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中语文必修四语文版测评精品教育doc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90686960 上传时间:2019-06-15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8.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高中语文必修四语文版测评精品教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9高中语文必修四语文版测评精品教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9高中语文必修四语文版测评精品教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19高中语文必修四语文版测评精品教育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19高中语文必修四语文版测评精品教育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高中语文必修四语文版测评精品教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高中语文必修四语文版测评精品教育doc(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单元测评(满分:120分时间:120分钟)一、基础知识运用(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A.作坊/著作劈叉/劈账玩弄/弄堂穴居野处/大处着眼B.漂泊/漂白绿化/绿林粘液/粘贴熏陶渐染/防微杜渐C.撒网/撒种头晕/血晕颜色/色酒载歌载舞/怨声载道D.落套/落枕圈养/圈点驻扎/扎营涂脂抹粉/转弯抹角解析A项,zu/zu,p,nng/lng,ch/ch;B项,pio/pio,l/l,nin/zhn,jin/jin;C项,s/s,yn/yn,s/shi,zi;D项,lu/lo,jun/qun,zh,m/m。答案B2.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君

2、子生非异也B.虽有槁暴,不复挺者C.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D.时坐有他客,不能尽所怀解析A项,“生”通“性”;B项,“有”通“又”;C项,“受”通“授”。答案D3.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B.C.D.解析D项,“寇雠”,强盗,仇敌。答案D4.下列句子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A.欲人之无惑也难矣B.名之为独夫C.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D.离散天下之子女解析B项,“名”,名词用作动词,称呼。C项,“师”,意动用法,以为师。D项,“离散”,使动用法,使离开分散。答案A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2019云南昆明摸底调研测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56题。赠李白杜甫

3、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注 天宝四载(745),李白被唐玄宗逐出宫廷后的第二年,与杜甫同游齐赵。这年秋天,杜甫与李白在鲁郡(今山东兖州)相别,杜甫写了这首赠诗。丹砂:即朱砂。道教认为炼砂成药,服之可以延年益寿。李白好神仙之学,曾入道炼丹。葛洪:东晋著名道士,自号抱朴子,入罗浮山炼丹。5.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句用借代手法,以随风飘荡的蓬草,来表现李杜二人相偕漫游、无所归宿的处境。B.首句还表达了惺惺相惜之意,杜甫在为李白鸣不平的同时,也透露出自伤的情绪。C.“愧”字照应了“未就”,说李白愧对葛洪,暗示了李白在炼丹学道方面

4、的失败。D.此诗简洁、概括,遗貌取神,饱含了诗人对朋友的同情、赞赏和规劝等复杂情感。解析A项,“借代手法”错误,应是比喻手法,指人像飞蓬一样四处飘荡。答案A6.这首诗中塑造的李白形象与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塑造的自我形象有何相同之处?请结合两诗作简要分析。(6分)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首先确定本诗中李白的形象特征:首句“飘蓬”写出李白的羁旅漂泊,“未就丹砂愧葛洪”写出李白热心求道的一面,“痛饮狂歌”“飞扬跋扈”则写出了李白的激愤。因为题干要求分析的是“相同之处”,所以我们只需要判断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塑造的李白形象有无符合这三点的即可。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作者漫游天姥山,结尾说“且放白

5、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同样是漂泊者的形象;梦中见神仙之境,也反映出李白寻仙问道的一面;而结尾“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一句,则同样是愤世嫉俗之语。参考答案(1)漫游漂泊者。杜诗中以“尚飘蓬”一语概括李白漫游漂泊的形象,与诗中向往天姥山的梦中游兴、梦醒后的别离漂泊形象是一致的。(2)寻道求仙者。于“未就丹砂愧葛洪”,可见其热心求道、喜欢炼丹的形象,与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中梦游仙境、访仙名山的形象相同。(3)愤世嫉俗者。杜诗中描写了李白因怀才不遇而在“痛饮狂歌”“飞扬跋扈”佯狂状态中消磨志气、空空度日的愤世嫉俗者形象,与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愤世嫉俗的自我形象十分

6、相似。三、文言文阅读(30分)(一)课内文言文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710题。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有公害而莫或除之。有人者出,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此其人之勤劳必千万于天下之人。夫以千万倍之勤劳,而己又不享其利,必非天下之人情所欲居也。故古之人君,量而不欲入者,许由、务光是也;入而又去之者,尧、舜是也;初不欲入而不得去者,禹是也。岂古之人有所异哉?好逸恶劳,亦犹夫人之情也。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亦无不可。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

7、大私为天下之大公始而惭焉久而安焉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受享无穷。汉高帝所谓“某业所就,孰与仲多”者,其逐利之情,不觉溢之于辞矣。此无他,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呜呼!岂设君之道固如是乎?7.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A.必

8、非天下之人情所欲居也居:居处,处于地位或状况。B.亦犹夫人之情也夫:那。C.某业所就业:家业,产业。D.曾不惨然曾:竟然。解析B项,“夫”,凡,所有的。答案B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始/而惭焉久/而安焉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受享无穷。B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始而惭焉/久而安焉/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受享无穷。C.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始而惭焉/久而安焉/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受享无穷。D.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

