国家要求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适应素质教育方向的小学“生活德育”课程实践体系。包括:(1)以少先队课为依托,生活的理想信念熏陶。形成了 “3(个主题)2(课/年级)6(个年级)”分层教育模式,即横向以年级为单位,包括:组织意识、政治启蒙、成长取向3个主题内容,一学年每个主题2课,共6课。纵向有6个年级,小学阶段共36课螺旋上升。(2)以班级经营为主线,生活的文明礼仪养成。按照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修订)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指导纲要等文件的要求,汲取弟子规等中华传统智慧,把握儿童身心

13、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学校根据学生在校一日生活拟定了问候礼、集会礼、两操礼、课间礼、用餐礼、卫生礼、放学礼等“巴蜀儿童礼”,并努力让标准通俗可行、互动有趣,让不同年龄段学生从机械记忆到理解记忆,从被动服从到主动遵守,从外化行为到内化认识,实现知行合一、言行一致。(3)以学科育德为阵地,生活中明理导行。一方面,由于学校教育通常分为教学工作和德育工作,专设教导处,不少学科教师把德育看成是班主任等德育“专职”工作者的事。这就要求每一位老师要树立“立德树人”的意识,即在日常的学科教学工作中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寓德育于学科教学之中。另一方面,有些教师虽然意识到德育的重要性,但对

14、德育的基础理论和一般方法缺乏必要的储备。要做到“润物无声”,即是要求老师“找对适合学生的方法”,作课程的引导者、设计者和实施者。这两条线索是相辅相成并贯穿于整个课堂的,老师只要抓住了育德的时机,在达成技能目标的同时也就可以潜移默化地达成学科育德的目的。(4)以社会实践为载体,生活中滋养德行。学校积极构建校内外资源,通过在校的“社会模拟”,如:开设“生活体验课”,以“劳动最光荣,我要露一手”等主题活动形式,模拟社会生活等,以及走进家庭、走进社区生活的“社会参与”课程,如:围绕节日、假日、纪念日开展的“节假日序列化”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以时间为序,铺排全年。每个假期开展“生活体验周”主题实践活动。每

15、期开展的“综合实践大单元活动课程等,为学生搭建起一个“学校-家庭-社会”完整的生活化德育实施途径,从而成为观察社会、参与社会、认识社会、理解社会的实践体验平台,增进知识,锻炼能力,滋养德行。三年来,我们不断追问:什么是值得孩子一生眷念的律动课程呢?可以说,以学生发展为本,提高育人实效,适合每一位孩子的发展是其中的要义。(二)管理尊重人“律动教育”以与之适应的管理和空间环境服务课程建设。团队建设的目标是:境界教师。即:主张在做事中熔炼团队,通过分别搭建管理和教师发展平台来促进“优秀做人,成功做事,幸福生活”的有境界教师团队的形成。1、管理平台-“大部制统整,小学校落根”近年来,巴蜀发展面临校区增

16、多,规模不断扩大,新进教师不断增加等新情况,为了优化管理,提高效能,学校实行“大部制统整,小学校落根”的管理模式。即:校务部、课程部、物业部三部加强研究和过程督导,提供学校整体发展策略支持和对外联动。学校将本部大规模化整为零,成立低中年级部、中高年级部、住读部,加上两所分校:巴蜀书院和巴蜀国际,共五所小学校,着重聚焦现场,实践创新。五所小学校都拥有充分的工作规划、人员安排、过程考评等职权,实行独立的完全小学管理,在关注老师日常生活的基础上,引领老师找到职业的幸福感。这一管理机制,充分地激发了管理团队人员的潜能,有效地解决了大型学校管理的现实问题。2、教师平台-“公共服务岗”巴蜀常讲“给空间就是给发展”,倡扬“多岗历练”的公共服务岗管理机制。老师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