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县残联工作总结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90695022 上传时间:2019-06-1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半年县残联工作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上半年县残联工作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上半年县残联工作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上半年县残联工作总结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上半年县残联工作总结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上半年县残联工作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半年县残联工作总结(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范文最新推荐- 2018年上半年县残联工作总结 半年来,我县残联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在上级残联的业务指导下,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围绕残疾人的基本需求,立足基层,面向农村,切实加强残疾人组织建设、康复、就业培训、扶贫帮困和社会保障工作,一心一意为残疾人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全面完成了半年来的工作目标,现总结如下: 一、工作回顾 (一)基层残疾人组织网络健全完善 按照“城市抓社区,农村抓乡镇”的要求,切实加强残疾人组织建设,努力形成机构健全规范,队伍稳定实干,服务功能完善的残疾人组织网络,不断增强为残疾人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为提高镇残联工作者的业务素质,5月举办了乡镇残联理

2、事长理论业务知识培训班,重点对残疾人工作者素质要求、“十一五”残疾人工作内容、基层残疾人组织规范化建设进行培训。上半年我们确定了7个村开展了村级残疾人组织建设和康复社区建设工作,残疾人专职委员配备到位并切实发挥作用,完善了相关工作和职责,各村建立残疾人工作联络站,实现了残疾人工作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网络健全的工作管理体系,为推动基层残疾人事业跨越式发展提供了组织保障。上半年在巩固、完善、提高社区残疾人工作水平的基础上,新建达标社区10个。社区工作者不断完善工作手段,将落实残疾人生活保障,有效开展社区康复服务、促进社区残疾人就业、广泛开展助残活动和维护社区残疾人合法权益作为社区残协和残疾人专职委

3、员的工作重点,进一步提升为残疾人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二)开展第十九次“全国助残日”活动 (三)其它各项业务工作开展情况 根据年初工作计划和市残联下达的任务,我会认真开展好各项业务工作。 1、康复:完成白内障登记85名,其中40名贫困白内障患者实施了完全免费的复明手术,直接支付医疗费4万余元;为全县15名贫困精神病患者,每人补助药费500元,共计7500元;为一名重度聋儿装配了价值近万元的助听器。 2、教育:开展了残疾儿童少年就学情况调查,为17名初、高中应届毕业生每人发放了300元助学款,共计5100元。 3、危房改造:实施二期残疾人危房改造50户,现已入住40户,10户正在建设中,已发放补

4、助金10万元。 5、残疾人信访:半年来接待来访300人次,协调解决各类问题260多件。 6、办证:县残联对核发第二代残疾人证工作精心布署,周密安排。先后成立了办证组织领导机构和残疾评定专家委员会,各项工作准备就序,核发换证工作已全面铺开。 县政府:上半年,在县委、县政府和市司法局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市、县政法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司法行政工作全局,把保持全县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作为一条主线,把提高执行力、推动各项工作创新发展作为重要突破口,以法治大足建设为载体,强化法制宣传教

5、育、基层基础建设、法律援助、法律服务、机关效能作风建设,奋力推进全县司法行政工作的创新发展,为持续实现“渝西领先、全市一流”,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法治环境。一、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以推进“百千万普法示范工程”创建活动为重点,开展“法律八进”活动为载体,建设“法治大足”为目标,紧紧围绕全县中心工作,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着力提高全县公民的法律知识和法律素质。(一) 注重法治实践,推进“法治区县”创建活动扎实开展“法治大足”建设工作。与县委政法委组织召开了全县贯彻“平安重庆”会议精神建设“法治大足”动员部署会议。制定了法制建设工作实施方案。“百千万普法示范工程”建设活动顺利开展。在

6、全县范围内开展了“百千万普法示范工程”建设活动,即:培育1个乡镇(街道)、10个村(社区)、106个大院(小区)为普法示范单位。投入近3万元在棠香、宝项镇开展示范工作。制作法制宣传专栏3个,固定普法宣传标语58条,为3户普法示范户购置dvd、法律书籍、书架等普法设备。达到了普法工作有“新亮点、新模式”,示范引领全县法治工作向纵深发展的目的。 认真抓好民主法治村(社区)创建活动。开展了第五批22个“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工作,使我县80%的村达到了“民主法治村”、70%的社区达到“民主法治社区”创建标准。在全县范围内机关、事业单位开展了评选表彰“十佳学法单位”和“百佳学法个人”活动。(二)

7、深入开展“法律八进”活动3月底,组织全县13名新提任领导干部参加了法制理论知识考试。与教育局在全县各中小学开展“依法治校”创建活动,确保法制宣传教育计划、教材、课时、师资“四落实”。5月中旬,龙岗街道办事处西禅小学开展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未来发展高于一切”为主题的法制教育辅导课。6月到中敖中学播放了为了明天等法制宣传教育片,深受师生好评。会同公安、工商、文化等部门还开展了校园周边环境整治活动,净化了青少年学生的成长空间。元旦春节期间,集中组织司法行政人员、律师、公证人员开展了“执法为民、平安共建”大型法律援助宣传和农民工法制宣传教育活动,为群众提供现场法律援助咨询、普法知识宣传。6月,我局联合