9、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始而惭焉/久而安焉/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受享无穷。解析先理解句意,结合句中实词、虚词断句。注意语意表达的完整性,比如“使天下之人”的意思并未表达完整,因此,其后不应断句。答案B9.下列关于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一段主要说明了这样几个问题:古时候人的本性怎样呢?为什么会产生君主呢?君主的职分是什么呢?B.作者假托古之帝王是放弃自私自利而为天下兴利除害的人,其主旨在于托古贬今。在选文中,作者已提出了全文的主旨:君主的职分在于为天下人兴利除害。C.“好逸恶劳,亦犹夫人之情也”,说明作者认为几个古人禅让君位是出于“好逸恶劳”

10、,从而赞扬了“后之为人君者”是勤劳做事的,并没有完全否定他们。D.第三段中,作者处处以古为鉴,指出后之君主为天下大害的实质。作者这样明确指出君主不应视天下为私有财产,是从反面补充说明君主的职分在于为天下人兴利除害的道理。解析C项,作者把“好逸恶劳”归结为人所共有的本性,这是一种错误的“人性论”的观点。但是作者的意图是在通过这几个古人禅让君位的例证,说明“人君”是“义务”而不是“专利”,更不是什么个人的“产业”和“花息”。这并不是对“后之为人君者”的肯定。答案C10.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6分)(1)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有公害而莫或除之。(3分)(2)汉高帝所谓“某业所就,孰与仲多”

11、者,其逐利之情,不觉溢之于辞矣。(3分)参考答案(1)世上有公共的利益却没有人去兴办,有公共的祸害却没有人去革除。(2)汉高祖所说的“我做的事情所得到的成果,跟二哥比哪一个多?”这句话,那种追逐私利的心情不觉已充分表现在言语之中了。(二)课外文言文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114题。答陕西安抚使范龙图辞辟命书欧阳修修顿首再拜启。得书,卑情不任欣慰之至。戎狄侵边,自古常事,边吏无状,至烦大贤。伏惟执事忠义之节信于天下,天下之士得一识面者,退夸于人以为荣耀。至于游谈、布衣之贱,往往窃门下之名。则士之好功名者,孰不愿出所长少助万一,得托附以成其名哉!况闻狂虏猖蹶,屡有斥指之词,至于执戮

12、将吏,杀害边民,凡此数事,在于修辈尤为愤耻,每一思之,中夜三起。然修无所能,徒以少喜文字,过为世人见许。此岂足以当大君子之举哉?况今世人所谓四六者,非修所好,少为进士时不免作之,自及第,遂弃不复作。在西京佐三相幕府,于职当作,亦不为作,此师鲁所见。今废已久,惧无好辞以辱嘉命,此一端也。某虽儒生,不知兵事,窃惟兵法有勇有怯,必较彼我之利否,事之如何,要在成功,不限迟速。某近至京师,屡于诸公间,略闻绪言攻守之计,此实当时之宜,非深思远见者孰能至此?愿不为浮议所移。古人所与成事者必有国士共之非惟在上者以知人为难士虽贫贱以身许人固亦未易。欲其尽死,必深相知,知之不尽,士不为用。今豪俊之士,往往蒙见收择

13、,顾用之如何尔。此在明哲,岂须献言。然尚虑山林草莽,有慷慨自重之士,未得出于门下也,宜少思焉。若修者,恨无他才以当长者之用,非敢效庸人苟且安佚也。伏蒙示书,夏公又以见举。某孤贱,素未尝登其门,非执事过见褒称,何以及此?愧畏!然某已以亲老为辞,更无可往之理,惟幸察焉。(选自欧阳修文集,有删改)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古人所与成事者/必有国士/共之非惟/在上者以知人为难士/虽贫贱以身许人/固亦未易B.古人所与/成事者必有国士共之/非惟在上者以知人/为难士虽贫/贱以身许人/固亦未易C.古人所与成事者/必有国士共之/非惟在上者以知人为难/士虽贫贱/以身许人/固亦

14、未易D.古人所与/成事者必有国士/共之非惟在上者/以知人为难/士虽贫贱/以身许人/固亦未易解析先理解句意,结合句中关键字词断句。答案C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顿首”一词只用于书简表奏的开头部分,表示致敬。B.古人在奏疏或者信函中常用“伏惟”,以表示对对方的尊敬。一般用于下对上。C.登进士第,又可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D.对他人自称时常用“某”,以表示谦称。解析A项,“顿首”也可用于书简表奏的结尾部分。答案A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篇文章是欧阳修写给范龙图的书信,目的是拒绝

15、范龙图的推荐。而且,他也告诉范龙图,自己也将拒绝夏公的举荐,以表示其诚意。B.欧阳修认为,戎狄侵边的形势已经很紧迫了,但事情的关键在于成功,不在于快慢,而且希望范龙图不要被社会上的议论所左右。C.作者之所以拒绝范龙图的举荐,一个原因是自己的文章写得并不好,怕辱没了范龙图的任命,这应是作者的自谦之说。D.作者认为知人善任是一件难事,同样对一般的读书人来说,能够投靠到正确的人的门下也不是件容易的事。解析A项,“自己将拒绝夏公的举荐”说法不当,原文中说“然某已以亲老为辞”意思是已经拒绝了夏公的举荐。答案A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然修无所能,徒以少喜文字,过为世人见许。(3分)(2)欲其尽死,必深相知,知之不尽,士不为用。(3分)解析翻译时要注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信、达、雅的原则。(1)中的“徒”“过”以及被动句式,(2)中的“知”以及被动句式是翻译时重点注意的地方。参考答案(1)然而我没有什么才能,只是因为稍微喜欢写文章,就过度地被世人称赞。(2)想要他竭尽死力,一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