8、县安监局、计生委等十余家相关职能部门开展了“安全生产月”宣传活动。充分利用电子屏幕、广播、宣传刊物和法制宣传栏等形式广泛宣传专业法律法规知识,进一步增强企业经营管理者和职工依法管理、依法办事的法治意识,不断提高服务社会的质量。在法律“六进”的基层上,依托民政、司法、工商等部门,安排律师、法律工作者通过法制讲座、法律咨询、法律服务、法律援助等形式开展“法律进中介”和“法律进监所”活动。利用“三八”妇女节、“五一”劳动节、“土地日”、“禁毒日”、“世界水日”、“环境日”、“消防日”等节日,大力开展专业法律法规和新颁布的食品卫生安全法、消防法的宣传教育活动。上半年,深入到街头、社区、农家小院开展法制

9、宣传44次,受教育人数3万余人次,解答法律咨询1000余人次,散发宣传资料3.5万余份;为中小学生上法制课30次,受教育人数3万余人次;放映法制电影4场次。二、法律援助工作根据县委、县府“完善法律援助网络,切实提高对法律援助工作的水平”的要求,县编委批复了关于设置街镇乡法律援助工作站的请示,同意在棠香街道、龙岗街道、龙水镇等24个街镇乡设置法律援助工作站,使法律援助工作站成为常设机构。建设以农民工为重点服务对象的法律援助绿色通道,着力加大对我县困难群体的援助力度。 今年以来,在省市农经部门的支持下,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农为本服务农村,以实为本服务农业,以人

10、为本服务农民,围绕农村稳定、农民增收,着力强化财务监管、规范合同管理、促进土地流转、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使我县农经工作一年迈上一个新台阶。 一、搭建服务平台,推进土地流转 我们新绛县是个传统的农业县,农民增收缓慢,如何激活土地资源,提高土地效益,我们创新土地经营模式,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不变的前提下,从土地承包经营权中分离出使用权,服务、引导、规范土地流转,促进我县农业产业规模化经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具体讲,就是建立两个系统,搭建三个平台,创新四项机制,发挥六大功能。促进了土地流转。 搭建平台,就是依托县农经中心建立农经信息网,这个信息网设立了两个系统,三个平台。两个系

11、统就是土地承包与流转管理系统、农村三资管理监控系统。三个平台就是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农村集体资产监管平台和农村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各乡镇依托经管站也都建立了农村经济管理服务大厅,县大厅与乡镇服务大厅实现微机同步联网,具有六大功能:一是土地流转交易发布功能,二是合同管理功能,三是农村财务监管功能,四是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功能,五是涉农政策发布功能,六是合同纠纷调解仲裁功能。县上可以掌握指导全县土地流转工作,又能监督检查全县各村的财务管理和三资运行情况,群众也可以通过农经信息网查看村级财务运行情况。土地流转供求信息,涉农部门的工作程序,相关法律、法规、惠农政策等情况,覆盖全县,惠及农民,引领农村经

12、济发展。 创新四项机制。一是建立土地流转推进机制。县政府出台了关于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实施意见、关于鼓励和扶持农业产业发展促进土地有序流转提高土地规模效益的意见,明确了农村土地流转的指导思想、任务目标、坚持的原则和扶持政策。县政府成立了由分管副县长任组长的农村土地流转工作领导小组,人大、政协联系农业工作的领导任副组长,经管、财政、监察、国土、农业、信访等有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经管中心,具体负责指导全县的农村土地流转工作。为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是建立三级土地流转服务机制。建立健全了县、乡、村三级农村土地流转服务机制,实现了

13、县级有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负责指导各镇(乡、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开展,并逐步重点为跨镇域之间土地流转提供信息服务;乡镇有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主要开展镇域土地流转信息收集登记发布、土地收益评估、合同签订鉴证、法律政策咨询等工作;村级有土地流转服务站,村会计兼任信息联络员,负责收集登记并向镇土地流转中心报送土地流转供求信息。并实现了有机构、有人员、有办公场所、有相应设施,做到职责明确,制度完善,能有效开展工作。 三是建立土地流转纠纷调处机制。县政府成立了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委员会,设立了仲裁庭,乡镇成立了农村土地承包纠纷调解庭,村级设立了土地承包纠纷调解员,及时调解、仲裁土地流转中发生的纠纷,基本做到了小纠纷不出村、一般纠纷不出乡、重大纠纷不出县。 四是建立土地流转风险保障机制。土地流转的双方必须在土地流转服务中心进行交易,接受服务中心的监管,合同由经管部门鉴证,承包费要上交中心后,由中心交付给转让方。并对经营主体进行审查,对土地承租方进行扶持服务。县政府从每年全县国土出让收益中拿出2%,鼓励村集体组织从村集体经济收入中拿出一定数额资金共同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风险保证基金,保障流转土地的农民在遇到大的灾害时利益不受损害。同时探索建立流转双方共享发展现代农业成果的新机制。 7 / 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